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作了點計算,看雅美之途對文學城整體閱讀量的貢獻是多少?
ChatGPT認為文學城在2025年9月的總訪問量是429萬次。我在同年的9月份在文學城發表了22篇文章,還是蠻多產的,總計72,728次閱讀量,平均每篇3,305次閱讀。也就是說我文章的總閱讀量占文學城429萬所有閱讀量的1.69%,這是一個不錯的占比。
清華校友矽穀居士曾經說過,文學城在2023年12月份的總訪問量是1410萬。我因此又去追問ChatGPT, 這家夥又來了一個月700萬或300萬的訪客數字。他們還有“訪客”或“獨立訪客”之分,具體定義我也沒懂,似乎區別在於是否多次讀文章。
全球最大中文網站也隻有這程度的閱讀量,似乎59-100位類似雅美之途的博主就可以撐起文學城的閱讀量,這幾乎不可相信。
在此感謝文學城編輯的持續支持,我的博文在閱讀量過了6000點後會進入限流階段,也就是顯示的閱讀量基本上會停止增漲。如果沒有限流的話,我的占比會更高。為什麽會限流我不太懂,應該是因為五毛們使用虛假點擊後,文學城采取的反製措施。
我在這篇文章的標題裏沒有使用流量這個詞,原因其實很簡單,它似乎與文學城的原則不符。因為一提到流量,人們往往就會想到公眾號、賺錢、博眼球這些內容,然而文學城並不是這樣的地方。文學城是一個相對嚴肅的媒體平台,在這裏寫作是沒有任何稿費的。
請讀者不要舉例我的文章中有廣告植入,那是文學城的運營操作,與作者並無關係。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作者的努力確實為文學城帶來了關注,也間接產生了營收效應,對此我們樂見其成。

回想自己的寫作曆程,時間已經相當漫長了。早在同濟讀書時,我就開始嚐試投稿,為當時的女朋友和後來的太太掙可能的7元、15元甚至30元的外快。
當年同濟趙修竹教授主編的《國外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編輯部設在圖書館裏,我常常跑去那裏,尋找投稿的機會。那時我還向全國各類專業期刊投稿,上海生化所主辦的《生命的化學》就曾發表過我的幾篇文章。麵對武大或複旦生物係的學生,我幾乎不像一名傳統意義上的醫學生。
抵達美國之後,我開始在網上以及聖路易斯當地的報紙上寫文章。後來也曾在新浪博客上發表文章,但是那裏的限製太多,那種環境與微信公眾號類似,連“薄瓜瓜”這三個字都無法出現。我的寫作總是圍繞著教育、科學、人生與社會這些主題,僅以這些類別劃界,我算是海外作者中寫得比較成熟的一位。
漸漸文章開始產生影響力,有時這種影響甚至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現。記得有一次在超市裏,有人認出我來,興奮地說:“你就是那個雅美之途啊,真是幸會!”。我持續更新博文還有些神的力量,因為有人說在為我的寫作祈禱。
隨後更有趣的事情不但發生。有位讀者幾乎每天都讀雅美之途,她一度動員兒子來參加我的升學谘詢,但是卻屢屢未果。每當兒子看到家裏的電腦桌麵上出現雅美之途的網頁,就立刻明白媽媽又要“動員”他了。發展到後來,隻要桌麵上出現“雅美之途”這幾個字,兒子就會對媽媽發火。既然兒子不願意谘詢,那就從谘詢母親開始,我們確實也這樣進行了一段時間。
沒想到的是,隨後那位學生的想法改變了,他主動提出也想參加。這個孩子非常優秀,他對某件事產生興趣後就會緊緊抓住不放,包括尋找吳老師的幫助。
我毫不忌諱地說喜歡與聰明的人在一起,聰明的學生可以給我帶來樂趣。從各個方麵來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善於思考和勇於質疑。聰明的人往往不輕易相信,但是當我把邏輯和因果講清楚後,他們就會立刻接受,並且全力以赴地去做。
這位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最初帶著疑問來,但當我們把思路理順後,他很快就被說服了。後來他在申請中表現非常出色,最終同時被UPenn和哥大錄取,這是一次讓我難以忘懷的經曆。
這樣的學生與同濟美國牛人很不同,後者或許因為出身在軍人或特權家庭,更喜歡逞強逞能,連在科學研究中都給人印象是“耍蠻”。
我自己一向是有求必應的人,比如以前有個從聖路易斯申請哈佛的學生,他是相當主動地約我討論。他後來確實被哈佛錄取了,盡管耶魯拒絕了他,這一點也值得一提。
大家都知道,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製度,而媒體常被稱為“第四種力量”。成為知名博主之後,我也多少掌握了一定的媒體影響力。但是在使用這種力量時,我始終非常謹慎。有些事情我會坦率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絕不會利用自己掌控的平台去報私仇或發泄個人情緒。
像饒伯伯或施一公這樣的公共人物,我們當然可以公開評論他們的學術或社會行為。但是我始終力求客觀,從不借助媒體對個人采取攻擊性的行動。即使麵對那些幾乎可以稱得上無賴的人,我在寫作時也往往會留有餘地,不去刻意傷人。
正因為如此,我尤其反感某些人在掌握媒體後濫用輿論的力量,將像肖傳國等“往死裏整”,甚至在事後仍覺得痛快。我不是那樣的人,也不願讓自己的文字淪為傷害他人的工具。

阿毛應該是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博士,在美國幾輪博士後可能在UIUC或Purdue這樣的中西部大學城定居至今。他其實早就不是博士後,在美國很多大學博士後隻能做五年。他很久以前至少是Scientist或Faculty的職位,應該為自己的慢長科學人生自豪。
阿毛與太太在純樸的美國中西部將兩孩子培養成人,聰明的上海人注重投資,從文中推測他現在單人的退休金是百萬美元左右。在30多年前如果聽我話的華大朋友,現在應該都比阿毛的退休金還多,複利真是個擁有魔力的東西。
生活在美國這個強大國家的幸福感出現了,當然從來不投資的漿糊腦袋的同濟美國牛人除外。這家夥是黃岡的農民後代,家中缸裏有糧食最為重要。在美國持續工作幾十年都會生活得很好,因為擁有清華校友矽穀居士所推崇的定投(定期投資),在美國最可怕的是經常換工作或者失業在家。

C3aR的論文在eLife發表了,不僅僅貢獻文學城[偷笑][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