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毛主席號召多生多育,“隻要有了人,什麽人間奇跡都可造出來”,當時大部份人家,至少都有三、四個孩子。然生產隊的大鍋飯,養成了人的懶性,大家出工不出力。隨人口急劇地增加,莊稼的收成卻逐年減少。冬糧,往往難以繼到來年的春天。人是自然界萬物中一員,秉承自然本性應順自然界規律生息繁衍,人性的善善惡惡真真假假,個體與群體,製度與[
閱讀全文]
第九節夭折的計劃俗話說:“金窩銀窩沒有自己的狗窩好”,狗窩指的是簡陋的窮人之家,雖然貧窮簡陋,但溫馨有愛。丁夏的身體慢慢地康複了,可還是生活在朱老師的冷言冷語與丁根茂酒醉後粗暴的呼喝踢打下,家像個冰窟,沒有一絲溫暖,丁夏一雙無助的小手抓不到一隻衣角可依靠,一顆不安的心如同漂蕩在海浪裏的一條小船,找不到停靠的岸。這樣的日子越過越無奈[
閱讀全文]
第八節生的渴望丁夏上小學三年級時,丁根茂從生產大隊批來了兩間房的地基,從哥哥丁國銑處要來了一立方米的平價木材,準備造新房。造房對各家來說是個大工程,當時的農村人心純樸,村人都是不計酬勞地相互幫忙,從早到晚請村人幹一天活也隻是請三餐飯而已。浙東農村房子由沙、石灰與粘土所造。先從浦陽江畔,用獨木輪拉來黃沙鋪在空地上,再在黃沙上鋪層粘土[
閱讀全文]
第七節逃避生活生活是個大染缸,把人由紅變黑,由黑又變白,也是條奔騰不息的河川,暗流翻湧大浪淘沙,一些人幾經沉浮後就墜入河底泥床消失得無影無綜,多少拿雲的壯誌到頭來隻變成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在日複一日的枯燥生活中渡完平凡的一生。這樣平凡的生活就是普通百姓的人生,有多少弄潮兒可駕風驅浪翻騰起曆史的風雲,大部份人都象沉在河底的泥沙,默默[
閱讀全文]
第六節雪野狂奔農曆十二月,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呼嘯的北風刮過冰冷的大地,吹起沙塵在空中肆虐,光禿禿的樹枝在凜冽的朔風中呼呼作響,雪雲隨冷氣南移,越聚越厚,飄起朵朵晶瑩的雪花,幾天後,厚厚的積雪披蓋在田野與住房的瓦片上,放眼望去,整個天地潔白透剔。江南的雪,如同魯迅所描繪的,“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潔白晶[
閱讀全文]
第五節半兩糧票俗話說當官的爹不如要飯的娘,日常生活裏,對孩子的照料需要細膩與耐心,男人的愛是粗糙以至於空落,不會噓寒問暖,在小孩正常的成長歲月裏,母親的愛不可或缺,占有絕大部份的比例,這種愛刻骨銘心陪伴人一生,如小孩跌一跤或大人受驚嚇,脫口而出的總是:“啊呀!我的媽呀!”,絕不會是:“啊呀我的爸呀!”,可見媽媽的位置。媽媽是家庭核[
閱讀全文]
第四節家庭複合丁根茂心中有一處神聖不可碰的禁地,那就是哥哥丁國銑立的地方。這一方麵是出於真心的欽佩,一方麵是出於虛榮心。在親朋好友與同事間,丁根茂時不時總要找機會提起他的哥哥,有幾句口頭禪,丁夏也已聽得耳朵生繭:“……我哥哥在抗日戰爭時……我哥哥在匯海戰役中……我哥哥在抗美援朝時……”這確實使他沾了不少光,也使自己的虛榮心得到了極[
閱讀全文]
第三節家庭分裂1973年冬,朱老師懷孕,來年秋天,產下一子,取名丁浩,因無人照顧,找了個奶娘全托她家。有了兒子後,朱老師認為拴住了丁根茂的心,做事也就更無忌憚。朱老師雖生長在農村,但是個喜享福的好吃之人,留自己的薪水自用不出一分外,還從丁根茂處,拿丁國銑每月寄來給父親丁文鍾的二十元錢,時不時買些雞蛋糕與熟肉回來,鎖在櫃子裏給自己與丁燕備[
閱讀全文]
第二節漸淡的父愛丁根茂與朱老師的蜜月期過後,家庭漸漸不和,原來想象出來的雙方身上的豔麗色彩,在生活的淘洗下,漸漸褪色,相互看清了對方底色。自上次丁根茂責怪了朱老師對小孩的不公,朱老師哇哇大哭從家跑出去後,丁根茂對一些小事不得不睜隻眼閉隻眼,朱老師的許多過份的不合理之舉,久了後也就習慣成自然,見怪不怪,有時麵對年老父親的失望,丁根茂[
閱讀全文]
第一節上學的日子那年的秋天,丁夏上小學一年級。開學那天,爺爺煮了兩個雞蛋,偷偷塞給丁夏,叮嚀他從此以後要好好學習,今後的路要靠自己走了。男孩智力發育比女孩慢,加之男孩又貪玩,丁夏小學的成績不象姐姐丁鷹般傑出,隻在中等徘徊,上課經常神遊,一邊看著黑板,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一邊在腦海裏飄過,有幾年以前的生活往事,有近幾天的所經所曆,也有[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