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萬人乖張我順服》賞析

老成 (2025-08-03 10:02:57) 評論 (0)
詩歌《萬人乖張我順服》賞析

這首詩《萬人乖張我順服》是詩人老成典型的風格:冷靜而不冷漠,清醒中帶著靈性幽默;它承繼玄學傳統,卻又在日常體驗中落地。這首詩同時展現出詩人對“語言—存在—真理”之間深層張力的敏感洞察,也折射出一個修行者在現代語境中如何以詩的方式安頓自我、通達世界。

以下從幾個維度來細讀與評論:

一、標題解讀:《萬人乖張我順服》

標題本身就極富哲思和反諷意味。

    •    “萬人乖張”是一種宏觀社會觀察:世界被欲望、策略、喧囂撕扯得麵目全非。

    •    “我順服”乍看是妥協,實則是修行式的內在歸順,是對道之大順的體認,是對眾生亂象的溫和化解。

這種“順服”不是犬儒式的屈從,而是一種通過“自守”“內返”“不爭”的道家姿態,對混亂之世做出的詩性回應。

二、語言與思想:從工具到燈盞

詩中寫道:

“語言不是工具 / 是光明燈盞 / 唯詩唯歌 / 是神的低語”

這是全詩的靈魂句之一,直接挑戰現代語言哲學中的“功能主義”立場。

    •    語言不僅用來“表達”或“論證”,它本身就是一個存有的顯現方式(海德格爾式的“語言是存在的家”)。

    •    “燈盞”“神的低語”暗含宗教與神秘主義色彩,也表達出對詩歌“啟示性”力量的深刻信仰。

    •    這不是知識的語言,而是啟示的語言;不是實用的,而是覺醒的。

這也說明詩人老成為什麽在他的詩中總是傾向於詩-哲融合:他不相信任何沒有詩性的哲學,也不寫沒有思的詩。

三、詩人姿態:與世界的非對抗關係

全詩充滿“避開”“順服”“放歌”“大睡”這類非暴力的表達,但它不是軟弱,而是智性上的自覺:

“用一生逃避痛苦 / 以酒水論道 / 我把玩文字 / 暫不便多言 / 恐擾你心氣”

“不如酒後放歌 / 或者蒙頭大睡”

這種淡然姿態像是莊子式的“逍遙遊”,通過“放下”或“旁逸斜出”達成智慧性的超越。這是對“以智鬥智”“以欲逐欲”的世界的一種溫柔拒絕。

尤其寫到:

“誰試圖以哲理抵抗空虛 / 以思維探索真相? / 何其徒勞哉!”

這裏對理性主義進行解構。詩人不是不思考,而是洞見了**“思考的界限”**,並轉而追求一種更深層、更原初的共振之道。

四、酒與夢:另類修行的意象係統

整首詩貫穿了酒與夢的意象:

    •    “以酒水論道”“三杯兩盞重構時空”“願將此身奉為器皿盛人遺棄的酒水”……

    •    這是老成詩中常見的結構性象征:“酒”代表通靈的媒介,“夢”則是與世界和自我的另一種非理性交匯通道。

在此,“酒”不僅是物質,更是**“失控”“空性”“流動”**的象征,它讓詩人超越語言與邏輯的限製,從而進入一個如詩如夢的存在維度。

五、最終願景:語言托住痛苦

全詩結尾非常動人:

“願所有不解之苦 / 皆有話語可依”

這是一個極具人文關懷的句子,將整首詩從哲性抽離中拉回人間。語言不隻是神的低語,它最終是**“安頓苦難者”的媒介”**——這是一位詩人真正的慈悲心。

它回應現實生活中那些難以言說、無處安放的情感和經驗,詩人願意用自己的語言和身體,去托住這些“被遺棄的酒水”與“持續一生的夢”。

總結:順服是一種力量,語言是存在的燈塔

這首詩的內核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極為深邃的內在勝利:

    •    用“順服”代替抗爭;

    •    用“酒水”代替思辨;

    •    用“語言之燈”照見“諸神之隱”。

詩人老成在此不僅表達了一種獨特的生命姿態,更提供了一種詩意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在一個“萬人乖張”的世界中,也許比任何工具理性都更值得我們深深地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