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走的街是 Dundas Street,照例起點在西邊的 Bathurst 街路口。
Dundas 街很長,東邊起自多倫多的東約克區,然後穿過市中心和多倫多西區,但沒有終止於多倫多界內,而是繼續向西延伸,穿過鄰近的密西沙加市,沃克維爾市,最後終止於伯寧頓市北部,全長將近八十公裏。這條街的街名來自一個人的姓名,他是安省前身上加拿大的首任總督 John Simcoe 的好朋友。幾年前”取消運動”盛行時曾有人提議修改街名,說該人是殖民主義分子。幸好當時當局者還算清醒,不然這條街名改了,其它很多街也難逃同樣的命運。
Dundas 和 Bathurst 路口的東北角,是多倫多大學醫學院附院之一西區醫院。進門後的大廳是一個 Food Court,從早到晚食客滿座,不知道的還以為置身於一個繁忙的購物商場之內。很多年前一個傍晚曾去看過急診,當時候診的人不算很多,大概有十來位,但就診的速度很慢,很久才進去一個。等待了大約三個小時,到了晚上十點過,發現前麵候診的人忽的消失了不少,很快就輪到了自己。事後才明白因為醫院附近是流浪人士的一個聚居地,那些人不少來急診室混時間,但他們耐心有限,熬到晚上十點前後就自動離開了,剩下的才是真正需要就醫的平常人。


Bathurst 到多倫多唐人區所在的 Spadina 路口這一段過去就不大好,沿街是雜七雜八的店鋪很難說清種類,以前都是開車一晃而過,但現在更冷清了。有些鋪麵改成了修車鋪,還有一間好像火燒過,隻胡亂搭了些塑料布擋雨,這一段看來隻有推倒建公寓樓,或許還有轉機。


Spadina 以東就是多倫多現在的唐人街,其實嚴格的說,Spidina 和 Dundas 路口那一片都算多倫多唐人區,隻不過Dundas 那一段店鋪更密,唐人街氛圍更濃而已。
多倫多唐人街的曆史很長,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為了修建東西橫貫加拿大的鐵路,從中國招來大量修路的華工。鐵路建成後不少華工留在加拿大,其中不少定居多倫多。盡管1885年的華人移民法案迫使不少人離開加拿大,但仍有一些人留了下來,他們定居在現在的市政廳附近。上世紀六十年代興建新市廳時拆移,老唐人街的店鋪大多搬移到現在的 Dundas 和 Spadina 路口附近,隻有幾家餐廳還留在市政廳附近,食客以市府人員為主,口味當然隨之而改變了。




搬移到 Dundas 和 Spadina 後多倫多唐人街又經曆了幾次變遷,不過不是位置上的挪移,而是居住人員的變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唐人街的人員大都是以前華工的下幾代,或者少數來自香港台灣的移民。但1975年越共奪取全國後出現了大規模的逃亡潮,很多人逃亡到泰國和香港成為難民,其中不少為加拿大接收,來到多倫多的一些則定居在唐人街。九十年代中國東南沿海省份有過一陣走線熱,其中一些來到多倫多後也選擇了唐人街。現在唐人街上送外賣的又換成了印度來的小哥們,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唐人街的東邊是有名的安大略美術館 AGO,Art Gallery of Ontario。美術館成立於1900年,原名叫多倫多美術館,到1966年才改成現在的名字。其實原名更好,美術館在多倫多,當然應該以城市名為好。2004年,美術館決定來一次改頭換麵,聘請了生於多倫多的美國建築師 Frank Gehry 主持這項工程。美術館原來的主體沒變,隻在外立麵加了一個巨大的玻璃曲麵。曲麵是鋼木結構,透過外麵巨大的透明玻璃,裏麵一覽無餘。這個設計爭議很大,我的看法也是一個不算成功的設計,感覺從沒完工過。
盡管外觀充滿爭議,但內部滿漂亮的。工程完工後有幾天向公眾免費開放,當時我們也找了一個晚上進去打卡。那幅巨大的玻璃曲麵之內是一個長廊,長廊一側是直達屋頂的原木牆壁,另一側則是那幅巨大的玻璃曲麵。那天晚上走廊裏麵燈火輝煌,外麵則是夜幕低垂的多倫多街景,當時才體會到了設計者的用心。當晚一個主要的展出,是英國雕塑家摩爾的銅雕和石雕。摩爾的作品以前看過,但幾十件作品同處一室,那還是初次看到。



University Avenue 到 Yonge Street 那一段是商業街,有不少玻璃幕牆的寫字樓,但大機構不多,估計裏麵不是律師事物所就是會計師,反正都是男女白領們。


Dundas 和 多倫多有名的商業大街 Yonge Street 的交叉點,一直是一個人來人往的路口。西南角是多倫多市中心知名的購物中心 Eaton Center。Eaton 曾經是加拿大高端百貨的一哥,在這個購物中心擁有一個七層樓麵的百貨大樓,從女士化妝品到男女服裝,從嬰兒用品到廚房用具,都應有俱有。1999年破產後,先是 Sears 當了接盤俠,但沒幾年自己也走了同一條路。
兩大百貨公司先後破產後,原本以為這個路口的風光不再。但當時市政府啟動了一個複興項目,將路口東南角開劈成了一個類似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場。廣場也呈三角形,介於 Dundas 和 Yonge 之間,另一邊是一個不大不少的露天舞台。多倫多現在是一個移民城市,居民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百上千個族裔,可以說每天都是某些族裔的節慶日,所以廣場上各種活動不斷。這個路口過去是購物的熱點,現在則成了公共活動的熱鬧去處。



過了 Yonge Street 以東,是這十幾多倫多特有的現象。老的充滿匠心的老建築旁邊,是幾十層高的住宅建築。老房屋像上海灘上的老克勒,而高層建築則是生氣蓬勃的新城市人。一個優雅,另一個活力四射,希望這種融合會持久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