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北極熊之旅 3:曼尼托巴博物館拾憶》
若敏
2025年8月7日,陽光斜斜灑進酒店房間, 時針才剛越過下午兩點半。一路奔波的我們終於安頓下來。 小潔卻已無法支撐,帶著四十小時未眠的倦意, 與久違的枕頭緊緊相擁。她是藥劑師,夜班一結束便直奔機場, 如今終於抵不住疲憊。

我立在窗前,看見時光縫隙裏漏下一抹寧靜,忽而心生念想: 不如去探訪那座被譽為“曼尼托巴之魂”的博物館。 我一向鍾情博物館,總覺得最真實、最直觀的曆史, 都藏在它們的展廳裏。

(酒店的大堂)
導航顯示步行隻需十二分鍾,仿佛旅程裏的一枚輕巧伏筆。 我在群裏輕聲一問,小寧立刻響應。

(酒店大堂)
二點五十分, 我們在酒店大堂相視一笑,邁開腳步, 奔赴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博物館之旅。
【時光旅伴】
小寧,80後,長居瑞士, 湖光山色早已將她的氣質熏染得澄澈而溫潤。我們雖隔著年歲, 卻在同一頻率裏共振。她舉起相機時,總能捕捉我眼中所想; 她整理手帳時,總能鐫刻下旅途的靈動瞬間;她遞來的調料, 總恰到好處。所謂心有靈犀,大抵如此。

有些相遇,像銀河贈予的星軌,讓旅程多了溫柔的回響。 細膩而有趣,她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旅行夥伴。
【一小時初識博物館】

Manitoba Museum,二十四加元的門票,不僅是一紙憑證, 更像是一把開啟時空之門的鑰匙。直到瞥見閉館時間, 我們才意識到隻剩下短短六十分鍾。相視一笑,飛奔向自然展區, 仿佛趕赴一場限時盛宴。

北極狐的毛皮,柔若月光,在指尖流淌;

北極熊厚厚的脂肪層, 則是它們在極地生存的秘密。

講解員引導我們觸摸比較, 她輕聲解釋:北極熊獵食海豹,隻取脂肪,其餘留給其他生靈共享。 原來,自然從不浪費,隻有循環與饋贈。

白鯨的標本靜靜佇立,光潔的表皮仿佛還回蕩著北冰洋的歌聲。 據說,它來自丘吉爾鎮,是一頭因傷離世的白鯨。生命已逝, 卻在此化為永恒的藝術,讓人心生憐憫。
【雪原民族與傳奇帆船】
因紐特人展區裏彌漫著雪原的氣息。



他們不喜歡“愛斯基摩人” 的稱呼,更願意被稱為“Inuit”——“真正的人”。 這是自我命名的堅持,也是民族最質樸的尊嚴。

轉角處,迎麵便是傳奇的 Nonsuch 號。1668年,它首次駛入哈德遜灣, 開啟了哈德遜灣公司波瀾壯闊的曆史——北美最古老的貿易公司, 便是從丘吉爾的皮毛買賣起步。

展館裏的這艘船,是1968年的複製品。動人的是,在入駐之前, 它曾再次揚帆,從英格蘭橫渡至哈德遜灣,曆時三個月, 重走當年的冒險之路。
我與小寧登船,狹窄的船艙裏,卻氤氳著17世紀的海風與勇氣。
【時空回廊】
九個主題展廳,像九道折疊的時空。

前一刻,野牛群奔騰如雷; 下一刻,已置身二十世紀初的溫尼伯街頭。

老藥店的琉璃瓶盛著琥珀色的時光;電影院裏, 黑白默片輪回著無聲的悲喜;華人洗衣店蒸汽氤氳, 訴說著移民的辛勞與堅韌。

最動人的,是那些不經意的細節: 一束光恰好照亮因紐特人的冰屋模型;

玻璃展櫃裏, 古老的器物與當代遊客的臉龐相互映照。 古今在這一刻完成了默默的對視。

【船歌】
最終,我們仍回到 Nonsuch 號身邊。橡木船身凝固著冒險與開拓的史詩。指尖輕叩船板, 空洞的回響仿佛是曆史的餘音。

我不禁想象:1668年它破浪而行時,水手們是否見過北極光? 他們是否設想過,三百多年後,會有人隔著展櫃,與他們對話?

短短一小時,卻似跨越數世紀的漂流。博物館最動人的, 從來不是藏品本身,而是它們編織的時空經緯。我們在此刻, 得以與無數個過去與未來相逢。

閉館鈴聲響起,我與小寧依依不舍,轉身告別。 溫尼伯的風穿過穹頂,仿佛帶來曼尼托巴的心跳。

溫尼伯最大的博物館,果然名副其實。它不僅收藏, 更講述著文明的篇章。


世上的博物館,皆是時空的膠囊, 收藏著人類文明的火種。而我們,在推門而入的那一刻, 便成了曆史的擺渡人。
【溫尼伯的夜色】
回到酒店稍作休整,便收到 Shawna 與海東的消息——他們終於抵達。傍晚六點半, 我們相約在一家越南河粉店。

熱氣騰騰的牛肉河粉,湯清味醇,牛肉鮮嫩,片片堆疊得出乎意料。 香脆的天婦羅點綴其間,更添風味。一餐豐盛,帶來久違的滿足。

飯後分頭而行。Shawna 與海東繼續他們的“打卡”行程,而我們——小潔、小敏、 小寧與我——則緩步走向老火車站與人權博物館附近的公園。



小敏因腳傷在酒店憋了一天,此刻舉著手機興奮拍攝, 眼裏閃爍著光亮。
【溫尼伯聯合車站:百年回響】
這不僅是一座仍在運作的火車站,更是一扇時光之門。門外, 是今日川流不息的車流;門內, 卻似乎回蕩著一個世紀前的腳步與夢想。

大中央車站的“姐妹作”

聯合車站由紐約大中央車站的設計團隊 Warren and Wetmore 設計,1911年落成。它承襲法國美術學院派的典雅風格, 外牆采用曼尼托巴本地的廷德爾石,其上星羅棋布的化石紋理, 讓建築本身也成為一部凝固的地質史書。

車站裏陳列著許多曆史照片,仿佛是一座小型博物館。此刻, 偌大的大廳空曠無聲,我們自在地行走、品味。

移民的門戶
20 世紀初,無數新移民在此下車,踏上草原三省的土地。 這裏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人生新篇章的起點, 見證了無數希望與離別。

今日的地標
隨著鐵路客運的衰落,聯合車站在1976年被列為“ 加拿大國家曆史遺址”,1989年納入遺產鐵路名錄。至今, 它仍服務於 VIA Rail 的旅客。從這裏可乘火車穿越草原,甚至北上丘吉爾—— 全程需48小時。對追尋北極熊的人來說,飛機顯然更高效。

走進大廳,仰望高聳的穹頂,觸摸石牆紋理, 仿佛還能聽見蒸汽機車的汽笛聲,從百年前悠悠傳來。

離開車站,我們在公園裏與加拿大鵝逗趣, 看滑板青年一次次躍起又落下。

(我和小潔)

夕陽西沉,天空漸漸染上金色。

(小寧拍攝)

我們踩著長長的影子,迎著晚風, 緩緩走回酒店。



此刻,曆史與當下,建築與自然, 都悄然融化在溫尼伯溫柔的暮色裏。
(完稿於2025年9月27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感謝小寧攝影師拍攝的照片)
若敏
2025年8月7日,陽光斜斜灑進酒店房間,

我立在窗前,看見時光縫隙裏漏下一抹寧靜,忽而心生念想:

(酒店的大堂)
導航顯示步行隻需十二分鍾,仿佛旅程裏的一枚輕巧伏筆。

(酒店大堂)
二點五十分,
【時光旅伴】
小寧,80後,長居瑞士,

有些相遇,像銀河贈予的星軌,讓旅程多了溫柔的回響。
【一小時初識博物館】

Manitoba Museum,二十四加元的門票,不僅是一紙憑證,

北極狐的毛皮,柔若月光,在指尖流淌;

北極熊厚厚的脂肪層,

講解員引導我們觸摸比較,

白鯨的標本靜靜佇立,光潔的表皮仿佛還回蕩著北冰洋的歌聲。
【雪原民族與傳奇帆船】
因紐特人展區裏彌漫著雪原的氣息。



他們不喜歡“愛斯基摩人”

轉角處,迎麵便是傳奇的 Nonsuch 號。1668年,它首次駛入哈德遜灣,

展館裏的這艘船,是1968年的複製品。動人的是,在入駐之前,
我與小寧登船,狹窄的船艙裏,卻氤氳著17世紀的海風與勇氣。
【時空回廊】
九個主題展廳,像九道折疊的時空。

前一刻,野牛群奔騰如雷;

老藥店的琉璃瓶盛著琥珀色的時光;電影院裏,

最動人的,是那些不經意的細節:

玻璃展櫃裏,

【船歌】
最終,我們仍回到 Nonsuch 號身邊。橡木船身凝固著冒險與開拓的史詩。指尖輕叩船板,

我不禁想象:1668年它破浪而行時,水手們是否見過北極光?

短短一小時,卻似跨越數世紀的漂流。博物館最動人的,

閉館鈴聲響起,我與小寧依依不舍,轉身告別。

溫尼伯最大的博物館,果然名副其實。它不僅收藏,


世上的博物館,皆是時空的膠囊,
【溫尼伯的夜色】
回到酒店稍作休整,便收到 Shawna 與海東的消息——他們終於抵達。傍晚六點半,

熱氣騰騰的牛肉河粉,湯清味醇,牛肉鮮嫩,片片堆疊得出乎意料。

飯後分頭而行。Shawna 與海東繼續他們的“打卡”行程,而我們——小潔、小敏、



【溫尼伯聯合車站:百年回響】
這不僅是一座仍在運作的火車站,更是一扇時光之門。門外,

大中央車站的“姐妹作”

聯合車站由紐約大中央車站的設計團隊 Warren and Wetmore 設計,1911年落成。它承襲法國美術學院派的典雅風格,

車站裏陳列著許多曆史照片,仿佛是一座小型博物館。此刻,

移民的門戶
20 世紀初,無數新移民在此下車,踏上草原三省的土地。

今日的地標
隨著鐵路客運的衰落,聯合車站在1976年被列為“

走進大廳,仰望高聳的穹頂,觸摸石牆紋理,

離開車站,我們在公園裏與加拿大鵝逗趣,

(我和小潔)

夕陽西沉,天空漸漸染上金色。

(小寧拍攝)

我們踩著長長的影子,迎著晚風,



此刻,曆史與當下,建築與自然,
(完稿於2025年9月27日,美國亞特蘭大)
(攝影:若敏,感謝小寧攝影師拍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