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威風凜凜的向中國大陸征收最高達245%的關稅,以為中國大陸為保護其對美出口,會急於與美國談判,接受川普開出的條件。川普總統和他那些個“馬屁精”們顯然想多了,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且小看了北京反擊的力度(下圖 facebook/Instagram)。於是在川普總統開打對華貿易戰的一周後,被《紐約時報》認為“搞砸了”<。而《華爾街日報》則在4月23日的一篇文章中討論川普總統的“關稅對主要經濟體的影響好壞參半<”。大國競爭的成功需要嚴謹且客觀的淨評估。然而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評價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上世紀八十年代,尤其是2001年中國大陸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逐漸獲得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其地緣政治雄心也日漸增長。包括美國人在內的戰略學家們預期,中國大陸終有一天會超越戰略上分心、政治上陷入癱瘓的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最嚴重時期,許多觀察家相信這一天已經到來。但僅僅幾年後,國際戰略學家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 中國大陸開始盛極而衰 - 因為北京拒絕放棄“零新冠”戰略導致其經濟增長難以恢複;麵臨著不健康的人口結構、高攀的青年失業率以及日益加深的經濟停滯。與此相映的則是“蒸蒸日上”的美國 - 鞏固和和加強的聯盟,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領域取得突破,蓬勃發展的經濟,創曆史新低的失業率,和創曆史新高的股市。
冷戰期間,蘇聯領導人常說“質量建立在數量的基礎之上”(量中有質)。隨著生產力趨於平衡,人口更多、地域範圍更廣、經濟實力更強的國家會擴大規模,並超越那些規模較小的領先者。美國在上個世紀就抓住了歐洲工業化的浪潮,然後利用其大陸規模和更大的人口優勢超越了英國、德國和日本,並最終超越了蘇聯。如今,受益於這種動態的是中國,而美國則麵臨著被一個規模和生產能力都遠超其對手的威脅:技術上被超越,經濟上被去工業化,軍事上被擊敗。在這個時代,戰略優勢將再次落入那些能夠規模化運作的國家手中。中國擁有規模優勢,而美國則沒有 - 至少單打獨鬥不行。由於華盛頓獲勝的唯一可行途徑是與其他國家結盟,因此在複雜的全球競爭中孤軍奮戰尤為不明智。如果美國退居西半球,將其勢力範圍縮小到某個範圍,就等於將世界其他地區拱手讓給一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中國大陸。
這將是一個以能力為中心的新治國方略,它承認美國不再擁有規模這一獨特優勢。在這一新治國方略指導下,美國及其夥伴將努力增強凝聚力和集體影響力,與中國在時間和規模上爭奪優勢。借用本傑明·富蘭克林那句常被歸為警句的話語: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否則我們將各自為政。以下為坎貝爾和多西題為《Underestimating China》一文的主要內容。
體量與規模
並非所有大國都能成為強國。小國可以通過在小規模的基礎上實現效率最大化而成為世界一流國家,如日本、德國和韓國等。但當大國在更大的基礎上運用這一策略時,它們就能重塑世界,如美國和中國大陸(下圖 Linkedin/Financial Times)。更廣闊的內部市場可以降低成本,使企業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勝過其他企業。更大的人口規模可以創造更深厚的人才和研究資源。大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較低,這賦予了它們更強的韌性。而且它們有更強大的軍隊。
英國領導人和戰略家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9世紀末,英國曆史學家約翰·羅伯特·西利在其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中,擔憂“規模更大、組織嚴密的國家”的出現。他指出,隨著技術的傳播,“俄羅斯和美國的實力將超越如今所謂的‘大國’,就像16世紀的偉大鄉村國家超越佛羅倫薩一樣。” 甚至在大英帝國崩潰之前,他就擔心英國會淪落到“純粹的歐洲強國”的水平,例如西班牙。西利並非唯一一個呼籲英國通過“大不列顛” - 與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的帝國領地更緊密地融合 - 來追求一個島國無法獨自實現的規模和效率提升的人。但這些努力被拖延,推行不連貫,最終失敗。殖民地各自為政,英國人始終未能實現規模化。
如今,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規模和能力屬於中國大陸。美國戰略家必須正視美國可能重蹈一個世紀前英國覆轍的風險。英國的經驗既提供了教訓,也帶來了警示:其帝國整合的努力太少,也太遲了。但如今的美國可以通過以新的方式利用盟國和夥伴國的規模,在當年英國失敗的地方取得成功。
興衰與崛起
成功的起點必須是準確的自我評估。近年來,《外交事務》雜誌刊登了大量文章,論證美國相對於中國大陸擁有明顯且持久的優勢。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認為,“中國經濟相對於美國正在萎縮”,並且“當前的趨勢正在鞏固單極世界”。斯蒂芬·布魯克斯(Stephen Brooks)和本·瓦格爾(Ben Vagle)聲稱“美國仍然擁有絕對且持久的優勢”,這將使其在衝突中擁有顯著的經濟籌碼。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和瑞安·哈斯(Ryan Hass)總結道:“在經濟活力、全球影響力和技術創新方麵,美國仍然比中國擁有至關重要的優勢。”
毫無疑問,中國大陸麵臨著諸多重大問題:社會老齡化、債務高企、生產力停滯不前、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青年失業率高企以及私營部門受到打壓(下圖 reddit/scmp)。但即使是嚴峻的宏觀經濟挑戰,也並非必然轉化為戰略劣勢。有兩個事實可以同時成立:中國大陸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但其戰略實力卻日益強大。未來幾年,北京或許能夠通過回歸理性的決策來應對經濟挑戰。強調中國大陸的弱點,可能會低估其在大國競爭最相關的指標和時間框架下的規模和能力。
盡管在生物技術和航空等領域(這些領域一直是美國的傳統優勢)中國大陸仍在迎頭趕上,但部分得益於“中國製造2025”等雄心勃勃的產業政策努力,中國大陸生產了全球近一半的化學品、一半的船舶、超過三分之二的電動汽車、超過四分之三的電池、80%的消費無人機以及90%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關鍵的精煉稀土礦物(下圖 The Information/cefic/Voronoi/CARSCOOPS)。北京正在采取措施確保其主導地位得以延續和擴大:中國大陸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的一半(是美國的七倍),並且在第四代核技術商業化方麵領先其他任何國家十年,並計劃在20年內建造100多座反應堆。上一個如此徹底地主宰全球生產的大國是美國,持續時間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
了解對手
中國大陸麵臨的挑戰不容小覷,但其戰略重要性卻常常被誇大。例如,從長遠來看,中國大陸的人口結構挑戰將是一個重大問題,但從中期來看 - 這與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競爭更為相關 - 這些挑戰是可控的。隨著毛澤東時代嬰兒潮一代的孫輩進入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代際“回聲潮”,這意味著盡管人口老齡化加劇,但15歲以下人口的比例實際上有所增加,在2010年至2020年的人口普查期間增加了3000多萬,而且其在總人口中的占比也在增長。到2050年,中國大陸的撫養比(成年勞動者與兒童和退休人員的比例)將一直低於日本目前的水平。而對教育、工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投資將有助於中國大陸應對勞動力短缺(下圖 facebook/Robotics & Automation News)。
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稱,美國衰落主義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它可能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這種警告不無道理;大國的興衰往往始於錯誤的自我診斷。但正如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蘇聯解體前所言,對衰落的擔憂往往也能推動國家複興。最大的風險並非衰落主義,而是自滿情緒,這會導致戰略意圖的缺乏,以及無法催化應對中國大陸挑戰的集體行動。實際上,美國 - 尤其是在川普總統時代 - 有可能高估其單邊實力,並低估中國大陸應對這種實力的能力。
未完待續
* 庫爾特·M·坎貝爾(Kurt M. Campbell)為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的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他曾在拜登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副國務卿兼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印太事務協調員。
拉什·多西(Rush Doshi)現任職喬治城大學為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國戰略項目主任。他曾在拜登政府時期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負責中國和台灣事務的副高級主任。
參考資料
吳冕卿. (2025). 特朗普已經搞砸了關稅戰. 紐約時報中文網. 鏈接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50418/china-us-trump-xi-tariffs/
Campbell, K. M. & Doshi, A. R. (2025). Underestimating China.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underestimating-china
Kirby, J. & Hannon, P. (2025). Trump tariffs show mixed impact on big econom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鏈接 https://www.wsj.com/economy/global/eurozone-business-activity-loses-pace-amid-trade-war-3edb4b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