個人資料
博文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荊軻》(5)§5“咱上哪去?”出了徐陵,高漸離問荊軻。“哪兒好混飯吃,咱就去哪兒。”荊軻說,“你跑江湖的經驗比我多,你說,哪兒好混?”“有本事,哪兒都好混。”高漸離說,“沒本事嘛,哪兒都難。”話說出口,高漸離立刻後悔了。他對荊軻的性格了如指掌,這話一準會令荊軻多心。“照你這麽說,我就隻有吃軟飯了?”荊軻說,果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不曾以美國獲勝告終,對南斯拉夫的轟炸是否會獲得如美國意旨的結局尚在不定之天。不過,倘若據此而以為美國文化輸出並不成功卻大錯而特錯。事實上,美國文化如今大有在全球泛濫成災之勢。任你走遍天涯海角,說話離不開美式英文“OK”、“吉普”、“卡基”,穿衣難免美式時裝牛仔褲、“T恤”、球鞋,吃快餐躲不開美式快餐“麥當勞”、“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美國化”究竟何所指?從小處著眼,可以歸結為飲食起居、服飾好尚的以美國為準;從大處著眼,可以歸結為價值觀念、社會取向的以美國為宗。前者可以說是生活的美國化,後者可以說是思想的美國化。生活和思想都不外乎是文化的一部份或者說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所謂“美國化”,也就不妨概括為文化的美國化。上文談到基督教和英文為美國文化之基礎,而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荊軻》(4)
§4八月十九日卯時,黑風嶺舍身崖上還沒有陽光,不是太陽還沒有出來,是太陽沒法兒出來。鋪天蓋地的雲,不白也不黑,陰慘慘,灰蒙蒙。崖上有風,雲不動,袖動。風有些濕,很難說是清風,也就不好說是四袖清風了。四袖?不錯。兩個人,四隻闊袖。蓋聶也穿的是闊袖長袍?不錯。蓋聶愛美,除非必要,他從來不穿扣袖緊身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荊軻》(3)§3如果慶輅不曾把那絲巾帶在身上,曆史也許會改寫。荊軻是個多疑的人,缺乏切實的證據,荊軻對於別人說的話,寧可信其假,不信其真;寧可信其無,不信其有。更何況這“別人”,剛剛還說過謊話來哄他,他怎麽會信!他不信,會是什麽結果?他原本打算在打聽清楚青青與慶輅究竟是什麽人,蓋聶究竟想要什麽之後,在這一男一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柞裏子:《美國風·中美語言文化比較》英文往往用同一個詞既指某民族又指該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比如,“Chinese”既指“中國人”又指“中文”,“French”既指“法國人”又指“法文”,“German”既指“德國人”又指“德文”,“Japanese”既指“日本國”又指“日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American”卻僅指“美國人”而不兼指“美文”。這當然是因為所謂“美文”並不存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柞裏子:《美國風·基督教與美國文化》(2)美國人以信仰基督教為主,在基督教徒中又以信仰新教派者占多數。但新教又分成若幹派係,其中以名為“浸會”派(“BaptistChurch”)者信徒最多,約占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九點四,其次為“美以美”派(“Methodist”),其信徒人數約占全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據一九九零年的統計,美國天主教徒約占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柞裏子:《美國風·基督教與美國文化》(1)這裏所說的“基督教”,不僅合基督教三大派係而言,而且概括一般西方文化而論。基督教的三大派係在英文分別名之曰“Protestantism”,“RomanCatholic”,“EasternChristianity”或“Orthodox”,前者中文譯作“新教”或“基督教”(中文有時也籠統把“Christian”譯作“新教”或“基督教”),把“RomanCatholic”譯作“天主教”,亦譯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荊軻》(2)§2黑風嶺西南五十五裏左右也有座山,不那麽荒,也不那麽險惡,因為山下曾經有座城邑,如今那城邑雖然已經成為廢墟,畢竟有過人文的痕跡。那山的山頂上有座廟,山腳下也有座廟。山頂上的廟破,因為已經沒有人去;山腳下的廟更破,因為還有人去,不過不是該去的人去,是不該去的人去。這山本來沒有名字,有了這兩座廟以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曹沫》(32)§7(2)戲場在柯邑的迎賓館正廳,日子是八月十五,戲是正午差一刻的時候開始的。那時候,齊侯作為主人,已經在廳前走廊上恭候客人。魯君作為主客,首先拾級而上。徐君不曾來,鄒、莒、滕三小諸侯依次跟在魯君之後。每位諸侯都由一名大夫陪同。陪同魯君的,不用說自然是曹沫。曹沫那日披一襲猩紅絲袍,腰下掛一把長劍,劍鞘[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31]
[32]
[33]
[34]
[3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