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談天下(531) 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會怎樣

markyang (2025-09-06 17:14:54) 評論 (6)

最近半年多,很多人在不同的平台,尤其是小紅書上,瘋狂對比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狀態,而大多數都是現實中的對比,今天我想要用假設體寫一個“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會怎樣”的小作文。

簡單介紹一下前提,我是1991年到1997年在深圳工作六年,1997年到美國讀書,然後工作生活,一晃就是快要三十年了,但是回想一下,如果當年沒有從深圳出發,現在會是怎樣,是否真的會錯過了那個高速發展的三十的機遇窗口,是否把本來一個億萬富翁或者科技巨人的機遇給錯過了呢,當然生活沒有假設,我們可以文學化寫一下而已。

打造全球“創新之都”,深圳為什麽行?--時政--人民網

1995年的深圳,像是一座剛剛從泥土裏拔地而起的城市,帶著混亂與新鮮的氣息。羅湖口岸外人頭攢動,東門老街的夜市燈火通明,寫字樓裏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滿街都是揣著夢想和不安的年輕人。

那時候,我已經有一份月薪三千多的工作。這個數字在當時算得上“風光”,畢竟深圳的平均工資不過千元出頭,很多打工妹打工仔的月薪才四五百塊。可工作並不穩定,合同像一張薄薄的紙,隨時可能被撕掉。為了一個戶口,我不得不掛靠在國企,失去了進入華為的機會。

1995年的華為,還隻是龍崗一間廠房裏忙碌的公司。任正非每天帶著工程師們加班到深夜,談不上什麽“世界五百強”,但已經有人悄聲說:“這家公司,未來可能不一樣。” 我聽在耳裏,卻因為現實顧慮錯過了。

那一年,我在遠郊的梅林買下一套小戶型。總價二三十萬,周圍還是農田和低矮的民居,朋友們都搖頭,說我傻,“誰會跑那麽遠去住?” 可心裏總覺得,買一處房子,就像在深圳這片土地上插下了一根釘子。誰又能想到,這根釘子會在未來成為財富的根基?

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奇跡的時代,街角的股市營業廳裏,人們搬著小板凳擠在一起盯著大屏幕,紅綠數字像脈搏一樣跳動。有人咬牙切齒,有人興奮到手心冒汗。那是一個躁動的時代,財富仿佛隨時可能砸下來,又隨時可能蒸發。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新的坊間發財神話,比如有人考賣電話黃頁的廣告成為了百萬富翁,有人靠街邊攤,三年賺了50萬等等,但是更多的故事是不能明講的,那就是很多人的第一桶金其實來自於走私,賽格電子廣場的每一個攤位的背後,都是一個小型的走私鏈條和國內的分銷網絡(有機會的話,我會再寫一篇,專門回顧一下當年認識的一些靠走私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

為什麽電腦城都叫“賽格”? - 知乎

1997年春季,我收拾行囊,變賣所有的資產,湊齊了兩年的研究生學費,踏上了去美國的航班。那一刻,我以為自己隻是換了一條路,卻沒想到是真正離開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深圳30年的巨變(1995–2025)

人口

1995年:深圳常住人口約400萬。

2025年:深圳常住人口超1760萬。

工資水平

1995年:深圳職工年平均工資約1.2萬(1000元/月)。

2025年:深圳職工年平均工資約18萬(1.5萬/月)。

價值投資on X: "深圳房價20年走勢圖#房價https://t.co/gbV1XHUUk2" / X

房價(均價)

1995年:約2000–3000元/㎡。

2005年:約8000–10000元/㎡。

2015年:約3–4萬元/㎡。

2025年:約6–7萬元/㎡(核心區甚至10萬/㎡)。

一套70㎡小戶型,從1995年的20萬,漲到2024年的500萬+,漲幅25倍。

股市/機會

1990年代:股市初興,投機氛圍濃烈。

2000年代:互聯網崛起,騰訊、華為、平安、萬科等深圳公司快速成長。

2010年代:房地產紅利達到巔峰,互聯網與金融科技繼續騰飛。

2020年代:高房價、就業壓力,“35歲現象”“996”成為熱詞。

深圳超越上海,還有多遠?-36氪

下麵我來假想一下我在深圳的三種可能的人生 (從高到低)

高結局:財富自由的“趕上車”一代

如果我留在深圳,即便沒能進入華為,也可能憑借90年代的經驗在外企或本地科技公司穩住腳。1995年,我的月薪是3000多元,而當時深圳的職工平均工資大約1500元(全國平均約500元)。等到2005年,深圳平均工資已漲到約4000元,我也許能達到七八千甚至上萬。到2015年,深圳人均工資突破8000元,我可能進入兩三萬的區間。

深圳梅林郊野徑手作步道走多久- 深圳本地寶

關鍵是那套1995年在梅林花20多萬買的小戶型。

1995年:梅林房價約3000元/㎡,一套70㎡小戶型總價20多萬。

2005年:同類房價約1萬元/㎡,房子價值約70萬。

2015年:均價已到4萬元/㎡,價值約280萬。

2024年:梅林片區已達9–10萬元/㎡,這套房子價值600–700萬。

如果在2000年前後再換房,或者趁2008年金融危機、2014年之前加杠杆買兩三套,今天總資產可能輕鬆過幾千萬。

胡潤報告:深圳“千萬身家”高淨值群體約為北京四分之一

這種“高結局”的深圳人,往往就是如今的“房產中產”或“隱形富裕階層”:

工資養家,房產升值成為主要財富來源。

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國際學校、出國讀書)。

自己在50歲後逐漸減輕工作壓力,甚至半退休。

這種軌跡代表了 “普通人+早期買房+長期持有” 的財富路徑。

中結局:有房立足,生活安穩,但未實現階層躍遷

另一種可能是,我留在深圳,但工作一直徘徊在普通崗位。工資水平隨大勢上漲,生活沒有大富大貴:

1995年:收入3000元,比平均高兩倍。

2005年:月薪八九千,生活在深圳屬中等水平。

2015年:收入兩萬左右,勉強跟得上物價和房價上漲。

2024年:深圳人均工資約1.5萬,我可能在2–3萬之間。

梅林的小戶型沒有賣,一直住著。這套房子如今價值數百萬,是家庭最重要的資產。家庭資產可能在幾百萬到千萬之間。

生活特點:

房貸早就還清,至少有一套房,免去租金壓力。

孩子在深圳接受公立教育,家裏能負擔培訓、補習,甚至出國。

但如果沒有二套、三套房,沒有趕上股市、互聯網浪潮,財富增長就止步於此。

搞錢之王”:深圳最富113人

這種“中結局”的深圳人,很多就是今天的典型工薪中產:

手裏有房,日子不差,但遠談不上財務自由。

依然要上班,擔心崗位競爭和裁員。

生活重心是孩子教育和養老。

低結局:錯過機會,被房價和競爭擠出

最差的一種可能是,我留在深圳,卻因為經濟壓力或工作變動,在2000年前後賣掉了梅林的小戶型。那時房價才一萬出頭/㎡,一套房子賣掉換幾十萬現金,看似不錯,卻錯過了後來的爆炸式上漲。

接下來:

工作不穩定,工資難以匹配飛漲的物價。

租房成本越來越高,2005年市區租金已達2000–3000元/月,2024年同樣的房子要上萬。

沒有房產,就被邊緣化,隻能搬到關外(龍華、光明、東莞),生活質量下降。

這種“低結局”的深圳人,現在普遍是:

工作中年後被取代(35歲危機、外企撤離)。

資產有限,靠工資生活,月光或小額積蓄。

孩子教育資源有限,未來發展空間受限。

他們見證了深圳的崛起,卻沒能分享到這座城市創造的財富。

那我來對比一下現在的我

現實裏,我在美國:

財富:沒有深圳的房產暴漲,但衣食無憂,也有三個出租房可以收租

生活:平穩平凡單調,卻少了996和裁員焦慮

孩子:兩個孩子成長環境寬鬆,已經可以自立

未來:計劃提前退休,環遊世界

最近一個深圳來的朋友說:“如果你留在深圳,也許最後還是會像我 —— 幾十年積累,孩子出國,再移民養老。隻不過,你比我早二十多年走到這一步。”

深圳朋友的故事

前幾年,我在美國遇到了一位當年住在梅林的老朋友,他當年留在深圳,在本地公司裏一路工作到中層,日子過得算不上風光,卻也穩穩當當。那套梅林的小區後來翻了幾十倍,他還在關內換了大房子,靠著房產和工資積累,成了標準的“工薪階層中的中產”。

後來,他的女兒在深圳讀了國際學校,又申請到美國名校深造,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朋友為了陪伴女兒,也順勢辦了投資移民。去年,他終於在美國安頓下來,把深圳的幾套房產出租,靠租金和積蓄養老。

我們在咖啡館裏聊天,他笑著對我說:“其實啊,你要是沒走,當年留在深圳,差不多也會是我的軌跡。工作幾十年,買幾套房,孩子出國,再移民。最後啊,還是得來美國養老。隻不過,你比我早了二十多年。”

聽到這裏,我心裏微微一震。是啊,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最終也許還是會被命運推到相似的地方。不同的,隻是路徑和時間。

回頭看,深圳和紐約,像兩條不同的河流,各自奔向大海。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我的人生可能精彩紛呈,也可能跌宕起伏。而如今,我在這裏,過著另一種節奏的生活。或許,沒有哪一條路真正更好,隻是命運在一個偶然的時機把我引向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生活沒有假如,我心安處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