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親切地把莫斯科餐廳叫做“老莫”,就像稱呼一個老朋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老莫幾乎是西餐的代名詞,是舌尖上的歐米茄。
那時候,爸爸被關進牛棚,後來又發配外地。在老莫吃上一頓,對我們來說,隻能是腦子裏的遊戲。偶爾,姐姐下午排隊在老莫的麵包房買回幾個巧克力氣鼓(puff)、羊角酥,那酥脆的外殼、濃鬱的奶香,能讓人回味上一整周。
等我工作掙錢了,領到第一份工資,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老莫,點了一碗奶油蘑菇湯和奶油烤魚。餐廳的富麗堂皇,服務生的彬彬有禮,奶白色濃湯裏藏著珍珠般的小蘑菇,銀盤中閃爍著奶油烤魚的金色光澤。那頓飯,不隻是味蕾的盛宴,更是視覺的饗宴,真正是吃在嘴裏,暖在心頭,藏在回憶裏。
無獨有偶,我先生的青春回憶裏,老莫也占著重要的位置。那年大學畢業實習,大家把不多的生活費湊一起,專門去老莫犒勞自己。後來我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次同學聚會,十幾個人興衝衝跑去,結果客滿,連門都沒進成,大家在門口笑鬧半天,那情景至今說起來都覺得親切。
妹妹的記憶更讓人動容。她小時候因病住院,某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姐姐提著個李玉和式的老舊鋁飯盒來看她。打開飯盒那一瞬,奶香撲鼻,裏麵是幾隻巧克力氣鼓,妹妹高興得大叫起來。那一刻,對貧瘠歲月裏的我們來說,巧克力氣鼓不再隻是甜品,而是一份家的溫暖,姐妹間的溫情。正如紀伯倫說的:“一點點善意,勝過無數宏大的願望。” 正是這些小小的甜蜜,撐起了我們一家人在風雨裏的溫暖角落。
再後來,老莫的名字漸漸被北京城裏各種高檔西餐廳淹沒,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可那份像初戀一樣純粹的記憶,還是把我們牽回那裏。
這次回京,我們終於又去了老莫。門口依舊是那塊熟悉的牌匾,金色字跡在陽光下亮得刺眼,仿佛時間從未走遠。推門進去,水晶燈高懸,紅帷幔低垂,還是記憶裏那個充滿儀式感的西餐廳。
我點了多年來念念不忘的奶油蘑菇湯和奶油烤魚。端上來,碗也如過去精致,奶油蘑菇湯裏,曾經一顆顆小蘑菇早已不見蹤影,隻剩下一碗勻稱奶白,喝在嘴裏,多了些順滑,少了點記憶裏的溫度。那道奶油烤魚,也不再是當年那條完整、鮮亮、皮脆肉嫩的魚,隻是幾塊奶油烤魚片,味道也淡了幾分。姐姐點了罐悶牛肉、紅菜湯,妹妹要了蘑菇烤虹鱒和奶油烤雜拌。
坐在金碧輝煌的大廳裏,樂隊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隨著那些熟悉的旋律,所有的年少記憶都湧了回來。雖然菜品變了,味道變了,可那份一家人圍坐、姐妹相伴的溫暖,卻從未走遠。
臨走前,就像當年的姐姐,在老莫的麵包店,妹妹點了她念念不忘的巧克力氣鼓。掰開時,奶香還在,酥皮依舊焦脆,巧克力也仍是記憶中那樣濃烈。她像小時候一樣,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就像是在把童年的那個午後,重新咬在嘴裏。
正如普魯斯特所說:“對往事的回憶,並不等於往事本身。” 盡管湯裏少了蘑菇,烤魚成了幾塊,巧克力氣鼓淡了奶香,但是以往的點點滴滴,依舊是歲月留給我們最溫柔的慰藉。
是啊,老莫或許早已不是那個西餐的代名詞,甚至不再是北京城的稀罕物。可它承載的,依然是我們一家在物質匱乏年代裏,用一點點小甜蜜、一點點小奢侈,詮釋歲月長河中“家”的定義。
《藏在老莫裏的家味》The Flavors of Home, Tucked Inside “Lao Mo”
yy56 (2025-07-11 06:19:10) 評論 (35)北京人親切地把莫斯科餐廳叫做“老莫”,就像稱呼一個老朋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老莫幾乎是西餐的代名詞,是舌尖上的歐米茄。
那時候,爸爸被關進牛棚,後來又發配外地。在老莫吃上一頓,對我們來說,隻能是腦子裏的遊戲。偶爾,姐姐下午排隊在老莫的麵包房買回幾個巧克力氣鼓(puff)、羊角酥,那酥脆的外殼、濃鬱的奶香,能讓人回味上一整周。
等我工作掙錢了,領到第一份工資,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老莫,點了一碗奶油蘑菇湯和奶油烤魚。餐廳的富麗堂皇,服務生的彬彬有禮,奶白色濃湯裏藏著珍珠般的小蘑菇,銀盤中閃爍著奶油烤魚的金色光澤。那頓飯,不隻是味蕾的盛宴,更是視覺的饗宴,真正是吃在嘴裏,暖在心頭,藏在回憶裏。
無獨有偶,我先生的青春回憶裏,老莫也占著重要的位置。那年大學畢業實習,大家把不多的生活費湊一起,專門去老莫犒勞自己。後來我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次同學聚會,十幾個人興衝衝跑去,結果客滿,連門都沒進成,大家在門口笑鬧半天,那情景至今說起來都覺得親切。
妹妹的記憶更讓人動容。她小時候因病住院,某個百無聊賴的下午,姐姐提著個李玉和式的老舊鋁飯盒來看她。打開飯盒那一瞬,奶香撲鼻,裏麵是幾隻巧克力氣鼓,妹妹高興得大叫起來。那一刻,對貧瘠歲月裏的我們來說,巧克力氣鼓不再隻是甜品,而是一份家的溫暖,姐妹間的溫情。正如紀伯倫說的:“一點點善意,勝過無數宏大的願望。” 正是這些小小的甜蜜,撐起了我們一家人在風雨裏的溫暖角落。
再後來,老莫的名字漸漸被北京城裏各種高檔西餐廳淹沒,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可那份像初戀一樣純粹的記憶,還是把我們牽回那裏。
這次回京,我們終於又去了老莫。門口依舊是那塊熟悉的牌匾,金色字跡在陽光下亮得刺眼,仿佛時間從未走遠。推門進去,水晶燈高懸,紅帷幔低垂,還是記憶裏那個充滿儀式感的西餐廳。
我點了多年來念念不忘的奶油蘑菇湯和奶油烤魚。端上來,碗也如過去精致,奶油蘑菇湯裏,曾經一顆顆小蘑菇早已不見蹤影,隻剩下一碗勻稱奶白,喝在嘴裏,多了些順滑,少了點記憶裏的溫度。那道奶油烤魚,也不再是當年那條完整、鮮亮、皮脆肉嫩的魚,隻是幾塊奶油烤魚片,味道也淡了幾分。姐姐點了罐悶牛肉、紅菜湯,妹妹要了蘑菇烤虹鱒和奶油烤雜拌。
坐在金碧輝煌的大廳裏,樂隊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隨著那些熟悉的旋律,所有的年少記憶都湧了回來。雖然菜品變了,味道變了,可那份一家人圍坐、姐妹相伴的溫暖,卻從未走遠。
臨走前,就像當年的姐姐,在老莫的麵包店,妹妹點了她念念不忘的巧克力氣鼓。掰開時,奶香還在,酥皮依舊焦脆,巧克力也仍是記憶中那樣濃烈。她像小時候一樣,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就像是在把童年的那個午後,重新咬在嘴裏。
正如普魯斯特所說:“對往事的回憶,並不等於往事本身。” 盡管湯裏少了蘑菇,烤魚成了幾塊,巧克力氣鼓淡了奶香,但是以往的點點滴滴,依舊是歲月留給我們最溫柔的慰藉。
是啊,老莫或許早已不是那個西餐的代名詞,甚至不再是北京城的稀罕物。可它承載的,依然是我們一家在物質匱乏年代裏,用一點點小甜蜜、一點點小奢侈,詮釋歲月長河中“家”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