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階段的一種推薦資產配置呈“金字塔結構”(pyramidal structure):
- 頂層(短期資金,3–5 年):現金、儲蓄賬戶、短債基金,用於支付日常生活及應急開銷。
- 中層(中期資金,5–10 年):債券、穩健分紅股、平衡型基金,提供相對穩定和每月高分紅的收益。
- 底層(長期資金,10 年以上):高成長股票、指數基金,用於對抗通脹、維持購買力。
另一種常見的方法是“水桶法則”(Bucket Strategy):根據資金用途與風險承受能力,將資產劃分為四個“水桶”:
- 無風險現金桶(短期資金):現金、儲蓄賬戶、短債基金,用於日常生活與應急支出,可隨時提取。
- 低風險定期存款桶(GIC,1–5 年):分階段配置保本定存,期限一至五年,年利率約 3.5%–5%。
- 中等風險固定收益桶(中期資金,5–10 年):政府及優質公司債券、貨幣市場指數基金(Money Market ETF)、平衡型基金,提供低風險、相對穩定的收益,年回報約 5%–6%。
- 股票與指數基金桶(長期資金,10 年以上):股票、指數型 ETF,用於對抗通脹,維持購買力,占總資產約 40%–50%。
以下分別探討這四個核心考量:
退休後的投資周期幾乎與人生周期同步,正如秋天的豐收季節,這是享受成果、品味人生的階段。
然而,如果一場突如其來的投資災難讓多年積累的果實付之一炬,我們還有多少機會重新開始?
“保本”的重要性毋庸多言。現實中不乏老年破產的悲劇,其背後往往有共同的教訓:
- 缺乏理財知識與風險意識,盲目跟風或追求不熟悉的高回報;
- 被各種“高收益”項目誘惑,誤入精心設計或難以為繼的陷阱;
- 家人朋友之間輕率的借貸或贈予,導致人財兩空。
- 最關鍵的就是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貪婪和恐懼。這歸類於70% 的心理因素問題。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這句老話在投資領域永遠不過時。
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真理——愛情、友情、財富皆如此。
政府可能破產,產業會衰退,公司會倒閉,房地產也不可能永遠升值。
多元化的核心,其實是一種底線思維,是一種以長期安全為出發點的理財哲學。
隻有在明確了退休階段的支出與收入結構後,我們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投資組合。
這就像電腦係統的架構設計:清楚了輸入與輸出需求,才能判斷各個模塊是否能協同運行,最終實現目標。
現金流的平衡不僅關乎生活穩定,也直接決定退休生活的質量。
退休理財係統不僅要滿足當前現金流與風險平衡的需求,還要具備未來調整與擴展的彈性。
通貨膨脹和人生最後階段的“居家期”(No-Go Stage)的不確定性,是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終極挑戰。
因此,在資產配置調整時,一定要將長期增值與抗通脹能力納入整體考量。
退休理財的核心,不在於追求最高回報,而在於追求長期可持續的安全與安心。
懂得保本、分散、穩收與抗通脹,才是讓人生下半場真正從容、自在的關鍵。(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