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定義,始終是社會製度、倫理傳統與法律價值的交匯點。長期以來,人類社會普遍將婚姻理解為一男一女基於情感、責任與生育的結合,它不僅關乎個人幸福,也關係到家庭延續與社會穩定。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平權運動的推進,婚姻的定義在法律層麵經曆了重大轉變。
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奧貝格費爾訴霍奇斯案”(Obergefell v. Hodges)中裁定,同性婚姻在全國範圍內合法。這一判決依據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與正當程序條款,確立了婚姻作為“情感與法律權利結合”的新定義,標誌著法律理念從“性別互補”走向“權利平等”。
但社會文化的認知並非同步更新。近年來,美國圍繞性別認同與婚姻製度的爭議愈發激烈。川普政府執政期間(2017–2021),聯邦政策重新強調“生物性別”的法律地位,例如:
2019年,美國國務院調整護照政策,僅承認申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男”或“女”,不設“第三性別”選項;
美國國防部一度恢複禁止變性人公開服役的政策,理由是醫療與部隊管理成本問題;
行政部門在多項教育與體育政策中,要求以生理性別為區分依據。
這些政策的出台,反映出社會內部對性別與婚姻定義的分歧:一方主張以個體自我認同為核心(這個觀點以奧巴馬時代通過一條允許變性人自由進出他自我認同性別的廁所法案最為偏激),另一方則強調基於生物性別和傳統倫理的社會秩序。
從常識的角度出發,婚姻曆來以異性結合、互補合作、具備自然生育可能為特征,這是人類社會形成家庭製度的自然邏輯。法律若完全忽視這一生物與社會基礎,婚姻的社會功能便容易被削弱,逐漸演變為一種純粹的契約性關係。你同性之間,自認為是夫妻,那與師徒之間、好友之間和同鄉之間有什麽不同?用自以為是的觀點加強於眾人之上於情於理都不容。可以這樣說,婚姻的定義之爭就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代婚姻製度的演變,雖體現人類追求平等與自由的進步,但卻暴露出製度與常識之間的張力。如何在尊重個人權利與維護社會倫理之間取得新的平衡,將是未來美國乃至全世界必須麵對的現實課題。
modems 發表評論於
"1% 的人類生理性別不明確。有些人有兩套生殖係統。這跟意識形態無關,是科學和現實。
對這些人來說,設申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第三性別”的選項是符合科學和現實的"
這不對!還有0.1% 沒有任何一套生殖係統,申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第四性別”的選項是符合科學和現實的"
當然,還有0.001% 生殖係統為女,基因卻是為男XY, 申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第五性別”的選項是符合科學和現實的"
以此類推,要起碼十個性別
FollowNature 發表評論於
婚姻的神聖性被美國糟踏啦。 有點兒意思的是所謂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囯家是保守的。包括中國俄羅斯等仍然堅持一男一女的原則。
irisin2021 發表評論於
性染色體異常是病態,不是性別。異常是個體現象,不是群體特征,除性器官,人的其他器官也有病態,性染色體異常導致性功能喪失,就不能稱為性器官,沒有正常性器官,哪有性別?
新林院 發表評論於
【川普政府執政期間(2017–2021),聯邦政策重新強調“生物性別”的法律地位,例如: 2019年,美國國務院調整護照政策,僅承認申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男”或“女”,不設“第三性別”選項;】
我不同意川普這個政策。
這個政策不符合科學和現實。
科學和現實是:99% 的人類是明確的“生理男”或“生理女”。
而1% 的人類生理性別不明確。有些人有兩套生殖係統。這跟意識形態無關,是科學和現實。
對這些人來說,設申請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為“第三性別”的選項是符合科學和現實的。
新林院 發表評論於
【一方主張以個體自我認同為核心(這個觀點以奧巴馬時代通過一條允許變性人自由進出他自我認同性別的廁所法案最為偏激)】
我不同意奧巴馬這個政策。
我認為“生理男心理女”不應該自由進出公共女更衣室、公共淋浴。那侵犯了生理女的權益,尤其侵犯了未成年生理女的權益。
我認為“生理男心理女”不應該參加女子體育競賽。那損害了生理女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