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25)
易中天回校作報告,激勵我勇往直前
1986年4月17日是星期四,下午政治學習時間,學校請時任武漢大學中文係的副主任易中天,回母校給老師們講美學問題。這是易中天第一次回母校作報告。
易中天是華師一附中1965屆高三(1)班的,當時坐在下麵聽他作報告的有三個與他同屆的學友,他同班的徐尚哲,(2)班的遊麗昭和李培永。徐尚哲是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畢業的高材生,畢業時被分配到偏遠地區;我與遊麗昭高中畢業時,因“不宜錄取”政策,而被武漢市教育局錄用當中學老師,1967年12月,都分配在武漢市的一般中學。我們三人都是曆經周折,先後在母校袁福校長的熱情關愛下,相繼調回母校的。
易中天當年也是因“不宜錄取”,上不成大學,而支邊去了新疆。後來憑著“同等學力”,於1978年直接報考武漢大學中文係研究生,考回武漢。畢業時幸遇當代蔡元培——劉道玉校長,千方百計把他留在了武漢大學,後來憑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和紮實深厚的學術功底,當上了武大中文係的副主任。
且不說,他把美學問題深入淺出地講得頭頭是道,讓他的老師和老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還讓那一次“政治學習”真正發揮了“學習”功能。至少於我是這樣認為的。邊聽邊想,他就是我後半生學習的榜樣!
1980年,僅高中學曆的我,經過一周試教,嚴格考核,母校給武漢市教育局發出“商調函”,被該局人事處長拒絕。後在武漢四十三中安大庭校長的全力支持下,1980年9月開學,我就借調回母校一邊工作,一邊跑調動手續。一年多後,在一位老校友的熱情幫助下,經時任武漢市市長黎智批示“同意”,於1981年12月15日,正式調回母校。
華師一附中教師不坐班,但嚴格規定三個時間是必須到位的:始於十年文革的“政治學習”時間、教研組集體備課時、按課表該你上課時。其餘時間由教師自由支配。
易中天是華師一附中1965屆高三(1)班的,當時坐在下麵聽他作報告的有三個與他同屆的同學,他同班的徐尚哲,(2)班的遊麗昭和李培永。徐尚哲是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畢業的高材生,畢業時因父親是右派而被分配到偏遠地區;我與遊麗昭高中畢業時,因“不宜錄取”政策,而被武漢市教育局錄用當中學老師,後來都分配在武漢市的一般中學。我們三人都是曆經周折,先後在袁福校長的熱情關愛下,相繼調回母校的。
1977年恢複高考時,我已過而立之年,是兩個女兒的父親,後來,在時任水廠路中學校長安大庭的熱情關照下,跟著安校長一起,調到礄口區重點中學武漢四十三中,執教文科重點班。那時,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北京的《中學語文教學》、上海的《語文學習》相繼創刊,我是每期必讀。除了讀專家學者的關於語文教學的論著,更多的是讀中學語文老師的文章。讀而思,常常看到一些中學老師的文章赫然登在刊物上,雖然我沒有項羽那種“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氣,但還是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種不服周的想法,難道我的文章就不能登上去嗎?剛好《中學語文教學》編輯部1979年有一期發了“《一篇優秀作文的誕生》征文啟事”。我就把如何指導學生寫記敘文、麵批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文章。用掛號信寄到北京。
沒有想到,大約個把月後,收到編輯部掛號寄給我的“清樣”。小心翼翼地拆開掛號信,似乎聞到了油墨飄香,看到我寫的文章終於變成了鉛字,雖然還隻是“清樣”,但那一瞬間,仍然抑製不住無比激動的心情!回到家,第一時間與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愛人分享喜悅、共享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的成果。
更沒有想到,1979年春節期間,在漢口街頭偶遇母校原校辦農場王仕良場長,他極力勸我回母校工作。後來,曆經艱難曲折終於調回母校了,
當幸運之神光顧我時,剛好是“不惑”之年。沒有想到,學友易中天來母校作報告時,正是我剛從蘇滬遊學歸來的第二天。遊學江南,收獲頗豐。再聽易中天學友的談美學,於細微處見精神。一堂課,一次演講,特別是像這樣理論性非常強的抽象概念怎麽講,易中天以他特有的風格,講得生動、形象、風趣,引人入勝。不僅讓大家如沐春風,更讓我深刻認識到從理論上提高自己該是多麽重要!
袁校長安排當時在母校工作的徐尚哲、遊麗昭和李培永,與易中天見麵座談。那是我與易中天高中畢業後第一次在母校見麵。當時我正在母校執教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易中天的治學精神和取得的成績,讓我清醒認識到勇往直前繼續走語文教改之路,還要有“謀”,於我而言,謀就是要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有勇有謀才能成就未來!
易中天與我都是華師一附中65屆的學生,他在一班,我在二班。吳傳忠老師教我們兩個班的語文課。
2010年7月,易中天在答《東莞時報》記者問時,是這樣回憶高中時代的吳傳忠老師的:
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作文題,叫《記一位難忘的人》。
我問老師,寫古人行不行?
老師楞了一下,說行。
我又問,不寫成記敘文行不行?
老師又楞了一下,又說行。
我得寸進尺,又問,回家寫行不行?
這回老師特爽快,說行。
我回家。寫了一篇獨幕劇《蘇武牧羊》,老師給了高分。後來,隻要是作文課,我就回家寫。有一次,我用繁體字和文言文寫了一篇遊記,老師給了最高分。他就是我永遠難忘的吳傳忠老師。
高三畢業時,易中天與我的命運一樣,因“不宜錄取”而名落孫山。後來,接到武漢市教育局的《錄用通知書》,被錄用為中學語文教師,並通知於9月1日到湖北省實驗師範學校師資短訓部報到。易中天當時與我們二班十幾個同學,相約去了新疆建設兵團。
與易中天第二次見麵還是在母校。那是2010年11月,母校六十周年校慶在洪山區湯遜湖新校區舉行時,學校請易中天回來給全校師生作報告。吳傳忠老師、朱牧生和我,在他走到報告大廳門口時,與他相見。他一眼看到恩師吳傳忠,立即彎腰九十度,向吳老師行了一個鞠躬大禮。見麵之後,與我們分別照相留念。
(易中天尊重恩師,虔誠行大禮後與恩師合影)
真是世事難料啊!沒有想到的是,2014年前夕,與易中天第三次見麵,在海南三亞,而且又是他在走上講台作報告前一刻。
2014年新年前一天,我和海南捧雲茶業的老總沈彩鋼一起,在三亞如約去看望前來參加正和島新年年會的易中天。得知易中天喜歡品茶,沈總特地準備了他們公司去年秋季生產的上好紅茶“海南紅”,及剛剛出鍋的綠茶“雨林天香”頭采茶。
2013年12月30日上午,我們到會議所在的亞龍灣麗思卡爾頓酒店相見。一見麵他就詼諧的說:“讓你們來酒店見麵,實在抱歉!我是被雙規了的,身不由己啊!”
沈總與他握手相見時,他說:“海南好山好水好空氣,應該是個出好茶的地方啊!”。他接受沈總的茶禮後表示感謝,讚賞“海南紅”的茶名起得好!接著,早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茶葉係的沈總,還向他介紹了海南茶葉的曆史、海南茶的特點,從蘇東坡到吳覺農,從紅茶到綠茶,雖簡要但又生動具體,讓易中天和我都聽得津津有味,直到秘書幾次催促他該上台做主題演講了,關於茶的話題依然興猶未了。臨分別時,他主動提出和老同學及“茶博士”一起留個影做紀念。
(我右手拿的是易中天當時簽名贈送的剛出版的《品三國》)
自2013年在三亞與易中天話別之後,一晃十年就過去了。
其間有五年時間,從2018年9月到2023年9月,因了疫情,我一直在美國。2023年9月27日,從紐約經台北飛上海,9月28日抵達上海,立即微信易中天,他回複“我不在上海,11月30日回武漢見麵”。
原來,11月30日是武漢大學130周年校慶。上午他應邀參加慶祝大會,並發表演講。然後趕到華中農業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二樓“南湖廳”聚會。
(從左至右劉崇平、楊新起、鄒琪健、曾祥華、馮蘭、易中天、王延五、李培永、方俊、唐惠良)
2023年11月30日中午,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1965屆幾個學友在武漢,與老同學易中天小聚,盡享天下快意之事,留下人生晚年最難忘的記憶。
中午11點半,易中天百忙之中從東湖之濱的珞珈山,趕到南湖之畔的獅子山,與學友來聚會。他一走進華中農業大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南湖廳”,大家都表示熱烈歡迎,他點頭笑著說:“對不起!讓各位久等了!”
王延五:“都是老同學,不必客套了!今天我們聚會就做三件事:一、拍照;二、吃飯 ;三、不論天下談友情。可以吧?”
易中天點頭稱讚:“好!好!”負責組織、主持這次聚會活動的老同學、華中農業大學馮蘭教授,安排拍了團體照之後,對易中天說:“你就站在那兒當一會兒模特吧,大家輪流上去與你拍照。”
馮蘭說,先請李培永與他的學生跟易老師照一張吧!馮老師向易老師介紹,這位年輕人叫唐惠良,他是李培永老師在海南培養的第一批優秀學生的代表。當過十年大學老師,後來下海,為人正派,又有經濟頭腦,事業發展順利、成就斐然。近來又在新加坡發展文化產業。關鍵是唐惠良和我們三觀一致,且非常“敬重崇拜易老師”!前天,我就向你隆重推薦過,經學長你同意,我們請他來參加這次聚會。唐惠良立即上前緊握易老師的手,非常虔誠地說:“能見到易老師是我多年的夢想,現在終於實現了!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吸取易老師供給的精神食糧,傳承中華文化。懇請得到易老師的指教!”易中天非常高興地歡迎他參加我們的聚會,並合影留念。
(易中天與我和我的學生唐惠良合影)
全部拍完照之後,入席之前,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本子、或易中天的著作,請易中天題字簽名;易中天給各位學友簽名之後,分送每一位與會人員一套簽名題字的《曹操》(上中下三冊),每一套書分裝的紙袋上已經寫好了各位同學的姓名,細微之處可見易中天心誠之至,令人感動!
隨後,我們的老同學聚會進入了第三個環節,邊吃邊聊,間或易老師也答同學問。
李培永問他,是否說過下麵三句話:
傳說,疫情期間,易老師答客人問。
客人問:目前疫情狀況怎麽樣?
易中天:現狀不可描述;
客人問:未來發展如何?
易中天:未來不可預測;
客人問:結果將會怎樣?
易中天:一切皆有可能!
易中天明確答複:這三句話都是我說過的,但不是在疫情期間說的!
於是,大家七嘴八舌聊起許多“易中天說的段子”,有的一聽,就知道不是他說的,那配上的視頻,一看就發現圖文也不相匹配!易中天說,剛開始確實不勝其煩,後來習慣了,他願意說就由他去說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唄!
這次參加聚會的老同學共八位,其中王延五、鄒琪健和李培永是65屆(2)班的,其餘五位都是(1)班的。我們兩個班的教室,當年在母校高中樓可謂“門當戶對”,且語、數、外(俄語)三科,分別都是同一位老師教,易中天多次在許多文章中,回憶過我們的語文老師吳傳忠。懷念當年老師們對學生之愛、之寬容,無不動容。
王延五入席之後,緊挨著易中天而坐,兩人都是恢複高考後,以同等學力,考取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王延五讀史、易中天學文。文史不分家,本來又是中學同學,不期然相遇在珞珈山繼續深造。這次小聚,兩人有說不完的話,還就一些共同的話題切磋交流,談古論今,言談所及,讓學友們大開眼。
聊著聊著,又談到我們65屆。今天到會的隻有一班和二班的幾個學友,而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錢展望是三班的,他也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一位教了十幾年小學的體育老師,華麗轉身成為“武鋼三中”的數學特級教師……
我們與易中天三小時短聚,匆匆而過,送走易中天後,大家還沉浸在興奮之中,深感晚年學友相聚之快意盡興,非常感謝這次聚會的組織者與主持人馮蘭同學。大家互加微信之後,才依依惜別。
我的學生唐惠良在這次聚會上,目睹易中天為人處事之細致周全,又得到易老師厚愛,更加崇拜他多年來的偶像。我告誡他,易中天現在之忙碌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你與他有微信聯係了,以後,小事不要煩他,非找他不可的事情,也要先問問他是否有時間。總之,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幹擾他的日程安排。
後來,唐惠良告訴我,春節前夕,易老師通知他去上海,參加大年初二在靜安寺的活動。我立即微信給他:“你明天要去見易老師,請你先讀一下這篇文章(我寫的“教育隨筆”《“急不擇言”的病源》)。其實在你讀高中的時候,我就已經講過了。如果你有時間,還可以上網查一下崔永元采訪易中天,兩個人的對話充滿了智慧!你有機會與易老師對話,是你的福氣!一定要珍惜!要善於傾聽,積極思考,擇機應對!我相信你一定會收獲滿滿的!事後要及時記錄整理全部對話,於己於人都是難得的珍貴資料!“
易中天厚愛我的學生,特別邀請他去上海靜安寺參加對詩活動,是他愛生如己,待生如友的生動再現!
易中天回校作報告,激勵我勇往直前
李培永 (2025-07-12 05:57:28) 評論 (0)四、我的十年教學成長(25)
易中天回校作報告,激勵我勇往直前
1986年4月17日是星期四,下午政治學習時間,學校請時任武漢大學中文係的副主任易中天,回母校給老師們講美學問題。這是易中天第一次回母校作報告。
易中天是華師一附中1965屆高三(1)班的,當時坐在下麵聽他作報告的有三個與他同屆的學友,他同班的徐尚哲,(2)班的遊麗昭和李培永。徐尚哲是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畢業的高材生,畢業時被分配到偏遠地區;我與遊麗昭高中畢業時,因“不宜錄取”政策,而被武漢市教育局錄用當中學老師,1967年12月,都分配在武漢市的一般中學。我們三人都是曆經周折,先後在母校袁福校長的熱情關愛下,相繼調回母校的。
易中天當年也是因“不宜錄取”,上不成大學,而支邊去了新疆。後來憑著“同等學力”,於1978年直接報考武漢大學中文係研究生,考回武漢。畢業時幸遇當代蔡元培——劉道玉校長,千方百計把他留在了武漢大學,後來憑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和紮實深厚的學術功底,當上了武大中文係的副主任。
且不說,他把美學問題深入淺出地講得頭頭是道,讓他的老師和老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還讓那一次“政治學習”真正發揮了“學習”功能。至少於我是這樣認為的。邊聽邊想,他就是我後半生學習的榜樣!
1980年,僅高中學曆的我,經過一周試教,嚴格考核,母校給武漢市教育局發出“商調函”,被該局人事處長拒絕。後在武漢四十三中安大庭校長的全力支持下,1980年9月開學,我就借調回母校一邊工作,一邊跑調動手續。一年多後,在一位老校友的熱情幫助下,經時任武漢市市長黎智批示“同意”,於1981年12月15日,正式調回母校。
華師一附中教師不坐班,但嚴格規定三個時間是必須到位的:始於十年文革的“政治學習”時間、教研組集體備課時、按課表該你上課時。其餘時間由教師自由支配。
易中天是華師一附中1965屆高三(1)班的,當時坐在下麵聽他作報告的有三個與他同屆的同學,他同班的徐尚哲,(2)班的遊麗昭和李培永。徐尚哲是北京師範大學化學係畢業的高材生,畢業時因父親是右派而被分配到偏遠地區;我與遊麗昭高中畢業時,因“不宜錄取”政策,而被武漢市教育局錄用當中學老師,後來都分配在武漢市的一般中學。我們三人都是曆經周折,先後在袁福校長的熱情關愛下,相繼調回母校的。
1977年恢複高考時,我已過而立之年,是兩個女兒的父親,後來,在時任水廠路中學校長安大庭的熱情關照下,跟著安校長一起,調到礄口區重點中學武漢四十三中,執教文科重點班。那時,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北京的《中學語文教學》、上海的《語文學習》相繼創刊,我是每期必讀。除了讀專家學者的關於語文教學的論著,更多的是讀中學語文老師的文章。讀而思,常常看到一些中學老師的文章赫然登在刊物上,雖然我沒有項羽那種“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氣,但還是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種不服周的想法,難道我的文章就不能登上去嗎?剛好《中學語文教學》編輯部1979年有一期發了“《一篇優秀作文的誕生》征文啟事”。我就把如何指導學生寫記敘文、麵批如何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文章。用掛號信寄到北京。
沒有想到,大約個把月後,收到編輯部掛號寄給我的“清樣”。小心翼翼地拆開掛號信,似乎聞到了油墨飄香,看到我寫的文章終於變成了鉛字,雖然還隻是“清樣”,但那一瞬間,仍然抑製不住無比激動的心情!回到家,第一時間與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愛人分享喜悅、共享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的成果。
更沒有想到,1979年春節期間,在漢口街頭偶遇母校原校辦農場王仕良場長,他極力勸我回母校工作。後來,曆經艱難曲折終於調回母校了,
當幸運之神光顧我時,剛好是“不惑”之年。沒有想到,學友易中天來母校作報告時,正是我剛從蘇滬遊學歸來的第二天。遊學江南,收獲頗豐。再聽易中天學友的談美學,於細微處見精神。一堂課,一次演講,特別是像這樣理論性非常強的抽象概念怎麽講,易中天以他特有的風格,講得生動、形象、風趣,引人入勝。不僅讓大家如沐春風,更讓我深刻認識到從理論上提高自己該是多麽重要!
袁校長安排當時在母校工作的徐尚哲、遊麗昭和李培永,與易中天見麵座談。那是我與易中天高中畢業後第一次在母校見麵。當時我正在母校執教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易中天的治學精神和取得的成績,讓我清醒認識到勇往直前繼續走語文教改之路,還要有“謀”,於我而言,謀就是要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有勇有謀才能成就未來!
易中天與我都是華師一附中65屆的學生,他在一班,我在二班。吳傳忠老師教我們兩個班的語文課。
2010年7月,易中天在答《東莞時報》記者問時,是這樣回憶高中時代的吳傳忠老師的:
有一次,老師出了一道作文題,叫《記一位難忘的人》。
我問老師,寫古人行不行?
老師楞了一下,說行。
我又問,不寫成記敘文行不行?
老師又楞了一下,又說行。
我得寸進尺,又問,回家寫行不行?
這回老師特爽快,說行。
我回家。寫了一篇獨幕劇《蘇武牧羊》,老師給了高分。後來,隻要是作文課,我就回家寫。有一次,我用繁體字和文言文寫了一篇遊記,老師給了最高分。他就是我永遠難忘的吳傳忠老師。
高三畢業時,易中天與我的命運一樣,因“不宜錄取”而名落孫山。後來,接到武漢市教育局的《錄用通知書》,被錄用為中學語文教師,並通知於9月1日到湖北省實驗師範學校師資短訓部報到。易中天當時與我們二班十幾個同學,相約去了新疆建設兵團。
與易中天第二次見麵還是在母校。那是2010年11月,母校六十周年校慶在洪山區湯遜湖新校區舉行時,學校請易中天回來給全校師生作報告。吳傳忠老師、朱牧生和我,在他走到報告大廳門口時,與他相見。他一眼看到恩師吳傳忠,立即彎腰九十度,向吳老師行了一個鞠躬大禮。見麵之後,與我們分別照相留念。
(易中天尊重恩師,虔誠行大禮後與恩師合影)
真是世事難料啊!沒有想到的是,2014年前夕,與易中天第三次見麵,在海南三亞,而且又是他在走上講台作報告前一刻。
2014年新年前一天,我和海南捧雲茶業的老總沈彩鋼一起,在三亞如約去看望前來參加正和島新年年會的易中天。得知易中天喜歡品茶,沈總特地準備了他們公司去年秋季生產的上好紅茶“海南紅”,及剛剛出鍋的綠茶“雨林天香”頭采茶。
2013年12月30日上午,我們到會議所在的亞龍灣麗思卡爾頓酒店相見。一見麵他就詼諧的說:“讓你們來酒店見麵,實在抱歉!我是被雙規了的,身不由己啊!”
沈總與他握手相見時,他說:“海南好山好水好空氣,應該是個出好茶的地方啊!”。他接受沈總的茶禮後表示感謝,讚賞“海南紅”的茶名起得好!接著,早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茶葉係的沈總,還向他介紹了海南茶葉的曆史、海南茶的特點,從蘇東坡到吳覺農,從紅茶到綠茶,雖簡要但又生動具體,讓易中天和我都聽得津津有味,直到秘書幾次催促他該上台做主題演講了,關於茶的話題依然興猶未了。臨分別時,他主動提出和老同學及“茶博士”一起留個影做紀念。
(我右手拿的是易中天當時簽名贈送的剛出版的《品三國》)
自2013年在三亞與易中天話別之後,一晃十年就過去了。
其間有五年時間,從2018年9月到2023年9月,因了疫情,我一直在美國。2023年9月27日,從紐約經台北飛上海,9月28日抵達上海,立即微信易中天,他回複“我不在上海,11月30日回武漢見麵”。
原來,11月30日是武漢大學130周年校慶。上午他應邀參加慶祝大會,並發表演講。然後趕到華中農業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二樓“南湖廳”聚會。
(從左至右劉崇平、楊新起、鄒琪健、曾祥華、馮蘭、易中天、王延五、李培永、方俊、唐惠良)
2023年11月30日中午,我們華中師大一附中1965屆幾個學友在武漢,與老同學易中天小聚,盡享天下快意之事,留下人生晚年最難忘的記憶。
中午11點半,易中天百忙之中從東湖之濱的珞珈山,趕到南湖之畔的獅子山,與學友來聚會。他一走進華中農業大學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南湖廳”,大家都表示熱烈歡迎,他點頭笑著說:“對不起!讓各位久等了!”
王延五:“都是老同學,不必客套了!今天我們聚會就做三件事:一、拍照;二、吃飯 ;三、不論天下談友情。可以吧?”
易中天點頭稱讚:“好!好!”負責組織、主持這次聚會活動的老同學、華中農業大學馮蘭教授,安排拍了團體照之後,對易中天說:“你就站在那兒當一會兒模特吧,大家輪流上去與你拍照。”
馮蘭說,先請李培永與他的學生跟易老師照一張吧!馮老師向易老師介紹,這位年輕人叫唐惠良,他是李培永老師在海南培養的第一批優秀學生的代表。當過十年大學老師,後來下海,為人正派,又有經濟頭腦,事業發展順利、成就斐然。近來又在新加坡發展文化產業。關鍵是唐惠良和我們三觀一致,且非常“敬重崇拜易老師”!前天,我就向你隆重推薦過,經學長你同意,我們請他來參加這次聚會。唐惠良立即上前緊握易老師的手,非常虔誠地說:“能見到易老師是我多年的夢想,現在終於實現了!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吸取易老師供給的精神食糧,傳承中華文化。懇請得到易老師的指教!”易中天非常高興地歡迎他參加我們的聚會,並合影留念。
(易中天與我和我的學生唐惠良合影)
全部拍完照之後,入席之前,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本子、或易中天的著作,請易中天題字簽名;易中天給各位學友簽名之後,分送每一位與會人員一套簽名題字的《曹操》(上中下三冊),每一套書分裝的紙袋上已經寫好了各位同學的姓名,細微之處可見易中天心誠之至,令人感動!
隨後,我們的老同學聚會進入了第三個環節,邊吃邊聊,間或易老師也答同學問。
李培永問他,是否說過下麵三句話:
傳說,疫情期間,易老師答客人問。
客人問:目前疫情狀況怎麽樣?
易中天:現狀不可描述;
客人問:未來發展如何?
易中天:未來不可預測;
客人問:結果將會怎樣?
易中天:一切皆有可能!
易中天明確答複:這三句話都是我說過的,但不是在疫情期間說的!
於是,大家七嘴八舌聊起許多“易中天說的段子”,有的一聽,就知道不是他說的,那配上的視頻,一看就發現圖文也不相匹配!易中天說,剛開始確實不勝其煩,後來習慣了,他願意說就由他去說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唄!
這次參加聚會的老同學共八位,其中王延五、鄒琪健和李培永是65屆(2)班的,其餘五位都是(1)班的。我們兩個班的教室,當年在母校高中樓可謂“門當戶對”,且語、數、外(俄語)三科,分別都是同一位老師教,易中天多次在許多文章中,回憶過我們的語文老師吳傳忠。懷念當年老師們對學生之愛、之寬容,無不動容。
王延五入席之後,緊挨著易中天而坐,兩人都是恢複高考後,以同等學力,考取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王延五讀史、易中天學文。文史不分家,本來又是中學同學,不期然相遇在珞珈山繼續深造。這次小聚,兩人有說不完的話,還就一些共同的話題切磋交流,談古論今,言談所及,讓學友們大開眼。
聊著聊著,又談到我們65屆。今天到會的隻有一班和二班的幾個學友,而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錢展望是三班的,他也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一位教了十幾年小學的體育老師,華麗轉身成為“武鋼三中”的數學特級教師……
我們與易中天三小時短聚,匆匆而過,送走易中天後,大家還沉浸在興奮之中,深感晚年學友相聚之快意盡興,非常感謝這次聚會的組織者與主持人馮蘭同學。大家互加微信之後,才依依惜別。
我的學生唐惠良在這次聚會上,目睹易中天為人處事之細致周全,又得到易老師厚愛,更加崇拜他多年來的偶像。我告誡他,易中天現在之忙碌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你與他有微信聯係了,以後,小事不要煩他,非找他不可的事情,也要先問問他是否有時間。總之,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幹擾他的日程安排。
後來,唐惠良告訴我,春節前夕,易老師通知他去上海,參加大年初二在靜安寺的活動。我立即微信給他:“你明天要去見易老師,請你先讀一下這篇文章(我寫的“教育隨筆”《“急不擇言”的病源》)。其實在你讀高中的時候,我就已經講過了。如果你有時間,還可以上網查一下崔永元采訪易中天,兩個人的對話充滿了智慧!你有機會與易老師對話,是你的福氣!一定要珍惜!要善於傾聽,積極思考,擇機應對!我相信你一定會收獲滿滿的!事後要及時記錄整理全部對話,於己於人都是難得的珍貴資料!“
易中天厚愛我的學生,特別邀請他去上海靜安寺參加對詩活動,是他愛生如己,待生如友的生動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