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幾個小病例,不能算病例,隻能算故事。
病人一:近80歲、女, 黑大便幾次,來到醫院。聽急診室醫生介紹,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讓nurse practitioner去收病人。她收完病人,給我講了一下。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沒我什麽事情, 就讓胃腸道去處理吧。 我也沒去看這個病人。
第二天查房,病人說,她昨天上午拉了五次黑大便,下午拉了一次。以後再也沒有。胃腸道醫生的會診報告寫道, 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可以自行停止,不需要作結腸鏡。這個胃腸道醫生讓我意外。大部分病人消化道出血,胃腸道醫生一來就是鏡檢。像這個病人, 往往是先做胃鏡,然後作腸鏡, 把錢都賺完了, 再讓病人出院。這個胃腸道醫生倒是不貪。
病人的消化道出血已經停止,我準備讓她出院。想了一下,還是等一天吧。出院太快,病人不高興,認為是推他/她出院。
當天下午, 護士來短信,說病人又拉了黑大便。第三天早晨,先看實驗室結果。血紅蛋白9.8,昨天是9.9。 病人昨天沒有繼續出血。查房, 我說:
“護士告訴我,你昨天下午又拉了黑大便。”
病人老公回答:“我觀察了她的大便, 剛開始兩段是黑色的,然後四段是過渡色, 最後兩段是棕色。”
“你的觀察能力太強了。”我說。
病人說: “他以前是胃腸道的physician assistant。”
“怪不得。”我說:“根據你先生的描述, 你的黑大便是以前出血的殘留物, 不是真的出血。可以出院了。”
病人走了以後,我又想了半天,還是搞不清楚他怎麽能把大便分出這麽一段又一段。
病人二: 30多歲、女。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中毒住院。兩天後, 生命體征正常。 我準備讓她出院。但是看她說話顛三倒四,感到讓她出院以後, 她不可能照料自己。找精神科會診。 精神科馬上把她轉過去。
過了兩天, 精神科又來找內科會診,說這個病人右腳跟有一個泡。Nurse practitioner (NP)先去看病人, 我本來想偷懶不去看病人,就讓NP處理吧。想了一下,還是去看看這個病人吧。 我不擔心NP會漏掉什麽,擔心NP小題大做,因為這是普遍的心態。
NP給我發了一張病人腳跟的照片。 看了一下,看不清楚細節。到精神科, 看見病人在走廊裏走來走去,走的很快。讓她坐下,把襪子脫下,看了一下右腳根的泡。這個泡,顯然是走路走得太久打起的泡。我問她, 住院以前是不是也這樣走來走去。 她說是。又問她穿的什麽鞋? 回答是高跟鞋。
這個病人就是穿著高跟鞋, 走得太快太久腳上起泡。治療簡單,把泡挑破, 讓液體流出來就行。 另外告訴病人不要走得太快太久。挑泡不是我的事, 是創傷科護士的事情。下醫囑讓創傷科護士來挑泡。沒我的事了, 沒必要再來看這個病人。
從精神科出來,我想腳跟起泡是日常生活常見的事情,不是醫生也知道。想當年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國軍戰士,一天行軍下來,一個任務就是挑泡。當年文革時候, 拉練行軍一天,腳上說不定也有幾個泡。挑沒挑不知道。
這些精神科醫生,一看見泡就是會診。意識不到這是很簡單的毛病。不過現在的老美,一出門就開車,也許真的不熟悉這種泡和泡的原因。此外,精神科醫生其他方麵的知識確實差。當年當醫學生在精神科實習。有一次一個病人差點暈倒,精神科醫生驚慌失措,趕快呼叫內科會診。當年就是學生,也感到他們太缺乏其他方麵的臨床知識。也許當年和現在的精神科醫生,還嫌內科醫生一點精神科常識都沒有。病人情緒有點不好就找精神科會診,說是抑鬱症。
現在分科太詳細,太繁瑣,醫生又怕吃官司,一點屁大的事情,也要會診。但是有利無弊。醫生的無能或者懶惰,是醫生醫院創收的重要條件之一。
病人三。 60歲左右女病人。腸穿孔做了結腸切除術。送到nursing home。 在那裏住了幾天,腹痛加劇, 又送回來。急診室做了一個腹部CT。 報告說左肺下部有一點浸潤, 懷疑是肺炎。病人收入院, 診斷是醫院引起的肺炎,因為病人剛出院不久。
第二天我接手, 看了這個診斷, 不以為然。病人送來醫院,是因為腹痛。 CT報告有肺炎,於是診斷肺炎,就把腹痛忘記了。這個病人有沒有肺炎?很難說。 腹痛的病因是什麽? 這個更重要。
查房, 首先問她為什麽作了結腸切除手術? 她說, 她便秘一個星期,終於來到醫院。 CT發現她有腸穿孔。病人沒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冷發燒。就是說病人沒有肺炎的症狀
再把CT看了一下, 整個腹腔有彌漫性水腫, 小腸大網膜都有水腫。我認為這個病人的腹痛, 是因為腸穿孔引起的嚴重炎症, 也可能有腹腔感染。因為便秘導致的腸穿孔,大便進入腹腔,這是很嚴重的感染,死亡率高。但是這個病人沒有肺炎,不管CT怎麽報告。
治療就是抗菌素, 針對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杆菌。加上鎮痛。
過了幾天,病人腹痛好轉, 準備讓她第二天出院。查房的時候,坐下來和她慢慢談。她在小本子上寫了很多問題,一個一個的問,我也一個一個的回答。回答完就走了。
第二天查房, 她的一個姐妹也在那裏。她對那個姐妹說, 我對她很好, 很耐心, 坐在旁邊一個一個的回答問題。另外一個醫生一邊查房一邊看表, 2分鍾就走了。
這麽一說,我倒是不那麽好意思。大部分時候,我也沒有那麽耐心。查房的時候,問了幾句,馬馬虎虎查一下就走了。這個病人,因為她的腹痛很厲害。我感到她來到醫院太晚, 腸穿孔了才來到醫院。為她感到遺憾,所以比較耐心。 詳細解釋病因,耐心回答她的問題。告訴她不要當英雄, 有什麽問題要找醫生。結果病人就記住了。
曾經有一個小研究,用錄像記錄醫生和病人的交流。結果發現,醫生幾乎不到15秒,就開始打斷病人的談話。我也差不多。問病史,根據我的思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理想的病人是回答我的問題,準確但是不囉嗦。遇到那種不聽問題,隻管自己說個不停的病人,我也會不斷打斷。那種雖然回答問題,但是跑題或者太多細節的回答,我也要打斷。遇到那種十幾二十分鍾還不能,或者不願意回答我的問題的病人,我就放棄了。
微侃醫林 200: 雞毛蒜皮
並州客 (2025-07-21 12:38:55) 評論 (0)
侃幾個小病例,不能算病例,隻能算故事。
病人一:近80歲、女, 黑大便幾次,來到醫院。聽急診室醫生介紹,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讓nurse practitioner去收病人。她收完病人,給我講了一下。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沒我什麽事情, 就讓胃腸道去處理吧。 我也沒去看這個病人。
第二天查房,病人說,她昨天上午拉了五次黑大便,下午拉了一次。以後再也沒有。胃腸道醫生的會診報告寫道, 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可以自行停止,不需要作結腸鏡。這個胃腸道醫生讓我意外。大部分病人消化道出血,胃腸道醫生一來就是鏡檢。像這個病人, 往往是先做胃鏡,然後作腸鏡, 把錢都賺完了, 再讓病人出院。這個胃腸道醫生倒是不貪。
病人的消化道出血已經停止,我準備讓她出院。想了一下,還是等一天吧。出院太快,病人不高興,認為是推他/她出院。
當天下午, 護士來短信,說病人又拉了黑大便。第三天早晨,先看實驗室結果。血紅蛋白9.8,昨天是9.9。 病人昨天沒有繼續出血。查房, 我說:
“護士告訴我,你昨天下午又拉了黑大便。”
病人老公回答:“我觀察了她的大便, 剛開始兩段是黑色的,然後四段是過渡色, 最後兩段是棕色。”
“你的觀察能力太強了。”我說。
病人說: “他以前是胃腸道的physician assistant。”
“怪不得。”我說:“根據你先生的描述, 你的黑大便是以前出血的殘留物, 不是真的出血。可以出院了。”
病人走了以後,我又想了半天,還是搞不清楚他怎麽能把大便分出這麽一段又一段。
病人二: 30多歲、女。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中毒住院。兩天後, 生命體征正常。 我準備讓她出院。但是看她說話顛三倒四,感到讓她出院以後, 她不可能照料自己。找精神科會診。 精神科馬上把她轉過去。
過了兩天, 精神科又來找內科會診,說這個病人右腳跟有一個泡。Nurse practitioner (NP)先去看病人, 我本來想偷懶不去看病人,就讓NP處理吧。想了一下,還是去看看這個病人吧。 我不擔心NP會漏掉什麽,擔心NP小題大做,因為這是普遍的心態。
NP給我發了一張病人腳跟的照片。 看了一下,看不清楚細節。到精神科, 看見病人在走廊裏走來走去,走的很快。讓她坐下,把襪子脫下,看了一下右腳根的泡。這個泡,顯然是走路走得太久打起的泡。我問她, 住院以前是不是也這樣走來走去。 她說是。又問她穿的什麽鞋? 回答是高跟鞋。
這個病人就是穿著高跟鞋, 走得太快太久腳上起泡。治療簡單,把泡挑破, 讓液體流出來就行。 另外告訴病人不要走得太快太久。挑泡不是我的事, 是創傷科護士的事情。下醫囑讓創傷科護士來挑泡。沒我的事了, 沒必要再來看這個病人。
從精神科出來,我想腳跟起泡是日常生活常見的事情,不是醫生也知道。想當年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國軍戰士,一天行軍下來,一個任務就是挑泡。當年文革時候, 拉練行軍一天,腳上說不定也有幾個泡。挑沒挑不知道。
這些精神科醫生,一看見泡就是會診。意識不到這是很簡單的毛病。不過現在的老美,一出門就開車,也許真的不熟悉這種泡和泡的原因。此外,精神科醫生其他方麵的知識確實差。當年當醫學生在精神科實習。有一次一個病人差點暈倒,精神科醫生驚慌失措,趕快呼叫內科會診。當年就是學生,也感到他們太缺乏其他方麵的臨床知識。也許當年和現在的精神科醫生,還嫌內科醫生一點精神科常識都沒有。病人情緒有點不好就找精神科會診,說是抑鬱症。
現在分科太詳細,太繁瑣,醫生又怕吃官司,一點屁大的事情,也要會診。但是有利無弊。醫生的無能或者懶惰,是醫生醫院創收的重要條件之一。
病人三。 60歲左右女病人。腸穿孔做了結腸切除術。送到nursing home。 在那裏住了幾天,腹痛加劇, 又送回來。急診室做了一個腹部CT。 報告說左肺下部有一點浸潤, 懷疑是肺炎。病人收入院, 診斷是醫院引起的肺炎,因為病人剛出院不久。
第二天我接手, 看了這個診斷, 不以為然。病人送來醫院,是因為腹痛。 CT報告有肺炎,於是診斷肺炎,就把腹痛忘記了。這個病人有沒有肺炎?很難說。 腹痛的病因是什麽? 這個更重要。
查房, 首先問她為什麽作了結腸切除手術? 她說, 她便秘一個星期,終於來到醫院。 CT發現她有腸穿孔。病人沒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冷發燒。就是說病人沒有肺炎的症狀
再把CT看了一下, 整個腹腔有彌漫性水腫, 小腸大網膜都有水腫。我認為這個病人的腹痛, 是因為腸穿孔引起的嚴重炎症, 也可能有腹腔感染。因為便秘導致的腸穿孔,大便進入腹腔,這是很嚴重的感染,死亡率高。但是這個病人沒有肺炎,不管CT怎麽報告。
治療就是抗菌素, 針對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杆菌。加上鎮痛。
過了幾天,病人腹痛好轉, 準備讓她第二天出院。查房的時候,坐下來和她慢慢談。她在小本子上寫了很多問題,一個一個的問,我也一個一個的回答。回答完就走了。
第二天查房, 她的一個姐妹也在那裏。她對那個姐妹說, 我對她很好, 很耐心, 坐在旁邊一個一個的回答問題。另外一個醫生一邊查房一邊看表, 2分鍾就走了。
這麽一說,我倒是不那麽好意思。大部分時候,我也沒有那麽耐心。查房的時候,問了幾句,馬馬虎虎查一下就走了。這個病人,因為她的腹痛很厲害。我感到她來到醫院太晚, 腸穿孔了才來到醫院。為她感到遺憾,所以比較耐心。 詳細解釋病因,耐心回答她的問題。告訴她不要當英雄, 有什麽問題要找醫生。結果病人就記住了。
曾經有一個小研究,用錄像記錄醫生和病人的交流。結果發現,醫生幾乎不到15秒,就開始打斷病人的談話。我也差不多。問病史,根據我的思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理想的病人是回答我的問題,準確但是不囉嗦。遇到那種不聽問題,隻管自己說個不停的病人,我也會不斷打斷。那種雖然回答問題,但是跑題或者太多細節的回答,我也要打斷。遇到那種十幾二十分鍾還不能,或者不願意回答我的問題的病人,我就放棄了。
病人一:近80歲、女, 黑大便幾次,來到醫院。聽急診室醫生介紹,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讓nurse practitioner去收病人。她收完病人,給我講了一下。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沒我什麽事情, 就讓胃腸道去處理吧。 我也沒去看這個病人。
第二天查房,病人說,她昨天上午拉了五次黑大便,下午拉了一次。以後再也沒有。胃腸道醫生的會診報告寫道, 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可以自行停止,不需要作結腸鏡。這個胃腸道醫生讓我意外。大部分病人消化道出血,胃腸道醫生一來就是鏡檢。像這個病人, 往往是先做胃鏡,然後作腸鏡, 把錢都賺完了, 再讓病人出院。這個胃腸道醫生倒是不貪。
病人的消化道出血已經停止,我準備讓她出院。想了一下,還是等一天吧。出院太快,病人不高興,認為是推他/她出院。
當天下午, 護士來短信,說病人又拉了黑大便。第三天早晨,先看實驗室結果。血紅蛋白9.8,昨天是9.9。 病人昨天沒有繼續出血。查房, 我說:
“護士告訴我,你昨天下午又拉了黑大便。”
病人老公回答:“我觀察了她的大便, 剛開始兩段是黑色的,然後四段是過渡色, 最後兩段是棕色。”
“你的觀察能力太強了。”我說。
病人說: “他以前是胃腸道的physician assistant。”
“怪不得。”我說:“根據你先生的描述, 你的黑大便是以前出血的殘留物, 不是真的出血。可以出院了。”
病人走了以後,我又想了半天,還是搞不清楚他怎麽能把大便分出這麽一段又一段。
病人二: 30多歲、女。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中毒住院。兩天後, 生命體征正常。 我準備讓她出院。但是看她說話顛三倒四,感到讓她出院以後, 她不可能照料自己。找精神科會診。 精神科馬上把她轉過去。
過了兩天, 精神科又來找內科會診,說這個病人右腳跟有一個泡。Nurse practitioner (NP)先去看病人, 我本來想偷懶不去看病人,就讓NP處理吧。想了一下,還是去看看這個病人吧。 我不擔心NP會漏掉什麽,擔心NP小題大做,因為這是普遍的心態。
NP給我發了一張病人腳跟的照片。 看了一下,看不清楚細節。到精神科, 看見病人在走廊裏走來走去,走的很快。讓她坐下,把襪子脫下,看了一下右腳根的泡。這個泡,顯然是走路走得太久打起的泡。我問她, 住院以前是不是也這樣走來走去。 她說是。又問她穿的什麽鞋? 回答是高跟鞋。
這個病人就是穿著高跟鞋, 走得太快太久腳上起泡。治療簡單,把泡挑破, 讓液體流出來就行。 另外告訴病人不要走得太快太久。挑泡不是我的事, 是創傷科護士的事情。下醫囑讓創傷科護士來挑泡。沒我的事了, 沒必要再來看這個病人。
從精神科出來,我想腳跟起泡是日常生活常見的事情,不是醫生也知道。想當年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國軍戰士,一天行軍下來,一個任務就是挑泡。當年文革時候, 拉練行軍一天,腳上說不定也有幾個泡。挑沒挑不知道。
這些精神科醫生,一看見泡就是會診。意識不到這是很簡單的毛病。不過現在的老美,一出門就開車,也許真的不熟悉這種泡和泡的原因。此外,精神科醫生其他方麵的知識確實差。當年當醫學生在精神科實習。有一次一個病人差點暈倒,精神科醫生驚慌失措,趕快呼叫內科會診。當年就是學生,也感到他們太缺乏其他方麵的臨床知識。也許當年和現在的精神科醫生,還嫌內科醫生一點精神科常識都沒有。病人情緒有點不好就找精神科會診,說是抑鬱症。
現在分科太詳細,太繁瑣,醫生又怕吃官司,一點屁大的事情,也要會診。但是有利無弊。醫生的無能或者懶惰,是醫生醫院創收的重要條件之一。
病人三。 60歲左右女病人。腸穿孔做了結腸切除術。送到nursing home。 在那裏住了幾天,腹痛加劇, 又送回來。急診室做了一個腹部CT。 報告說左肺下部有一點浸潤, 懷疑是肺炎。病人收入院, 診斷是醫院引起的肺炎,因為病人剛出院不久。
第二天我接手, 看了這個診斷, 不以為然。病人送來醫院,是因為腹痛。 CT報告有肺炎,於是診斷肺炎,就把腹痛忘記了。這個病人有沒有肺炎?很難說。 腹痛的病因是什麽? 這個更重要。
查房, 首先問她為什麽作了結腸切除手術? 她說, 她便秘一個星期,終於來到醫院。 CT發現她有腸穿孔。病人沒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冷發燒。就是說病人沒有肺炎的症狀
再把CT看了一下, 整個腹腔有彌漫性水腫, 小腸大網膜都有水腫。我認為這個病人的腹痛, 是因為腸穿孔引起的嚴重炎症, 也可能有腹腔感染。因為便秘導致的腸穿孔,大便進入腹腔,這是很嚴重的感染,死亡率高。但是這個病人沒有肺炎,不管CT怎麽報告。
治療就是抗菌素, 針對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杆菌。加上鎮痛。
過了幾天,病人腹痛好轉, 準備讓她第二天出院。查房的時候,坐下來和她慢慢談。她在小本子上寫了很多問題,一個一個的問,我也一個一個的回答。回答完就走了。
第二天查房, 她的一個姐妹也在那裏。她對那個姐妹說, 我對她很好, 很耐心, 坐在旁邊一個一個的回答問題。另外一個醫生一邊查房一邊看表, 2分鍾就走了。
這麽一說,我倒是不那麽好意思。大部分時候,我也沒有那麽耐心。查房的時候,問了幾句,馬馬虎虎查一下就走了。這個病人,因為她的腹痛很厲害。我感到她來到醫院太晚, 腸穿孔了才來到醫院。為她感到遺憾,所以比較耐心。 詳細解釋病因,耐心回答她的問題。告訴她不要當英雄, 有什麽問題要找醫生。結果病人就記住了。
曾經有一個小研究,用錄像記錄醫生和病人的交流。結果發現,醫生幾乎不到15秒,就開始打斷病人的談話。我也差不多。問病史,根據我的思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理想的病人是回答我的問題,準確但是不囉嗦。遇到那種不聽問題,隻管自己說個不停的病人,我也會不斷打斷。那種雖然回答問題,但是跑題或者太多細節的回答,我也要打斷。遇到那種十幾二十分鍾還不能,或者不願意回答我的問題的病人,我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