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澄清一點:曆史上的賴文光是以為頑強不屈、視死如歸的好漢。不是作家高陽
描寫的那樣,主動投降清軍(高陽小說《玉座珠簾》)。他的名字也不是賴汶洸(清軍對他的蔑稱,張宗禹蔑稱:張總愚),而是賴文光!
賴文光是洪秀全的妻子賴氏的族弟,從金田起義就跟隨洪秀全,後來,他棄文從武,被洪秀全派到陳玉成帳下,累官至傑天義(當時,義爵是僅次[
閱讀全文]
楊秀清出身農民,為人機敏剛毅、沉穩深謀,他和洪秀全、馮雲山首創天國,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為轟轟烈烈的農民政權的實際領導人。
當洪秀全、馮雲山出現危難,金田團營幾乎不保的情況,挺身而出,利用“天父下凡”的手段,穩定了軍心,重新壯大了隊伍。金田起義以後,楊秀清指揮全軍,一路奪關斬將,占領
南京,幾乎和清朝劃江而治。定都天京後,他內外修明[
閱讀全文]
曆朝曆代都是官爵分製,隻有太平天國官爵混淆,甚至合一,這是政治混亂的表現,也同時是一大特點。
早期,首義諸王隻有五人,官位也隻有有限的幾等,定都天京後,增加侯爵,當時,也隻有
秦日綱、胡以晃、林鳳祥、李開芳等幾個人才能獲得如此榮耀。天京事變前夕,天國一共有
侯爵11人次。
這時候,天國最高軍政首長是軍師。東王是左輔正軍師、西王是右弼右[
閱讀全文]
說到太平天國曆史上的北伐,先要說說這兩個統領北伐軍的天國名將--林鳳祥、李開芳。
林鳳祥和李開芳是最早加入拜上帝會的老兄弟,林是廣東揭陽人,李是廣西武鳴人,而且,他們是太平天國軍隊最早的四軍帥之一。他們和羅大綱、曾天養並稱四大虎將。是西王蕭朝貴的心腹猛將,也是楊秀清倚重的開路先鋒。從金田起兵到永安封王,林、李一直衝殺在前
,屢建奇[
閱讀全文]
吳三桂是明清易代時期的風雲人物,也是差一點成為滿清官方永久承認的“千古功臣”。關於他的事情說法很多,目前,因為翻案很得人心,李鴻章之流都幾乎作為中國開放的先驅者
來書寫,而過了300多年後特別是在一些始終認為滿清統治中國是民族大融合和曆史大進步的人眼裏吳三桂真是做了好事,實在是冤枉的很。因而,我就覺得有必要就自己所知、所學
來談談這位色[
閱讀全文]
當年北洋軍閥及其走狗們吹捧袁世凱
和擁戴他做所謂的皇帝的時候給袁某開列的功勳,共有六條:
(1)經武。指袁某練兵於小站,扣上富國強兵的大帽子。其實是袁某個人武裝的開幕。
(2)開化。指袁某辦理新政,其實是袁某聯合慶王等人謀奪朝政的關鍵一步。
(3)靖難。指袁某鎮壓辛亥革命,這個不用說了,但是,要是硬是拔高可以;理解為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
閱讀全文]
滿清能從一個弱小民族起而變成主宰中國的政治集團,的確要歸功於他們的首領和身邊輩出的人才以及昏聵的明朝皇帝。
自從清軍入關後,每一代滿人都有一些名臣名將,是為滿洲帝國的支柱。順治時都是軍功諸王,康熙時的明珠、米思翰、馬齊(老米的兒子),雍正時的允祥、鄂爾泰、訥親,乾隆時的傅恒(老米的孫子)、福康安(傅恒的兒子)、阿桂,嘉慶時的額勒登保[
閱讀全文]
奕訢後來被慈禧幹廢以後,閑居在家,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一句是:“猛拍欄杆追往事,一場春夢不分明”,不很隱諱的表露出自己對1861年辛酉政變的悔意以及被慈禧利用的不甘心!
奕訢是道光的愛子,死前遺詔裏專封奕訢為恭親王,這是清朝絕無僅有的,所以,後來,當慈禧大發雷霆對奕訢說:我革了你!奕訢公然反駁:太後革得了我的爵,革不了我的皇六子!慈禧隻[
閱讀全文]
(1)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的較量。
舒爾哈齊是滿清創立的第二號功臣,他原來的地位就是僅下努爾哈齊一等,各部酋長拜見的時候,兩兄弟是同時受賀的,分南北落座。明朝的邊將稱哈齊是二都督。哈齊同樣是在起兵之初就很能打仗的人物,他屢立戰功,是努爾哈齊的不可缺少的臂膀。而且,哈齊也是以努爾哈赤的繼承人自居的。自從萬曆11年5月,努爾哈赤起兵以後,[
閱讀全文]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
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
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莊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製: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