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存在
肆、生從何來
I. 高更的三個問題
上麵這幅油畫出自法國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是他得知小女兒去世後的傷心之作。畫布的最右邊是新生的嬰兒,正中是摘取果子的青年,最左邊是枯槁的老婦,背景有一尊代表信仰的圖騰。畫家把這幅作品命名為「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對於這三個問題,無論西方的基督教,還是東方的佛教,都試圖給出徹底的解答,隻是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基督教側重在三個問題的頭和尾,它更關心人的起源與歸宿。《舊約》開篇第一句「起初,神創造天地」,這是回答「我們從何處來」。《新約》宣揚「信耶穌得永生」,這是回答「我們向何處去」。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對於這樣的答案是滿意的。
但是對於佛法來說,它首先關注的是中間那個問題,即「我們是誰」?因為這裏的「我」,是來和去的主體。誰生誰死?誰去誰來?誰犯罪誰得救?一切行為的主體是誰?這是必須首先麵對的。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好,前後兩個問題都顯得毫無意義。比如按照物理主義的觀點,我們是一堆能夠行走的肥瘦搭配的肉,它從子宮中來,又往墳墓裏去,這不就是人生的終極答案嗎?如果生命僅僅是肉體,一切信仰都顯得毫無意義。但假如生命不僅是肉體,那麽心靈在哪?為什麽現代科學這麽發達,可以探索到極微小的粒子,卻找不到靈魂的一點痕跡呢?
所以,佛法首先關注「我是誰」?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對生命本質的解答有多重要,無需多說。在我看來,看似陳舊的佛法對這個問題有著十分新穎的見解,足以應對物理主義的挑戰。詳細內容讀者可參考前文,這裏僅借用《楞嚴》上一個比喻。「我」就像一家旅館,不變的心靈是常住的主人,變化的現象是來往的客商【1】。而在變化的現象當中,有具體的身境,又有抽象的思想。三部分合在一起,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我」【2】。就從這個簡單的分類,我們可以隱約感受佛法的嚴謹與高深。它就像隱藏在霧靄中的群山,吸引著我們繼續探索。
【1】《楞嚴經》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2】這裏的「我」對應梵文ālaya-vijñāna,音譯為阿賴耶識或阿梨耶識。《大乘起信論》:「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
《第三種存在》肆I. 高更的三個問題
趙拙 (2025-07-31 03:40:46) 評論 (0)第三種存在
肆、生從何來
I. 高更的三個問題
上麵這幅油畫出自法國後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是他得知小女兒去世後的傷心之作。畫布的最右邊是新生的嬰兒,正中是摘取果子的青年,最左邊是枯槁的老婦,背景有一尊代表信仰的圖騰。畫家把這幅作品命名為「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對於這三個問題,無論西方的基督教,還是東方的佛教,都試圖給出徹底的解答,隻是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基督教側重在三個問題的頭和尾,它更關心人的起源與歸宿。《舊約》開篇第一句「起初,神創造天地」,這是回答「我們從何處來」。《新約》宣揚「信耶穌得永生」,這是回答「我們向何處去」。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對於這樣的答案是滿意的。
但是對於佛法來說,它首先關注的是中間那個問題,即「我們是誰」?因為這裏的「我」,是來和去的主體。誰生誰死?誰去誰來?誰犯罪誰得救?一切行為的主體是誰?這是必須首先麵對的。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好,前後兩個問題都顯得毫無意義。比如按照物理主義的觀點,我們是一堆能夠行走的肥瘦搭配的肉,它從子宮中來,又往墳墓裏去,這不就是人生的終極答案嗎?如果生命僅僅是肉體,一切信仰都顯得毫無意義。但假如生命不僅是肉體,那麽心靈在哪?為什麽現代科學這麽發達,可以探索到極微小的粒子,卻找不到靈魂的一點痕跡呢?
所以,佛法首先關注「我是誰」?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對生命本質的解答有多重要,無需多說。在我看來,看似陳舊的佛法對這個問題有著十分新穎的見解,足以應對物理主義的挑戰。詳細內容讀者可參考前文,這裏僅借用《楞嚴》上一個比喻。「我」就像一家旅館,不變的心靈是常住的主人,變化的現象是來往的客商【1】。而在變化的現象當中,有具體的身境,又有抽象的思想。三部分合在一起,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我」【2】。就從這個簡單的分類,我們可以隱約感受佛法的嚴謹與高深。它就像隱藏在霧靄中的群山,吸引著我們繼續探索。
【1】《楞嚴經》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2】這裏的「我」對應梵文ālaya-vijñāna,音譯為阿賴耶識或阿梨耶識。《大乘起信論》:「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