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布羅夫尼克 (Dubrovnik) 以北50多公裏,有個小鎮叫斯頓 (Ston),坐長途車過去才1個小時。去那兒是為了看斯頓長城(Walls of Ston)。這座被譽為“歐洲的中國長城”建於14世紀,最初長達7公裏,是拉古薩共和國(即今日的杜布羅夫尼克) 用來保護極具經濟價值的鹽田,同時防禦外國軍事威脅而建造的。
斯頓長城由石灰岩建造,堅固耐久。城牆上有多個城門、瞭望塔和堡壘。這是歐洲最長、世界第二長的防禦體係,僅次於中國長城。因其規模宏大,被稱為“歐洲的中國長城”。


從杜城去斯頓的 Flixbus 班次不多,一日隻有兩三班,那天的首班車是上午11點,所以我們到斯頓已是中午。下午回杜城的車也很少,買好了5點多回杜城的票。也就是說,我們在杜城可玩5個小時左右。
斯頓(也稱“大斯頓”)的附近有個“小斯頓”(Mali Ston),這是一對姊妹城,共同構成了斯頓的防禦體係。大斯頓位於內陸,靠近鹽田,小斯頓則位於海灣邊,是港口和海上通道的守護點。兩城之間由斯頓長城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網絡,既守護鹽田,也控製海灣。
從大斯頓去小斯頓可以沿著山脊上蜿蜒的城牆步行5公裏,路上需要1.5-2小時,部分地段坡度較陡,體力消耗較大。但也可以走平坦的公路,大約20分鍾便能到達。
抬頭看看山上的長城,雖然爬長城景色一定很好,但爬上去挺累的,加上天氣預報說下午可能要下雨,還是走平坦的公路去小斯頓吧。
小斯頓像是個小村落,村口的小廣場上有幾家小雜貨店,一座年久失修的低矮城堡,稀稀拉拉三五名遊客。順著城堡旁邊的小巷,穿過一個斷壁殘垣的門洞,來到海邊,那兒有一家旅店,還有三兩個餐廳。漫步海邊,隻有我們兩個遊人,外加停泊在海岸的幾艘小木船隨著海浪輕輕搖晃,格外清淨悠閑(見下圖)。




回到大斯頓已是下午1點多了,找了家飯店吃午餐。聽說斯頓地區養殖蠔,要了一份,挺鮮嫩的。
吃飽喝足後,就去爬斯頓長城。城牆維護得很好,階梯平整堅固,有扶手欄,攀登很安全。隻是連續幾百級階梯上坡,不得不停下腳步喘口氣。或許是旅遊淡季,城牆上的遊客不很多,旅遊體驗不錯。






越往上視野越開闊,在高高的瞭望塔上,可俯瞰斯頓小鎮、鹽田、山脊、周圍的地貌,以及蜿蜒的城牆。


斯頓長城跟中國長城相比,規模小多了。中國是“萬裏長城”,綿延上萬公裏,成了國家疆域的象征;而斯頓長城隻有7公裏,有幸成為歐洲第一長城,並被譽為“歐洲的中國長城”,是因為歐洲一般城邦的城牆往往是以米計算的。
至於城牆的功能,中國長城的目的是軍事防禦,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而斯頓長城主要是為了保護鹽田(被稱為“白色黃金”),當年是拉古薩共和國的經濟命脈,而非單純的軍事防禦。
至於文化象征,中國長城體現的是“中華民族”一致對外,保衛祖國的民族精神。而斯頓長城則象征著拉古薩共和國的財富和身份,有點兒像大戶人家的高牆深院,防盜防搶,閑人免入。
我們沒有在城牆上逗留很久,因為還要留點兒時間逛逛小鎮。下了城牆,穿過小鎮的街巷,主街兩邊有些飯店和禮品店,小街小巷裏人影稀疏,三角梅盛開,寧靜悠然。








或許是由於二三十年前內戰的原因,見到不少廢棄的破舊房屋,大門緊閉,院裏雜草叢生,牆上長出野花,甚至房頂都塌陷了。不由想起曾跟我一起工作過的克羅地亞同事,戰後她的一家來到美國,克羅地亞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無法居住了。她的計劃是退休後,跟丈夫去克羅地亞修整老屋。


經過了一個修道院的花園,有修女在打理花木。修道院不對外開放。



經過了一個修道院的花園,有修女在打理花木。修道院不對外開放。

在小鎮的中心廣場上有一座小巧而古樸的中世紀教堂——聖尼古拉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這座教堂的石材與城牆和城堡要塞(Kaštio Fort) 呼應。小鎮的建築顯得非常和諧一致。


我們去參觀了小教堂旁邊的城堡要塞,它位於斯頓老城的入口處,建於1357年,早於城牆的完成,曾作為軍械庫和糧倉。站在要塞頂部,可以瞭望斯頓城牆的全景,以及鹽田和小鎮。












下了要塞,已近5點了,去車站等候回杜城的巴士,這會兒下起了雨。感謝老天,如此配合我們的出遊。


原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