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我的青年(四)我在山溝裏(2-1)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墜機事件發生以後,我們預感到整個214工程的命運可能會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因為這個工程是林彪副統帥親自批示的三線建設項目。但是我們總希望這種預感不要成為現實,因為我們已經在這裏艱苦奮鬥了兩年多的時間,一個嶄新的現代化工廠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我們對這個廠都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更主要是根據當時的政策,即使工廠下馬我們這些三線人員再也回不了原單位,我們隻能在迷茫和等待之中。
大約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六機部終於下達了214工程下馬的文件。廠領導馬上組織召開全廠職工大會,在會上傳達了六機部和國防科委的文件,並研究、討論工廠將何去何從?
當時,魏總指揮及軍代表們也接到來自部隊的命令將從我廠撤走。臨走前,這位與全廠職工共同艱苦奮鬥建造起這個現代化工廠的領導以依依不舍、感慨萬千的心情與大家分別,他不無感慨對我們的周廠長說:“合作無緣,友誼長存!願後會有期。”周廠長緊緊地握著他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謝謝您及軍代表同誌們的支持!願後會有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廠領導麵對著當時國家的政策,又麵對著這麽個國家花了大量資金建造出來的現代化工廠,就此讓它在這裏封存或自生自滅是多麽的不忍啊?我們的周廠長原來就是個實幹家,他已厭倦了曆次政治運動,更厭惡這場“文革”,我們在這裏等待還不如我們奮起一搏!於是他與其他幾位領導商量,得到了一致的意見,立即召開了一個全廠動員大會。在會上他提出了“找米下鍋”的號召。他說:“我們廠有著日本進口的上輥壓力為1000噸的三芯輥、瑞典伊莎公司的自動焊機、捷克等十二國家進口的先進的大型機加工設備,我們還有著目前國內最大的焊接件熱處理爐子等。我們還有一支最具勤奮、智慧的員工和數十位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何愁我們的工廠不能堅強的生存下去?我們根據我廠的設備和技術的優勢已經初步製定了我廠產品開發發展規劃,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開發出許多的產品來,並將我們的產品在行業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全廠職工聽了以後非常受到鼓舞,全廠都沸騰了起來,各個職能部門都相繼召開了會議,製定了部門的規劃,迎接著工廠大轉折的到來。
隨著214工程的下馬,六機部把原214工程指揮部改成了九江船舶公司。我們原技術科長何師傅調到那裏任該公司的技術部門負責人。廠領導又從老廠調來一位老工程師—孫總擔任我們廠的總工程師兼技術科科長。四十開外,中等身材,精幹敏捷,工作嚴謹、行事雷厲風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能他事先已經根據我廠的設備情況對市場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雖然當時在國人的腦海裏根本沒有市場的概念,但是當時像我們這樣“自找出路“的企業不得不要到市場去找出路。孫總到廠上任以後,就與我們一起擬定了我廠產品開發發展規劃。又重新把我們技術科劃分成產品一組、產品二組、標準情報室和資料檔案室四個小組。向我們分析了當時的市場情況:“通過市場調查,市場情況對我們非常有利:一,石油液化氣在生活領域裏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液化氣儲罐和液化氣鋼瓶的需求潛力巨大。二,部隊總參用於水下和航天訓練、救生的加壓艙和減壓艙的應用廣泛,但以前都是進口的。我認為我們完全可以自行設計、製造,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三,地方上的高壓氧艙醫療設備的應用也才剛剛開始,潛在的市場很大。四,船用甲板機械及大型鋼結構件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些產品都非常適合我們廠的生產,因為我們有生產這些產品的設備、技術優勢。這就急待我們技術部門設計、開發。然後逐漸係列開發、設計、製造。為此,我宣布產品一組以開發壓力容器、船用甲板機械係列產品為主;產品二組以開發機械、結構件係列產品為主;標準情報室主要負責收集標準和技術情報資料,兼翻譯工作;資料檔案室主要負責產品資料發放,匯總,存檔工作。餘師傅負責產品一組;宋師傅負責產品二組;他們倆還分別兼管標準情報室和資料檔案室。”
當時我們技術科裏,如果科長和兩個組長,他們都是六三屆以前畢業的算是老技術人員的話;那麽我和老劉應該算是中年技術人員(其實我們才三十不到);其餘都是才剛剛進廠的69-70屆大學畢業畢業生屬於年輕技術人員。事實上都是這麽認為的,倒不是我故意這樣劃分的。
我被分配在產品一組,屬於餘師傅直接領導;老劉被分配在產品二組,所屬宋師傅領導。我和老劉畢竟都是從老廠來的,科長和兩個組長在使用上總是把我們倆與年輕的技術人員區分開來,好像我們倆在各方麵要比其他的更行一些似的,在工作安排時,總是把有些技術難度的活分給我倆來設計,無形中給我們增加了一定的壓力。
老劉以前在老廠機加工車間裏搞機加工工藝的,他坦言對領導(組長)說:“我在老廠是搞機加工工藝的,搞產品設計有困難。“言下之意拒絕搞產品設計,組長也拿他沒有辦法,因為這是事實。老劉是大連工學院機械專業67屆畢業的,他在老廠在機加工車間搞工藝的。他的愛人是個下鄉知青,已經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全家隨著老劉很早就來到這裏,已經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了,他對於事業和職位的升遷幾乎沒有什麽野心。但這樣的人誰也不能和他搞僵了,他會反過來將你一軍,會使人很難堪。宋組長知道這一點。因為宋組長在老廠與他同在機加工車間,曾有過接觸,彼此都知道一點。
我坦言也沒有搞過產品設計,但我絕對不會像老劉那樣以此為由拒絕搞產品開發設計,坦率地說,我的自尊和尊嚴也不容許我這麽做。因為在我的腦子裏大學生畢業以後應該能搞些像樣的設計。因為我們在學校裏都係統地學習過許多專業理論知識,如果真正的去搞我相信未必不能。我們暫且不要說那些高、精、尖的產品,一般的機械或結構件產品應該是可以的,隻要通過我們的學習和鑽研。我抱著這樣的信念和信心,坦然地接受了領導交給我的一個又一個的設計任務(具體的設計項目在我後麵的章節裏有描述)。
在我們技術科裏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想法,我認為是極其正常的,我幾乎對每一種的想法都能理解,因為我總是會換位思考他們的一些處境,我可能也會這麽想的。所以我當時與技術科裏的同事關係都很好,絕對不是我會耍什麽手段,而是我對他們表示理解。
也許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一貫比較尊重長輩,因為他們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對於比我年輕的同事從來不自以為是,倚老賣老。因為他們有活力、富有理想等許多優點。總而言之我與他們都沒有利益上的根本衝突,我隻是守著我來時的初心,有個平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做我喜歡做的事,也包括我的工作。但我絕不是個稀裏馬哈、混日子的人,而是個比較有自尊和尊嚴的人。而且我對於各種人和事物都有著比較敏銳的洞察力,但僅僅是為了自保和自衛。
餘師傅是62年畢業於武漢水運學院,曾留校任教兩年,後又不知什麽原因來大連造船廠搞船體結構設計。從平時與他接觸中知道,他是個要求上進的人,但他總覺得自己有點懷才不遇。他的妻子是在湖北的一個縣城的一所中學裏擔任初中部的數學老師,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顯然他來參加三線建設明地是為了解決兩地生活問題,暗地是他的懷才不遇的情緒的一種宣泄。說實在的在老廠畢竟人才濟濟,你在那裏又沒有人脈關係,即使你有更大的能耐,職位的提升也挨不到你。已經在那裏熬了那麽多年還是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然而在這裏無論從學曆,資格,經曆他都占有優勢。說不定來這裏能弄個技術科長或副科長當當的。我認為這是一般人的正常想法,無可非議。可是他來了以後,技術科長竟然由一個工人技師出身的何師傅占著,心裏感到有些不快。但表麵上還得接受這個現實,人家何科長畢對這個綱領產品已經有過很多的研究。再退一步想一想,這裏的升遷機會肯定比老廠多許多,因為觀察下來無論從學曆、資格都與他無與倫比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了下來。
宋師傅是大連工學院機械專業63年畢業生,讀大學時就在山東老家農村結了婚,他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他盡用了三線建設的所有政策,就把全家五口人從農村搬到了這裏,全家的農村戶口統統變成了城鎮戶口,並且除了一個小兒子還在求讀外,其餘的妻子和大女兒、大兒子都成了我們工廠的正式職工。圓滿地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計劃,應該算得上他是我廠最大的贏家。所以他顯得很心平,幾乎沒有其他野心,無論是事業還是升職。但他並不是一點也不想,而是他有著一種類似於宿命論的理論,認為該來的自然會來的,用不著刻意的去追求。因為他認為在這些技術人員中間,隻有餘祖文是他的競爭對手,其他人都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他完全可以如守株待兔似的等待著兔子的到來,顯得幹什麽都不慌不忙的非常逍遙自得。(待續)
五 我的青年(四)我在山溝裏(2-1)
Aurora2015 (2025-11-21 14:47:36) 評論 (0) 五 我的青年(四)我在山溝裏(2-1)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林彪墜機事件發生以後,我們預感到整個214工程的命運可能會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因為這個工程是林彪副統帥親自批示的三線建設項目。但是我們總希望這種預感不要成為現實,因為我們已經在這裏艱苦奮鬥了兩年多的時間,一個嶄新的現代化工廠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麵前。我們對這個廠都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更主要是根據當時的政策,即使工廠下馬我們這些三線人員再也回不了原單位,我們隻能在迷茫和等待之中。
大約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六機部終於下達了214工程下馬的文件。廠領導馬上組織召開全廠職工大會,在會上傳達了六機部和國防科委的文件,並研究、討論工廠將何去何從?
當時,魏總指揮及軍代表們也接到來自部隊的命令將從我廠撤走。臨走前,這位與全廠職工共同艱苦奮鬥建造起這個現代化工廠的領導以依依不舍、感慨萬千的心情與大家分別,他不無感慨對我們的周廠長說:“合作無緣,友誼長存!願後會有期。”周廠長緊緊地握著他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謝謝您及軍代表同誌們的支持!願後會有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廠領導麵對著當時國家的政策,又麵對著這麽個國家花了大量資金建造出來的現代化工廠,就此讓它在這裏封存或自生自滅是多麽的不忍啊?我們的周廠長原來就是個實幹家,他已厭倦了曆次政治運動,更厭惡這場“文革”,我們在這裏等待還不如我們奮起一搏!於是他與其他幾位領導商量,得到了一致的意見,立即召開了一個全廠動員大會。在會上他提出了“找米下鍋”的號召。他說:“我們廠有著日本進口的上輥壓力為1000噸的三芯輥、瑞典伊莎公司的自動焊機、捷克等十二國家進口的先進的大型機加工設備,我們還有著目前國內最大的焊接件熱處理爐子等。我們還有一支最具勤奮、智慧的員工和數十位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何愁我們的工廠不能堅強的生存下去?我們根據我廠的設備和技術的優勢已經初步製定了我廠產品開發發展規劃,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開發出許多的產品來,並將我們的產品在行業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全廠職工聽了以後非常受到鼓舞,全廠都沸騰了起來,各個職能部門都相繼召開了會議,製定了部門的規劃,迎接著工廠大轉折的到來。
隨著214工程的下馬,六機部把原214工程指揮部改成了九江船舶公司。我們原技術科長何師傅調到那裏任該公司的技術部門負責人。廠領導又從老廠調來一位老工程師—孫總擔任我們廠的總工程師兼技術科科長。四十開外,中等身材,精幹敏捷,工作嚴謹、行事雷厲風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能他事先已經根據我廠的設備情況對市場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雖然當時在國人的腦海裏根本沒有市場的概念,但是當時像我們這樣“自找出路“的企業不得不要到市場去找出路。孫總到廠上任以後,就與我們一起擬定了我廠產品開發發展規劃。又重新把我們技術科劃分成產品一組、產品二組、標準情報室和資料檔案室四個小組。向我們分析了當時的市場情況:“通過市場調查,市場情況對我們非常有利:一,石油液化氣在生活領域裏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液化氣儲罐和液化氣鋼瓶的需求潛力巨大。二,部隊總參用於水下和航天訓練、救生的加壓艙和減壓艙的應用廣泛,但以前都是進口的。我認為我們完全可以自行設計、製造,搶先占領這個市場。三,地方上的高壓氧艙醫療設備的應用也才剛剛開始,潛在的市場很大。四,船用甲板機械及大型鋼結構件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些產品都非常適合我們廠的生產,因為我們有生產這些產品的設備、技術優勢。這就急待我們技術部門設計、開發。然後逐漸係列開發、設計、製造。為此,我宣布產品一組以開發壓力容器、船用甲板機械係列產品為主;產品二組以開發機械、結構件係列產品為主;標準情報室主要負責收集標準和技術情報資料,兼翻譯工作;資料檔案室主要負責產品資料發放,匯總,存檔工作。餘師傅負責產品一組;宋師傅負責產品二組;他們倆還分別兼管標準情報室和資料檔案室。”
當時我們技術科裏,如果科長和兩個組長,他們都是六三屆以前畢業的算是老技術人員的話;那麽我和老劉應該算是中年技術人員(其實我們才三十不到);其餘都是才剛剛進廠的69-70屆大學畢業畢業生屬於年輕技術人員。事實上都是這麽認為的,倒不是我故意這樣劃分的。
我被分配在產品一組,屬於餘師傅直接領導;老劉被分配在產品二組,所屬宋師傅領導。我和老劉畢竟都是從老廠來的,科長和兩個組長在使用上總是把我們倆與年輕的技術人員區分開來,好像我們倆在各方麵要比其他的更行一些似的,在工作安排時,總是把有些技術難度的活分給我倆來設計,無形中給我們增加了一定的壓力。
老劉以前在老廠機加工車間裏搞機加工工藝的,他坦言對領導(組長)說:“我在老廠是搞機加工工藝的,搞產品設計有困難。“言下之意拒絕搞產品設計,組長也拿他沒有辦法,因為這是事實。老劉是大連工學院機械專業67屆畢業的,他在老廠在機加工車間搞工藝的。他的愛人是個下鄉知青,已經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全家隨著老劉很早就來到這裏,已經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了,他對於事業和職位的升遷幾乎沒有什麽野心。但這樣的人誰也不能和他搞僵了,他會反過來將你一軍,會使人很難堪。宋組長知道這一點。因為宋組長在老廠與他同在機加工車間,曾有過接觸,彼此都知道一點。
我坦言也沒有搞過產品設計,但我絕對不會像老劉那樣以此為由拒絕搞產品開發設計,坦率地說,我的自尊和尊嚴也不容許我這麽做。因為在我的腦子裏大學生畢業以後應該能搞些像樣的設計。因為我們在學校裏都係統地學習過許多專業理論知識,如果真正的去搞我相信未必不能。我們暫且不要說那些高、精、尖的產品,一般的機械或結構件產品應該是可以的,隻要通過我們的學習和鑽研。我抱著這樣的信念和信心,坦然地接受了領導交給我的一個又一個的設計任務(具體的設計項目在我後麵的章節裏有描述)。
在我們技術科裏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想法,我認為是極其正常的,我幾乎對每一種的想法都能理解,因為我總是會換位思考他們的一些處境,我可能也會這麽想的。所以我當時與技術科裏的同事關係都很好,絕對不是我會耍什麽手段,而是我對他們表示理解。
也許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一貫比較尊重長輩,因為他們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對於比我年輕的同事從來不自以為是,倚老賣老。因為他們有活力、富有理想等許多優點。總而言之我與他們都沒有利益上的根本衝突,我隻是守著我來時的初心,有個平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裏做我喜歡做的事,也包括我的工作。但我絕不是個稀裏馬哈、混日子的人,而是個比較有自尊和尊嚴的人。而且我對於各種人和事物都有著比較敏銳的洞察力,但僅僅是為了自保和自衛。
餘師傅是62年畢業於武漢水運學院,曾留校任教兩年,後又不知什麽原因來大連造船廠搞船體結構設計。從平時與他接觸中知道,他是個要求上進的人,但他總覺得自己有點懷才不遇。他的妻子是在湖北的一個縣城的一所中學裏擔任初中部的數學老師,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顯然他來參加三線建設明地是為了解決兩地生活問題,暗地是他的懷才不遇的情緒的一種宣泄。說實在的在老廠畢竟人才濟濟,你在那裏又沒有人脈關係,即使你有更大的能耐,職位的提升也挨不到你。已經在那裏熬了那麽多年還是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然而在這裏無論從學曆,資格,經曆他都占有優勢。說不定來這裏能弄個技術科長或副科長當當的。我認為這是一般人的正常想法,無可非議。可是他來了以後,技術科長竟然由一個工人技師出身的何師傅占著,心裏感到有些不快。但表麵上還得接受這個現實,人家何科長畢對這個綱領產品已經有過很多的研究。再退一步想一想,這裏的升遷機會肯定比老廠多許多,因為觀察下來無論從學曆、資格都與他無與倫比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了下來。
宋師傅是大連工學院機械專業63年畢業生,讀大學時就在山東老家農村結了婚,他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他盡用了三線建設的所有政策,就把全家五口人從農村搬到了這裏,全家的農村戶口統統變成了城鎮戶口,並且除了一個小兒子還在求讀外,其餘的妻子和大女兒、大兒子都成了我們工廠的正式職工。圓滿地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計劃,應該算得上他是我廠最大的贏家。所以他顯得很心平,幾乎沒有其他野心,無論是事業還是升職。但他並不是一點也不想,而是他有著一種類似於宿命論的理論,認為該來的自然會來的,用不著刻意的去追求。因為他認為在這些技術人員中間,隻有餘祖文是他的競爭對手,其他人都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他完全可以如守株待兔似的等待著兔子的到來,顯得幹什麽都不慌不忙的非常逍遙自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