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15)
他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遇見歐洲 (14)-施皮茨 (1)美景的背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據說觀賞少女峰的最佳地點是格林德瓦,而且那裏還有一片風景如夢似幻的山坡。於是我們再次登上火車,繼續前行。
這一程發生了一場抓馬,之前的遊記中提過歐洲的火車會有些tricky,佛羅倫薩遇到一次,被上帝派來的好心人拯救了,但這次沒有那麽幸運,因為整節車廂裏隻有我們仨。
上車之後,龍兒和龍兒爹同時注意到車廂的電子屏幕上顯示的途經站點並不是我們要去的格林德瓦方向,接著就聽見頭頂上的小廣播響起,提醒乘客此車開往XXX。他倆一聽,明顯坐錯車了,趕緊招呼一頭霧水的俺在下一站下車。
兩個男人都迷惑,明明上車前看著車身上寫著去格林德瓦,怎麽會上錯車呢?車站上空無一人,想找人問路都找不到。大小腦袋頭碰頭看著手機嘀嘀咕咕,俺在邊上溜溜達達悠閑地等結果,跟著兩個男人出門的好處凸顯岀來了。當然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全程俺完全不用背包提行李了,享受母後級別的待遇,全程俺隻管拿著手機拍拍拍。
男士們最終得出結論:我們其實並沒有坐錯車 ,應該是坐錯了車廂。原來歐洲有些列車中途會“劈叉”,一分為二,前半段和後半段車廂分別開往不同的方向。我們因為踩著點匆匆上車,沒注意到有這種奇特的列車編組方式。
看了時刻表,下一班去格林德瓦的車還要等半小時,既來之則安之,幹脆出站去鎮上轉轉,也算是意外收獲。歐鐵通票這時候也顯現了靈活的優勢,瑞士境內的火車不用額外付訂座費,坐錯了車也沒關係,不用心疼白花了車票錢。
於是在風光秀麗、靜謐安詳的維德斯維爾(Wilderswil)小鎮轉了轉。這是典型的瑞士傳統小鎮,幾乎沒看到遊客,群山環繞,阿勒河(Aare)穿流而過,眼前的木製房屋、蒼翠牧場與遠方的皚皚雪峰構成一幅寧靜的田園鄉村畫。
終於抵達目的地格林德瓦(Grindelwald),暮色已悄然逼近。冬季在歐洲旅行,最令人懊惱的莫過於白晝的短暫,才下午四點多,天色就已迫不及待地即將暗沉下來。我們匆忙奔向火車站對麵的夢幻山坡,剛看到一片坡地就急不可耐地駐足拍照。
Guess what?第三波拯救我們的貴人又出現了。迎麵走來兩位女孩,朝我們揮手,我以為是像在澳洲一樣,隻是互相友好打招呼的意思,結果她們走近說:“別在這兒拍了,再往前走,那裏才是真正的夢幻山坡!”
艾瑪,我們差點就與這迷人的山野風光失之交臂!海拔1034米的小鎮,被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爾卑斯群峰(海拔均超4000米)層層環抱。起伏的坡地上,宛若上帝隨手撒落的點點星辰:原木色房屋星羅棋布,雖然冬季積雪覆蓋,少了些夢幻草地的繽紛色彩,卻多了幾分銀裝素裹的童話氛圍。
遠處有幾個年輕人正在雪地裏擺拍,我們也仿佛置身於一片忘憂之境,靜心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格林德瓦最動人的時節,當屬秋末冬初,借張網圖,和網友們共賞綠野仙蹤+遠山白雪的美麗風光。
離開之前,落日已斜,天邊燃燒起一片赤焰似的晚霞,拖曳在阿爾卑斯山峰之上。左側的巨岩應該是艾格峰(Eiger),沉靜而莊嚴,像一位守夜的巨人,目送最後一抹陽光緩緩墜入山穀。
原來以為上圖遠處右側露出山尖的那座雪峰是少女峰,剛剛問了ChatGPT,人家說不是,很有可能是曼利申山(Männlichen)或丘根山(Tschuggen),而且說從格林德瓦不容易直接看到少女峰頂,因為它被艾格峰和僧侶峰擋住了。艾瑪,“觀賞少女峰的最佳地點是格林德瓦”,隱約記得這句話是家中兩位隊友之一說的,現在誰都不認賬了,隻能是懸案了。
不過,好消息是我把上篇遊記中問二郎和蘑菇的照片上傳給Chat GPT,小AI確認遠處正中的雪山就是少女峰(Jungfrau),還受到了小AI的表揚,它說:“少女峰從這個角度看呈金字塔狀,右肩略低,正是她經典的正麵輪廓。拍得非常好,陽光下的雪山和前景的綠色草坪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瑞士風景畫麵。”
博友水星兄也冒泡留評證實說這座山峰確實是少女峰,學渣俺偷樂一下。水星兄在2015年曾坐國家元首級別的專列待遇登上少女峰,令人豔羨!
二郎問我們是不是去了少女峰,慚愧,由於想去的地方太多,時間又有限,所以作為非重度戶外愛好者們的我們沒有蘑菇學霸和水星兄的萬丈豪情,隻是遠遠地眺望了一下她恬靜的身姿。
坐火車返回施皮茨,夜色已開始籠罩小鎮,遠遠望去,湖麵泛著微光,山腳下的暮靄輕柔地融入一抹淡藍中,宛如印象派大師們的畫作。橘色的燈光次第亮起,如點點星火撒落山坡,在夜色中靜靜閃爍,為這幅柔和的畫麵添上一抹溫暖的人間氣息。
第二天早起,推開窗戶,薄霧輕籠,清冽的晨風撲麵而來,帶著一股清新的朝氣。眼前的景象仿佛將人帶回百年前的村落,又仿佛踏入了一個寧靜而純粹的童話世界。
我們先漫步到湖邊,雲霧繚繞,有二郎說的江南水鄉的感覺。圖恩湖宛如一塊被風輕拂的灰藍色絲綢,泛起細碎而溫柔的漣漪,對岸的雪山輪廓在漣漪中輕輕搖曳。站在湖邊,會不自覺地深吸一口氣,仿佛心肺都被洗滌得清亮無比。
湖邊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紅瓦屋頂的施皮茨城堡(Schloss Spiez),靜靜地坐落在湖邊的葡萄園之間,背靠群山,前臨湖水,從任何角度望過去都像是一幅畫。城堡始建於933年,最初或許隻是一座防禦工事;12世紀時,城堡由當地的領主馮·施皮茨家族(von Spiez)掌控,後來幾經易手,13世紀,城堡被更強大的馮·布本貝格家族(von Bubenberg)接手,他們是伯爾尼顯赫的貴族,也是日後勃艮第戰爭中的重要參與者;16世紀 -19世紀,馮·埃爾拉赫家族(von Erlach)掌管城堡,並將其改造成兼具防禦與居住功能的巴洛克風格建築。
城堡維護得相當好,塔樓、石牆、以及那棵不知道多少年的大樹,都透著一種歲月感。如今城堡歸一家基金會管理,網上介紹說內部設有博物館,重現中世紀的生活場景,並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家具和壁畫。
緊挨著城堡的是白牆尖頂的施皮茨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 Spiez),建於公元762年,充滿古樸寧靜的宗教氣息。因為城堡和教堂麵朝圖恩湖,常有新人選擇在此舉辦婚禮。腦中不禁浮現出這樣的畫麵:晨霧微散,湖光蕩漾,新人在鍾聲中緩緩步入教堂,確實是童話般的浪漫與神聖。
可惜我們來得太早,城堡和教堂都沒開門。
站在小鎮的最高處 (也是火車站所在的位置),將施皮茨的美景盡收眼底 – 民居屋頂錯落有致,碧藍湖水波光粼粼,遠方雪峰輪廓清晰,腳下則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施皮茨是瑞士重要的葡萄酒產區,這裏出產優質的黑皮諾(Pinot Noir)和白葡萄品種,陽光、山風與湖水共同孕育出這片獨特的風土。
太美了,美得像一張張明信片,美得幾乎不真實,所謂超凡脫俗,指的就是這樣的意境吧。
施皮茨本地並沒有誕生過特別著名的曆史人物,據說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在此短暫居住。他在1884年夏天來到施皮茨,住在湖邊的一棟房子裏,繼續創作他那部哲理與詩意交織的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想象著這湖光山色是如何激發並滋養著尼采的寫作靈感,想象著這位哲學家兼詩人靜坐窗前,筆下生風……當然,這般化景為文的本事,終究還得“腹有詩書氣自華”。否則,如俺這樣的凡夫俗子,即便日日置身人間仙境,也寫不出什麽傳世之作,拚盡俺的洪荒之力,也隻能拍照、打卡、發呆聊作紀念。
小鎮街道兩旁是樸實的民居:綠色的窗欞、木質的陽台,門前修剪整齊的灌木叢,還有懶洋洋曬太陽的貓咪。有人在陽台上晾曬衣物,有人正端著咖啡望著遠山出神。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場景,卻散發著令人心安的溫暖。
施皮茨被《孤獨星球》推薦為瑞士最迷人的湖畔小鎮之一,其明信片般的風景使無數旅行者將它譽為“瑞士最美小鎮“,果真名不虛傳,當地人的生活與日常,就是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嗯,我別無遠大誌向,能在這般如畫的小鎮短暫停留,做個閑散旅人,看雲卷雲舒,已是莫大的幸福。
《遇見歐洲 (10)- 洛桑 (上)關鍵時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們》
《遇見歐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漸行漸遠》
《遇見歐洲 (12)-日內瓦(上)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
《遇見歐洲 (13)-日內瓦(下)終生掙紮,最終倒在這座安寧的城市》
他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麥姐 (2025-05-26 06:42:10) 評論 (45)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15)
他們的生活與日常,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遇見歐洲 (14)-施皮茨 (1)美景的背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據說觀賞少女峰的最佳地點是格林德瓦,而且那裏還有一片風景如夢似幻的山坡。於是我們再次登上火車,繼續前行。
這一程發生了一場抓馬,之前的遊記中提過歐洲的火車會有些tricky,佛羅倫薩遇到一次,被上帝派來的好心人拯救了,但這次沒有那麽幸運,因為整節車廂裏隻有我們仨。
上車之後,龍兒和龍兒爹同時注意到車廂的電子屏幕上顯示的途經站點並不是我們要去的格林德瓦方向,接著就聽見頭頂上的小廣播響起,提醒乘客此車開往XXX。他倆一聽,明顯坐錯車了,趕緊招呼一頭霧水的俺在下一站下車。
兩個男人都迷惑,明明上車前看著車身上寫著去格林德瓦,怎麽會上錯車呢?車站上空無一人,想找人問路都找不到。大小腦袋頭碰頭看著手機嘀嘀咕咕,俺在邊上溜溜達達悠閑地等結果,跟著兩個男人出門的好處凸顯岀來了。當然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全程俺完全不用背包提行李了,享受母後級別的待遇,全程俺隻管拿著手機拍拍拍。
男士們最終得出結論:我們其實並沒有坐錯車 ,應該是坐錯了車廂。原來歐洲有些列車中途會“劈叉”,一分為二,前半段和後半段車廂分別開往不同的方向。我們因為踩著點匆匆上車,沒注意到有這種奇特的列車編組方式。
看了時刻表,下一班去格林德瓦的車還要等半小時,既來之則安之,幹脆出站去鎮上轉轉,也算是意外收獲。歐鐵通票這時候也顯現了靈活的優勢,瑞士境內的火車不用額外付訂座費,坐錯了車也沒關係,不用心疼白花了車票錢。
於是在風光秀麗、靜謐安詳的維德斯維爾(Wilderswil)小鎮轉了轉。這是典型的瑞士傳統小鎮,幾乎沒看到遊客,群山環繞,阿勒河(Aare)穿流而過,眼前的木製房屋、蒼翠牧場與遠方的皚皚雪峰構成一幅寧靜的田園鄉村畫。
終於抵達目的地格林德瓦(Grindelwald),暮色已悄然逼近。冬季在歐洲旅行,最令人懊惱的莫過於白晝的短暫,才下午四點多,天色就已迫不及待地即將暗沉下來。我們匆忙奔向火車站對麵的夢幻山坡,剛看到一片坡地就急不可耐地駐足拍照。
Guess what?第三波拯救我們的貴人又出現了。迎麵走來兩位女孩,朝我們揮手,我以為是像在澳洲一樣,隻是互相友好打招呼的意思,結果她們走近說:“別在這兒拍了,再往前走,那裏才是真正的夢幻山坡!”
艾瑪,我們差點就與這迷人的山野風光失之交臂!海拔1034米的小鎮,被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爾卑斯群峰(海拔均超4000米)層層環抱。起伏的坡地上,宛若上帝隨手撒落的點點星辰:原木色房屋星羅棋布,雖然冬季積雪覆蓋,少了些夢幻草地的繽紛色彩,卻多了幾分銀裝素裹的童話氛圍。
遠處有幾個年輕人正在雪地裏擺拍,我們也仿佛置身於一片忘憂之境,靜心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格林德瓦最動人的時節,當屬秋末冬初,借張網圖,和網友們共賞綠野仙蹤+遠山白雪的美麗風光。
離開之前,落日已斜,天邊燃燒起一片赤焰似的晚霞,拖曳在阿爾卑斯山峰之上。左側的巨岩應該是艾格峰(Eiger),沉靜而莊嚴,像一位守夜的巨人,目送最後一抹陽光緩緩墜入山穀。
原來以為上圖遠處右側露出山尖的那座雪峰是少女峰,剛剛問了ChatGPT,人家說不是,很有可能是曼利申山(Männlichen)或丘根山(Tschuggen),而且說從格林德瓦不容易直接看到少女峰頂,因為它被艾格峰和僧侶峰擋住了。艾瑪,“觀賞少女峰的最佳地點是格林德瓦”,隱約記得這句話是家中兩位隊友之一說的,現在誰都不認賬了,隻能是懸案了。
不過,好消息是我把上篇遊記中問二郎和蘑菇的照片上傳給Chat GPT,小AI確認遠處正中的雪山就是少女峰(Jungfrau),還受到了小AI的表揚,它說:“少女峰從這個角度看呈金字塔狀,右肩略低,正是她經典的正麵輪廓。拍得非常好,陽光下的雪山和前景的綠色草坪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瑞士風景畫麵。”
博友水星兄也冒泡留評證實說這座山峰確實是少女峰,學渣俺偷樂一下。水星兄在2015年曾坐國家元首級別的專列待遇登上少女峰,令人豔羨!
二郎問我們是不是去了少女峰,慚愧,由於想去的地方太多,時間又有限,所以作為非重度戶外愛好者們的我們沒有蘑菇學霸和水星兄的萬丈豪情,隻是遠遠地眺望了一下她恬靜的身姿。
坐火車返回施皮茨,夜色已開始籠罩小鎮,遠遠望去,湖麵泛著微光,山腳下的暮靄輕柔地融入一抹淡藍中,宛如印象派大師們的畫作。橘色的燈光次第亮起,如點點星火撒落山坡,在夜色中靜靜閃爍,為這幅柔和的畫麵添上一抹溫暖的人間氣息。
第二天早起,推開窗戶,薄霧輕籠,清冽的晨風撲麵而來,帶著一股清新的朝氣。眼前的景象仿佛將人帶回百年前的村落,又仿佛踏入了一個寧靜而純粹的童話世界。
我們先漫步到湖邊,雲霧繚繞,有二郎說的江南水鄉的感覺。圖恩湖宛如一塊被風輕拂的灰藍色絲綢,泛起細碎而溫柔的漣漪,對岸的雪山輪廓在漣漪中輕輕搖曳。站在湖邊,會不自覺地深吸一口氣,仿佛心肺都被洗滌得清亮無比。
湖邊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紅瓦屋頂的施皮茨城堡(Schloss Spiez),靜靜地坐落在湖邊的葡萄園之間,背靠群山,前臨湖水,從任何角度望過去都像是一幅畫。城堡始建於933年,最初或許隻是一座防禦工事;12世紀時,城堡由當地的領主馮·施皮茨家族(von Spiez)掌控,後來幾經易手,13世紀,城堡被更強大的馮·布本貝格家族(von Bubenberg)接手,他們是伯爾尼顯赫的貴族,也是日後勃艮第戰爭中的重要參與者;16世紀 -19世紀,馮·埃爾拉赫家族(von Erlach)掌管城堡,並將其改造成兼具防禦與居住功能的巴洛克風格建築。
城堡維護得相當好,塔樓、石牆、以及那棵不知道多少年的大樹,都透著一種歲月感。如今城堡歸一家基金會管理,網上介紹說內部設有博物館,重現中世紀的生活場景,並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家具和壁畫。
緊挨著城堡的是白牆尖頂的施皮茨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 Spiez),建於公元762年,充滿古樸寧靜的宗教氣息。因為城堡和教堂麵朝圖恩湖,常有新人選擇在此舉辦婚禮。腦中不禁浮現出這樣的畫麵:晨霧微散,湖光蕩漾,新人在鍾聲中緩緩步入教堂,確實是童話般的浪漫與神聖。
可惜我們來得太早,城堡和教堂都沒開門。
站在小鎮的最高處 (也是火車站所在的位置),將施皮茨的美景盡收眼底 – 民居屋頂錯落有致,碧藍湖水波光粼粼,遠方雪峰輪廓清晰,腳下則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施皮茨是瑞士重要的葡萄酒產區,這裏出產優質的黑皮諾(Pinot Noir)和白葡萄品種,陽光、山風與湖水共同孕育出這片獨特的風土。
太美了,美得像一張張明信片,美得幾乎不真實,所謂超凡脫俗,指的就是這樣的意境吧。
施皮茨本地並沒有誕生過特別著名的曆史人物,據說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在此短暫居住。他在1884年夏天來到施皮茨,住在湖邊的一棟房子裏,繼續創作他那部哲理與詩意交織的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All and None)。
想象著這湖光山色是如何激發並滋養著尼采的寫作靈感,想象著這位哲學家兼詩人靜坐窗前,筆下生風……當然,這般化景為文的本事,終究還得“腹有詩書氣自華”。否則,如俺這樣的凡夫俗子,即便日日置身人間仙境,也寫不出什麽傳世之作,拚盡俺的洪荒之力,也隻能拍照、打卡、發呆聊作紀念。
小鎮街道兩旁是樸實的民居:綠色的窗欞、木質的陽台,門前修剪整齊的灌木叢,還有懶洋洋曬太陽的貓咪。有人在陽台上晾曬衣物,有人正端著咖啡望著遠山出神。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場景,卻散發著令人心安的溫暖。
施皮茨被《孤獨星球》推薦為瑞士最迷人的湖畔小鎮之一,其明信片般的風景使無數旅行者將它譽為“瑞士最美小鎮“,果真名不虛傳,當地人的生活與日常,就是我們的童話與遠方。
嗯,我別無遠大誌向,能在這般如畫的小鎮短暫停留,做個閑散旅人,看雲卷雲舒,已是莫大的幸福。
《遇見歐洲 (10)- 洛桑 (上)關鍵時刻,好心的女士拯救了我們》
《遇見歐洲 (11)- 洛桑 (下)物是人非,美好的世界漸行漸遠》
《遇見歐洲 (12)-日內瓦(上)17個美好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
《遇見歐洲 (13)-日內瓦(下)終生掙紮,最終倒在這座安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