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六十二年前的照片能夠保持至今,實屬不易,一九六二年七月三十日,那年的爸爸還沒有成家,雖然受到牽連遭遇審查,雖然工資被一次次割得很低,但是在衛星中學的十幾年裏,爸爸在他最好的年紀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他的才華與人格魅力、身上所特有的老一代知識分子的清高,讓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都視爸爸如楷模、如父親般的敬重。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在曆史轉折中,迎來了撥亂反正,大量錯案得到平反昭雪。那段時間裏,我也是隱隱地感覺到周邊明顯的變化,好像人人都能嗅到一縷希望,仿佛空氣也變得明亮起來。
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我一個人在房間裏做功課,家裏來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說是找爸爸,齊耳的短發幾乎都已發白,她對我說:「妹妹,你爸爸還沒有回家,我就跟你說幾句,我是培明女中的校長。」她告訴我:「你父親被告知平反時很激動,所以今天我來看看他。」她還指著自己的一隻眼睛,用她那濃重的上海話對我著說:「妹妹你看,我的這隻眼睛是看不見的,被他們鬥瞎的。」
妹妹是上海人對小女孩的稱呼,提及的「鬥」則是指文革時期被批鬥迫害的過往。
那天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大人般地被對待,我認真地傾聽,不多的話語中,令我感受到的是他們那一代人曾有悲涼與內心的不屈。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正麵聽到爸爸平反的事情,結合後來知道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武漢的經曆,他們都是一批的,那些複雜與漫長歲月中所造成內心的痛苦,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
正式平反前爸爸已經重新得到重用,離開了衛星中學,而衛星中學在一九八零年七月被合並後也已經不存在了,當年的校址,如今也已經變成了另外一所學校的地址。在我認識的衛星中學的老師們、在他們的故事中,動蕩時期的衛星中學雖然也未能幸免爭鬥,但它似一顆平凡的星星,讓那些在黑暗裏走路的人們有過光亮、有過棲息。
那些走出衛星中學、走向世界的莘莘學子,那些師生情,同窗誼,從來就沒有消失。
衛星中學,有一屆又一屆學生們的青春,有老師們、父輩們,那一代人的人生足跡,還有我對它的記憶。
師恩難忘,每年教師節,當我讀到「一支粉筆,點撥知識王國的迷津;一塊黑板,記下了老師的無限深情;一個講台,映著老師的艱辛;三尺教鞭,指點通向理想的道路。在這不尋常的日子裏,敬祝老師幸福快樂!」我會淚眼盈眶!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四年九月五日世界日報)
衛星中學(下)
天涯為客 (2025-08-21 11:10:57) 評論 (0)
這張六十二年前的照片能夠保持至今,實屬不易,一九六二年七月三十日,那年的爸爸還沒有成家,雖然受到牽連遭遇審查,雖然工資被一次次割得很低,但是在衛星中學的十幾年裏,爸爸在他最好的年紀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他的才華與人格魅力、身上所特有的老一代知識分子的清高,讓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都視爸爸如楷模、如父親般的敬重。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在曆史轉折中,迎來了撥亂反正,大量錯案得到平反昭雪。那段時間裏,我也是隱隱地感覺到周邊明顯的變化,好像人人都能嗅到一縷希望,仿佛空氣也變得明亮起來。
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我一個人在房間裏做功課,家裏來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說是找爸爸,齊耳的短發幾乎都已發白,她對我說:「妹妹,你爸爸還沒有回家,我就跟你說幾句,我是培明女中的校長。」她告訴我:「你父親被告知平反時很激動,所以今天我來看看他。」她還指著自己的一隻眼睛,用她那濃重的上海話對我著說:「妹妹你看,我的這隻眼睛是看不見的,被他們鬥瞎的。」
妹妹是上海人對小女孩的稱呼,提及的「鬥」則是指文革時期被批鬥迫害的過往。
那天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大人般地被對待,我認真地傾聽,不多的話語中,令我感受到的是他們那一代人曾有悲涼與內心的不屈。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正麵聽到爸爸平反的事情,結合後來知道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武漢的經曆,他們都是一批的,那些複雜與漫長歲月中所造成內心的痛苦,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
正式平反前爸爸已經重新得到重用,離開了衛星中學,而衛星中學在一九八零年七月被合並後也已經不存在了,當年的校址,如今也已經變成了另外一所學校的地址。在我認識的衛星中學的老師們、在他們的故事中,動蕩時期的衛星中學雖然也未能幸免爭鬥,但它似一顆平凡的星星,讓那些在黑暗裏走路的人們有過光亮、有過棲息。
那些走出衛星中學、走向世界的莘莘學子,那些師生情,同窗誼,從來就沒有消失。
衛星中學,有一屆又一屆學生們的青春,有老師們、父輩們,那一代人的人生足跡,還有我對它的記憶。
師恩難忘,每年教師節,當我讀到「一支粉筆,點撥知識王國的迷津;一塊黑板,記下了老師的無限深情;一個講台,映著老師的艱辛;三尺教鞭,指點通向理想的道路。在這不尋常的日子裏,敬祝老師幸福快樂!」我會淚眼盈眶!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四年九月五日世界日報)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在曆史轉折中,迎來了撥亂反正,大量錯案得到平反昭雪。那段時間裏,我也是隱隱地感覺到周邊明顯的變化,好像人人都能嗅到一縷希望,仿佛空氣也變得明亮起來。
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我一個人在房間裏做功課,家裏來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說是找爸爸,齊耳的短發幾乎都已發白,她對我說:「妹妹,你爸爸還沒有回家,我就跟你說幾句,我是培明女中的校長。」她告訴我:「你父親被告知平反時很激動,所以今天我來看看他。」她還指著自己的一隻眼睛,用她那濃重的上海話對我著說:「妹妹你看,我的這隻眼睛是看不見的,被他們鬥瞎的。」
妹妹是上海人對小女孩的稱呼,提及的「鬥」則是指文革時期被批鬥迫害的過往。
那天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大人般地被對待,我認真地傾聽,不多的話語中,令我感受到的是他們那一代人曾有悲涼與內心的不屈。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正麵聽到爸爸平反的事情,結合後來知道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武漢的經曆,他們都是一批的,那些複雜與漫長歲月中所造成內心的痛苦,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
正式平反前爸爸已經重新得到重用,離開了衛星中學,而衛星中學在一九八零年七月被合並後也已經不存在了,當年的校址,如今也已經變成了另外一所學校的地址。在我認識的衛星中學的老師們、在他們的故事中,動蕩時期的衛星中學雖然也未能幸免爭鬥,但它似一顆平凡的星星,讓那些在黑暗裏走路的人們有過光亮、有過棲息。
那些走出衛星中學、走向世界的莘莘學子,那些師生情,同窗誼,從來就沒有消失。
衛星中學,有一屆又一屆學生們的青春,有老師們、父輩們,那一代人的人生足跡,還有我對它的記憶。
師恩難忘,每年教師節,當我讀到「一支粉筆,點撥知識王國的迷津;一塊黑板,記下了老師的無限深情;一個講台,映著老師的艱辛;三尺教鞭,指點通向理想的道路。在這不尋常的日子裏,敬祝老師幸福快樂!」我會淚眼盈眶!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四年九月五日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