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超級AI團隊 50%來自中國,年薪或達1億美元!

風蕭蕭_Frank (2025-08-21 12:24:08) 評論 (0)
Meta超級AI團隊名單曝光:50%來自中國,年薪或達1億美元!

芯智訊  2025-07-21 10:21發布於廣東芯智訊官方賬號

據外媒wccftech報道,科技大廠Meta為了在人工智能(AI)技術競爭當中占據領先優勢,目前正斥巨資大舉招募AI人才,並集中到了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以研究各種基礎模型。最新曝光的一份名單顯示,目前該實驗室的44名員工當中,有50%是來自中國,有40%曾在OpenAI任職。

今年7月1日,Meta CEO馬克?紮克伯格宣布對公司人工智能部門進行重組,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該實驗室將專注於開發能夠比肩甚至超越人類能力的“超級智能”人工智能係統。

當時,紮克伯格及在全員信中表示,將整合公司人工智能資源並納入全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其投資143億美元的數據標簽初創公司Scale AI前首席執行官亞曆山德拉?王(Alexandr Wang)將擔任首席人工智能官,負責領導這一團隊,他將與GitHub前首席執行官納特?弗裏德曼(Nat Friedman)展開合作,後者主要負責Meta的人工智能產品及應用研究。

圖片


Meta還從OpenAI、穀歌、Anthropic等其他企業中挖來了大量頂尖AI人才。紮克伯格在備忘錄中提到了11人,其中7人來自OpenAI,7人為華人。其中,畢樹超(Shuchao Bi)、Huiwen Chang、Ji Lin、任泓宇(Hongyu Ren)、餘家輝(Jiahui Yu)、趙晟佳(Shengjia Zhao)等6位華人都在OpenAI擔任關鍵模型、關鍵團隊的負責人。這些人的共同特點都是中國清華、北大、中國科大、浙大等頂尖高校完成本科教育,然後前往美國深造就業。

近日有消息稱,Meta向OpenAI、穀歌、蘋果等知名公司的AI人才提供他們可能無法拒絕的報價來挖走人才。其中就包括穀歌DeepMind首席研究員孫培(Pei Sun)、人類學工程師喬爾?波巴(Joel Pobar)等。

據彭博社的報道,Meta還挖來了曾負責蘋果AI模型團隊的龐若鳴(Ruoming Pang),提供的是數億美元規模、跨越數年的薪酬方案。

資料顯示,龐若鳴1998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0年獲美國南加州大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在穀歌工作超過15年,參與並主導了多個劃時代的項目,包括穀歌全球統一權限管理係統Zanzibar、語音識別框架Babelfish/Lingvo、語音合成模型Tacotron 2等。2021年起,他加入蘋果,成為蘋果AI/ML基礎模型團隊的傑出工程師,此外,Meta最近還挖來了三名前 OpenAI 員工,但其中一名聲稱他們沒有收到1億美元簽約獎金。

根據X平台@deedydas 最新的爆料,其從Meta一名匿名員工那裏獲得的一份“超級智能實驗室”的詳細員工名單顯示,目前在該實驗室的44名員工當中,從區域來源看,有50%來自中國;75% 第一代移民;從學曆看,75%擁有博士學位;從之前的職位看,70%是研究人員;從前公司來源看,OpenAI占比40%,穀歌DeepMind占比20%,Scale占比15%;加入Meta後20%屬於L8+ level。

圖片

需要指出的是,從該名單列出的44名員工的國家來源看,雖然有21人被標記為中國人,其中包括了前麵提及的畢樹超(Shuchao Bi)、Huiwen Chang、Ji Lin、任泓宇(Hongyu Ren)、餘家輝(Jiahui Yu)、趙晟佳(Shengjia Zhao)、孫培(Pei Sun),但龐若鳴(Ruoming Pang)並不在名單中。

另外,從公布名單來看,除了21人被標記為中國人之外,還有5名保留著中國姓氏的美國人,疑似為美籍華人。

@deedydas 還稱,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每一個人都可能獲得 1000萬-1億美元的年薪報酬。

總體來看,Meta正在組建的超級智能實驗室員工來源相當多元化,其中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有在Meta工作一整月。雖然傳聞的所有人的薪資最高可達1億美元,甚至還有傳聞稱有人拿到了2億美元的簽約費,但是這些消息並未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雖然,這44名員工當中有50%來自中國確實有點令人驚訝,但從現實來看,目前全球最大的兩個AI陣營就是中國和美國,AI人才也集中在這兩個國家。而中國本土的AI技術目前也已經達到了與美國頭部AI技術廠商相當的水平,比如阿裏的千問大模型、DeepSeek等。

近日,AI芯片龍頭大廠英偉達CEO在中國鏈博會開幕式演講當中就有表示,由中國孕育並開源共享的DeepSeek、Alibaba、Tencent Hunyuan、MiniMax、Baidu Ernie Bot等世界級大模型正推動全球AI快速發展。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本土的AI大模型的發展依托的幾乎完全都是中國本土的AI人才,而美國AI的發展卻離不開眾多華人的助力。

比如,今年6月底,英偉達CEO黃仁勳就招攬兩位華人AI人才加入英偉達,其中一位擔任英偉達首席研究科學家(principal scientist)。

再比如,2023年馬斯克的xAI創始團隊12人中,華人占據了5位。後續團隊擴張中,華人比例持續上升,尤其在視覺模型Aurora等子項目中,華人工程師占比近50%。最近的報道顯示,Grok 4的研發團隊中華人占比高達80%,核心成員主要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等中國頂尖高校,以及多倫多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

編輯:芯智訊-浪客劍



如何看待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裏一半成員來自中國?
風投公司 Menlo Ventures 的投資人 Deedy Das 在X上曬出了一張圖。該圖來自匿名 Meta 員工,盤點了Meta 超級智能團隊中…顯示全部 
 
Meta 的挖人名單曝光[1],有人關心薪資,有人關心國籍/學校。我覺得這是中美 AI 人才分布的又一例證,用事實說明,中國的 AI 人才已經占據了矽穀的半壁江山。
  
引用博主的原文:
50% 成員來自中國
75% 擁有博士學位,70% 為研究人員
40% 來自 OpenAI,20% 來自 DeepMind,15% 來自 Scale
20% 達到 L8+職級
75% 為第一代移民
每個人的年收入很可能在 1000 萬至 1 億美元之間
 
如果說隻觀察一家企業還不夠全麵,那我們來看看賣鏟子的老黃怎麽說,黃仁勳今年 5 月美國科技博主線上采訪時說:
 
全球有一半的 AI 研究人員是中國人,為這個行業和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在AI領域的成就太棒了,特別是中國的 DeepSeek-R1 產品表現非常出色,是獻給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的一份禮物。
 
在 Anthropic、OpenAI 或 DeepMind 等公司的辦公室裏,有大量的中國籍AI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非常優秀,取得突破性成果不足為奇。
 
正確的策略是加速美國技術全球化,而不是限製技術傳播。
 
有人說老黃是「中國吹」,是為了往中國賣顯卡討好中國。
 
那我們接著看其他公司。比如 xAI 創始 12 人裏,華人占 1/3,Jimmy Ba 據說是加拿大人,但也有較為明顯的華裔麵孔。
  
再比如,隨便點開哪一次 OpenAI 的發布會,華裔麵孔都占一半(具體國籍我就不考證了):
  o1-pro 發布會  o3 發布會
對於 AI 人才的分布,現在很多人都會引用馬可波羅智庫的報告[2],以 NeurIPS 2019 和 NeurIPS 2022 的論文作者為樣本(報告把這些作者稱為 TOP 20% 的頂級 AI 人才),分析在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和工作階段的人才分布流向。
這個研究中的數據應該說有點滯後,畢竟2022 年現在應該算「前大模型時代」了。但即便以 2022 年的數據,也有一定參考價值,建議大家讀一下這篇報告。
比如下圖是三個階段的 AI 人才流向:
  
中國在本科階段的 AI 人才培養,從 2019 年占全求的 29% 上升到了 2022 年的 47%。
  
2022 年,美國 AI 機構中研究人員的來源,中國以 38% 略多於美國本土的 37%:
  
2023 年,GPT-4 發布後,馬可波羅智庫也寫了一篇題為「你最愛的生成式 AI 產品背後的中國人才」[3],分析過 OpenAI 裏的華人占比。報告稱:
 
• 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是中國 AI 人才的搖籃;
• 在GPT-4的32名核心貢獻者中,中國背景人才占比近1/5(不包括美國出生的華裔);
• 80% 的中國貢獻者在美國完成研究生學業並留美工作,助力 OpenAI 在中文能力上超越中國競品;
• 90% 的中國留美研究生選擇留在美國,但近年赴美學習計算機科學的中國學生數量下降。
  
報告的結論是:
 
• 美國開放的高技能移民政策使其匯聚全球頂尖人才,推動 ChatGPT 等突破性產品誕生。(當然,這是 2023 年的報告,今年的移民形勢大概又不一樣)
• 盡管中國本土培養了大量 AI 人才,但高端人才仍傾向留美,影響中美 AI 競爭格局。
• 國家需優化人才環境以吸引和留住頂尖研究者,技術創新無法被計劃,但人才流動可被政策塑造。
在國產 AI 人才的培養上,還曾有一個人發表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觀點。梁文鋒在去年 5 月 Deepseek V2 發布後,接受采訪時說過這麽一段話,值得大家認真讀一讀。
「暗湧」:OpenAI前政策主管、Anthropic聯合創始人Jack Clark認為DeepSeek雇傭了“一批高深莫測的奇才”,做出DeepSeek v2的是怎樣一群人?
梁文鋒:並沒有什麽高深莫測的奇才,都是一些Top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沒畢業的博四、博五實習生,還有一些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
「暗湧」:很多大模型公司都執著地去海外挖人,很多人覺得這個領域前50名的頂尖人才可能都不在中國的公司,你們的人都來自哪裏?
梁文鋒:V2模型沒有海外回來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頂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國,但也許我們能自己打造這樣的人。
「暗湧」:但你們不參與融資,很少對外發聲,社會聲量上肯定不如那些融資活躍的公司,怎麽確保DeepSeek就是做大模型的人的首選?
梁文鋒:因為我們在做最難的事。對頂級人才吸引最大的,肯定是去解決世界上最難的問題。其實,頂尖人才在中國是被低估的。因為整個社會層麵的硬核創新太少了,使得他們沒有機會被識別出來。我們在做最難的事,對他們就是有吸引力的。
而且,人才當然不限於 AI 領域,前兩天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結束之後,也有外國網友說 IMO 就是 Chinese vs. Chinese American。
所以才會有人說,中美現在在大模型領域的競爭,相當程度上就是「中國人」和「在美國的中國人」之間的競爭。
參考
1. ^https://x.com/deedydas/status/1946597162068091177
2. ^https://archivemacropolo.org/interactive/digital-projects/the-global-ai-talent-tracker/
3. ^https://archivemacropolo.org/chinese-talent-generative-ai/?r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