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清史雜談(25)--色彩斑斕的吳三桂

(2004-01-11 09:40:47) 下一個
吳三桂是明清易代時期的風雲人物,也是差一點成為滿清官方永久承認的“千古功臣”。關於他的事情說法很多,目前,因為翻案很得人心,李鴻章之流都幾乎作為中國開放的先驅者 來書寫,而過了300多年後特別是在一些始終認為滿清統治中國是民族大融合和曆史大進步的人眼裏吳三桂真是做了好事,實在是冤枉的很。因而,我就覺得有必要就自己所知、所學 來談談這位色彩斑斕的曆史人物,看看此公到底是何種貨色。 吳三桂出身遼左武將世家,舅父就是顯赫一時的祖大壽,父親吳襄也是當時軍界的高級軍官 ,吳三桂少年時期曾經以20騎救父突圍,成為關外人們素知的忠孝代表。然而,這位號稱忠孝的少爺,在他的國家最為危急的一次大會戰--鬆錦決戰中,望風而逃,其後,因為家世 淵源而免於授首西市,又由於糊塗的崇禎無力繼續經營關外,隻好繼續給吳三桂加官進爵, 明亡之前,吳三桂以一個逃兵的資格居然受封平西伯,而另一個逃兵但是官位一直在吳三桂 之上的左良玉竟然比吳三桂封爵還要晚一個月,可見吳三桂的運氣真是不錯。和張少帥一樣 吳三桂27歲佩帶總兵官印綬(幾乎是一樣,張少爺是28歲領有全東北)。 清太宗皇太極在位的時候,曾經去信和通過降將祖大壽對孤懸關外的吳三桂進行招降,可是 ,被吳三桂拒絕,這件事被我們非常可愛的曆史學者-《吳三桂大傳》的作者,吳三桂的300年後的積極崇拜者李治亭先生稱為是完全因為吳三桂的忠孝性格使之然。嗬嗬,幽默! 吳三桂如果真是忠孝性成的話,我們就可以說汪精衛是真愛國、真是一種無奈的愛國者! 可惜後者並不成立,因此,也急死了很多的吳少爺的崇拜者。 吳三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自私自利的軍閥。他一直盤算的既不是國家利益,也不是民族大義 ,他所念茲在茲的就是他吳某人的自己的前程,如果,他隻是個普通軍官或者風塵俗吏,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他所處的位置是明朝關外鎖匙之地的主要負責人!他一身係明王朝 幾乎半壁江山的利鈍成敗,他本人可以說是世受國恩,國家對得起這位吳少爺!食君之祿、 終君之事,但是,吳三桂不這麽想,他要保存的不是寧遠、山海關,而是他吳三桂的富貴、 爵祿。這從鬆錦決戰他率先逃跑就能看得出來。此後,他為何遲遲沒有答應皇太極的招降呢 ?原因主要是: 1.他和很多明朝的高層人士的觀點是一樣的,明王朝的覆滅是必然的,但是不會想到其迅速 程度和北京的輕易陷落。(明朝的東南半壁一直很少遭到侵奪) 2.他是待價而沽,他要衡量一下雙方開除的價碼。在崇禎,吳三桂比之當年袁崇煥還要重要 ,明朝關外僅有的兩個據點-山海關、寧遠都在吳三桂的統轄之下,所以,崇禎是不會吝惜 封侯之賞的,而且,明朝畢竟是故國,所以,吳三桂寧願繼續觀察和索要。在清軍,前後五次入塞,都因關寧未在己手,而不得不放棄關內的土地、城池,所以,吳三桂覺得清軍是無論如何離不開他吳三桂的,他當然要矜持的多,這和當年大淩河投降清軍之後毀約的祖大壽的心態是 一樣的。隻有這樣價碼才能開的越來越高。 話說回來,如果吳三桂真是忠孝所致,那麽,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禎 幾乎是一日數詔吳三桂入京勤王,可是,吳三桂進軍遲緩,他解釋的原因是為了寧遠城的百姓,好一個當代的劉玄德的“攜民渡江”!明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從喜峰口突入關內,袁崇煥聞警急率所部於當年11月19日趕到薊州,清軍素以神速著稱,也不過是20日才抵達薊州 城下。吳三桂能和袁崇煥相提並論嗎?不能,吳少爺的崇拜者這是會說今昔異勢,好,我們 接著看吳三桂的表演,寧遠距離山海關隻有200裏,騎兵朝發夕至,而吳三桂居然在路上走了5天! 北京 陷落的時間是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吳三桂三月十六日抵達豐潤,二十日就和李自成派來的招降使節唐通、白廣恩接上了頭。這位號稱忠孝的吳少爺既沒有為故主掛孝、也沒有同叛逆決裂,相反坐到了一起談起了條件。如果不是李自成的錯誤的“追贓助餉”政策直接觸犯了吳少爺的根本利益,吳三桂做新順朝的侯爵是一定的! 吳三桂降清以後,南明政府還以為這位忠肝義膽的吳少爺真是為給先帝報仇才借師助剿的, 派出的使臣左、馬、陳等人還帶去了南明中央對吳三桂的問候和爵賞,然而,這個早已做了 大清平西王並且剃了頭的吳總兵連麵都沒有露一下。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再一次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侵犯,起兵反叛。他的本意就是想和清朝劃江而治,然而,自古以來凡是造 反、政 變一類的事情都是要一鼓作氣的,否則隻能半途而廢。當時,有人勸說吳三桂立明朝後裔為主,吳三桂沒有答應,他的心中從來就沒有什麽明朝,又哪來的明朝後裔呢?廣東的尚可喜知道吳三桂叛亂以後對兒孫說:此曹今當宗族 絕滅也!尚可喜的看法很是具有代表性的,因為如果當初引清兵入關還可以勉強的套用為故主雪恨的話,那麽今天則無法繼續耍類似的花樣了。所以,吳三桂打出周王元年的旗號以後 ,很多對他寄予複明希望的人立刻作鳥獸散。 “三藩之亂”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封建軍閥的割據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作為戰爭的發動者吳三桂老而不死,竟然為了一姓之私再次使得國家陷入戰亂、黎民陷入塗炭,其罪上絕於天、下絕於民,不滅待何? 可憐的是,至今還有人把這個禍亂中國的劊子手稱為“識時務的大英雄”,可笑也者!我隻盼著這樣的大英雄越少越好,因為這樣的“大英雄‘,我們本來就多 災 多 難的民 族和百姓無形中又不知道吃了多少冤枉虧! 吳三桂造反以後,曾經約同他的遼東故友謝四新,謝寫了一首詩,其中的兩句就是對吳三桂 一生的品價: 複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