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七十年代香港“大排檔”

華人lee (2025-08-15 13:26:35) 評論 (0)

【香港】六、七十年代香港大排檔:60年代我所見到的大排檔,香港大排檔主要在一些橫街暗巷或馬路行人道上,工廠區大排檔最多。那時大排檔或小茶樓是沒有走堂,叫餐不用寫單,所謂走堂走來一邊問要飲什麽茶、吃什麽全用口傳,結賬也全逢大聲通知收銀員,例如:有一男一女顧客吃完要付錢,走堂就會大聲通知收銀員前麵那位先生拿住後麵那位小姐兩粒。前麵男的吃了五毫(走堂說的拿指就是五個手指),後麵小姐吃了兩毫(走堂說的兩粒就是兩毫)。

大排檔早市(飲早茶)人山人海,那時大排檔飲茶的人比茶樓酒家人還多,遲到一步想找位坐都難,那時茶樓、酒家、大排檔是沒有定枱這一說,先到先坐男女同枱互不認識。由於上班要坐車坐船遇到堵車會遲到,很多工廠上下班都要打卡所以要提前出門,不堵車時又太早到,上班時間沒到工廠還沒開門,所以坐在大排檔看報紙最適合消磨時間。

香港人有喝早茶的習慣,早茶主要由中式點心和茶水構成,過去香港飲早茶從7、8點開始直到11點左右結束,飲客主要以老人和打工仔為主,喝的茶最普遍的是普洱,壽眉,香片,水仙,菊花等等。我剛到香港時,小茶樓、大排擋飲茶沒有茶壺茶杯的,茶碗有個蓋,蓋子偏離點直接用茶碗喝。早茶點心品種多,鹹的、甜的、肉的、素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很多都是傳統手工製作,鳳爪、叉燒包、蓮蓉包、蝦餃、糯米雞、鮮蝦腸粉,等等,大部分人是一盅兩件,早上飲茶不是吃飯,大排檔飲茶主要以看報紙打發時間。

香港人飲完早茶上班重點要快,六、七點開始出門在茶樓看報紙坐到八點,我飲茶以看報紙為目的吃是其次。每間酒家、茶樓、大排檔、附近或門口都有報紙檔,報紙種類很多左、中、右都有、還有早、午、晚報,那時物價很便宜幾毫子就可以飲餐茶,一份報紙一至兩毫子(角),早點也便宜兩三毫子一盅茶錢,午餐我對鰻魚肉做的班腩飯、三燒飯情有獨鍾,一大碟飯八毫子至一塊二有交易、又便宜又經濟。

我的印象中,香港大排檔四方通風渠道就在枱邊,頂上掛張五顏六色尼龍布遮風擋雨。路邊的大排檔因為占用了行人道,一邊是廚房一邊是坐枱中間小條小小過道讓行人通過。過去大排檔衛生非常差,四邊無遮擋行人的塵土、汽車的廢氣,特別是夏天汗味滿天飛。好在頂部還有張尼龍布遮擋,除了可遮檔太陽和雨水外,還可以擋住從樓上丟下的加料品、大排檔頂部的尼龍布或在行人道上,一包包、一坨坨的廢物品隨處可見。特別是那些橫街暗巷的大排檔,蒼蠅、蟑螂、老鼠、什麽都有。大排檔早市前,在坑渠放滿準備開市用劏好的一隻隻雞、鵝、鴨,這些雞、鵝、鴨由於夏天在坑渠放得時間長有些己變味。這些雞、鵝、鴨在一燒一煮再加料後的確香噴噴。做生意講成本,生意人才不會亂丟亂棄的。高溫殺菌眼不見為幹淨。

大多數工廠早九晚五,工廠的工人要趕上班,想飲早茶必須提前一個多小時出門才能有位坐,不然遲了就要站在旁等坐位。工廠工人午餐進餐時間有限,又圖便宜,多選擇大排檔進餐,大排檔也的確比茶樓便宜,一盅茶才兩三毫子一碟班腩(鰻魚)飯才八亳,三燒飯、臘味飯、或三寶飯才一塊二。那時物價也便宜,一份報紙才賣一兩亳子。很多大排檔還包工廠工人午餐夥食,工廠多數是做自己工,多勞多得。很多有家庭有負擔的工人想多賺一些,吃飯時間越快越好草草吃完就開工,甚至邊食邊做也有不少人,所以最適合搭夥食。我們說的搭夥食就是在大排檔做好送來。

我在工廠裁毛衫時也搭過夥食。大排檔煮好準時送到工廠。搭夥食有兩、三種餐可選,有錢選好點、要省錢選差點,但多數人選兩菜一湯。我的兩菜一湯、半個鹹蛋,兩三條手指大的魚,加白菜湯,這個白菜湯其實就是菜蟲湯,全是密密麻麻針頭大小的菜蟲,這些小菜蟲撿不完拿不走,浮在湯水上,付了錢不喝也得喝。成本問題經營者才不會去買好菜做,天下烏鴉一般黑無商不奸。

搭夥食好處有人把飯做好送上來,不用跑到外麵找地方吃飯,適合那些想要多幹的人,自己工多勞多得。中午吃飯時間12點到兩點,隻有短短兩個小時,這段時間無論是茶樓酒家還是大排檔都很難找位坐,經常都要站著等。搭夥食也最適合一些爛賭鬼,爭取時間賭翻幾手,工廠工人有些也很爛賭,特別是單身仔,我也不例外,本來吃飯時間就很短,甚至三點三半個小時的下午茶,都要趕去賭上幾手才過癮,狼吞虎咽草草吃完就趕著上場,有攻打四方城的、有打十三張的,有打客家牌的,還有下棋的、有睡覺的,工廠裏人生百態樣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