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冬家家都打漿糊拿報紙裁成條糊窗戶縫,屋裏裝取暖的火爐,把擱置了一年的鐵煙筒子一節節清理幹淨,從取暖火爐向上轉直角一節節連接延伸出窗外。為了冬季取暖安全,居委會有人挨家檢查是否各家都留有通風口,避免冬季取暖時煤氣(一氧化碳)中毒。每年都有煤氣中毒的人家,輕的頭暈腦脹或頭重腳輕走路摔跟頭,重的會造成全家死亡。
海子和大哥、四弟還有五弟睡在東屋的裏小間,那天大哥上夜班不在家,隻有哥兒仨睡在一起。東屋外小間兩個炕爐睡前都用濕煤封好,中間捅了一個眼兒保持爐火不滅。海子冬天睡覺喜歡蒙頭,爹媽說也沒用,睡前還好好的,睡著睡著就又把頭縮進被窩裏。冬天夜長,海子五弟睡到半夜起來小便,一個小便桶放在外小間;海子醒了也要去小便,就聽“咚”的一聲,五弟撞在門框上;海子沒在意,黑燈瞎火的又睡得迷迷瞪瞪的,撞上啥挺正常;沒聽見五弟小便聲,卻聽到五弟“哐當”倒在地下的聲音,海子知道不對勁兒。他趕緊起來打開燈扶起五弟,就覺出屋裏空氣渾濁。先打開門讓外麵的冷空氣和屋裏空氣交換,然後喚醒了爹媽弟妹們,這時五弟和四弟都清醒了些,隻是感覺惡心。還好西屋門關著,和東屋外小間隔開,睡西屋的父母、妹妹和最小的弟弟都沒事兒;東屋外小間和裏小間沒門,隻是掛了個門簾,所以哥兒仨都煤氣中毒了。海子睡覺蒙頭中毒最輕,四弟和五弟是最重的。東屋外小間有兩個大酸菜缸,是馬大娘秋天為全家人準備的過冬菜,說酸菜水能中和一氧化碳,也不知真假。
謝天謝地,都算輕度煤氣中毒,屋裏交換了外麵的新鮮空氣,第二天早上哥兒仨也沒耽誤上學。昨晚西屋南炕的炕爐蓋子沒蓋嚴實,留了一條縫有煤氣逸出。爐蓋都有四或五環,一環扣一環,拚到一起嚴實合縫。某一環沒放好就會留有縫隙,用濕煤封火後,煤氣從縫隙漏出讓人一氧化碳中毒。
上學的孩子們回來後,東屋的門關上了,屋裏還有點冷;東屋的窗戶還開著,怕有殘存的煤氣,安全起見開窗讓空氣繼續交流。媽媽做了湯麵條,酸菜切得細細的,一人滿滿一大碗,就著窩頭吃得渾身熱乎乎的都忘了昨夜煤氣中毒的事。爹媽都提高了警惕,每晚睡覺前要仔細檢查封了火的爐子,確保沒有煤氣漏出,冬季最危險的就是煤氣中毒。
天越來越冷了,走在外麵的人們都裹得嚴嚴實實,屋外鐵製的門把手裹了一層霜,用手直接摸會被凍在把手上。胡同裏的自來水龍頭那兒每天不斷接水的人,你灑幾滴他濺一點,慢慢地順著流水溝的方向凍成了一個小冰場。打水的人在冰上小心翼翼地蹭著步,生怕一個不小心腳下一滑,就結結實實摔個仰麵朝天。負責冬天按時開關水龍頭地下控製閥的那戶人家會撒點爐灰在冰麵上,爐灰上麵又濺上水再凍住,再撒爐灰再濺水,日複一日水龍頭周圍冰麵越來越厚。那家離水龍頭最近,旋開或關緊自來水地下控製閥的“權杖”就由那家男人掌控。男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著那根手杖樣底部有三角形凹槽鐵製工具扭開控製閥,晚上最後一件事要打開水龍頭再用同樣的工具把控製閥擰緊;要保證地上部分水管裏的水滴得幹幹淨淨,否則天寒地凍的夜晚會把水管凍成一個冰管甚至凍裂水管。滴水成冰的冬日,為了水龍頭不用時不被凍住,白天水龍頭也要按做飯時間定時開放和關閉。初冬時還不覺得,等到了放寒假的時候,從自來水龍頭起形成了一個延伸出十幾米的大冰坡。
胡同裏沒有足球場也沒有籃球架,但孩子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遊戲天地,打水人望而卻步的地方是玩冰孩子的遊樂場。每天一過了中午,總有幾個孩子坐在小冰車上,“哧溜”一下滑出好幾米遠,笑聲和叫喊聲在巷子裏回蕩。做飯時間打水的人來了,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開這群滑冰的孩子,被快速滑動的冰車撞上人倒桶翻水灑一地。被冰車撞著的大人,懊惱地跺跺腳,拿這些孩子沒辦法;都是街坊鄰居的孩子,叫你一聲叔叔大爺,你不好意思責罵。有天閑得無聊,海子和林子站在巷口,眼巴巴看著這群孩子玩得痛快,心裏癢癢的。海子跑回家抗出一架木梯子,和林子一起把梯子架在三個小冰車上,組合成一個大滑車。海子坐在大滑車前頭用雙腳撐住,幾個孩子擠在梯子中間,林子在後麵一聲大喊後順勢蹬上一腳跳上梯子,大滑車呼嘯著從冰坡上衝了下去。“太好玩了!”有人興奮地叫著,大家再齊心合力把冰車和木梯子搬上冰坡,重新組合再跳上去。笑聲在冰麵上炸開,有棉帽子在途中掉在了冰上,有手套被人踩在腳下;大滑車在沒冰的坡底突然止住,一群孩子人仰馬翻,你壓住我的腿我拽著你的胳膊;彼此拉扯著站起來,又急不可待地衝向冰坡,孩子越聚越多要輪換著坐大滑車衝冰坡。
這都是上學的孩子們玩的,上班的年輕人不屑於和孩子們在胡同玩,背著一副冰刀去故宮旁邊的冰場上滑冰。不是誰都玩得起冰刀,中街體育樂器商店櫃台裏有,冰刀每年還要開刃才好用,玩冰刀要花錢。小孩子都是自己做冰滑子,一塊可著腳大小的木板,木板底部固定上兩根粗鐵絲,木板旁邊有釘子係鞋帶兒;做好的冰滑子綁右腳下,左腳向後蹬冰再抬起,右腳用力向前滑出去。可以用兩個冰滑子雙腳滑,冰滑子不好控製方向,摔倒了爬起來就是了。冰滑子好處是可以在雪地上滑,冬日胡同裏的雪被人踩車壓硬實了最適合冰滑子。胡同裏雪沒人清掃,冬天越積越厚越光滑,這是流著鼻涕小孩子的遊樂場所。玩冰滑子男孩子多,很少有女孩兒拿家裏哥哥或弟弟做的冰滑子去滑冰。女孩兒們都是找一個平整冰麵玩“哧溜滑”,雙手互插在棉襖袖裏,右腳伸出左腳蹬地身體就勢向前滑去。有時冰太滑人沒站穩一下子來個“屁股蹲兒”坐在冰上,女孩兒會自嘲地大叫一聲“老太太鑽被窩”。
更多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平展點的冰麵上拿著鞭子抽冰嘎,冰嘎有大有小,大冰嘎被大鞭子抽得“呼呼”有聲,大小冰嘎都在冰麵上“吱溜溜”轉得穩穩當當。玩冰嘎的人多時,互相鬥冰嘎,兩個轉得飛快的冰嘎被鞭子抽得撞在一起又分開,再撞再分開,鬥得不亦樂乎。
海子他大哥有一副冰刀,一個二級工人,工資不高還要交給父母養家。爹媽知道兒子大了有交際,每月開工資時會給留點零花錢,大哥攢夠了錢去中街體育樂器商店把那副眼饞好久的冰刀買回來。年輕人學啥都快,也不用人教,每個星期日背著冰刀去故宮旁邊的滑冰場,連看帶玩慢慢就學會了滑冰。有個本廠的張姓女工家也住城裏,背著一副冰刀來學滑冰,大哥就打了招呼。他剛學會滑冰,就用自己剛學會的那點技巧教她。一來二去就熟了,每個星期六倆人在廠裏就約好了明天去滑冰,一個冬天兩人都滑得有模有樣了。滑得好的人都彎腰背手逆時針轉著在冰場滑大圈兒,初學的人都在滑冰場中間東倒西歪地摔跟頭。冬天穿得厚,冰似乎有彈性,摔倒了不疼爬起來繼續滑著玩兒。
有一天海子回家看到媽正在屋裏打掃衛生,擦桌子抹椅子擺放著家具,窗玻璃已經清潔得沒有一點汙垢。吃晚飯的時候,媽代表爹和大哥向全家宣布:“明天有你大哥單位的‘張姐’來咱家,都穿得整齊點,說話要有禮貌,別讓你大哥沒麵子。”隻有海子大概明白點“張姐”就是大哥的女朋友,難怪家裏今天收拾得這麽幹淨整齊。不過海子關心的是明天吃什麽,大哥就說:“剛確定關係,頭一次來家裏,別太正式弄得人家不好意思。”爹媽其實早商量好了:“也沒啥特別準備的,大舞台油炸糕是城裏有名的小吃,海子和你四弟明天拿咱家那口鋁鍋,買上三十塊就著熱乎端回家吃。等你大哥和你‘張姐’關係正式定下來,我們再好好做一頓請人家來吃飯。”
大舞台在正陽街幹石橋巷四號,光緒年間是個茶園,後來有藝人買下改為表演場地。偽“滿洲國”時改名為“奉天大舞台”,光複後改為“沈陽大舞台”,一九六四年推倒舊戲園子在原址重建現代新劇場。四十年代大舞台兩側,有一戶姓張的炸酥脆香甜的大麻花,還有一戶姓趙的炸外酥裏糯的豆沙餡黏糕,都用鐵桶改製的煤爐子,一酥脆一香糯兩種吃食就打出了名聲,要排隊才能買得到。無論舊戲園子還是新劇場,看戲的人戲前或戲後要光顧一下附近的風味小吃,這兩樣食品就出了大名。公私合營後,大舞台旁邊就這一家國營油炸食品店,兼賣麻花和油炸糕。
第二天海子和四弟要去大舞台買油炸糕,媽從兜裏拿出五元錢給海子並叮囑道:“別和人說咱家今天吃油炸糕,顯得咱有多富裕似的,有人問就說去副食店買豆腐。”海子似懂非懂地答應著,手裏攥著五元錢和四弟端著個帶蓋的鋁鍋去了。出了三道灣胡同,沿正陽街向南穿過中街十字路口,下個胡同就是幹石橋巷;進去幾十步遠大舞台戲院坐南朝北,緊挨著大舞台戲院一處平房,朝北開一小門就是那家大舞台油炸糕店。海子和四弟推開棉門簾鑽進去,一股油炸食品的香味撲鼻而來。屋裏擺著幾張桌子,賣飯的窗口外排著十幾個人,有幾個人坐在桌子旁正在吃油炸糕。屋裏挺暗也沒亮燈,賣飯窗口看進去廚房裏挺亮堂。海子這麽大從來沒進過飯店,三道灣胡同有幾個孩子去過飯店呢?要不馬大娘囑咐他不要和人說去買油炸糕,你家該有多燒包,端著個大鋁鍋去買油炸糕!也不是油炸糕有多貴讓人吃不起,小門小戶的,買個兩或三塊嚐個鮮兒就是了。一下子買三十個油炸糕,你家這是不過日子了?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食品花費占了每家收入的大部分,精打細算地過日子,還有人家不到月底就去糧庫買下個月的口糧。吃點好東西不敢張揚,讓人知道了懷疑你錢的來路不正,搞運動時說不清。
廚房裏服務員動作麻利,一塊塊金黃的油炸糕在鍋裏翻滾,發出“滋啦滋啦”的響聲。剛出油鍋的油炸糕被整齊地碼在鋁鍋裏,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海子和四弟站在賣飯窗口,看著服務員往鍋裏放油炸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鍋,哥兒倆在心裏默數著。數夠了四弟端起盛油炸糕的鋁鍋就走,海子趕緊喊住四弟,雙手接過來摸著鍋邊有點燙手;海子怕四弟太興奮,跌個跟頭摔了鍋,人摔倒了事小,把油炸糕摔了回去沒法給家裏交代。海子小心翼翼地端著油炸糕,看著地下不要被啥絆倒了,又要四外看看有沒有什麽熟人。三道彎胡同此刻靜悄悄的,也許是天冷玩耍的孩子們都不見了蹤影,鍋裏油炸糕的香氣一絲絲從鋁鍋裏向外飄去被風吹散開。海子心裏鬆了口氣,腳步也穩了些,要順利把這鍋油炸糕帶回家;家裏人等得著急了吧,要不是有客人,哥兒倆咋也在半路上先偷著吃兩塊。平時家裏過日子沒啥油水,現在端著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油炸糕心裏好快樂。幸虧一路無人打擾,真被什麽人看見了,哥兒倆那個小心翼翼的樣子,還不以為這兩個孩子賊頭賊腦地偷了點啥!
回到家就看見一個穿著整齊的大姐姐坐在炕沿上和爹媽說著話,腳上穿著翻毛皮鞋,笑摸樣的真好看。“快叫張姐,這是家裏老三和老四。”媽媽張羅著,趕緊接過油炸糕放到外屋方桌上。指揮著大兒子把飯桌放在炕上,用筷子挾了幾個油炸糕在一個大碗裏,連同兩個小碗和筷子端進屋放在炕桌上。然後在外屋拿出一摞平日吃飯的碗,每個碗裏放了兩塊油炸糕,剩下的端進屋放在炕桌旁。馬大娘看著張姐說:“買了點油炸糕就熱吃吧,下次來大娘早做準備,給你們做好吃的。”轉身叮囑大兒子:“照看著他張姐說著話慢慢吃,鍋裏還有熱乎的。咱家人多太吵,我們就在外屋吃了,吃完了孩子們都忙自己的去。你們別急,有的是時間,吃飽了去中街逛商場。”海子平時吃飯都是狼吞虎咽,今天卻咬一口慢慢咀嚼著,想留一塊給梅子,油乎乎地又不好藏。油炸糕是真好吃,咬下去是酥的,到了嘴裏卻是軟糯香甜。怪不得有錢人下飯店,天天吃油炸糕也不膩。
張姐爸爸是建築工人,家在小南門附近,六口人在一個大雜院裏住一間房,還沒海子家住得寬敞。多少年的老建築工人,工作積極常年被選為“先進工作者”,對家裏孩子要求很嚴。沈陽是一個工業城市,方城胡同裏居民多是工人家庭,平日生活都很儉省。那些沈陽的名小吃,如老邊餃子、馬家燒麥、李連貴熏肉大餅、大舞台油炸糕還有大麻花,都坐落在中街附近。大人們當然知道,孩子們也都聽說過,可吃過的人並不多。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時加上通勤時間,一個星期天要做的事兒多著呢,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們。大多數工人的工資不高,結婚了家庭負擔重,誰家都有幾個孩子,能吃飽飯就很滿足了。很多人都是闖關東過來的,農村老家還有父母或兄弟需要接濟,真的沒有額外的餘錢帶孩子們去品嚐當地名小吃。家裏孩子過生日,也就是煮個雞蛋或者給烙張餅,要想全家吃頓長壽麵還要看看這月的細糧剩多少。大哥頭一次帶女朋友來見父母,家裏買油炸糕招待張姐也算挺高的規格了。張姐工資也要交家裏,和男朋友談戀愛,兩個年輕人哪就舍得去下飯館或者好意思品嚐名小吃呢?大多數時候就是逛商店,或者是“壓馬路”,漫無目的地散步和逛街。苦嗎?大家都那樣生活,沒有人顯擺自己去哪兒玩了,在啥地兒吃好東西了。星期日大家都休息,各家改善生活,要比平時吃得油水多點。馬家去副食店買絞肉餡剔下的豬肉皮,刮洗幹淨了和土豆一起燉著吃,豬肉皮比豬肉便宜多了,土豆也是大路菜,再熬一大鍋高粱米粥。哪舍得做高粱米幹飯,八九口子人,作幹飯那要用多少米啊!經曆過“三年大饑荒”的人們,能吃飽肚子就行了,想嚐名小吃真是“得隴望蜀”了,要下館子就更是“想入非非”了。馬家請大兒子女朋友吃頓“油炸糕”,盡量低調不讓人知道,就為了避免很多是非口舌!
三道彎胡同大多數人家還算條件好的,去大街上就會看到,總有孩子撿拾地上的煙頭。回家後那些煙頭被拆開,煙絲收集成一小堆兒,也許是給家裏省下買香煙的錢,更可能是為家裏掙點小錢;用一個手動的卷煙器,把撿來的煙絲搓成一根根香煙零賣給大街上的抽煙人,小孩子也要幫家裏過那個窮日子。夏天西瓜攤上,玻璃罩子裏西瓜切瓣賣,吃瓜人買瓣西瓜,站著邊吃邊吐籽兒;旁邊總有小孩兒們眼巴巴地等著,有撿西瓜籽兒的,有要西瓜皮的,就是很少有小孩兒吃西瓜的。城裏那些困難家庭,父母沒有穩定工作,去哪兒掙錢呢?更不要提吃住的條件有多差了!
海子養了好幾條“紅箭”熱帶魚,魚缸不大擺在窗台上,紅色的小魚兒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在水中遊,他可以呆呆地看上好一會兒。這是海子養的“寵物”,他常去小河沿撈魚蟲,沒魚蟲時就撒點窩頭渣。夏天小河沿的水裏霧般漂著一堆兒堆的紅色魚蟲(學名“水蚤”),是家養熱帶魚和金魚的好飼料。有人拿個細網子,起早去河邊連水帶魚蟲撈上兩盆,在小北門馬路邊賣。養魚的人花上幾分錢,買上半碗回家當魚飼料,幾分錢幾分錢地賣,那兩盆魚蟲要賣到什麽時候能掙多少錢呢?賣魚蟲的一看就是個沒好工作的人,穿一身舊衣服,鞋後跟都踩塌了,跟所有人都陪著笑臉。海子有時也會站在小北門那兒,看著賣魚蟲的人,心裏有點不是滋味。有單位的人誰願意這樣子去掙錢,自己不嫌棄家人還要個臉麵呢!有爹媽或兄姐上班掙錢養家,日子雖不富裕,家裏卻有穩定的收入。暑期遊泳玩水鬥蛐蛐抓螞螂兒,寒假滑雪遛冰打冰嘎玩“老太太鑽被窩”,三道彎胡同多數孩子是幸福的!
三道彎胡同 上 十一 小心過日子
馬振魁 (2025-09-27 09:12:12) 評論 (0) 一入冬家家都打漿糊拿報紙裁成條糊窗戶縫,屋裏裝取暖的火爐,把擱置了一年的鐵煙筒子一節節清理幹淨,從取暖火爐向上轉直角一節節連接延伸出窗外。為了冬季取暖安全,居委會有人挨家檢查是否各家都留有通風口,避免冬季取暖時煤氣(一氧化碳)中毒。每年都有煤氣中毒的人家,輕的頭暈腦脹或頭重腳輕走路摔跟頭,重的會造成全家死亡。
海子和大哥、四弟還有五弟睡在東屋的裏小間,那天大哥上夜班不在家,隻有哥兒仨睡在一起。東屋外小間兩個炕爐睡前都用濕煤封好,中間捅了一個眼兒保持爐火不滅。海子冬天睡覺喜歡蒙頭,爹媽說也沒用,睡前還好好的,睡著睡著就又把頭縮進被窩裏。冬天夜長,海子五弟睡到半夜起來小便,一個小便桶放在外小間;海子醒了也要去小便,就聽“咚”的一聲,五弟撞在門框上;海子沒在意,黑燈瞎火的又睡得迷迷瞪瞪的,撞上啥挺正常;沒聽見五弟小便聲,卻聽到五弟“哐當”倒在地下的聲音,海子知道不對勁兒。他趕緊起來打開燈扶起五弟,就覺出屋裏空氣渾濁。先打開門讓外麵的冷空氣和屋裏空氣交換,然後喚醒了爹媽弟妹們,這時五弟和四弟都清醒了些,隻是感覺惡心。還好西屋門關著,和東屋外小間隔開,睡西屋的父母、妹妹和最小的弟弟都沒事兒;東屋外小間和裏小間沒門,隻是掛了個門簾,所以哥兒仨都煤氣中毒了。海子睡覺蒙頭中毒最輕,四弟和五弟是最重的。東屋外小間有兩個大酸菜缸,是馬大娘秋天為全家人準備的過冬菜,說酸菜水能中和一氧化碳,也不知真假。
謝天謝地,都算輕度煤氣中毒,屋裏交換了外麵的新鮮空氣,第二天早上哥兒仨也沒耽誤上學。昨晚西屋南炕的炕爐蓋子沒蓋嚴實,留了一條縫有煤氣逸出。爐蓋都有四或五環,一環扣一環,拚到一起嚴實合縫。某一環沒放好就會留有縫隙,用濕煤封火後,煤氣從縫隙漏出讓人一氧化碳中毒。
上學的孩子們回來後,東屋的門關上了,屋裏還有點冷;東屋的窗戶還開著,怕有殘存的煤氣,安全起見開窗讓空氣繼續交流。媽媽做了湯麵條,酸菜切得細細的,一人滿滿一大碗,就著窩頭吃得渾身熱乎乎的都忘了昨夜煤氣中毒的事。爹媽都提高了警惕,每晚睡覺前要仔細檢查封了火的爐子,確保沒有煤氣漏出,冬季最危險的就是煤氣中毒。
天越來越冷了,走在外麵的人們都裹得嚴嚴實實,屋外鐵製的門把手裹了一層霜,用手直接摸會被凍在把手上。胡同裏的自來水龍頭那兒每天不斷接水的人,你灑幾滴他濺一點,慢慢地順著流水溝的方向凍成了一個小冰場。打水的人在冰上小心翼翼地蹭著步,生怕一個不小心腳下一滑,就結結實實摔個仰麵朝天。負責冬天按時開關水龍頭地下控製閥的那戶人家會撒點爐灰在冰麵上,爐灰上麵又濺上水再凍住,再撒爐灰再濺水,日複一日水龍頭周圍冰麵越來越厚。那家離水龍頭最近,旋開或關緊自來水地下控製閥的“權杖”就由那家男人掌控。男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著那根手杖樣底部有三角形凹槽鐵製工具扭開控製閥,晚上最後一件事要打開水龍頭再用同樣的工具把控製閥擰緊;要保證地上部分水管裏的水滴得幹幹淨淨,否則天寒地凍的夜晚會把水管凍成一個冰管甚至凍裂水管。滴水成冰的冬日,為了水龍頭不用時不被凍住,白天水龍頭也要按做飯時間定時開放和關閉。初冬時還不覺得,等到了放寒假的時候,從自來水龍頭起形成了一個延伸出十幾米的大冰坡。
胡同裏沒有足球場也沒有籃球架,但孩子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遊戲天地,打水人望而卻步的地方是玩冰孩子的遊樂場。每天一過了中午,總有幾個孩子坐在小冰車上,“哧溜”一下滑出好幾米遠,笑聲和叫喊聲在巷子裏回蕩。做飯時間打水的人來了,卻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開這群滑冰的孩子,被快速滑動的冰車撞上人倒桶翻水灑一地。被冰車撞著的大人,懊惱地跺跺腳,拿這些孩子沒辦法;都是街坊鄰居的孩子,叫你一聲叔叔大爺,你不好意思責罵。有天閑得無聊,海子和林子站在巷口,眼巴巴看著這群孩子玩得痛快,心裏癢癢的。海子跑回家抗出一架木梯子,和林子一起把梯子架在三個小冰車上,組合成一個大滑車。海子坐在大滑車前頭用雙腳撐住,幾個孩子擠在梯子中間,林子在後麵一聲大喊後順勢蹬上一腳跳上梯子,大滑車呼嘯著從冰坡上衝了下去。“太好玩了!”有人興奮地叫著,大家再齊心合力把冰車和木梯子搬上冰坡,重新組合再跳上去。笑聲在冰麵上炸開,有棉帽子在途中掉在了冰上,有手套被人踩在腳下;大滑車在沒冰的坡底突然止住,一群孩子人仰馬翻,你壓住我的腿我拽著你的胳膊;彼此拉扯著站起來,又急不可待地衝向冰坡,孩子越聚越多要輪換著坐大滑車衝冰坡。
這都是上學的孩子們玩的,上班的年輕人不屑於和孩子們在胡同玩,背著一副冰刀去故宮旁邊的冰場上滑冰。不是誰都玩得起冰刀,中街體育樂器商店櫃台裏有,冰刀每年還要開刃才好用,玩冰刀要花錢。小孩子都是自己做冰滑子,一塊可著腳大小的木板,木板底部固定上兩根粗鐵絲,木板旁邊有釘子係鞋帶兒;做好的冰滑子綁右腳下,左腳向後蹬冰再抬起,右腳用力向前滑出去。可以用兩個冰滑子雙腳滑,冰滑子不好控製方向,摔倒了爬起來就是了。冰滑子好處是可以在雪地上滑,冬日胡同裏的雪被人踩車壓硬實了最適合冰滑子。胡同裏雪沒人清掃,冬天越積越厚越光滑,這是流著鼻涕小孩子的遊樂場所。玩冰滑子男孩子多,很少有女孩兒拿家裏哥哥或弟弟做的冰滑子去滑冰。女孩兒們都是找一個平整冰麵玩“哧溜滑”,雙手互插在棉襖袖裏,右腳伸出左腳蹬地身體就勢向前滑去。有時冰太滑人沒站穩一下子來個“屁股蹲兒”坐在冰上,女孩兒會自嘲地大叫一聲“老太太鑽被窩”。
更多的男孩和女孩在一個平展點的冰麵上拿著鞭子抽冰嘎,冰嘎有大有小,大冰嘎被大鞭子抽得“呼呼”有聲,大小冰嘎都在冰麵上“吱溜溜”轉得穩穩當當。玩冰嘎的人多時,互相鬥冰嘎,兩個轉得飛快的冰嘎被鞭子抽得撞在一起又分開,再撞再分開,鬥得不亦樂乎。
海子他大哥有一副冰刀,一個二級工人,工資不高還要交給父母養家。爹媽知道兒子大了有交際,每月開工資時會給留點零花錢,大哥攢夠了錢去中街體育樂器商店把那副眼饞好久的冰刀買回來。年輕人學啥都快,也不用人教,每個星期日背著冰刀去故宮旁邊的滑冰場,連看帶玩慢慢就學會了滑冰。有個本廠的張姓女工家也住城裏,背著一副冰刀來學滑冰,大哥就打了招呼。他剛學會滑冰,就用自己剛學會的那點技巧教她。一來二去就熟了,每個星期六倆人在廠裏就約好了明天去滑冰,一個冬天兩人都滑得有模有樣了。滑得好的人都彎腰背手逆時針轉著在冰場滑大圈兒,初學的人都在滑冰場中間東倒西歪地摔跟頭。冬天穿得厚,冰似乎有彈性,摔倒了不疼爬起來繼續滑著玩兒。
有一天海子回家看到媽正在屋裏打掃衛生,擦桌子抹椅子擺放著家具,窗玻璃已經清潔得沒有一點汙垢。吃晚飯的時候,媽代表爹和大哥向全家宣布:“明天有你大哥單位的‘張姐’來咱家,都穿得整齊點,說話要有禮貌,別讓你大哥沒麵子。”隻有海子大概明白點“張姐”就是大哥的女朋友,難怪家裏今天收拾得這麽幹淨整齊。不過海子關心的是明天吃什麽,大哥就說:“剛確定關係,頭一次來家裏,別太正式弄得人家不好意思。”爹媽其實早商量好了:“也沒啥特別準備的,大舞台油炸糕是城裏有名的小吃,海子和你四弟明天拿咱家那口鋁鍋,買上三十塊就著熱乎端回家吃。等你大哥和你‘張姐’關係正式定下來,我們再好好做一頓請人家來吃飯。”
大舞台在正陽街幹石橋巷四號,光緒年間是個茶園,後來有藝人買下改為表演場地。偽“滿洲國”時改名為“奉天大舞台”,光複後改為“沈陽大舞台”,一九六四年推倒舊戲園子在原址重建現代新劇場。四十年代大舞台兩側,有一戶姓張的炸酥脆香甜的大麻花,還有一戶姓趙的炸外酥裏糯的豆沙餡黏糕,都用鐵桶改製的煤爐子,一酥脆一香糯兩種吃食就打出了名聲,要排隊才能買得到。無論舊戲園子還是新劇場,看戲的人戲前或戲後要光顧一下附近的風味小吃,這兩樣食品就出了大名。公私合營後,大舞台旁邊就這一家國營油炸食品店,兼賣麻花和油炸糕。
第二天海子和四弟要去大舞台買油炸糕,媽從兜裏拿出五元錢給海子並叮囑道:“別和人說咱家今天吃油炸糕,顯得咱有多富裕似的,有人問就說去副食店買豆腐。”海子似懂非懂地答應著,手裏攥著五元錢和四弟端著個帶蓋的鋁鍋去了。出了三道灣胡同,沿正陽街向南穿過中街十字路口,下個胡同就是幹石橋巷;進去幾十步遠大舞台戲院坐南朝北,緊挨著大舞台戲院一處平房,朝北開一小門就是那家大舞台油炸糕店。海子和四弟推開棉門簾鑽進去,一股油炸食品的香味撲鼻而來。屋裏擺著幾張桌子,賣飯的窗口外排著十幾個人,有幾個人坐在桌子旁正在吃油炸糕。屋裏挺暗也沒亮燈,賣飯窗口看進去廚房裏挺亮堂。海子這麽大從來沒進過飯店,三道灣胡同有幾個孩子去過飯店呢?要不馬大娘囑咐他不要和人說去買油炸糕,你家該有多燒包,端著個大鋁鍋去買油炸糕!也不是油炸糕有多貴讓人吃不起,小門小戶的,買個兩或三塊嚐個鮮兒就是了。一下子買三十個油炸糕,你家這是不過日子了?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食品花費占了每家收入的大部分,精打細算地過日子,還有人家不到月底就去糧庫買下個月的口糧。吃點好東西不敢張揚,讓人知道了懷疑你錢的來路不正,搞運動時說不清。
廚房裏服務員動作麻利,一塊塊金黃的油炸糕在鍋裏翻滾,發出“滋啦滋啦”的響聲。剛出油鍋的油炸糕被整齊地碼在鋁鍋裏,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海子和四弟站在賣飯窗口,看著服務員往鍋裏放油炸糕,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鍋,哥兒倆在心裏默數著。數夠了四弟端起盛油炸糕的鋁鍋就走,海子趕緊喊住四弟,雙手接過來摸著鍋邊有點燙手;海子怕四弟太興奮,跌個跟頭摔了鍋,人摔倒了事小,把油炸糕摔了回去沒法給家裏交代。海子小心翼翼地端著油炸糕,看著地下不要被啥絆倒了,又要四外看看有沒有什麽熟人。三道彎胡同此刻靜悄悄的,也許是天冷玩耍的孩子們都不見了蹤影,鍋裏油炸糕的香氣一絲絲從鋁鍋裏向外飄去被風吹散開。海子心裏鬆了口氣,腳步也穩了些,要順利把這鍋油炸糕帶回家;家裏人等得著急了吧,要不是有客人,哥兒倆咋也在半路上先偷著吃兩塊。平時家裏過日子沒啥油水,現在端著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油炸糕心裏好快樂。幸虧一路無人打擾,真被什麽人看見了,哥兒倆那個小心翼翼的樣子,還不以為這兩個孩子賊頭賊腦地偷了點啥!
回到家就看見一個穿著整齊的大姐姐坐在炕沿上和爹媽說著話,腳上穿著翻毛皮鞋,笑摸樣的真好看。“快叫張姐,這是家裏老三和老四。”媽媽張羅著,趕緊接過油炸糕放到外屋方桌上。指揮著大兒子把飯桌放在炕上,用筷子挾了幾個油炸糕在一個大碗裏,連同兩個小碗和筷子端進屋放在炕桌上。然後在外屋拿出一摞平日吃飯的碗,每個碗裏放了兩塊油炸糕,剩下的端進屋放在炕桌旁。馬大娘看著張姐說:“買了點油炸糕就熱吃吧,下次來大娘早做準備,給你們做好吃的。”轉身叮囑大兒子:“照看著他張姐說著話慢慢吃,鍋裏還有熱乎的。咱家人多太吵,我們就在外屋吃了,吃完了孩子們都忙自己的去。你們別急,有的是時間,吃飽了去中街逛商場。”海子平時吃飯都是狼吞虎咽,今天卻咬一口慢慢咀嚼著,想留一塊給梅子,油乎乎地又不好藏。油炸糕是真好吃,咬下去是酥的,到了嘴裏卻是軟糯香甜。怪不得有錢人下飯店,天天吃油炸糕也不膩。
張姐爸爸是建築工人,家在小南門附近,六口人在一個大雜院裏住一間房,還沒海子家住得寬敞。多少年的老建築工人,工作積極常年被選為“先進工作者”,對家裏孩子要求很嚴。沈陽是一個工業城市,方城胡同裏居民多是工人家庭,平日生活都很儉省。那些沈陽的名小吃,如老邊餃子、馬家燒麥、李連貴熏肉大餅、大舞台油炸糕還有大麻花,都坐落在中街附近。大人們當然知道,孩子們也都聽說過,可吃過的人並不多。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時加上通勤時間,一個星期天要做的事兒多著呢,沒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們。大多數工人的工資不高,結婚了家庭負擔重,誰家都有幾個孩子,能吃飽飯就很滿足了。很多人都是闖關東過來的,農村老家還有父母或兄弟需要接濟,真的沒有額外的餘錢帶孩子們去品嚐當地名小吃。家裏孩子過生日,也就是煮個雞蛋或者給烙張餅,要想全家吃頓長壽麵還要看看這月的細糧剩多少。大哥頭一次帶女朋友來見父母,家裏買油炸糕招待張姐也算挺高的規格了。張姐工資也要交家裏,和男朋友談戀愛,兩個年輕人哪就舍得去下飯館或者好意思品嚐名小吃呢?大多數時候就是逛商店,或者是“壓馬路”,漫無目的地散步和逛街。苦嗎?大家都那樣生活,沒有人顯擺自己去哪兒玩了,在啥地兒吃好東西了。星期日大家都休息,各家改善生活,要比平時吃得油水多點。馬家去副食店買絞肉餡剔下的豬肉皮,刮洗幹淨了和土豆一起燉著吃,豬肉皮比豬肉便宜多了,土豆也是大路菜,再熬一大鍋高粱米粥。哪舍得做高粱米幹飯,八九口子人,作幹飯那要用多少米啊!經曆過“三年大饑荒”的人們,能吃飽肚子就行了,想嚐名小吃真是“得隴望蜀”了,要下館子就更是“想入非非”了。馬家請大兒子女朋友吃頓“油炸糕”,盡量低調不讓人知道,就為了避免很多是非口舌!
三道彎胡同大多數人家還算條件好的,去大街上就會看到,總有孩子撿拾地上的煙頭。回家後那些煙頭被拆開,煙絲收集成一小堆兒,也許是給家裏省下買香煙的錢,更可能是為家裏掙點小錢;用一個手動的卷煙器,把撿來的煙絲搓成一根根香煙零賣給大街上的抽煙人,小孩子也要幫家裏過那個窮日子。夏天西瓜攤上,玻璃罩子裏西瓜切瓣賣,吃瓜人買瓣西瓜,站著邊吃邊吐籽兒;旁邊總有小孩兒們眼巴巴地等著,有撿西瓜籽兒的,有要西瓜皮的,就是很少有小孩兒吃西瓜的。城裏那些困難家庭,父母沒有穩定工作,去哪兒掙錢呢?更不要提吃住的條件有多差了!
海子養了好幾條“紅箭”熱帶魚,魚缸不大擺在窗台上,紅色的小魚兒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在水中遊,他可以呆呆地看上好一會兒。這是海子養的“寵物”,他常去小河沿撈魚蟲,沒魚蟲時就撒點窩頭渣。夏天小河沿的水裏霧般漂著一堆兒堆的紅色魚蟲(學名“水蚤”),是家養熱帶魚和金魚的好飼料。有人拿個細網子,起早去河邊連水帶魚蟲撈上兩盆,在小北門馬路邊賣。養魚的人花上幾分錢,買上半碗回家當魚飼料,幾分錢幾分錢地賣,那兩盆魚蟲要賣到什麽時候能掙多少錢呢?賣魚蟲的一看就是個沒好工作的人,穿一身舊衣服,鞋後跟都踩塌了,跟所有人都陪著笑臉。海子有時也會站在小北門那兒,看著賣魚蟲的人,心裏有點不是滋味。有單位的人誰願意這樣子去掙錢,自己不嫌棄家人還要個臉麵呢!有爹媽或兄姐上班掙錢養家,日子雖不富裕,家裏卻有穩定的收入。暑期遊泳玩水鬥蛐蛐抓螞螂兒,寒假滑雪遛冰打冰嘎玩“老太太鑽被窩”,三道彎胡同多數孩子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