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飛《紅樓曉旭辭》登上加拿大國家電視台 獲文學界好評

作家燕飛 (2025-08-04 20:39:20) 評論 (0)

燕飛創作的《紅樓曉旭辭》是一首紀念傳奇人物陳曉旭的古體長詩,於今年5月13日陳曉旭60周歲冥誕發表於《中國詩歌網》,後被《天津文學藝術網》《華文網》等轉載。近日登上加拿大國家電視台詩歌朗誦會舞台。廣獲海內外文學界好評。

近日,燕飛與幾位專業朗誦藝術家們一起登上加拿大國家電視台詩歌朗誦會舞台,聲情並茂地朗誦了《紅樓曉旭辭》。朗誦結束時,加拿大國家電視台台長愛德華先生與詩人燕大俠握手和擁抱,對舞台表現讚不絕口。愛德華先生認為,此詩是對中國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此朗誦詩韻悠長,聲動四海。精準拿捏人類情感脈搏,以聲韻傳遞詩心。

朗誦視頻在各平台播出後,加拿大中文作家協會通過連線與采訪,收集整理了一些作家,詩人及文學界知名人士對《紅樓曉旭辭》的觀感與評價。

中國《詩刊》主編李少君認為,燕飛的《紅樓曉旭辭》以詩筆構建了一個奇特的藝術鏡像,在這裏,陳曉旭與林黛玉彼此凝視,相互映照,最終合二為一。陳曉旭一直被認為是林黛玉的最佳扮演者,完全把人生融入了角色,命運也因此戲劇性地展開。陳曉旭之後,雖有眾多黛玉形象再現,但觀眾始終覺得"隔"著一層,究其根本,是因為缺少了那種靈魂層麵的認同與契合。燕飛的這首詩,是對一位演員最高的禮讚,也是對藝術本質的闡釋。

海南作家協會主席梅國雲指出,燕飛一曲《紅樓曉旭辭》,非徒悼紅顏,實乃一曲生命與文化的磅礴挽歌。此詩如長河奔湧,裹挾著南海的熱浪、多倫多的春雪、太虛幻境的仙靄,將曉旭的生命軌跡與黛玉的藝術精魂熔鑄一爐。那“一顰一笑攝癡魂”的戲夢風華,那“商海浮沉聚萬金”的塵世跌宕,直至“佛燈影裏青絲落”的徹悟寂滅。筆觸所及,豈止個人際遇?分明是時代浪潮拍打個體礁石的回響,是繁華落盡見真淳的生命叩問。

著名作家曉劍是這樣評價的:燕飛的《紅樓曉旭辭》以古體詩為骨,以真情為魂,將陳曉旭的人生軌跡與《紅樓夢》的意境交織,成就一曲深情挽歌。詩歌開篇從紅樓劇組南海相聚切入,“一曲葬花驚四座,書中黛玉降人間”,既點出陳曉旭飾演黛玉的經典,又暗合其與角色的宿命聯結。隨後回溯與曉旭的交往,“伯牙子期再世緣”以知音喻友情,凸顯二人因詩結緣的精神共鳴,而“絳珠仙草本天栽”則將曉旭比作絳珠仙草,既呼應黛玉身份,又暗喻其詩意與悲情的一生。詩中對曉旭人生轉折的刻畫尤為動人:從鞍山少女的詩才初顯,到試戲被王導發掘;從熒屏黛玉的風靡,到商海浮沉的蛻變,再到病骨支離後的出家,“佛燈影裏青絲落”道盡命運無常。結尾“天界有了陳曉旭,人間再無黛玉魂”以決絕之語收束,既肯定其對黛玉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又滿含對逝者的痛惜,餘韻悠長。全詩依循唐韻,平仄協調,用典自然,將個人記憶、角色命運與時代背景熔鑄一爐,既是對友人的深情緬懷,亦是對“人生如夢”的哲思,讓讀者在詩行間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知音之誼與生命感慨。

《香港文藝》副總編輯、北京市朝陽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海蒂則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燕飛的《紅樓曉旭辭》與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清朝吳偉業的《圓圓曲》有異曲同工之妙。所同者,皆是以香豔華麗筆調寫真實傳奇女性經曆的敘事詩;所異者,白樂天和吳梅村隻以敘事者身份作詩,而詩人燕大俠除了以婉約辭藻敘事,還以劇情人物角色進入詩歌情節。

加拿大中文作家協會副主席岩波讀燕飛《紅樓曉旭辭》有感:燕飛的新作《紅樓曉旭辭》言簡意賅,內涵宏大。在隨機設韻的行文中,把想說的話演繹得酣暢淋漓。半是頌詞,半是挽歌;半是往事追溯,半是人間感歎;觸摸到曆史的脈搏,撩撥到讀者的痛點。引人無盡的思考和回味。這裏有一點點“馬克思的句式”,蓋因巨作《紅樓夢》之於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實乃“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因此成為當時的禁書,卻因為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而傳之久遠。陳曉旭在電視劇中成功再現了女主人公林黛玉,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難能可貴;燕大俠以此種形式紀念她,字字喚歸,聲聲啼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加中作協副主席龐進是這樣評價的:燕飛先生的長詩《紅樓曉旭辭》,如一曲穿越時空的挽歌,在古典韻律的河床上激蕩起關於永恒與易逝的深沉回響。詩中縱橫交織的,是陳曉旭飾演林黛玉這一經典形象的藝術光芒,以及她如流星般短暫而耀眼的一生。全詩以“瓊島金秋熱浪排”的盛景開篇,恍若命運舞台徐徐拉開帷幕。初晤的舞台之上,“一曲葬花驚四座”,詩筆驟然凝練,陳曉旭與林黛玉靈魂相契的藝術瞬間被定格為永恒,從此“書中黛玉降人間”。藝術之璀璨與生命之易逝的永恒母題,由此在詩行中悄然埋下伏筆。

加中作協理事,詩人玨敏如此評價《紅樓曉旭辭》:詩筆如椽,寫盡曉旭與黛玉的魂魄相依,渾然一體。敘事流轉,情感沉鬱,將一段傳奇人生與熒屏經典交織,令人動容。“人間再無黛玉魂”,道盡世間多少深情和悵惘,餘韻悠長!

《紅樓曉旭辭》的創作,經過了反複推敲和打磨。燕飛感慨: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炎涼。人生如夢,一切皆是過眼雲煙。這便是執著的人生。為了讀者更方便閱讀《紅樓曉旭辭》,作者燕飛又為此詩加了詞句注釋。

附:《紅樓曉旭辭》全詩及詞句注釋。

瓊島金秋熱浪排,紅樓劇組下南海。

周雷曼菱來相邀,大俠曉旭會舞台

天涯十月詩意漫,海角樓頭夜初寒

一曲葬花驚四座,書中黛玉降人間。

九十年代金海岸,知音偶遇兩相歡;

吾與顰卿聊何書?一百女人在海南

伯牙子期再世緣,高山流水兩詩仙

紅樓一夢驚寰宇,回首前塵語嫣然。

絳珠仙草本天栽,謫向人間淚滿腮

鞍山少女初詠絮,春風筆底暗香來

陳女曉旭擅詩行,素箋淡墨隱鋒芒,

偶投片語試戲妝,王導扶林識孤芳

太虛黛玉謫世塵,幻境名劇演前身

夢裏三年幾人問,播出半載天下聞

戲台乍現瀟湘影,一顰一笑攝癡魂。

大觀園鎖春三月,紅樓夢裏葬花人。

旭別海南回京都,燕寄飛鴻兩地書

惺惺相惜為文友,常常顧念意躊躇。

遲日帝京再相見,對酒當歌麵對麵;

執子之手笑江湖,詩意青春也浪漫。

霓裳卸罷且轉身,商海浮沉聚萬金

五糧春酒澆塊壘,黃金台築累病根

禍福壽夭旦夕間,病骨支離袈裟懸。

佛燈影裏青絲落,木魚聲斷舊塵緣

知音零落三萬裏,天朝北美相見難。

殘稿飄零寄相思,夜夜清輝照月寒。

熒屏猶映芙蓉麵,詩稿尚在香魂散。

忽聞東方傳悲音,一縷青煙返太真

曉旭駕鶴去天堂,億萬粉絲哭斷腸。

大俠海外長歎息,數年忘懷總悲傷!

君不見,

世人空歎林妹妹,誰識仙緣債未焚?

天界有了陳曉旭,人間再無黛玉魂!

一代玉女照汗青,蛇年夢語往生文

他年若續石頭記,燕飛奇緣寫故人



從左至右:燕飛,張莉,陳曉旭 ?

陳曉旭與燕飛

詞句注釋

⑴ 周雷曼菱來相邀,大俠曉旭會舞台。周雷,指87版《紅樓夢》編劇周雷。曼菱,指著名作家張曼菱。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周雷和張曼菱在海南創辦影視公司。大俠曉旭,指作家燕飛(亦名燕大俠)和陳曉旭。

⑵天涯十月詩意漫,海角樓頭夜初寒。上下句對偶“天涯海角”,此處代指海南;其次,“天涯十月”此處也指《天涯》《十月》等文學雜誌。

⑶吾與顰卿聊何書?一百女人在海南。顰卿,名著《紅樓夢》裏林黛玉字顰兒,亦稱顰卿,此處代指陳曉旭。《一百女人在海南》是作家燕飛闖海早期在各報連載的紀實文學作品,與後來燕飛發表於《十月》文學雜誌的《海南無夢》有傳承關係。

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喻知音難覓的意思。伯牙子期相關成語故事裏,主人翁俞伯牙與鍾子期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伯牙代表作乃《高山流水》也。

⑸絳珠仙草本天栽,謫向人間淚滿腮。絳珠仙草,《紅樓夢》中描述林黛玉乃絳珠草轉世,此句詩則喻陳曉旭乃林黛玉轉世之說。

⑹鞍山少女初詠絮,春風筆底暗香來。陳曉旭籍貫遼寧鞍山,幼時即會寫詩,有14歲時創作的一首小詩《詠絮》流傳於世。

⑺偶投片語試戲妝,王導扶林識孤芳。當初《紅樓夢》劇組全國招演員,陳曉旭應征,把自己的小詩《詠絮》寫在照片的背麵寄給劇組,導演王扶林慧眼識珠,拍板讓她演林黛玉一角。

⑻太虛黛玉謫世塵,幻境名劇演前身。太虛幻境,《紅樓夢》典故。曉旭演黛玉,此詩句再喻陳曉旭乃林黛玉轉世之說。

⑼夢裏三年幾人問,播出半載天下聞。指電視劇《紅樓夢》拍了大約三年,熱播後不到半年全民皆知。夢裏三年,也指陳曉旭等人出版的紀實文學作品《夢裏三年》。

⑽旭別海南回京都,燕寄飛鴻兩地書。此句指陳曉旭告別海南演出回到北京後,與作家燕飛互通書信。旭,指陳曉旭;燕,即燕飛(燕大俠)。

⑾霓裳卸罷且轉身,商海浮沉聚萬金。陳曉旭華麗轉身而變成商人,縱橫商海,成功賺得億萬身家。

⑿五糧春酒澆塊壘,黃金台築累病根。指陳曉旭為五糧春酒撰寫“名門之秀”廣告詞,暗示商海輝煌與形神俱疲。

⒀佛燈影裏青絲落,木魚聲斷舊塵緣。指陳曉旭病後出家向佛。

⒁忽聞東方傳悲音,一縷青煙返太真。太真,唐貴妃楊玉環道號,喻其早逝成仙,呼應《紅樓夢》太虛幻境神話結構。

⒂一代玉女照汗青,蛇年夢語往生文。陳曉旭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玉女形象,“照汗青”出自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蛇年夢語》是燕飛紀念陳曉旭的一篇散文,發表於2025年第4期《天涯》雜誌,發表時編輯把題目改為《詩人陳曉旭》。往生文,佛教用語。俗世亦有“前世往生”之說。

⒃他年若續石頭記,燕飛奇緣寫故人。《紅樓夢》有”補天遺石“開篇神話,故有人把《紅樓夢》稱作《石頭記》。

作家燕飛

燕飛簡介:燕飛,作家,詩人,亦名燕大俠。現居多倫多,任加拿大中文作家協會主席(會長),加拿大中文記者與編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在《中國作家》《人民文學》《天涯》等文學雜誌發表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逾百萬字,在《十月》發表過長篇作品。曆任出版社編輯,特區報副刊主編,海南青年報總編輯助理,海口市文聯《椰城》文學雜誌副主編,執行主編。著有海南夢幻三部曲《海南無夢》《海南驚夢》《海南尋夢》,長篇小說《劫:一個女人的光榮與恥辱》,紀實文學《光榮與罪惡》,散文集《燕飛夢語》等。其文學作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風靡一時,獲省、部文學獎。其中以《海南無夢》為代表的燕飛海南夢幻三部曲曾暢銷全國,成為那個時期中國海南建省大開發時期的標誌性文學作品。

(據《中國詩歌網》《天津文學藝術網》《湖南名人網》《華文網》《北美之聲》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