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產量造假

風蕭蕭_Frank (2025-08-16 16:40:45) 評論 (0)

農業,科研,產量造假

“一測就破紀錄”,農業測產豈容數據造假

2024年02月26日

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wap/html/2024-02/26/content_26043840.htm

背景:

今天這裏水稻畝產達到1200公斤,明天那裏也許就突破了1300公斤,高產數據你追我趕,各種“紀錄”不斷刷新。有媒體日前調查發現,當前一些地方農業試驗田測產違規怪象頻出,有的地方竟把別處相同品種水稻移栽到試驗田裏,以求數據好看,或者把別的稻穀藏在溝渠、收割機或地布裏,趁亂悄悄混到測產稻穀中。

農業試驗本是一種嚴謹的科研手段,“一測就破紀錄”的怪象從何處泛起?

@王鳴鏑:究其農業試驗田測產摻假背後,一有騙取科研經費、農戶信任的利益驅使惹的禍,二有片麵追求“數字政績”甩出的“鍋”,三有管理流於形式、監管不力埋下的根。歸根結底,是扭曲的政績觀在縱容,違規成本低在折騰,是典型的“浮誇風”,拉響了加強監管的警報。

@戴先任:原本應該嚴謹的農業科研項目,在一些地方卻被人為操縱,變著花樣作弊,其結果隻能是測產時風光無限、數據漂亮,但真實的糧食生產水平不盡如人意。一個品種好不好,最終看的還是能否得到市場認可和農民青睞,應嚴肅慎重對待測產,完善審核把關機製,把話語權交給市場和農民。

@連海平:移花接木、瞞天過海,如此令人不齒的造假方式居然堂而皇之出現在農業測產中,令人匪夷所思,危害不容小覷。測產造假行為被發現了,固然要依法嚴懲,以儆效尤,更關鍵在亡羊補牢,防患於未然。從建章立製開始,通過流程再造,強化日常監管,刹住這股歪風邪氣。

農業產量造假專家幹,麵積造假政府辦,荒唐背後掩蓋啥名堂?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KVF89T055619ZF.html?

2024-09-09 來源: 楊哥曆史 河南

農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讓群眾吃飽飯才能推動其他領域的進步,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業領域也經曆了幾次的大改革。

我國土地資源豐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幾十年前農業的產量有限,之後我們將科技運用到了農業領域,袁隆平等代表性人物的出現,讓群眾真正實現了吃飽飯的理想。

現在各國都在盡全力去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衡量的標準除了要看你的經濟發展,還有軍事的成就之外,農業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然而近幾年,大家發現中國農產品欺詐事件是越來越多,這引起了普通群眾的重視與熱議,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想要提高我國的農業影響力,卻用錯了方法。

社會上出現了太多所謂的專家,可現在他們也成為了社會攻擊的對象,專家們在農業產量等方麵造假,這背後隱藏著什麽名堂呢?

一、農業產量造假

現在是一個科技時代,很多地區的新聞相繼在網上引起重視,這成為了大家了解天下事的途徑,有人卻打起了歪心思了。

網絡上出現了很多人去散播不實的消息,以此去博取關注度,卻也給部分人造成了錯誤的引導,這一種行為令人不恥。

近期以來,有關農業造假的新聞可謂是此起彼伏,讓不少群眾都不知道哪條是真哪條是假,越來越多的人,對現在網上公布的農業信息都不敢輕易去相信了,哪怕是官方發出來的消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刷到過一個博主爆出,甘肅某縣政府召開了會議,他們有組織主導虛增8900畝耕地。

這可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該縣的政府組織相關的單位進行了開會,並且下達了要測繪公司弄虛作假,將林地錯誤調查為耕地。

之後又有消息傳出,某一地區今年的糧食畝產達到了1200公斤,這一消息當時還讓不少農民都為之振奮,以為是科研團隊又研發出了新的高產糧食品種。

對於這一消息,央媒《半月談》很快發聲痛批,指出這一消息是農業產量造假,並表示這一記錄在很多地區還在不斷的被刷新。

央媒指出,今天這裏水稻畝產1200公斤,明天那裏就能突破1300公斤,他們的這一數值仿佛隻是口頭的數字。

有權威人士指出,這一數值是把秸稈、葉子全都算在其中,最終稻穀的實際產量其實很低,相關部門應該完善機製,將話語權交給市場和農民。

不得不說,有些人的計算方式真的是太離譜了,之前大家所說的畝產產量,指的是糧食的實際產量,現在卻將秸稈、葉子等都包含在了畝產產量之中。

這就好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買水果一樣,本來你隻是想買兩斤蘋果,沒想到商家把它的包裝全都算入其中,到最後你拿到手的可能隻有一斤蘋果,包裝占了大半。

有些地區居然還開始相互比拚,不斷的去謊報虛報,甚至還有政府無中生有虛增耕地麵積,這件事處處透露著荒唐,堪稱農業領域的醜聞。

二、荒唐背後的貓膩

任何事件的發生肯定是有因有果,現在是一個經濟利益時代,每個人在麵對錢方麵都是自私的,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局麵,總結一句話就是利欲熏心。

首先我們要明白,農業產量造假是極其不理智的行為,而且也是違規的行為,為了追求高產量,高利潤,用篡改農業產量數據的方式去傳播錯誤信息,一經發現,肯定會受到相關的處罰。

有些地區一味的去追求產量,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對當地的農民也是不公平的,數據的真實性是一個風向標,會影響來年農業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都緊抓三農工作,對這一領域相當重視,為了促進農業的發展,我國在政策上給予了許多補貼。

通過向身邊農民的詢問,你會得知國家每年都會給各地的農民進行財政補貼,比如說糧補,根據各地區政策的不同,糧補的金額也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便看中了這一福利,用謊報產量的方式,去騙取國家財政補貼,一個農戶最終拿到的補貼可能是幾十元,但一個縣有成上萬的農戶,加起來這筆補貼可不少。

這算是變相的在坑國家的錢,因為他們知道,國家不可能將調查工作具體到某個縣某個村,所以很容易在數據上作假。

第2點就是有些人在手中有了權力之後,希望自己身上能有更大的功績,這樣就算退居二線也有炫耀的資本,更是成為了職位上晉升的手段。

將農業產量上作假,能讓當時的領導者得到更多的政績,用這樣的方式去騙取政治榮耀,這個就和我們小時候考試改分數騙家長是一個道理。

你明明沒有達到這一標準,這道題你明明就不會做,當分數下來之後,你卻用紅筆修改了最終的數值,還拿著高分四處炫耀,這種人是最令人不恥的。

所以說農業造假能帶來政治榮耀也能騙取財政補貼,這算是名利雙收,這其中存在巨大的誘惑,不管你是圖財還是圖名都能滿足。

這樣做能讓整體的農業發展勢頭格外強勁,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假象,實則真實情況恰恰相反。

第3點是有些從事農產品的企業,會用虛假的信息去做推銷,為自己打廣告以求促進銷量,這成為了他們謀取不法利潤的手段。

比如說某個品牌在修改了產量之後,謊稱是用了自己的種子或者化肥,這會吸引無數的農戶購買它的產品。

如果農戶最終的產量與最初的宣傳不符時,這些商家也總是能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可能會說當年的氣候變化反複無常,或者說農戶的後期管理不恰當。

這種做法欺騙了顧客,有虛假宣傳的嫌疑,而且還損害了企業的信譽度,農民也不是傻子,在種了一年後產量沒有提上去,來年肯定不會再買你家的產品了。

三、對於社會產生的影響

假的就是假的,無論怎樣去找補也無法成為現實,這些造假行為不僅會誤導決策者,也會影響投資者的最終決定。

現在很多地區的農產品,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去擴大外銷,為了能打開銷路,他們會以各種方式去吸引外商的投資。

產量虛假會給人一種錯誤的表象,這可能會導致政策製定和資源的配置方麵出現偏差,這不僅不會給當地經濟帶來助力,反而會給經濟帶來巨大的壓力。

農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產量被虛報之後,表麵上看對農民沒有什麽太大的影響,其實會給這些辛苦勞作的農民帶來極大的傷害。

上邊我們也說了,之所以會出現產量虛報的問題,是因為有些人想要騙取更多的補助,他們這樣做會讓真正從事農業勞作的農民,得不到相應的補助,還要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

雖然現在我國農業已經進入到了機械化時代,但是近幾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卻越來越少,主要就是各種成本在提高,現在該有的補助又減少了,這隻會打消大家的生產積極性。

這會引發一係列的問題,從事農業的人減少,導致每年農產品的產量會逐漸降低,就算將數據進行虛報,可實際情況就擺在那兒,到最後為其買單的還是普通群眾。

虛假信息的出現,給我國農產品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我國相關部門會根據各地每年報上來的產量進行農產品的分配。

我國可是一個產量大國,但同樣也是一個消耗大國,各地每年的農產品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們需要從國外進口。

如果在產量上虛報的話,這就導致我國無法通過真實情況去製定正確的方案,很可能會導致我國減少對糧食的進口量,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嚴峻,所謂民以食為天,這足可以看出糧食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所以在這一問題上不能有任何的隱瞞與欺騙。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也不難,國家應加強市場監管力度,並製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懲罰力度越大,越能盡快肅清社會上的這種不良風氣。

除此之外,也要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增強農戶的社會責任感,如果一經發現當地有虛報產量的問題,要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舉報。

總結

健全的監測製度,一直以來都是各領域發展的關鍵,這能很好的避免偷奸耍滑人群的存在,也能保證各領域健康有序的發展。

麵對現有的問題,大家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在購買農產品時,一定要去正規的銷售商店,不要輕信社會上的那些虛假宣傳,這才能讓那些不法之人的小心思無處施展。

農業造假事件的頻繁曝光,給大家帶來了反思,它關乎到了社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還可能會影響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大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去監督,消除農業領域的造假現象,讓農業市場更加誠信,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