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林彪——林彪戰時秘書譚雲鶴回憶
圖片:1938年,16歲的中學生譚雲鶴(中立者)與老師同學合影
編者按:當我們拿到《林彪秘書回憶錄》的文稿時,就決定要去尋訪這位作者。盡管坊間形形色色的回憶錄,都以真相的名義,在爭奪讀者的眼球,但有多少人敢承認自己是第一現場的目擊者?曆史總是顯得有些閃爍其辭。而《林彪秘書回憶錄》的[
閱讀全文]

張之洞遺骨失蹤41年找到
??清末重臣張之洞在文革中遭暴屍荒野,遺骨失蹤。
??清末重臣張之洞在文革中遭暴屍荒野,遺骨失蹤。41年後,這位極具影響的曆史名人遺骨終於找到,目前暫存河北南皮縣烈士陵園,待今年10月4日張之洞忌日重建墳墓時再行歸葬。
??1966年農曆9月26日,張之洞被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造反派暴屍荒野。目擊者回憶,當年紅衛兵和造反派帶著鐵[
閱讀全文]

古地圖證實為真中國人可能最早環球航行(圖)投稿:密西根華人網2006-03-24發布會現場展出的《天下全輿總圖》今天《天下全輿總圖》的收藏者劉鋼公布了新西蘭維卡托大學實驗室對地圖紙張的測定結果。該測定顯示,地圖紙張製造時期與《天下全輿總圖》繪製者簽署的年代吻合,由此證實了此幅圖為一件真品。今年年初新聞作風嚴肅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率先刊登了[
閱讀全文]

眼前的隻是一個古老悠閑的小鎮,仿佛陶淵明筆下的那個桃花源,藏在這天塹裏
旅遊
龔灘古鎮
酉陽吊腳樓
龔灘,是烏江流域上的著名險灘之一。地處重慶酉陽西部,與貴州沿河縣鄰界。據史書記載,此灘是由於明代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酉陽山洪暴發,鳳凰山垮岩,堵塞烏江河道而形成的陡灘。
龔灘西岸,懸岩高聳,直插雲天,懸岩之上,鳥語猿啼,古木森森,有名的蠻[
閱讀全文]

70年代末,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朱大純、程思遠、杜聿明、董其武、孫蘭峰(自左至右)相攜而行
程思遠在文革後期困惑發炮於樹德巧言“滅火”護思遠
1976年二三月間,“批鄧”逐步公開化,暴風驟雨隨即劈頭而來,政協直屬組的老人們依舊沉默,學習會上隻能宣讀長篇累牘的大批判文章。出人意外的是,很少發言的程思遠,卻站出來放了兩炮。
一次是在[
閱讀全文]
毛澤東向斯諾透露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中國網李冰胡中彬張然
1960年10月,北京。
毛澤東在中南海住宅的書房裏,會見一位來自西方的老朋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
在毛澤東為數不多的外國友人中,斯諾無疑是與其友誼最深的一位朋友。毛澤東不會忘記,1936年他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剛剛結束二萬五千裏長征,曆盡千辛萬[
閱讀全文]

圖
董其武將軍
1982年11月,鄧小平與董其武親切交談,董此時已是全國政協副主席。
毛澤東:董其武一定要授上將
北京青年報張海華
在解放軍最早授銜的幾十位上將中,有一名國民黨軍的起義將領,那就是第69軍軍長董其武。他戎馬一生,在抗戰中戰功卓著,被國民黨授中將銜,又於1949年起義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綏遠方式”。晚年的董其武又由民主[
閱讀全文]
郭沫若初識毛澤東
經過五晝夜的海上航行,1926年3月23日清晨,郭沫若等乘坐的輪船終於抵達廣州。
說來也巧,離開上海的時候,天上下著微雨,到達廣州時,天也是微雨茫茫。不過,這並沒有影響郭沫若等人的情緒。他們投身革命的熱情使他們不會考慮這些自然氣候。他們在輪船還未靠岸時,就著急地走上甲板,緊靠船舷,激動地從碼頭上歡迎的人群中尋覓自[
閱讀全文]
宜昌抗戰英雄城
宜昌地處長江三峽西陵峽口,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一戰略地位又一次凸現在世人麵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中國民族實業也西遷入川,致使宜昌成為西遷人員和物質的轉運基地。“從1937年11月到1940年6月,由宜昌轉運東下軍隊110萬人,西上入川的機關、學校、工廠內遷[
閱讀全文]
陳毅:新四軍在華中
(一九四三年七月五日)
一、敵後抗戰第六年
“七·七”全國性抗戰爆發,我黨即在東南各大城市進行抗戰動員及組織工作。隨著徐州、武漢的淪陷,我黨即留在敵後,由城市轉入農村去組織抗日遊擊武裝,掀起華中人民武裝抗日的浪潮。一九三八年新四軍奉令東征,與江淮河漢各地之人民武裝匯合,更加強了敵後抗日陣線,由零星遊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