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2)
蔣聞銘
六十,七十年代,蘇北城鎮的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早中晚一日三餐,兩稀一幹。早晚是稀粥,中飯是幹飯。喝稀粥就的是自家醃的鹹菜瓜子,這個鹹菜,過冬前每家買上百斤的白菜,自己醃製。瓜子不是西瓜子南瓜子,而是自家醃製的黃瓜。因為成本高的緣故,好像沒有人家自己醃蘿卜幹。偶爾到醬園裏買些醬菜蘿卜幹,是改善夥食。皮蛋鹹鴨蛋,是奢侈品,至少在袁磊這樣的人家,與日常關係不大。
早飯不全是稀粥,也有些幹貨。比方過年,每家都劃幾十斤的米糕,蒸些包子。那個時候沒有冰箱,不過冬天零下的溫度,米糕包子,風幹了,可以存留蠻長時間。風幹了的米糕,硬得像石頭,頭天晚上用水泡軟了,早上和在稀飯裏。泡軟了的米糕,也可以用少許的油在鍋裏煎一下。油煎的米糕,再沾些白糖,是美食。不怎麽窮的人家,早飯隔三岔五也買些燒餅油餅。袁磊家沒有這樣的條件,買燒餅油餅是例外不是常規。晚飯也不全是稀的,是稀粥加中午剩下的飯菜。在稀粥之上的改善,小孩子優先。夏天天氣熱,頭一天的剩飯,留到第二天早上,就會犯餿。餿味大了,袁磊爸媽就會倒掉,奶奶姑奶奶舍不得,會搶著自己吃。這種情況,就調和折中,餿飯和在玉米粉裏烙餅。袁磊媽烙的玉米餅,在袁磊的記憶裏,也算美食。
一日三頓,中午一頓是正餐。這個事是有道理的。早上幹了半天苦力,餓了,下午還有半天,中午必須吃飽。飯是幹米飯,有下飯的菜。菜一般是炒蔬菜,青菜豆腐韭菜冬瓜之類。每周有一兩次改善,用幾兩肉切成肉絲炒青菜韭菜。因為是水鄉,水裏來的螺絲蛤蜊蜆子,是肉絲的替代品。袁磊小時候最想吃的,自然是紅燒肉紅燒丸子紅燒魚。不過這些大肉大魚,過年過節才有。袁磊後來,在美國娶妻生子,請爸媽過來幫忙。他們到來前的一段,跟老婆一通吹,說我媽做飯的那個手藝,在洛杉磯的中國餐館都吃不著,這一回可是有口福了。來了一做,根本不是那麽一回事。
就吃而言,這樣的窮日子,不是完全沒有好吃的,但是好吃的東西,隻能偶爾吃到。在這些一年吃不到幾頓,卻讓人口齒留香,一輩子忘不了卻怎麽也沒法再品嚐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之外,到現在袁磊還愛吃的兩道家鄉菜,是韭菜炒蜆子和嘬螺絲。菜做起來很麻煩。就說這個嘬螺絲,要用剪子,一個一個剪去螺絲的尾部,用醬油辣椒水煮。吃螺絲肉,不用針挑用嘴嘬。這兩道家常菜,做起來麻煩,吃起來不雅相,所以上不了台麵。不要說袁磊在美國吃不著,即使是現在,在家鄉縣城的飯館裏也沒有。不過他記得的小時候的美味,現在還覺著不錯的,也就這兩道了。可憐小袁磊當年,每天中午吃得多的,不是韭菜炒肉絲,韭菜炒蜆子,而是純炒韭菜沒有肉絲蜆子。喝的不是冬瓜蛤蜊湯,而是沒有蛤蜊的純冬瓜湯。那個時候的袁磊,一見飯桌上的炒韭菜冬瓜湯,頭就犯大。
好東西吃不著,自然是因為沒錢。袁磊一家,爺爺去世前七口人,爺爺掙多少,袁磊不知道,但好像他也就是自己夠自己,餘下的六口人,每月的收入,死死的是他爸三十九塊,他媽三十一塊,一共七十。這個月收入,從袁磊記事,到上大學,一直沒變過。現在說起來,那年頭計劃供應,什麽都要票,糧票油票肉票布票,聽起來好像如果沒有這些票,老百姓的日子,會好很多。其實要票不要票,對袁磊這樣的人家,是不相幹的。每月一人二十八斤米,每斤一毛九,這樣的月收入,光買米,就去掉了一半。一家老小,大大小小的開支,油鹽醬醋,買菜穿衣服抽煙送人情,都在餘下的一半裏,想想看能有多少,可以拿去買七毛九一斤的肉。窮人的日子,缺錢不缺票。
不過人還真是有趣,袁磊腦子裏,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都是在那些窮日子裏得來的。 他小時候記憶裏的美食,還有餅幹,一分錢一塊的糖,中秋節吃的比石頭差不多硬的月餅,橘子灌頭和雲片糕。不過這些東西,當年做得質量就很差,雖然覺得好,但都成不了想象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袁磊是與眾不同的大饞貓。這個事他弟妹加入到他們家幾個月後,就有了總結。她說想要別人叛變,要麽美色誘惑,要麽嚴刑拷打,但是對袁磊用不著,先餓他兩天,再給點好吃的,就叛變了。這麽個饞貓,從小家裏窮吃不著好東西,後來不窮了,又得了糖尿病,還是吃不著,也是悲催的。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
兒時的記憶(2)
蔣聞銘 (2025-07-11 20:22:07) 評論 (0)
兒時的記憶(2)
蔣聞銘
六十,七十年代,蘇北城鎮的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早中晚一日三餐,兩稀一幹。早晚是稀粥,中飯是幹飯。喝稀粥就的是自家醃的鹹菜瓜子,這個鹹菜,過冬前每家買上百斤的白菜,自己醃製。瓜子不是西瓜子南瓜子,而是自家醃製的黃瓜。因為成本高的緣故,好像沒有人家自己醃蘿卜幹。偶爾到醬園裏買些醬菜蘿卜幹,是改善夥食。皮蛋鹹鴨蛋,是奢侈品,至少在袁磊這樣的人家,與日常關係不大。
早飯不全是稀粥,也有些幹貨。比方過年,每家都劃幾十斤的米糕,蒸些包子。那個時候沒有冰箱,不過冬天零下的溫度,米糕包子,風幹了,可以存留蠻長時間。風幹了的米糕,硬得像石頭,頭天晚上用水泡軟了,早上和在稀飯裏。泡軟了的米糕,也可以用少許的油在鍋裏煎一下。油煎的米糕,再沾些白糖,是美食。不怎麽窮的人家,早飯隔三岔五也買些燒餅油餅。袁磊家沒有這樣的條件,買燒餅油餅是例外不是常規。晚飯也不全是稀的,是稀粥加中午剩下的飯菜。在稀粥之上的改善,小孩子優先。夏天天氣熱,頭一天的剩飯,留到第二天早上,就會犯餿。餿味大了,袁磊爸媽就會倒掉,奶奶姑奶奶舍不得,會搶著自己吃。這種情況,就調和折中,餿飯和在玉米粉裏烙餅。袁磊媽烙的玉米餅,在袁磊的記憶裏,也算美食。
一日三頓,中午一頓是正餐。這個事是有道理的。早上幹了半天苦力,餓了,下午還有半天,中午必須吃飽。飯是幹米飯,有下飯的菜。菜一般是炒蔬菜,青菜豆腐韭菜冬瓜之類。每周有一兩次改善,用幾兩肉切成肉絲炒青菜韭菜。因為是水鄉,水裏來的螺絲蛤蜊蜆子,是肉絲的替代品。袁磊小時候最想吃的,自然是紅燒肉紅燒丸子紅燒魚。不過這些大肉大魚,過年過節才有。袁磊後來,在美國娶妻生子,請爸媽過來幫忙。他們到來前的一段,跟老婆一通吹,說我媽做飯的那個手藝,在洛杉磯的中國餐館都吃不著,這一回可是有口福了。來了一做,根本不是那麽一回事。
就吃而言,這樣的窮日子,不是完全沒有好吃的,但是好吃的東西,隻能偶爾吃到。在這些一年吃不到幾頓,卻讓人口齒留香,一輩子忘不了卻怎麽也沒法再品嚐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之外,到現在袁磊還愛吃的兩道家鄉菜,是韭菜炒蜆子和嘬螺絲。菜做起來很麻煩。就說這個嘬螺絲,要用剪子,一個一個剪去螺絲的尾部,用醬油辣椒水煮。吃螺絲肉,不用針挑用嘴嘬。這兩道家常菜,做起來麻煩,吃起來不雅相,所以上不了台麵。不要說袁磊在美國吃不著,即使是現在,在家鄉縣城的飯館裏也沒有。不過他記得的小時候的美味,現在還覺著不錯的,也就這兩道了。可憐小袁磊當年,每天中午吃得多的,不是韭菜炒肉絲,韭菜炒蜆子,而是純炒韭菜沒有肉絲蜆子。喝的不是冬瓜蛤蜊湯,而是沒有蛤蜊的純冬瓜湯。那個時候的袁磊,一見飯桌上的炒韭菜冬瓜湯,頭就犯大。
好東西吃不著,自然是因為沒錢。袁磊一家,爺爺去世前七口人,爺爺掙多少,袁磊不知道,但好像他也就是自己夠自己,餘下的六口人,每月的收入,死死的是他爸三十九塊,他媽三十一塊,一共七十。這個月收入,從袁磊記事,到上大學,一直沒變過。現在說起來,那年頭計劃供應,什麽都要票,糧票油票肉票布票,聽起來好像如果沒有這些票,老百姓的日子,會好很多。其實要票不要票,對袁磊這樣的人家,是不相幹的。每月一人二十八斤米,每斤一毛九,這樣的月收入,光買米,就去掉了一半。一家老小,大大小小的開支,油鹽醬醋,買菜穿衣服抽煙送人情,都在餘下的一半裏,想想看能有多少,可以拿去買七毛九一斤的肉。窮人的日子,缺錢不缺票。
不過人還真是有趣,袁磊腦子裏,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都是在那些窮日子裏得來的。 他小時候記憶裏的美食,還有餅幹,一分錢一塊的糖,中秋節吃的比石頭差不多硬的月餅,橘子灌頭和雲片糕。不過這些東西,當年做得質量就很差,雖然覺得好,但都成不了想象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袁磊是與眾不同的大饞貓。這個事他弟妹加入到他們家幾個月後,就有了總結。她說想要別人叛變,要麽美色誘惑,要麽嚴刑拷打,但是對袁磊用不著,先餓他兩天,再給點好吃的,就叛變了。這麽個饞貓,從小家裏窮吃不著好東西,後來不窮了,又得了糖尿病,還是吃不著,也是悲催的。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
蔣聞銘
六十,七十年代,蘇北城鎮的老百姓,居家過日子,早中晚一日三餐,兩稀一幹。早晚是稀粥,中飯是幹飯。喝稀粥就的是自家醃的鹹菜瓜子,這個鹹菜,過冬前每家買上百斤的白菜,自己醃製。瓜子不是西瓜子南瓜子,而是自家醃製的黃瓜。因為成本高的緣故,好像沒有人家自己醃蘿卜幹。偶爾到醬園裏買些醬菜蘿卜幹,是改善夥食。皮蛋鹹鴨蛋,是奢侈品,至少在袁磊這樣的人家,與日常關係不大。
早飯不全是稀粥,也有些幹貨。比方過年,每家都劃幾十斤的米糕,蒸些包子。那個時候沒有冰箱,不過冬天零下的溫度,米糕包子,風幹了,可以存留蠻長時間。風幹了的米糕,硬得像石頭,頭天晚上用水泡軟了,早上和在稀飯裏。泡軟了的米糕,也可以用少許的油在鍋裏煎一下。油煎的米糕,再沾些白糖,是美食。不怎麽窮的人家,早飯隔三岔五也買些燒餅油餅。袁磊家沒有這樣的條件,買燒餅油餅是例外不是常規。晚飯也不全是稀的,是稀粥加中午剩下的飯菜。在稀粥之上的改善,小孩子優先。夏天天氣熱,頭一天的剩飯,留到第二天早上,就會犯餿。餿味大了,袁磊爸媽就會倒掉,奶奶姑奶奶舍不得,會搶著自己吃。這種情況,就調和折中,餿飯和在玉米粉裏烙餅。袁磊媽烙的玉米餅,在袁磊的記憶裏,也算美食。
一日三頓,中午一頓是正餐。這個事是有道理的。早上幹了半天苦力,餓了,下午還有半天,中午必須吃飽。飯是幹米飯,有下飯的菜。菜一般是炒蔬菜,青菜豆腐韭菜冬瓜之類。每周有一兩次改善,用幾兩肉切成肉絲炒青菜韭菜。因為是水鄉,水裏來的螺絲蛤蜊蜆子,是肉絲的替代品。袁磊小時候最想吃的,自然是紅燒肉紅燒丸子紅燒魚。不過這些大肉大魚,過年過節才有。袁磊後來,在美國娶妻生子,請爸媽過來幫忙。他們到來前的一段,跟老婆一通吹,說我媽做飯的那個手藝,在洛杉磯的中國餐館都吃不著,這一回可是有口福了。來了一做,根本不是那麽一回事。
就吃而言,這樣的窮日子,不是完全沒有好吃的,但是好吃的東西,隻能偶爾吃到。在這些一年吃不到幾頓,卻讓人口齒留香,一輩子忘不了卻怎麽也沒法再品嚐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之外,到現在袁磊還愛吃的兩道家鄉菜,是韭菜炒蜆子和嘬螺絲。菜做起來很麻煩。就說這個嘬螺絲,要用剪子,一個一個剪去螺絲的尾部,用醬油辣椒水煮。吃螺絲肉,不用針挑用嘴嘬。這兩道家常菜,做起來麻煩,吃起來不雅相,所以上不了台麵。不要說袁磊在美國吃不著,即使是現在,在家鄉縣城的飯館裏也沒有。不過他記得的小時候的美味,現在還覺著不錯的,也就這兩道了。可憐小袁磊當年,每天中午吃得多的,不是韭菜炒肉絲,韭菜炒蜆子,而是純炒韭菜沒有肉絲蜆子。喝的不是冬瓜蛤蜊湯,而是沒有蛤蜊的純冬瓜湯。那個時候的袁磊,一見飯桌上的炒韭菜冬瓜湯,頭就犯大。
好東西吃不著,自然是因為沒錢。袁磊一家,爺爺去世前七口人,爺爺掙多少,袁磊不知道,但好像他也就是自己夠自己,餘下的六口人,每月的收入,死死的是他爸三十九塊,他媽三十一塊,一共七十。這個月收入,從袁磊記事,到上大學,一直沒變過。現在說起來,那年頭計劃供應,什麽都要票,糧票油票肉票布票,聽起來好像如果沒有這些票,老百姓的日子,會好很多。其實要票不要票,對袁磊這樣的人家,是不相幹的。每月一人二十八斤米,每斤一毛九,這樣的月收入,光買米,就去掉了一半。一家老小,大大小小的開支,油鹽醬醋,買菜穿衣服抽煙送人情,都在餘下的一半裏,想想看能有多少,可以拿去買七毛九一斤的肉。窮人的日子,缺錢不缺票。
不過人還真是有趣,袁磊腦子裏,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美味佳肴,都是在那些窮日子裏得來的。 他小時候記憶裏的美食,還有餅幹,一分錢一塊的糖,中秋節吃的比石頭差不多硬的月餅,橘子灌頭和雲片糕。不過這些東西,當年做得質量就很差,雖然覺得好,但都成不了想象中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袁磊是與眾不同的大饞貓。這個事他弟妹加入到他們家幾個月後,就有了總結。她說想要別人叛變,要麽美色誘惑,要麽嚴刑拷打,但是對袁磊用不著,先餓他兩天,再給點好吃的,就叛變了。這麽個饞貓,從小家裏窮吃不著好東西,後來不窮了,又得了糖尿病,還是吃不著,也是悲催的。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