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毛澤東論族譜 毛澤東家譜和族譜

(2007-08-13 23:09:08) 下一個
毛澤東論族譜

  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

摘自一九五七年於成都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

——————


標題:毛澤東家譜和族譜[毛氏族譜]
文曲星 language=java type=text/java>document.write (astro(\'\'));


頭銜:莎詩碧雅
等級:版主
文章:1676
積分:8910
門派:窈窕淑女
注冊:2005年5月3日
樓主

--------------------------------------------------------------------------------
毛澤東家譜和族譜[毛氏族譜]type=text/java> cpro_client=\'ahwomen_cpr\'; cpro_cbd=\'#trans\'; cpro_cbg=\'#trans\'; cpro_ctitle=\'#0000ff\'; cpro_cdesc=\'#444444\'; cpro_curl=\'#008000\'; cpro_clink=\'#000000\'; cpro_flush=4; cpro_w=728; cpro_h=90; cpro_template=\'text_newest_728_90\'; language=Java src=http://cpro.baidu.com/cpro/ui/cp.js type=text/java>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衝一個農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 ~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 ~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 ~1959)。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衝一個農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 ~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 ~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 ~1959)。

長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在湖南長沙,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8歲隨母入獄,楊開慧就義後,才被釋放。曾到蘇聯學習,並在1943年1月加入聯共(布)黨。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上不幸犧牲。

次子:毛岸青。1923年出生。在蘇聯留學期間,曾用名楊永壽。楊開慧就義後,岸青與哥哥岸英一起到蘇聯學習。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毛岸青送大連療養。岸青與邵華於1960年在大連結婚。

老三:毛岸龍。1927年2月在武昌出生,楊開慧就義後,毛岸龍和兩哥哥住在上海地下黨領導的大同幼稚園。1931年5月因生病腹瀉,高燒不退,不治病亡。

老四(長女):楊月花(原名毛金花)。1929年3月賀子珍在紅軍第二次打下龍岩時所生,後寄養在老百姓家裏。1973年被找到,並確定身份。

1932年11月,賀子珍在福建長汀生下第五個孩子,取名毛岸紅,小名毛毛。長征開始後,毛澤東夫婦把孩子交給毛澤覃和賀怡撫養,後毛澤覃犧牲,毛岸紅下落不明。

1933年,賀子珍由於生育過密,加上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六子先天不足夭折了。

1935年2月下旬,賀子珍在貴州又生下一個女孩,這是毛澤東的第七個孩子,嬰兒被送給當地的老鄉,後下落不明。

1936年冬,毛澤東的第八個孩子在陝北保安出世,他親自為孩子起名毛姣姣。1947年姣姣從蘇聯回國,在毛澤東身邊上學,毛澤東給她起名為李敏。姓李,是因為毛澤東當時用李得勝的化名,單名敏,取自《論語》中的“而敏於行”。

1938年10月賀子珍到達蘇聯莫斯科不久,又生下一個男孩。這是毛澤東的第九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十個月時,由於患肺炎不幸夭折。

李訥是毛澤東的第十個孩子,1940年8月為江青所生。李訥與李敏之名同取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李訥於1959年進北京大學曆史係,1965年大學畢業。



毛氏族譜

毛氏族譜



毛澤東弟兄們與母親



楊開慧與岸英岸青



毛澤東與毛岸英



毛澤東賀子珍與李敏



年輕時的江青



主席和江青



文革中的江青



江青老年



毛岸英與劉思齊



1951年8月與李敏、李納在北京香山



60年代,與兒子岸青和兒媳邵華



毛澤東與毛岸青邵華



李敏(全國政協委員)



李敏和李訥

毛澤東同誌和國家檔案局收集家譜、族譜

國檔字(一九八四)七號

一九五八年毛澤東同誌在成都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到研究曆史時說:“收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等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國家的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以國檔全字(1984年)7號文件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的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族製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但是,由於國內收藏的家譜極為分散,又沒有專門目錄,因而長期以來國內對家譜的發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這與國外學者、機構對中國家譜搜集不遺餘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狀況很不相稱。同時,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許多根在大陸的同胞,海外僑胞的思鄉之情日趨濃烈,他們也亟需利用家譜來尋找自己的血緣關係。為了推動國內對家譜的研究利用,發掘家譜這一祖國文化寶藏,改變中國家譜研究的內輕外重狀況,充分發揮家譜在學術研究和統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曆史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等單位,擬將分藏於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等單位的家譜編成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計劃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編纂工作,公開出版……

國家檔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印章) (印章) (印章)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

(文件摘錄:萬縣檔案局一九八四年全宗9號卷1999年12月1日)

天津館藏毛澤東家譜

湖南湘潭韶山毛氏族譜,自清乾隆初始修後包括房譜有七八種之多,然至今傳世的全國隻有三四家收藏五種。天津圖書館有幸於上世紀60年代初獲藏一部全帙。

??津圖所藏《韶山毛氏族譜》,凡一函二十三冊,包括光緒間二修、宣統間三修和1941年四修內容。據譜載,韶山毛氏始祖毛太華,原江西吉安人,元末避亂遷居雲南,明洪武初以軍功入湖南湘鄉,後其子再遷湘潭韶山衝。自明初至清末的五百年間,除出了幾名把總、千總之類的下級軍官外,基本上以農耕為生。其二十世出了改變中國曆史命運的毛澤東,這是曆史的偶然,也是曆史的必然。

??該族譜詳載自始祖迄二十一世的毛氏派係,於毛澤東的家世脈絡清晰,其祖毛恩普、父毛貽昌,長次二兄早殤,他行三,下有毛澤民(銘)、毛澤覃(淋)二弟。毛澤東生於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辰時,譜讚他“閎中肆外,國爾忘家”。原配羅氏,繼配楊氏(開慧)、繼娶賀氏(子珍)。楊氏生子四:遠仁(岸英)、遠義(岸青)、遠智(岸立)、遠懷(穀式)。其中四子遠懷,生於1923年二月初二辰時,出繼毛澤民為嗣,其他文獻不見載。譜中還有毛貽昌(字順生)參與修族譜和捐穀記載,有毛澤覃妻兄周氏所撰毛澤覃烈士行述,以及韶山毛氏其他革命烈士史料。至於江青,譜中隻字未提。(今晚報劉尚恒)

毛澤東族譜珍貴檔案:蔣介石發妻也是毛氏後裔



一代偉人毛澤東是清漾毛氏後裔

一部偉人毛澤東的族譜,引熱了遠在浙江西部一個名叫江山的地方的旅遊線。

  江山如此多嬌。但十年前,又有誰能想到“除了三塊石頭(江郎山),再無其他”的浙西江山市,今日僅成為全國旅遊的熱點呢?而且還是全國優秀的旅遊城市。本刊於2006年第八期對此報道後,再次探尋毛氏文化帶來的效應。

  江山速度

  2007年1月18日,江山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6年,江山市共接待國內遊客135.6萬人次,海外遊客1.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6.9億元。而在1997年底,江山市旅遊局剛成立的時候,許多人還滿臉疑惑:江山旅遊能搞出名堂嗎?

  十年後,他們用事實說話了,漂亮的成績單顯示:江山市的文化旅遊已經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向往的一道特色風景。巧婦又怎能為無米之炊呢?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江山市委書記吳雪樺一語中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看事物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結果自然就不一樣。用文化的眼光去看江山,江山不僅不是一無所有,而恰恰是資源豐富,底蘊深厚,魅力無窮。我們正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狠抓文化大市建設,對江山的曆史文化進行‘刨根問底’,才在‘根底’中收獲了新的發現。” 這“根底”是什麽?一是毛澤東的祖居在江山,二是海上絲綢之路陸路在江山。

  正因為這些發現,才引起外麵對江山人文的廣泛關注,從而使江山旅遊總收入逐年攀升。近幾年,江山市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在全國的排位從2000年的第565位躍到2005年的225位,目前,江山人民正大踏步邁向全國200強。而在文化大市建設中,一部族譜和一條古道橫空出世,讓今日江山更為妖嬈!

  江山、韶山毛氏同根同源

  如果你在百度或是穀歌上輸入“清漾”兩字,你能找到近萬條相關資訊。清漾是江山市的一個千年古村落,近年來,它的關注度驟然上升。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一代偉人毛澤東是清漾毛氏後裔。江山、韶山毛氏同根同源。

能夠證明此事的《清漾毛氏族譜》被意外發現。1999年,江山市廣渡村清漾毛氏後裔本想把祖傳的66本《清漾毛氏族譜》轉手賣給外地人。雖然當時並不清楚《清漾毛氏族譜》的確切價值,但事情反映到市政府後,時任江山市副市長何蔚萍因其價值和珍貴性,當即要求江山檔案局把它買下作為館藏。

  《清漾毛氏族譜》“落戶”江山市檔案局後,研究者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他們繪製出毛氏共56代的世係衍脈圖,發現了湘浙毛氏的淵源關係,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2000年4月,衢州市社科聯副主席鄭艮安撰寫的《毛澤東祖籍溯源——從韶山到衢州》一書出版,該書詳盡記載了毛澤東韶山家譜中所記“毛氏祖居三衢”的情況,三衢即今日江山所在的衢州。而經由《清漾毛氏族譜》考證,衢州毛氏最早的居住地乃是江山石門鎮的清漾村,清漾毛氏東晉時由安帝封地三衢,先祖毛元瓊,字公遠,號清漾,其居住地便以其號命名。後清漾毛氏後裔的一支遷往湖南,一支遷往浙江奉化。蔣介石的發妻毛福梅正是奉化毛氏的後裔。

  2002年3月8日,國家檔案局邀請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論定,確定了首批48件國家級珍貴遺產檔案,《清漾毛氏族譜》位列其中。

  2006年11月29日,為進一步梳理毛氏源流,江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毛慧卿率毛氏文化研究課題組出發西行,前往江西省吉水縣、湖南省韶山市進行訪問調查。課題組共查閱了毛氏族譜87卷次,相關資料100餘冊,訪問了韶山毛澤東圖書館等10多個相關部門和單位,拜訪了30多位毛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譜牒收藏家。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韶山毛氏係出吉水毛氏,吉水毛氏係出三衢毛氏,三衢毛氏主係在江山清漾。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毛姓史話》著者、《中華毛氏通書》主編毛炳漢教授肯定:“《韶山毛氏族譜》中提到‘世居三衢’,指的就是江山。”他說,清漾毛氏是三衢毛氏的主係,也是中華江南毛氏的主係,整個江西、湖南的毛氏,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江山清漾毛氏的後裔。

2006年12月5日,韶山村兩委舉辦儀式,將新修的《韶山毛氏族譜》12本以及《毛澤東家族世係圖》等書贈與江山毛氏宗親。當時,韶山村黨總支書記毛雨時握著毛慧卿等人的手說:“韶山江山毛氏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希望我們加強來往,共同把兩地毛氏文化研究推上新的台階。”

  毛氏文化的經濟效應

  一部族譜就此引熱了一條江山名人旅遊線。據江山市旅遊局介紹,清漾毛氏祖宅的修複,使清漾村成為探訪毛澤東祖居地和曆代毛氏先賢事跡的好去處,已被定為江山市的“愛國主義教育旅遊點”,為江郎山風景區又增添了一個新景點。

  毛氏文化也給清漾百姓帶來了實惠。投資40多萬元的村道修起來了,絡繹不絕的遊客讓農產品好賣了,一家園林公司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租地150畝種花卉苗木,使70多個清漾村民可以就地打工。不久前,一外地客商慕名而來,被清漾的人氣和毛氏祖宅的建築文化所吸引,投資1800萬元,租用了清漾村的100畝山場,建一個古建築園林工藝廠。

  村黨支部書記毛萬陽說,清漾祖宅開發前的2002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全村人均收入已超過了4000元。一些賓館、飯店,也打起了“毛氏”牌,賺起了“毛氏文化”錢。

  目前,江山市已成立了清漾曆史文化村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結合新農村建設,對清漾村的文化作進一步的發掘整理和保護。





清漾毛氏族譜引來遠客







2006年12月,石門鎮清漾村毛氏宗親迎接《韶山毛氏族譜》

毛澤東為何能成為一代偉人?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土。置身於家鄉的山水間,毛澤東心中湧動著思親念祖的情愫。第二天清晨,他來到舊居斜對麵的楠竹給父母拜墳,鞠躬後深情地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當日下午,他前往滴水洞韶山水庫遊泳。途徑毛氏宗祠時,他說:“管他三七二十一,進去鞠幾個躬再說。”走進祠堂,他在放祖宗牌位的敦本堂三鞠躬。到達家廟毛震公祠時,毛澤東又進去看了看。他問先祖牌位到哪去了。陪同的人說,有人將它們燒了。毛澤東問:“你們這樣有得柴燒?!”接著正色道:“菩薩是迷信,應該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位是紀念。要不信迷信,至少也要到50年以後。”另據陪同人員回憶,在回韶山期間,毛澤東還專門索要過毛氏族譜。所有這些舉動,都顯示了毛澤東對先人的感佩和懷念之情。毛澤東在毛氏家族的“文化場”中整整生活了17年,並負載著它的文化信息走出韶山,搏擊時代風雲,最終成長為中華民族的一代偉人。曆史是不能割斷的。盡管毛澤東後來用階級鬥爭這把利劍斬斷了家族製度的鎖鏈,但他的人生道路和心路曆程仍與毛氏家族的傳統精神有著多方麵的和切近的聯係。

  勤苦進取的奮鬥精神

  韶山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移民家族。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祖毛太華攜長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從雲南來楚,定居湘鄉北門外緋紫橋。十餘年後,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再卜居韶山,從此揭開了在韶山創業的序幕。

  與現域韶山的其他地方相比,韶山衝一帶因山高林密而開發最晚。當毛氏家族的先人來到這裏時,呈現在他們眼前的尚是一副原始的蠻荒景象。山林草澤中,虎嘯猿啼。淙淙山泉,從崖畔石縫中流出。這裏除了綿亙的高山,便是茅草叢生的山間穀地。每當山洪爆發,泥石俱下,濁流滾滾,巨大的轟鳴聲在山穀中回蕩。山洪過後,偃草塗泥,亂石滿溝,漬水泛起層層白光;而每當幹旱時,又溪河斷流,水貴如油。唯一的優勢是這裏林木茂盛,珍禽異獸眾多,為伐木、打柴和狩獵提供了便利。可以想象,當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剛來韶山時,所麵臨的生存環境是多麽嚴峻!他們及其子孫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起碼的衣食之源。正是在與環境相爭的過程中,毛家人形成了勤奮進取的奮鬥精神。“韶山風氣,自雞鳴而起,至篝燈不輟。”一代一代的毛家人,依此為興家隆族的必由之路,硬是把一個陌生而蠻荒的地方變成了子孫賴以生存的家園。

  毛氏家族的第二代傳人毛清一,定居在今韶山滴水洞附近,配昌氏,生毛有恭、毛有信;毛清四則定居在韶山衝東南入口處鐵陂,配段氏,生毛有倫、毛有智、毛有誠。這樣,毛氏家族第三代共有5人。在這5人中,毛有恭配金氏,生毛震,毛鐸,毛瓚;毛有信配易氏,生毛瑺、毛鑒、毛銘、毛海;毛有倫配楊氏,生毛翔;毛有智配李氏,生毛深;毛有誠配胡氏,生毛勝。於是,毛氏家族第四代共有10人,比第三代翻了一番。在這10人中,有後嗣且襲居韶山的僅毛震、毛瑺、毛鑒、毛深四人,由此分為四大房,在加上石塅(地名)毛全山一支,構成五大房。毛全山與毛太華同籍江西,同赴雲南,後又同時來楚。為敬宗收族計,乃將這一支納入整個毛氏家族序列,稱為石房。前四房以人名命名,後一房以地名命名。五大房既定,毛氏家族由此枝分派別,瓜綿椒衍,生齒日益繁、家聲日益振。後來震房又分竹溪、彬溪、介溪三支;鑒房分泉溪、高溪兩支;深房分立暌、立明、立暘、萬才四支;瑺房分顯色、顯名、顯定三支。毛澤東屬震房竹溪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氏家族已衍派至二十二代。據湖南省圖書館保存的民國37年(1948年)《韶山地方毛姓氏概況調查表》記載,此時毛氏家族共有7000餘人。

  毛氏家族的先人,先後在鐵陂、東茅塘、烏塘、毛家灣等處開種田土300餘畝。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以前,土地“曆來公共,未經分晰”。成化十八年八月十五日,由長房房祖毛震主持,除留部分公田外,其餘按人口等情況分配給各房各戶,延續百年的家族土地所有製不複存在。到清代前葉,韶山衝一帶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田疇沃壤,遍布衝內;茅舍之間,雞犬相聞。糧食、竹木器加工、鑿石烘灰等家庭手工業興盛起來。家族內外的土地買賣等經濟活動以關約、契據等形式頻繁地發生。農民將穀米、牲豬、木柴和手工業品運到銀田等集市進行貿易,以換回布匹、食油等必備的生活用品。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毛氏家族開始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文化(體係)。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始修族譜,確立了從第七代起的派係:“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其後又在光緒七年(1881年)、宣統三年(1911年)和民國30年(1941年)三次續修族譜。族譜包括世係源流、生沒葬向、文武誥贈、忠效節義、祠墓圖說、傳讚祀典、據約規訓等許多內容,堪稱毛氏家族的百科全書。二修族譜前夕,震、、鑒、深等房還撰修了房譜。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合族倡建毛氏宗祠。毛氏宗祠位於韶山衝引鳳山麓。建築麵積668.8平方米,落基寬大平穩,房頂寶瓶豎戟,“竹影搖窗,鬆風入戶,四時花鳥不盡,清幽有與天地相永者”。伴隨著修譜建祠,為祭祖隆恩而設的各種祭會也紛紛登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為該祭會的發起人之一。總之,到清末,毛氏家族形成了規矩齊全、體用兼備的家族文化體係。

  曆500餘年之奮鬥,韶山毛氏家族不僅開發了一方熱土,而且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化。毛氏家族從自己的奮鬥史上得出這樣的結論:“天下無難為之事,性能不囿於難為之見,不生其畏難之心,審其難為之勢而克分其難,酌其難為之理而克任其難,自便難為者轉成不難,故有為之才,一生為人之所難為,而行若無事。旁觀吒訝,鮮不歎為難為之事,必得難得之人而後成也。”這與毛澤東後來的名言“天下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是何其相似!

家族如此,家庭亦然。毛澤東的父母都非常勤勞,一心以致富興家為念。特別是他的父親毛順生,不信命運,不靠祖業,完全依賴自己辛勤的經營而興家。他不僅贖回父輩典當出去的田產,還用積攢下來的錢購進二十多畝土地。原來的五間半茅草房在他手裏變成了十三間半大瓦房。他對子女要求嚴格,在家裏容不得他們閑著,稍有不從即斥其“懶惰”。這種家風培養了毛澤東從小做事勤快、善始善終的習慣。青年毛澤東曾在筆記本上寫下:“人情多耽安逸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 。”又寫道:“夫以五千之卒,敵十萬之軍;策罷乏之兵,當新羈之馬,如此而欲圖存,非奮鬥不可。”毛澤東終身依此自警自勵,並成就了亙古未有的事業。

  強悍好勝的尚武精神

  韶山毛氏家族的民風以勁直尚氣、強悍好勝為主要特征。這種民風的形成,一方麵歸因於長途遷徙、開創新基的家族背景;另一方麵則源於從軍打仗、馳騁疆場的家族傳統。毛氏家族的始祖毛太華便是“以軍功拔入楚省”。元至正年間,毛太華回避戰亂從江西吉水遷徙雲南,在那裏娶妻生子,並參加朱元璋後來平定邊疆的戰爭,立下軍功頂補洪武垛籍。王朝鼎革,塵埃落定。為補湖南人口本之不足,朱元璋下令從外省移民實湘。毛太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湖南。此後,毛太華的子孫秉承他的剛毅和血性,投身行伍、闖蕩天下者代不乏人。 19世紀50年代初,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興起。韶山毗鄰曾國藩的老家湘鄉,得風氣之先,大批毛氏子弟加入湘軍,形成一股從軍潮。毛氏子弟參加了從湘軍出師到左宗棠收複新疆的曆次戰役,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不同等級的功名。

  清代軍職分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10級,除總兵和遊擊外,其他軍銜均被毛氏子弟獲取過。據筆者遍查毛氏族譜,毛氏子弟升提督的有毛恩坎等3人;升副將的有毛際祿、毛祥受等4人;獲參將的有毛貽致等2人;獲都司的有毛恩兌等7人;獲守備的有毛祖富等5人;被授千總的有毛祖斐等3人;被授把總的有毛祥汀等6人;被授外委的有毛祖川等5人。

  在毛氏家族的曆史上,一下子出現這麽多有功名的人物,實屬前所未有。他們的經曆和功名,直接感染到同鄉子弟,特別是他們卓厲敢為、闖蕩天下的品格,更對人心風俗產生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從此論政談兵,習為風氣。從軍打仗,成為毛氏子弟改變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況的重要途徑。

  中日甲午戰爭時,毛氏子弟又“乘時而起”。民國初年,毛氏子弟毛國翹、毛宇居、毛麓鍾等還對同鄉何海清遠涉雲南,參加了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毛澤東父親毛順生早年亦曾外出當兵謀生。

  毛澤東便是在這樣一個具有從軍打仗傳統的家族中成長起來的。他在韶山生活期間,那些獲得功名的人物如毛有慶、毛祖篪等人尚在世。即使是那些在他誕生前後已不在人世的人物,亦是相距不遠,口碑尚存。毛澤東耳濡目染,不可避免地接受到他們的尚武精神的影響。據韶山的一些老人回憶,毛澤東從小好角力,喜歡玩打仗的遊戲,對《三國演義》、《水滸》、《說唐》等描寫戰爭的書愛不釋手。他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時,特別注意鍛煉身體和意誌。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穿上薄薄的衣服,沿著院牆外的河道和田間小路,跑步上東台山,在山上遠眺、做操,然後在魁星寺看書。校園內,有一條便河環繞,河上架了一座白石橋,橋左有一口叫“蓮泉”的水井。從東台山跑步回校後,他就在井裏打冷水洗臉。他特別喜歡洗冷水澡。冬天,他就從井裏打些冷水到房裏擦身。課間休息,他走出教室和同學們在操場草地上扳手勁、打耍架(摔跤)。

  50年代中期,同班同學去北京看望毛澤東,他還當著老同學的麵回憶說:“那時我人雖然瘦,但個子高,打耍架時一般人還不敢輕易攏我的邊。我和班上力氣最大的某同學交戰,他也隻占了個平手。”

  一般來說,從習武論兵成風的家族中長大的人,更容易產生強烈的英雄崇拜意識,毛澤東正是其中的典型。在韶山時,他聽說湘潭哥老會首領“彭鐵匠”起義後,便認為彭鐵匠是一個英雄。在湘鄉東山學校,同學蕭三借給他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他反複閱讀,用墨筆做了許多標記。華盛頓、拿破侖等英雄豪傑一時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別是華盛頓經8年苦戰而始得勝利,更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長沙求學後,毛澤東的尚武精神更為突出了。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毅然投筆從戎,在新軍中當了半年兵,成為他長期軍旅生活的起點。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毛澤東不僅以學識、才華聞名全校而且以愛好體育、膽量過人博得同學的交口稱讚。他的體育鍛煉方法五花八門,爬山、遊泳、冷水浴、風浴、雨浴、露宿,舉凡一切能堅固肌膚、鍛煉意誌、增加氣力的運動項目,他都嚐試過。毛澤東的尚武精神還很快在實踐中得以運用。1917年11月,他和同學智繳了北洋軍閥部隊的一枝槍,轟動了整個長沙城。

  毛澤東無疑是一介書生,但他絕不同於那些“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痙”的文弱書生。他一生,崇尚武勇,崇尚體力活動,並從中感受到人生之至樂,這是他與一般知識分子的不同之處。撇開毛澤東特定的家族背景,我們就難以理解這種“不同”。毛氏族人在闖蕩天下的過程中,培育了家族的尚武精神,並代代相傳,相磨相蕩,積澱為家族共同的心理素質。毛澤東從家族得來並在青年時代不斷張揚的尚武精神,邏輯性地引導他走上以槍杆子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他半生戎馬,“九死一生如昨”,從幾條破槍到擁有雄兵百萬,實有賴於強烈的尚武精神和鋼鐵般的意誌。

  刻苦向學的求知精神

  毛澤東一生興趣廣泛,但最大的興趣卻是讀書。追根溯源,他的閱讀興趣和求知精神是在韶山培養起來的。在封建社會裏,人際交往和求學問藝主要在家族的範圍內進行,因此,考察毛澤東的讀書生涯,當脫離不了其特定的家族文化背景。

  毛氏家族生活在偏僻的韶山衝一帶,文化發展受到經濟狀況的嚴重製約,加之又是一個移民家族,文化資源的積累也較為困難。盡管如此,毛氏家族仍是一個重視讀書和教育的家族,其立家興族之本一為力田,一為讀書。所謂“家有藏書郭有田”、“秀者讀而樸者耕”,便是這種思想的反映。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之下,毛氏家族從未放棄過以詩書振家聲的夢想。走近毛氏宗祠,“注經世業、捧檄家聲”的對聯赫然入目,可謂雄心萬丈,豪氣千雲。考察毛氏家族的人文曆史,雖然沒有出現過“科第蟬聯,仕宦赫赫”的景象,但也產生了許多名重鄉邦的文化人。他們在求學曆程中刻苦自勵以及對子弟的殷殷訓導,都昭示著毛氏家族浸浸日昌的前景。

  韶山毛氏家族的文化人最早產生於第三代。“清一子有恭以吏才載縣誌,清四子有倫以明經入國史。”之後,毛氏家族經曆了一個文化上相對沉寂的時期,直到明末清初,家族文化才開始活躍和興盛起來。這時,毛氏家族一連有毛鳳儀“生卒不詳”、毛鳳來(1608---1693)、毛朝穎(1646---1693)、毛朝頌等通過院試而成為“邑庠生”,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秀才。

清朝乾隆年間,毛氏家族又出現以毛文伯(1674---1760)、毛文柱(1687---1759)、毛文常(1717---1736)等為代表的一批文人。

  清朝道光以降,毛氏家族的文人更大量湧現。毛蘭芳(1826---1892)、毛鴻賓(1852---1928)、毛鼎臣(1844---1909)、毛簡臣(1845---1925)、毛麓鍾(1866---1921)、毛福生(1863---1933)、毛詠薰(1871---1937)、毛宇居(1881---1964)等皆鍾情詩書,在當地頗著文望。

  毛蘭芳與毛澤東的曾祖父毛祖人為堂兄弟。他青年時代“博學善詩文詞賦,應試屢拔前矛,嚐代文武官員作應酬簡劄篇章,僉謂文望日隆”。中年“高懸絳帳,近悅遠來,誨人不倦,獎勵成才,不計修金之有無也”。毛蘭芳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最有名的就是“韶山八景詩”。毛蘭芳的孫子毛麓鍾和毛福生一為秀才,一為國子監監生。

  毛鴻賓、毛簡臣、毛詠薰等也極喜讀書。毛鴻賓是毛澤東在韶山生活時毛氏家族的族長,毛簡臣的父親毛祖南與毛澤東的曾祖父毛祖人為堂兄弟。毛簡臣在父親的督導下,苦讀成為秀才(清附生)。

  家族先族們的求學事跡,通過家譜、通過口耳相傳給毛澤東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在讀私塾時所跟隨的6位老師中,有4位即毛詠薰、毛宇居、毛簡臣和毛麓忠為本家族的人。1904年秋,毛澤東在關公橋私塾跟隨毛詠薰讀書,對曆史產生了濃厚興趣;1906年秋,他在井灣裏私塾拜堂兄毛宇居為師,閱讀了《春秋公羊傳》、《左傳》等經史書籍;1909年下半年,他在烏龜井私塾從毛簡臣點讀《漢書》、《通鑒綱目》等古籍;1910年上半年,毛澤東又在東茅塘麵山樓私塾跟從毛麓鍾學習《史記》、《日知錄》等著作,也翻閱了許多時論和新書,還包括毛蘭芳、毛麓鍾的詩詞作品。正是在這些家族先賢們的引導下,毛澤東步入國學之林,初步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初步具備了作為讀書人的涵養和習性。時移勢易,特別是1905年科舉製度被廢除,毛澤東未能像他的先輩那樣走入八股應試的道路,可是,讀書求知的精神已積澱在他的心裏。

  據毛宇居和其它韶山老人回憶,毛澤東讀書很認真,盡管對經書不喜歡,但仍能熟讀它們。他最喜歡看的是中國的舊小說和關涉現實的時論及新書。少年毛澤東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到處借書來讀,包括和尚的經書。韶山衝的書讀完了,就跑到湘鄉外婆家去借。在停學在家的兩年中,他白天下地勞動,晚上還堅持讀書到深夜。隨著閱讀範圍的擴大,毛澤東的心飛馳得很遠,走出家園的夢想時時縈繞在他的腦際。

  毛氏家族先賢們的求知精神和重教傳統,對毛澤東走出韶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910年,毛澤東聽外家表兄文運昌介紹後,想到湘鄉東山高等小學繼續求學。毛澤東向父親講了自己的打算,但父親堅決反對。那時,毛順生擬把毛澤東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當學徒,希望兒子日後充當他在生意上的幫手。哪知毛澤東的誌向不是經營一個小店,麵是要經營天下。毛澤東說服父親,特意把毛麓鍾、毛宇居等老師請到家裏為自己說話。毛麓種、毛宇居等認為毛澤東善於讀書,將來大有可為,還曆數讀書的種種好處,勸說毛順生送兒子上學。毛順生講不過大道理,但他很現實地說:“澤東是湘潭人,到湘鄉讀書隻怕有界線。”毛麓鍾馬上答道:“現在中國人到外國留學的都很多,何況隻到湘鄉呢?”在族親的壓力麵前,毛順生不得不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1910年秋天,毛澤東挑著簡單的行李,在表兄文運昌的陪伴下,踏上了外出求學之路。行前,他改寫他人的一首詩留贈給父親:“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暫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試題為《言誌》的入學考試中,毛澤東暢抒自己的理想,受到校長李元甫的讚賞。李元甫高興地說:“我們學堂裏取了一名建國材!”從家族的文化背景中走出的毛澤東,終生愛好讀書,嚐言:“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博覽群書,成為毛澤東經綸天下的重要條件。

  成全人格的修煉精神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也是韶山毛氏家族文化的基石。儒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道德哲學,最講求品性之砥礪與人格之修煉,堅信內聖才能外王,修身齊家方能平天下。所以,明理做個好人為第一要緊事,功業、文章之屬尚在其次。

  毛氏家族到韶山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必須傾全力解決生存問題,社會生活尚比較簡單,人們無多少時間訓練禮儀。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家族先賢開始製定嚴格的文化規範,以指導和約束族人的行為,保證家族的興旺發達。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創修族譜,可惜該譜已經失傳,其主要內容不得而知;光緒七年(1881年)毛氏二修族譜製定了家規18條,家訓和家戒各10則;宣統三年(1911年)三修時又增加百字銘訓和勸戒訟詞。另外,二修、三修族譜時,還輯錄了古今聖賢格言。毛氏宗祠“聰聽彝訓”匾額上方抄錄有曾國藩的部分家書,以補家族文化規範之不逮。

  二修族譜製定的家規18條涉及家庭、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麵,由族長、房長強製執行。家族處理不了的則“送官究治”。如第1條規定:“孝悌為百行之原,固人道之所當盡。凡為子弟者,務宜服務奉養以事親,遜順恭讓以盡弟。苟有不孝養父母,不弟事兄長,大則忤逆違悖,小則言語撞觸,族長傳祠,從重懲戒,訓之不悛,送官究治。”又如第5條規定:“子弟之成敗全在父兄之教訓,故父兄之教不嚴,子弟之率不謹。凡我族人於子弟知識稍開,天真未遭之際,提撕訓導以保天性。及長,教以正業。如有聽其遊蕩,放辟不加約束,先以容縱處父兄,後以不肖治子弟。”再如第15條規定:“公項銀穀,除供國課、辦祭費、妥公用外,或有贏餘,任聽經管掌理出入,每年憑眾清算,開除若幹,實存若幹,注載公簿以示清潔,如有肆意侵噬,浮開數目,除追還賠償外,立行斥革論罰。”

  家規作為族人的道德生活信條,具有突出的實用價值,必須做到家喻戶曉。毛氏家族在製定出家規後,要求“凡各家長當於三餘之時,孫子略識書字之際,使之觀看,與之講明,令其和其稽考,遵其法戒,則在家可為一家之令子,在鄉可為一鄉之善士,在國可為一國之忠良。”家族長輩特別是族長在保證家規的執行中起著重要作用。毛氏家族的族長毛蘭芳、毛鴻賓等皆能“正人先正已”,以人格引領一鄉之風俗。毛蘭芳早年從軍,本來“前程無量”,但當他得知父母倚門泣望時,竟“不脫冕而行,歸依膝下,誓不再遊”,可算是標準的孝子了。歸鄉後,他為一族之綱領,“凡濟人利物、排難解紛事宜,所謂眾善奉行矣”。他對子女嚴格要求,家學曆幾代而不墜。對困苦向學者,他“不取學俸”,獎勵成才。毛鴻賓作為毛蘭芳的繼任者,律已甚嚴。“族中舊例,經理三年一任”,他“曾任經理九年,無一人敢非之者”。他“一生淡於名利,衣服不用洋布,惟以皂衫布帽裹身”。年登六秩,鄉族中稱觴上壽,“力拒之,乃以所費而移修橋頭灣石橋一座。工峻,命名為壽星橋”。對於晚輩,“惟以力學戒奢為勵”。他們的率先垂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家族道德風尚的形成和傳播。

毛氏家規製定於1881年,毛澤東則誕生於1893年,且在韶山生活了17年,因此,家規對毛澤東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從家規的內容來看,排除其極端的封建禮法觀念,其中的確存在許多積極因素,如孝養父母、尊老敬長、嚴格教子、婚喪從儉、憐血孤寡、清正謙潔等。這些都是毛氏家族的優良傳統道德,並在毛澤東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毛澤東曆來反對那種父輩對子輩享有絕對權威的封建孝道,但他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深深感戴的。父母病重期間,他憂心如焚,到處尋醫問藥,甚至不遠百裏到南嶽為母親許願還願。父親去世時,他不在家,未能給父親送終,他一直為此感到內疚。1921年春節他回到韶山時,還對弟妹們說對父親沒有“盡孝”。1959年回到韶山的第二天清晨,他便到父母的墳前拜祭。回到寓所,他對羅瑞卿等人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麽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誌、老師、朋友也,這也得承認。我下次回來還要去看他們二位。”翻開《毛澤東書信選集》,上麵還有“小兒岸英回湘為老太太上壽,並為他母親掃墓”,“楊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壽辰,無以為敬,寄上二百元”等記載。這些都說明毛澤東在批判封建“孝道”的同時,仍繼承了儒學慎終追遠的道德情懷。

  封建禮法嚴尊卑,別等級,釀成恃強淩弱的暴虐之風,但排除其極端思想,內中也蘊含著尊老敬賢的可貴精神。毛澤東對老人、對長輩一直是十分尊敬的。在延安時期,毛澤東便提議給“延安五老”祝壽,並給其中之一的徐特立60大壽寫了賀信,稱讚徐老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1959年回韶山時招待鄉親,他特意給老師毛宇居敬酒。毛宇居不安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馬上應道:“敬老尊賢,應該應該。”毛澤東給人寫信,會見賓客,對稱呼、對座位都極講究,雖說是細微末節,但也證明少年時代的文化習染對人的影響是多麽深遠!由於與尊長接觸很講禮儀,他身邊一些工作人員覺得與他的身份不大適應,毛澤東卻戲稱自己是“老保守黨人,是老頑固”。

  毛氏家族很重視家庭教子,認為“子弟之成敗全在父兄之教訓”。毛澤東可說深受這方麵的影響。他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從為人到治學,從事業到婚姻,都諄諄教誨。他給兒女們的大量書信,慈嚴交盡,感人肺腑。如他在1947年10月8日給長子毛岸英的信中寫道:“一個人無論學什麽或作什麽,隻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和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會有進步的。”1963年1月4日,他在給小女李訥的信中寫道:“剛發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無極。你痛苦、憂傷,表示你認真想事,爭上遊、鼓幹勁,一定可以轉到翹尾巴、自以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麵去,主動權就到了你手裏。”15日,毛澤東又致信李訥說:“大有起色,大有雄心壯誌,大有自我批評,大有痛苦、傷心,都是好的。你從此站立起來了。因此我極念你,為你祝賀。讀淺,不急,合群,開朗,多與同學交談、交心,學人之長,克已之短,大有可為。”作為父親,毛澤東盡了教子育子的責任。

  勤儉持家是毛氏家族的優良傳統。家規中雲:“冠、婚、喪、祭,稱家有無。儉嗇太過,鄙吝失之固;驕奢靡麗,侈浪失之浮。惟其不固不浪,乃得之中,則於禮無悖,於人無議,且足以風世。”毛澤東的父親持家十分勤儉,甚至有些近乎慳吝,如他不準家人在歲時令節以外的時間吃肉,隻對雇工有時破例,農忙時節以肉和雞蛋招待他們。毛澤東繼承了家族勤儉持家的傳統。他曾說:“要勤儉持家,作長遠打算,什麽紅白喜事,討媳婦,死了人,大辦其酒席,實在可以不必。”將勤儉持家的思想推廣開去,毛澤東又號召“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他身體力行,終生保持著樸素節儉的生活習慣。1945年他去重慶談判,郭沫若送給他一塊歐米嘎手表,此後直到逝世,毛澤東都戴著這塊手表。其間不知壞過多少次,他都舍不得換新。

  毛氏家族家規認為:“孤兒寡小,最為苦楚,無論親友同族,務宜一體體恤,無事則共相顧複,有事則力為扶持。”毛澤東所屬的震房還辦有養濟所,專門救助那些孤苦無靠的人。毛澤東的母親文氏為人善良,常常接濟那些窮苦的鄉親。毛澤東終生最看不得窮人落淚,又時時不忘為“卑*者”鳴不平。究其根源,與家族傳統也有一定的關聯。

  毛氏家族崇尚正直無私的道德風尚,在家族事務中力倡清正廉潔,“厚德流光”,認為侵吞祀產和公項“無異人子食父母之肉”。家規中規定,如有貪墨行為,“要立行斥革訟罰”。家族前輩們的“好義趨公”,對毛氏弟子有深遠的影響。如民國時期曾任雲南易門縣縣長的毛國翹,在任期內,“凡有關於國利民福者無不盡心力以為之”,但又“無絲毫之暗昧,其公正廉明,洵屬難得”。1926年6月10日的《民治日報》報道了他的事跡,稱其“頌聲卓著,遍樹口碑”。毛澤東更是以其公正無私樹立了崇高的人格形象。他終生反對腐敗,嚴懲腐敗,既是他作為偉大革命家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對傳統道德風尚的發揚和光大。

  毛氏二修族譜除“家規”18條外,還製定了作為其補充的“家訓”和“家戒”。家訓10則為: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養父母、友愛弟兄、和睦鄉鄰、教訓子孫、矜憐孤寡、婚姻隨宜、勤勞本業、奮誌芸窗;家戒10則為:戒遊蕩、賭博、爭訟、攘竊、符法、酗酒、為胥隸、為僧道、謀風水、占產業。與家規相比,家訓、家戒更少時代的局限性,體現了毛氏族人奮發向上的人生取向以及對純潔生活的向往。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其間,毛澤東曾向業師楊昌濟介紹過自己家族的生活情形。楊昌濟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言:其所居之地為湘潭與湘鄉連界之地,僅隔一山,而兩地之語言各異。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務農,易於致富,富則往湘鄉買田。風俗純樸,煙賭甚稀”。毛澤東在純樸的鄉風民俗中長大,吸取了奮鬥向上的人生觀念,他偉大的人格離不開家族傳統的哺育和熏陶。

  韶山毛氏家族的家規、家訓和家戒,指導了毛澤東早年的道德實踐。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毛澤東不斷的吸納新知識,把道德實踐引向更廣泛的領域,把人格修煉提升到一個個新的高度。如1918年新民學會成立時,他與會員就把“革新學術、砥礪品性、改良人心風俗”作為學會宗旨,並相約遵守“不懶惰”、“不虛偽”、“不賭博”、“不狎妓”等生活準則。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極為重視道德人格的表率和激勵作用,同時向往一種純潔高尚的社會生活。他對各種醜惡現象深惡痛絕,並將它們消除殆盡。這些都與早年的文化習染有一定的聯係。(胡長明) 來源:中共黨史網

鏈接:櫃底珍藏毛氏族譜(圖)



萬女士把那套毛氏族譜當寶貝一樣收藏

  家住湖南省植物園的萬曉紅的家裏,有一個書櫃,裏麵有一疊書特別顯眼:《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以及多本毛澤東詩詞。

  在萬曉紅母親家裏,有一個木櫃,櫃子被鎖得嚴嚴實實,裏麵收藏有全家人心目中的“珍寶”:一套毛氏族譜和一本英文版紅寶書。

  萬曉紅,1955年出生。據她介紹,2001年夏天,她陪同從北方回來的姨媽前往韶山參觀。在滴水洞,萬曉紅看到幾個毛氏族人正聚在一起修訂毛氏族譜,由於天氣炎熱,汗水不斷從他們的額頭上冒出來,但他們沒有停下手中的活,隻是不斷地抬手擦著汗。修族譜的資金都是族人捐的,錢並不多,修譜的人生活也很艱苦。

  看到這種情況,萬曉紅非常感動,想到:如果自己能夠為修訂毛氏族譜出一份力,不是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對主席的崇高敬意嗎!於是,她當即掏出身上的兩百塊錢,捐給了正在修譜的毛氏族人。

  幾個月後,萬曉紅意外地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韶山毛氏五修族譜”的字眼赫然入目。原來,毛氏族人為了感謝萬曉紅的這份愛心,特意寄來了一套族譜讓她留作紀念。

  這套族譜分為上、下兩函,一共12本,據說一共隻印刷了200本。實習生 朱輝峰 記者 殷 歌 攝2004年12月16日07時53分來源:紅網--瀟湘晨報

鏈接:毛澤東次子毛岸青因病去世終年84歲(圖)



資料圖片:毛澤東和毛岸青、邵華合影

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前中國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的次子毛岸青於北京時間3月23日去世,終年84歲,靈堂設在西山服務處。

  資料:毛岸青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是毛澤東與其第一位妻子楊開慧的次子。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湖南軍閥何鍵捕殺後,毛岸英與毛岸青兄弟被保釋出獄,後來寄養在牧師董健吾家中。1933年中共中央遷往江西省瑞金後,經濟資助中斷,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頭,毛岸青曾被上海警員擊傷頭部,造成精神病。

  1936年,兄弟倆被張學良部下李杜帶到巴黎,後來再被帶到莫斯科,進入莫尼諾第二國際兒童院。1947年返回中國後,在大連養病。返國後掛階中校,在軍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60年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結婚,1970年育有一子毛新宇。

2007年03月24日 來源: 中新網 中國家譜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