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讀到過關於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即,企業如木桶,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其實,這個理論通用於任何係統、組織或個人。即,我們的整體能力,我們最終的幸福程度,不管其他方麵有多強,隻要有一個短板,整體效能就會被拖累。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婚姻。我如今能有相對健康美好的婚姻,一定是因為我們做對了什麽,而不是所謂“好運”,或是“好命”。如果一切歸結於“命運”,那就等於否定人的能動性。有同學悄悄話我,說你一定有著幸福的童年。哈哈,天知道。或是,我的先生一定如何如何。是的,好的婚姻一定是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婚姻也是一個組織,既然是組織,就需要一個領頭/操心人物。我的確是會比我先生多想幾步,哪怕現在的 CEO 是他。為啥我要多想,因為我的命運在我手,因為我想要好的婚姻/生活。
我們的相愛故事是很美好的,但走入婚姻,一樣需要麵對一地雞毛。以前沒有孩子時,他忙我忙,已曾影響到我們的感情。有了孩子後,若還是這樣的情形,最後吵鬧到分手的地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有了孩子後的婚姻生活這個木桶,具體是由哪些木板組成?如果說,丁克時期,兩個人還可以自顧自的話,有了孩子後,事情的確多了很多。孩子的一日三餐,不能湊合。孩子的作息需要跟進和陪伴,大約 12 歲前的孩子,是不可以獨自在家的。然後,孩子上學的諸多事宜,等等。很多婚姻裏的矛盾,多半是在有孩子之後。如果兩個人依舊很忙,沒有人操心這些具體的事情,那麽,這塊短板會最終決定婚姻的整個質量。
曾經的我,很抗拒全職媽媽理念的。我被外派美國那年,意外有了小兒。Babyshower 時候,同事問我的計劃,我說,回國後接受高管位置,孩子交給媽媽帶。老美都沒說什麽,但眼神中,我可以感知她們的不認同。有個關係不錯的市場部的頭,推薦我去看一本書,一歲之前的孩子需要什麽。應該說,這本書對我的衝擊是不小的。最終我決定,歸國後辭職在家全職陪伴,完全是個人自願。如今回過頭來看這個決定,的確是非常正確。孩子有了很好的童年陪伴,我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所長,繼而有了事業的第二春。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婚姻沒有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擱淺,相反,基礎更加夯實。
那個時候先生很忙,平日基本看不見人,周末也不敢完全保證。好在家裏有阿姨,有老媽幫助,再加上我這個家庭 CEO 的穿針引線,我們這個家算是平穩度過。當然,我也要感謝先生,努力工作,沒有搞三搞四,經濟上讓我們衣食無憂。
孩子大約 8 歲時候,我們決定來美定居。我們商量了很久,該如何調整家庭模式。或是我在美全職媽媽,他在國內提供經濟支持;或是,他放棄國內一切,和我們同進同出,我主外他主內。分居肯定不是我們的選項,且初來乍到美國,太多的功課要補,家裏需要人。如今十年過去看當初選擇,又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有足夠的陪伴,孩子的情感發育相當健全;因為家裏有人打點,突發事件有人跟進,少了很多的雞飛狗跳;因為他有時間在家,也可以給我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他也因此有了更多動力實踐的機會,鄰裏朋友都稱他為 handy man。
是的,我們各自都在必要時候,放棄了我們認為必須要放棄的,填補了婚姻中的需缺。我們都認同,婚姻/生活這桶水能否越儲存越滿,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及時補上短板,而不是任由“經濟需求”這塊長板瘋長。
婚姻是否/如何幸福,各有各的羅馬之路。我這裏僅分享個人經曆的一點心得,求同存異。
夫妻之道(9)-- 婚姻中的木桶理論
Oasisflying (2025-08-04 07:25:47) 評論 (2)多年前,我讀到過關於管理學中的木桶理論。即,企業如木桶,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不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其實,這個理論通用於任何係統、組織或個人。即,我們的整體能力,我們最終的幸福程度,不管其他方麵有多強,隻要有一個短板,整體效能就會被拖累。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婚姻。我如今能有相對健康美好的婚姻,一定是因為我們做對了什麽,而不是所謂“好運”,或是“好命”。如果一切歸結於“命運”,那就等於否定人的能動性。有同學悄悄話我,說你一定有著幸福的童年。哈哈,天知道。或是,我的先生一定如何如何。是的,好的婚姻一定是兩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婚姻也是一個組織,既然是組織,就需要一個領頭/操心人物。我的確是會比我先生多想幾步,哪怕現在的 CEO 是他。為啥我要多想,因為我的命運在我手,因為我想要好的婚姻/生活。
我們的相愛故事是很美好的,但走入婚姻,一樣需要麵對一地雞毛。以前沒有孩子時,他忙我忙,已曾影響到我們的感情。有了孩子後,若還是這樣的情形,最後吵鬧到分手的地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有了孩子後的婚姻生活這個木桶,具體是由哪些木板組成?如果說,丁克時期,兩個人還可以自顧自的話,有了孩子後,事情的確多了很多。孩子的一日三餐,不能湊合。孩子的作息需要跟進和陪伴,大約 12 歲前的孩子,是不可以獨自在家的。然後,孩子上學的諸多事宜,等等。很多婚姻裏的矛盾,多半是在有孩子之後。如果兩個人依舊很忙,沒有人操心這些具體的事情,那麽,這塊短板會最終決定婚姻的整個質量。
曾經的我,很抗拒全職媽媽理念的。我被外派美國那年,意外有了小兒。Babyshower 時候,同事問我的計劃,我說,回國後接受高管位置,孩子交給媽媽帶。老美都沒說什麽,但眼神中,我可以感知她們的不認同。有個關係不錯的市場部的頭,推薦我去看一本書,一歲之前的孩子需要什麽。應該說,這本書對我的衝擊是不小的。最終我決定,歸國後辭職在家全職陪伴,完全是個人自願。如今回過頭來看這個決定,的確是非常正確。孩子有了很好的童年陪伴,我也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所長,繼而有了事業的第二春。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婚姻沒有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擱淺,相反,基礎更加夯實。
那個時候先生很忙,平日基本看不見人,周末也不敢完全保證。好在家裏有阿姨,有老媽幫助,再加上我這個家庭 CEO 的穿針引線,我們這個家算是平穩度過。當然,我也要感謝先生,努力工作,沒有搞三搞四,經濟上讓我們衣食無憂。
孩子大約 8 歲時候,我們決定來美定居。我們商量了很久,該如何調整家庭模式。或是我在美全職媽媽,他在國內提供經濟支持;或是,他放棄國內一切,和我們同進同出,我主外他主內。分居肯定不是我們的選項,且初來乍到美國,太多的功課要補,家裏需要人。如今十年過去看當初選擇,又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因為有足夠的陪伴,孩子的情感發育相當健全;因為家裏有人打點,突發事件有人跟進,少了很多的雞飛狗跳;因為他有時間在家,也可以給我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他也因此有了更多動力實踐的機會,鄰裏朋友都稱他為 handy man。
是的,我們各自都在必要時候,放棄了我們認為必須要放棄的,填補了婚姻中的需缺。我們都認同,婚姻/生活這桶水能否越儲存越滿,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及時補上短板,而不是任由“經濟需求”這塊長板瘋長。
婚姻是否/如何幸福,各有各的羅馬之路。我這裏僅分享個人經曆的一點心得,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