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遜河畫派 印象派和現實主義

杭州阿立 (2025-09-18 04:26:20) 評論 (2)
哈德遜河畫派 印象派和現實主義

--2025舊金山的小日子係列119,de Young Museum 8

杭州阿立

2025年9月18日

書接上集:

真實與理想的鍍金時代 錯視靜物畫》: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9/13119.html

The Hudson River School哈德遜河畫派):



哈德遜河畫派並非真是畫派,而是一群藝術家,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獨立於歐洲的美國風景畫傳統(American landscape painting tradition)。盡管哈德遜河畫派的藝術家們懷揣著民族主義的動機(nationalist motivations),但他們深受歐洲美學理念(European aesthetic concepts)的影響,例如崇高(大自然的磅礴氣勢)、美麗(和諧宜人的自然)、如畫(人為雕琢的自然)以及聯想(自然景觀和人工建築與曆史事件的關聯)。

1825年,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沿哈德遜河溯流而上,前往卡茨基爾山脈(Catskill Mountains)進行寫生(sketching tour),這通常被認為是哈德遜河畫派的開端。紐約市是該畫派的地理中心,也被稱為“本土畫派”、“美國畫派”或“紐約畫派”(“native”, “American”,or “New York” school)。盡管這些藝術家在歐洲遊曆和創作,但他們偏愛的題材包括哈德遜河流域、卡茨基爾山脈、阿迪朗達克山脈(Adirondack Mountains)、懷特山脈(White Mountains)以及新英格蘭沿海地區(coastal New England)。

托馬斯·科爾將美國風景描繪成一個新世界的伊甸園(New World Eden),既代表著上帝的創造,也代表著國家在“荒野”(wilderness)定居的命運。弗雷德裏克·E·丘奇(Frederic E. Church)試圖通過在大型風景畫中融合藝術與科學來喚起宇宙真理(cosmic truths)。馬丁·約翰遜·赫德(Martin Johnson Heade)和桑福德·羅賓遜·吉福德(Sanford Robinson Gifford)創作了光線充足的風景畫,喚起了一種精神存在(spiritual presence)。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的全景風景畫頌揚了美國西部的壯麗(grandeur)及其適宜定居的條件。

哈德遜河畫派風格的衰落源於內戰,這場戰爭永久地改變了美國人對自己國家及其備受爭議的風景的看法;源於歐洲藝術在美國評論家和收藏家中日益流行的趨勢;源於美國自認為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得以實現,即在整個大陸定居(settle the entire continent),這一成就削弱了美國風景畫的修辭共鳴(rhetorical resonance)。

展廳作品來一組(不翻譯、不加注):













去下一個展廳的過道中間可看到樓下的戶外雕塑園。

遙看雕塑園:





雕塑園在一樓的咖啡館外麵。我們看好展覽後再去咖啡館,看雕塑。

接著去下一個展廳。

Impressionism and Realism印象派與現實主義):



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Chicago World's Fair)為1894年舊金山加州仲冬國際博覽會(California Midwinter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提供了範本,笛楊美術館(de Young museum)正是在這次博覽會上成立的。世界博覽會在昔日的邊疆城市舉辦,象征著美國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城市強國,其帝國主義和殖民野心也日益增長(growing imperial and colonial ambitions)。

十九世紀末,許多美國藝術家在歐洲藝術之都學習或生活,在那裏他們學習新的技法,擁抱歐洲的文化理念,並從新的主題中汲取靈感。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進行國際旅行和學習。

受法國前輩的啟發,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等美國印象派畫家(American Impressionists)也開始在戶外創作,捕捉光線、色彩和運動的轉瞬即逝的效果(ephemeral effects)。他們擁抱理想化的現代生活,經常描繪富裕的有閑階級(wealthy leisure class),他們有能力享受戶外生活。他們的肖像畫和風俗畫(genre paintings)往往強調傳統的性別角色,將女性描繪成妻子、母親或欲望的對象。相比之下,許多現實主義藝術家描繪的是城市場景,頗具影響力的美國藝術家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就鼓勵他的同行“描繪紐約的日常生活”。這群後來被稱為“垃圾箱畫派”(“Ashcan School”)的現實主義藝術家因其對工人階級題材的關注而受到批評。盡管當時一些藝術家因描繪移民和工人階級群體而被認為是激進的(radical),但如今,他們的作品引發了人們對此類描繪中權力動態不平衡(uneven power dynamics)的質疑。他們的城市生活觀後來在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現實主義藝術家(social-realist artists)中被複興,並被賦予了更強烈的政治立場。

阿立一如既往的逍遙派,政治不提也罷。

展廳作品來一組(堅持不翻譯、不加注):



















去下一個展廳。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下集《工藝美術運動 360度觀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