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底層原因之二:你對自己說的話,正在決定你的人生 —— 識別並改變限製性信念
福柯說,話語即權力。而“話語”(discourse),說到底,是由語言組成的。
大多數中國人對“權力”是回避的,甚至是排斥的。權力仿佛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是“踏上億萬隻腳,永世不得翻身”的慘烈搏殺。所以,總有一小部分人拚命鑽營、逆襲成功,優越感十足;而更多人,則在被修正過的儒家思想規訓,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集體主義教育中,學會了服從和因循。殊不知,舵手也是人,也會犯錯。需要的時候,會把蟻民引到溝裏。
蟻民對權力的態度,常常是:“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但權力,其實是可以爭取的。爭取的過程,也許不會太好看,但也不必血淋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科技的加持,越來越多女性的權利主張不再是“奢望”,而是“正在發生”。比如,加拿大女性1916年開始獲得選舉權,1875年,第一位女性取得學士學位——這些變化,不過就是過去一百多年裏的事。
而我們每個人,爭取的第一步,其實是微觀層麵覺察並改變我們對自己說的話。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運氣一直不好”、“總是遇不到好人”、“我天生就不擅長理財”、“我肯定搞不定這種事”……你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
你可能以為這隻是情緒化的吐槽,其實這些話本身,就是一種“信念”。而限製你人生的,往往不是命運,而是這些你天天對自己說,卻從沒去質疑的陳詞濫調。
書中把這些稱為“Limiting Beliefs”(限製性信念)。它們很多不是你長大後才想出來的,而是你還沒學會分辨對錯時就已經被灌輸的。比如:
- 100多年前,在加拿大,“女人沒腦子,不適合選舉和上大學”可能是普遍信念;
- 小時候被老師說“你太笨了”,長大後你就不敢挑戰自己;
- 看爸媽每天為錢焦慮,你內化出“錢很難掙,我不配擁有”;
這些限製性信念,並不藏得多深,它們每天都從你嘴裏悄悄跑出來。比如:
- “我永遠沒法好好堅持。”
- “我做不到。”
- “那不適合我。”
- “我不是那種人。”
- “我不值得/不配擁有……”
書裏推薦了一個簡單又實用的練習:自我訪談法。
- 打開日記本,寫下:“是什麽在阻止我去做XXX?”
- 不要修飾,直接寫你腦中的第一反應。
- 然後挑出那些帶有“我不行”、“我不夠好”的句子,比如:“我怕別人笑話我”、“我沒有資源”、“我不是那種成功的人。”
- 一條條寫出來,對每句話問:
- 這是真的嗎?
- 是永遠都如此嗎?
- 有沒有例外?
- 這句話是在保護我,還是限製我?
- 最後,把每一條限製性信念,改寫成一個支持性的信念。
限製性信念 |
支持性信念 |
---|---|
我總是半途而廢 |
我可以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培養毅力 |
我做不到 |
我可以試試看,就算慢也沒關係 |
我不值得擁有好生活 |
我願意練習接納更好的人生 |
你覺得“我是個內向的人”,於是從不嚐試社交、演講、表達;
你覺得“我數學不好”,於是不去碰理財、投資;
你覺得“我年紀大了”,於是提前關上了無數可能的新門。
你的人生,很多時候不是卡在“能力不夠”,而是卡在“信念不允許”。
你允許自己去愛嗎?去被愛嗎?去成功嗎?去失敗、也不讓羞恥感壓倒自己爬起來繼續?
你“允許”自己的程度,決定你能走多遠。
最後,我想要問一問:
你敢不敢,像你夢想的那樣,愛自己?
你敢不敢,把投射在男人身上的期待和寄托,收回來,給自己?
我敢,我做了。
你呢?
下集預告:下一篇來講第三個深層原因——為什麽你老是說“好”,明明身體已經在尖叫“不要”?也許你隻是該立個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