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三國(6):登上圓塔天文台360度看哥本哈根
圓塔天文台 (Round Tower / Rundetårn)是我們計劃中要參觀的景點,是哥本哈根地標之一。如乘地鐵M1/M2線,在北門Nørreport站下,步行4分鍾就到。走在哥本哈根老城區的鵝卵石街道上,一座古色古香的圓柱形塔樓突然映入眼簾。它不像一般的觀景塔那樣高聳入雲,卻有一種沉穩的氣度,在默默地講述著幾個世紀的故事——這便是圓塔。

圓塔建於17世紀。16世紀時丹麥天文學蓬勃發展,為紀念天文學家第穀·布拉赫(Tycho Brahe),克裏斯蒂安四世在1637年建造了這座圓塔作為天文台,連接了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成為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部分。
購票處,丹麥人都很友好, 也樂意用英文交流。

驚人和獨特之處是塔內並非如同教堂那樣有陡峭的階梯,而是一條緩緩盤旋的白色坡道,足有七圈半,宛如一條通往天空的蜿蜒小徑。走在其上,耳邊傳來腳步在石麵回蕩的聲音,牆上的小窗偶爾透進斜陽,將地麵切割成一塊塊金色。窗外的景象隨著高度慢慢變化——起初是街角的咖啡館、行人和騎行者的剪影,隨後是教堂尖頂與色彩斑斕的屋頂逐漸占據視野。


這裏的談談圓塔為什麽設計成螺旋坡道而不是樓梯,其實有一段來有趣、實用的曆史,目的是為了運送天文設備。圓塔在 1642 年建成時,頂部是天文台,需要搬運笨重而精密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儀器上去。如果是樓梯,運送會非常困難甚至損壞設備;而緩緩盤旋的坡道(7 圈半)可以讓馬車、手推車甚至馬匹直接運到塔頂,17 世紀的國王克裏斯蒂安四世確實曾騎馬登上圓塔。
另外,圓塔原本和大學圖書館連為一體,圖書館位於塔的中上部,需要定期搬運書籍、紙張等物資。坡道設計更方便,特別是在當時沒有電梯的年代。
還有建築美學與象征意義,螺旋坡道不僅實用,還賦予建築連續上升、通向天空的象征感,符合天文台“攀登星空”的意象。在北歐的冬天,坡道也比樓梯更安全(防滑、防摔)。
有趣的小插曲是,1902 年,一名俄羅斯沙皇訪問時,皇家衛隊騎著馬拉的車子直接沿坡道登頂,成為圓塔曆史上的著名場麵。近年來,圓塔還舉辦過自行車比賽,參賽者沿坡道騎到頂端。
從正門進入圓塔時,裏麵有個小教堂,在售票區一側看到通往教堂的門,教堂內部是典型的北歐路德宗風格,白牆、木質長椅,簡單而明亮。圓塔的底部和哥本哈根的三一教堂(Trinitatis Kirke)是連在一起的,它們是同時期建成的,原本就是一個綜合建築——教堂供禮拜,塔樓用於天文觀測與用作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

古代的”衛生間“及現代的衛生間:坡梯某處,有古代的“衛生間:, 就是一個”蹲坑:。

在入口附近(售票區)以及觀景台下方的一層(靠近展覽區)有現代衛生間,設施比較現代幹淨, 在處處上洗手間要交費的歐洲, 趕緊在這裏方便吧。順便說一下,北歐這邊衛生間很多都是男女同廁的,男女在一條隊上排著。

圓塔有一個室內展覽空間(Library Hall / Bibliotekssalen,原來的大學圖書館大廳),這裏會定期舉辦各種文化展覽,包括曆史、科學、藝術主題。這裏有一個“失去的符文石(The Lost Runestones)” 展覽,主題圍繞丹麥失落的符文石(runestones)以及它們背後的曆史故事。

丹麥在維京時代(大約8~11世紀)曾經立了很多符文石,上麵刻著古北歐文(Runic script),通常是為了紀念某個人、記錄功績,或者作為領地標誌。“Lost” 指的是那些原本存在但如今下落不明或毀壞的符文石。很多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被拆毀、重新切割當建築石料,甚至被用來鋪路或砌牆。展覽通過照片、拓片、3D 還原等方式,讓遊客“見到”這些早已消失的符文石,並解讀它們的內容與文化背景。
17 世紀中期,當時丹麥國王弗雷德裏克三世(Frederik III)應古物學家 Ole Worm 的請求,將丹麥各地的符文石收集並搬至哥本哈根。他的目標是將這些丹麥最古老的文學形式(符文石)集中展示在圓塔底部的大學圖書館大廳中。當時大約12 塊符文石被送到了首都哥本哈根,然而,在 1728 年發生的哥本哈根大火中,其中9 塊符文石不幸損毀或遺失(Lost Runestones)。
“Lee Stone” 是其中一塊符文石,後來失落,但因一些文藝複興時期的繪圖資料被保留下來:據說這塊“Lee-stone”曾置於“just below the church hill”(教堂小山下)——這是 Ole Worm 的符文描繪師 Jon Skonvig 所記錄的。Skonvig 的手繪展示了它不規則的形狀、頂部三個拱門裝飾,以及中央的十字架或類似百合花的圖案,整塊石看起來像一頭張口的怪獸;石文十分模糊,僅剩“一句話:‘They… raised the stone in memory of…’”的殘跡。後來,Kristoffer Ørum 用 Skonvig 的原始繪圖製作了這塊石頭的1.5 米高 3D 打印複原,讓這塊符文石仿佛“從另一個時代”以一種“幽靈 Avatar”般的形象“重現人間”,所以,“Lee 石頭”就是這塊曾被記錄但失落的符文石,通過藝術家複原技術再次“複活”於展覽空間。

在圓塔的盤旋坡道中途某處,抬頭就能看到牆上掛有一個天文鍾(Planetarium or astronomical clock face)。它是一個天體運行示意圖,以地球為中心,刻畫了太陽、月亮及當時已知行星在黃道上的位置,還有黃道十二宮的符號與星座背景。最早是供天文學家和學生觀測、計算和教學用的,可以顯示天體位置、日月運行周期等信息。外圈有羅馬數字,表示時間或黃道分度;中圈是黃道十二宮符號( 白羊、 金牛、 雙子等);背景繪製了北半球可見的星座圖。屬於丹麥早期科學儀器傳統的一部分,體現了17世紀哥本哈根在天文研究上的地位。

這塊掛在牆上的是兩塊不同年代的紀念碑刻,相當於是圓塔的“修史石碑”。,記錄了圓塔天文台的重要翻修與建設曆史:

上半部分(拉丁文):紀念的是1780 年圓塔天文台的更新與設備添置。提到國王 Christian VII(克裏斯蒂安七世) 的慷慨資助,以及 Otto de Thott 伯爵負責策劃和執行,將新的天文觀測所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儀器。“XI OCTOBR. MDCCLXXX” 表示1780 年 10 月 11 日正式落成或啟用。
下半部分(丹麥文)記錄了1929–1930 年期間的另一項重要工程:在國王 Christian X(克裏斯蒂安十世) 在位時,由哥本哈根市長 Dr. Ernst Kaper 主導,利用 Niels Brock 基金和市政府支持,修複並更新了圓塔的行星機械裝置(planet machine / orrery)。同時建立了曆史天文學收藏(Historisk-astronomiske samling),即今天圓塔展出的部分古老天文儀器的來源。
終於踏上觀景台,迎麵而來的是360度無死角的哥本哈根全景。遠處,波羅的海的水色與天空交融, 風車在海中排列成行;近處,紅瓦屋頂連成一片,間或點綴著綠色銅頂的教堂與現代建築。微風拂過臉頰,耳畔夾雜著城市的鍾聲與海鷗的鳴叫,讓人仿佛置身一幅靜謐的油畫中。




站在塔頂的鐵欄邊,人們忍不住想象,幾百年前的天文學家也是這樣,在夜色中仰望星空,用望遠鏡捕捉北歐的星光。如今,這裏更多是遊客的浪漫驛站,卻依舊保留著那份與天空對話的純粹性。



圓塔頂端是天文台,這裏是歐洲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天文台之一。到了晚上,有時會開放天文觀測活動(主要在冬季),用塔裏的大口徑望遠鏡觀星。天文台的小圓頂是綠色的銅頂,非常容易在遠處辨認。

離開時,回望圓塔,它依然靜靜地立在老城的心髒地帶,見證著哥本哈根從王國都城到現代都市的變遷,也守護著每一顆向上攀登、追尋風景與探索日月星辰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