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退位的皇帝在此建了座宮殿

yuntai (2025-07-02 08:50:26) 評論 (4)


2025春遊地中海之十:主動退位的皇帝在此建了座宮殿

(上接:走進《權力的遊戲》裏的“君臨城”

離開杜布羅夫尼克,郵輪在返回意大利之前停靠了途中的最後一個港口——斯普利特。它是克羅地亞僅次於首都薩格勒布的第二大城市。我以為斯普利特也不過是另一座海邊古城——石牆、碧海、老巷、遊客,這種公式化的風景,在克羅地亞沿海不足為奇。

但剛踏上斯普利特的碼頭,空氣中便彌漫著不一樣的氣息。這裏混雜著海風的鹹濕、市場上的水果香,還有街頭小攤的油煙味。穿過熱鬧的市場,戴克裏先宮的輪廓在前方出現,它沒有高聳的城牆,沒有那種仿佛整座城市都被供奉在玻璃櫥窗裏的距離感。斯普利特,一上來就給人一種“很接地氣”的感覺。

這片綠色市場,距離斯普利特最著名的名勝古跡戴克裏先宮僅一箭之遙,是連接著過去與現在的活生生的橋梁。





離開碼頭不遠的路口,矗立著一尊現代首任克羅地亞總統弗拉尼奧·圖季曼(Franjo Tudjman)(1922 - 1999)的紀念雕塑,圖季曼是現代首任克羅地亞總統。



戴克裏先宮(Diocletian's Palace)是斯普利特最著名的地標,是一座古羅馬宮殿和堡壘組成的宏大建築群,由公元284至305年在位的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Diocletian)於公元3世紀末建造,作為他退位後的居所。

戴克裏先在位20年,他通過一係列改革穩定了帝國的經濟和軍事,使帝國在接下來的150年間基本保持穩定。他於公元305年卸任,是第一位主動退位的羅馬皇帝,他在戴克裏先宮享受退休生活,悉心照料自己的菜園。其後數年,羅馬帝國經曆內部爭奪皇位的衝突與紛爭,人們曾懇求戴克裏先重返皇位以避免紛爭導致內戰,戴克裏先的回答是:“即使你們能把我親手種下的卷心菜拿給你們的皇帝看,他也絕對不敢建議我用永不滿足的貪婪來取代此地的寧靜與幸福。”

如今,這座宮殿占據了斯普利特老城區約一半的麵積,老城區有三千多名居民,遍布商店、精品店、咖啡館、酒吧和餐廳。1979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進入戴克裏先宮所在的斯普利特老城區,首先要進入宮殿四周的四座城門之一——銀門(The Silver Gate),又稱“東門”。2000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訪問期間,他的專車曾經過銀門前往聖多米努斯大教堂。



過了銀門,戴克裏先宮的主體建築如聖多米尼烏斯大教堂和鍾樓,柱廊,前廳等便展現在眼前。



接著,來到戴克裏先宮的柱廊,即宮殿的主庭院。戴克裏先本人曾在這裏向人民發表演講。它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之一。



從柱廊望向戴克裏先宮的前廳。



柱廊的東側是聖多米尼烏斯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aint Domnius),它是天主教斯普利特-馬卡爾斯卡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以斯普利特的守護神聖多米尼烏斯(Saint Domnius)的名字命名。教堂的結構本身建於公元305年,是世界上所有基督教主教座堂中第二古老的。教堂就建在戴克裏先的陵墓之上,他生前曾經施行對基督教殘酷血腥的迫害,而他身後的陵墓上卻建起了基督教教堂,非常具有諷刺意味。

大教堂內景。





聖多米尼烏斯大教堂的羅馬式鍾樓(Bell Tower)。爬到鍾樓頂部,俯瞰整個斯普利特——這裏的城市輪廓是鬆散的、自由的,和杜布羅夫尼克那種被城牆收緊的輪廓完全不同。





戴克裏先宮的南麵是碧波蕩漾的亞得裏亞海。



我們的郵輪停泊在最遠處的碼頭。



西側是各個曆史時期建起的城區。



北邊是連綿的群山。



腳下就是龐大的宮殿建築群。





戴克裏先宮的地下宮殿(The Cellars),是一組位於宮殿南端(現為斯普利特老城區最南端)的下部結構,建於公元4世紀,比宮殿的建造時間早兩個世紀。地窖的麵積約為整個宮殿的八分之一。





通往宮殿地下室的前廳(The Vestibule),也被稱為圓形廳(The Rotonda)或中庭(The Atrium),是戴克裏先宮皇家走廊的第一部分,從柱廊延伸而出,柱廊曾是通往皇家寢宮的正式入口。



前廳建於公元4世紀初,是古代宮殿的原始部分。它是一個圓形大廳,曾有穹頂,高17米,直徑12米。夏季,克拉帕樂隊會在這裏演奏流行民歌,並利用良好的聲學效果進行清唱表演。



前廳的東南方向是中世紀街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10世紀的早期羅馬式房屋。



對麵是聖安德裏亞教堂(the church of St. Andrija),現為民族誌博物館(Ethnographic museum)的一部分。



聖安德裏亞教堂,即民族誌博物館的背麵,是一個占地廣闊的庭院。



戴克裏先宮的馬賽克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一部分馬賽克及其複製品現藏於前廳附近和民族誌博物館。另一部分馬賽克則位於大教堂後方。





繞行一周,再拐進宮殿西側的朱庇特神廟(The Temple of Jupiter),這裏供奉古羅馬主神朱庇特。它建於公元295至305年之間,與宮殿的建造同期。公元6世紀,它很可能被改建為施洗者聖約翰的洗禮堂,與聖托馬斯的地下室同時建造。神廟入口前矗立著戴克裏先皇帝於公元297年從埃及帶來的獅身人麵像。它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曆史,並在柱廊上矗立了1700多年。



神廟內的兩具石棺安放著兩位分別卒於1059和1099年的斯普利特大主教的遺骸。此外,還有一尊聖施洗者聖約翰的青銅雕像。



走出戴克裏先宮古城的鐵門 (The Iron Gate)即西門,就來到了斯普利特古城最熱鬧的人民廣場。



人民廣場(Narodni Trg)是斯普利特城市景觀的心髒地帶——一個充滿活力的廣場,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在此交織,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這座城市的社交和商業中心,並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聚會場所。



13世紀,這裏開始有人居住,當時是城裏所有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大多數貴族居住的地方,也是政府所在地。

斯普利特城鍾於15世紀增建,位於鐵門(皮亞卡城東側)的外牆上,上方則建有一座哥特式鍾樓,鍾麵有24個數字,而不是12個。



老市政廳(Old Split Town Hall)建於1443年,當時城市不斷向宮殿外擴張。它最初為哥特式建築,後於1890年重建為新哥特式。



威尼斯塔(The Venetian Tower)是威尼斯人1441年建造的堡壘中唯一殘存的遺跡,位於布拉切·拉迪奇廣場(Bra?e Radi? Square)又稱水果廣場。



水果廣場上還有一尊“克羅地亞文藝複興之父”馬爾科·馬魯利奇(Marko Maruli?)的雕像。馬魯利奇出生於15世紀,被譽為克羅地亞的民族詩人,被認為是第一個使用克羅地亞語的人。



老城街道縱橫,處處可見裝飾華麗的豪宅,凸顯古老的印記。這座晚期哥特式宮殿由富商喬瓦尼·巴蒂斯塔·德·古比奧(Giovanni Battista De Gubbio)於15世紀下半葉建造,原主人的名字刻在半月形門上。



斯普利特城市博物館 。



金門,又稱北門。走出去,一片綠蔭廣場撲麵而來。



金門的第二重石門。



聖阿尼爾鍾樓(The Bell Tower of St. Arnir)是建於1069年的本篤會修道院僅存的遺跡。後來被獻給曾擔任斯普利特大主教的聖阿尼爾。位於斯特羅斯馬耶公園(Strossmayer Park),戴克裏先宮北牆外,緊鄰格裏高利·尼恩(Gregory Nin)雕像和金門。



格裏高利·尼恩(Gregory Nin)在公元10世紀倡導用克羅地亞語做彌撒,挑戰當時教會隻允許拉丁語的權威,被後人視為民族語言的守護者。站在廣場中央的是高大的尼恩主教雕像,他高舉一隻手,神情莊嚴。很多人排隊去摸他被磨得鋥亮的大腳趾,傳說那會帶來好運。雕像背後,就是市民日常出入的新城區。



金門廣場綠樹成蔭,有飲用噴泉,廣場上三三兩兩坐著喝水、曬太陽的老人,偶爾有孩子跑過,廣場的四周更是滿是往來的本地人和上學放學的學生——這一帶明顯不是隻屬於遊客的風景。



回程經過臨近港口的裏瓦海濱大道 (Split Riva) 。這裏自古以來就是貿易、探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連接著更廣闊的地中海世界。



這條標誌性的海濱大道兩旁,棕櫚樹迎風搖曳,餐館、咖啡館與各個曆史建築比鄰而居,將曆史、文化與地中海的優雅融為一體,令人歎為觀止。這裏人氣旺盛,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音樂聲此起彼伏,盡顯斯普利特的迷人魅力。人們悠閑自在地在此相聚,當地人在這裏聊天,曬太陽,享受慢生活,而遠道而來的遊人則在一旁盡情地記錄著眼前的一起。



謝謝瀏覽!歡迎參閱地中海郵輪行的相關博文:

複活節在羅馬

在教宗辭世之際走進梵蒂岡

龐貝:塵封千年,卻驚豔了現代人

初訪西西裏島從墨西拿起步

邂逅陶爾米納:西西裏島最美麗的山城

移步易景的金色都城瓦萊塔

愛琴海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世界遺產科托爾:峽灣,老城,古堡

走進《權力的遊戲》裏的“君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