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行還是不行

居北飛雁 (2025-11-20 06:10:48) 評論 (6)

二零二二年一月末去巴黎一個長周末,連著兩個晚上看了兩場演出,其中一天在浪漫的蒙瑪特區參觀了達利博物館,由衷崇拜達利大師。在窄巷子裏逛了布料店,色彩繽紛的各種布料讓人眼花繚亂。在大教堂的廣場上眺望遠方的巴黎市區,埃菲爾鐵塔在冬天的霾中矗立著,到處灰蒙蒙,後來又去了Petite Palais,正好有英國印象派畫家的展覽,可惜現在記不住他的名字了。那幾天想在市區吃家鄉味道的晚餐,在穀歌地圖上查詢了,記下來不少餐館,拉麵餐館很多,中國人開的壽司餐館也到處都是,價格不貴,但是千篇一律的菜單讓人提不起胃口。可是到了餐館一看菜單,菜單基本不合格,無外乎拍黃瓜,拌茄子,麻婆豆腐,幾種廣式點心,和煎餃子。

在拉丁區一樣的倒胃口,那時的拉丁區早就已經被中東和北非移民占據了,盡管菜單是那幾種典型的法餐,蒜味蝸牛,鵝肝,牛排,那黑乎乎的巷子在暗淡燈光下隻有稀少的行人,讓人難以言喻的感覺。

沒有辦法,隻好又奔向遠離旅遊區的唐人街-11區的美麗城,回到15年春天吃過的一個港式餐館,還別說,那個街角的大餐館的廁所還像以前一樣的簡陋狹窄,跑堂居然還是那幾位。簡單吃過後去那家董氏豆腐坊買溫州豆腐幹,新鮮的油條,然後再去那一帶的華人超市買東西帶回家,那個旅行就算是個基本完美的巴黎之行。

轉眼兩年過去了,出於對北歐11月陰森氣候的懼怕,讓我們早早就訂下了這次的長周末旅行重返巴黎-還是兩場歌劇。其中一場大戲是瓦格納的‘女武神’,另外一場是在凡爾賽宮廷劇場裏演出的古典歌劇蒂朵和艾思尼亞。鑒於兩年前沒有吃到什麽像樣的中餐,這次下了功夫查閱,發現在巴斯底歌劇院這邊有幾家中餐館好像評分都在四分以上,不想去吃附近的重慶辣火鍋,第一個午餐就找到了酒店附近一個叫做”錦繡”的小館,進去時老板娘正在吧嗒吧嗒吃一大盤螃蟹,牆上用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廣告海報裝飾了半麵牆,隻有7,8張桌子的餐館裏隻有我們兩個顧客,翻了翻菜單,沒有什麽讓人提胃口的菜,無非是水煮,炒,炸,幹鍋,點了一份幹鍋肥腸,因為在北歐沒有賣動物腸子作為食品,超市裏倒是有腸衣,超市自己用來做香腸的,我買過幾次已經處理得很幹淨徹底的薄薄的幾乎透明的腸衣。今年五月在柏林時吃過的最好吃的四川風味茄子和脆香的幹鍋肥腸讓我們念念不忘,但是當這家巴黎錦繡小館老板娘送上她家的幹鍋肥腸,我的直覺就是,完了!但是也得嚐嚐不是?隻見一段一段的約直徑3厘米,長2厘米的淺黃色東西混在紅綠辣椒,洋蔥裏,這東西分兩層,外麵一層看著蓬鬆,裏麵一層厚的顏色發白,用筷子夾了一塊送入嘴裏,第一口感覺肥腸段被油炸過,外麵的稍稍脆但是不夠脆,裏麵的那一層是軟囔囔的,再一咀嚼感到一種沒有吃過的味道,更像是吐過後胃裏返出來的味兒,趕緊用家鄉的雪花啤酒送下嘴裏的東西,問問家裏那位,他沒有什麽異樣感覺,於是我也懷疑起自己的味覺,來巴黎以前就胃口不好,所以就又夾了一塊吃,這一口讓我差點吐了,我終於不懷疑我的直覺了,那味道就像是下水道返上來的味道,或者說是腸道沒有處理夠的味道,放下筷子,我沒法說出來,就忍著吃那盤炒得又幹又澀的幹煸四季豆,家裏那位可能也看到了嚐出來了異味,最後結賬被端走時,那盤肥腸還剩很多。巴黎的第一頓中餐就讓人失望。

再看天氣,十一月的巴黎,就是一部灰度濾鏡開到 200% 的紀錄片。

天空像沒睡醒的鴿子一樣灰,塞納河冷得像要跟你斷絕關係,風吹在臉上跟欠它錢似的。

遊客看建築,巴黎人看天橋下麵有沒有多撐出一個帳篷。

《巴黎揭秘:遊客不該看的那一麵》

沒有陽光的巴黎,就像一幅被雨水淋濕的舊畫:街道灰暗、空氣濕冷,浪漫瞬間變“落魄氣質”。街頭的窮困與無家可歸的人們,或灰頭喪氣的行走在髒兮兮的街道,或躺在冰冷的石板路上,比任何名著都更真實、更刺眼。巴黎的無家可歸者比例一直偏高,街角帳篷、地鐵站鋪蓋卷……貧困在巴黎從來不是秘密,隻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整個一個活版的悲慘世界。但是遊客看到是震撼,當地人看到是習慣。浪漫背後確是藏著沉重的社會問題。

等公交車時一位騎車的老男人停下來與我們聊天,因為旁邊的大巴車站被一個流浪者占居了,老人說這人已經住在這裏幾個月了,隻見那裏整整齊齊的擺放著行李箱子,紙盒箱子,睡袋和臉盆,廚房用品等,不知道那個區區的車站怎麽可以做飯。我們連著幾天沒有看到是什麽人在此屈居,但是我猜想這是個喜歡整潔的流浪女。

不得不說巴黎公共交通是全世界最會騙錢的係統之一,因為巴黎缺德的公共交通票無互通,地鐵一張卡、大巴一張卡,巴黎的交通係統“設計哲學”:隻要你能付錢,那麽我們能讓你多付一點。

地鐵票不能坐大巴,大巴票不能坐電車。牛X的巴黎交通局:“我們一張票一項命,不許你省錢。”不是你“沒搞明白規則”,是它本來就“缺德”。此設計理念不是方便你,而是教育你來巴黎就要學會忍受”

我們以為深秋初冬的巴黎會讓我們再一次有激情去參觀它的藝術博物館,最喜歡的是多爾賽博物館,它不像盧浮宮那麽大,可以用2,3個小時參觀完重要的館藏作品,比如蒙奈,達利,畢加索,瑪賽納,等等的印象派作品,可是巴黎的餐館中午要休息,一般經營到下午兩點半,然後晚上七點才開門提供晚餐。我們看的大戲是傍晚六點,星期六中午我們在多爾賽博物館排隊買票想重溫這些讓我們喜愛的印象派畫,但是又怕吃不上飯空著肚子看五個小時的歌劇,於是排隊十分鍾後忍痛離開,不得不堅守此次旅行的目的-先吃飯,為了看戲。

遊客稅

巴黎這兩年瘋狂漲價:酒店貴、遊客稅貴、吃飯貴。

感覺整個城市都在對遊客說:“來可以,但請把錢包打開,謝謝。”

巴黎的算盤永遠精準:一天 8 歐元,按人頭算。 意思是“歡迎來巴黎感受法國文化,順便資助一下市政財政”。就連埃菲爾鐵塔的螺絲可能都對你說:Merci.

唐人街舊、破、不好吃?很真實。

巴黎的唐人街(十三區)像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十三區那片“亞洲商圈”,本來就偏越南華僑風格,中餐水平常年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裝修風格主打“能營業就行”。舊、破、灰,餐館油煙混著舊時代的味道,你能同時體驗到法式冷漠與華人小炒鍋氣的混合雙重暴擊。“巴黎太貴?那來唐人街,至少吃飯不用賣腎。”吃不出鄉愁,隻能吃出失望。本是抱著很大的希望能吃到可口的中餐,再去享受瓦格納的大戲,結果吃中餐難吃到懷疑人生。

說起來這天離開了排著的隊,找到這樣一個評估分數極高的中餐館,名字叫漁米酸菜魚:聽著地道吧?可是吃它家特色菜隻有魚片點綴版”酸菜魚,來自武漢的老板居然把這道菜做到隻剩“酸菜”和“鍋底”了,這家店的宣傳是:“名人都愛來的餐廳!(牆上貼有魯豫和老板娘的合影)但現實是:那個名人可能叫 老板自己

它家的炸雞就更別提了,真比不上肯德基!那可真是連工業味都模仿不出來” 的失敗。

這兩年真正的中國連鎖和新移民在擴張,好不容易在三區看到真正的中國超市和新中餐,以為自己找到避風港了,但餐飲水平參差不齊。三區的新中餐稍有光亮,但也救不了整座城,巴黎的中餐還沒來得及變好吃。如果想吃好吃地道的中餐,柏林,馬德裏,巴塞羅那,羅馬,米蘭,倫敦當首選。

總結

此次巴黎行感受極其強烈,這不是明信片裏的巴黎,這是城市的背影,這是陽光永遠照不到的那一麵,巴黎讓我不再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