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裏昂位於羅訥河與索恩河的交匯處,這兩條河像兩條絲帶,優雅地將城市一分為三,也串聯起這座城的前世今生。從白天到傍晚,索恩河畔的風光溫柔又充滿生活氣息。有人騎著自行車穿行而過,有人帶著狗慢悠悠地踱步,還有街頭藝人在橋頭拉著手風琴,伴著潺潺水聲,眼前是一派“歐洲的閑適”。20多年前第一次來法國曾在裏昂住過一夜,那時旅行猶如特種部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匆匆忙忙的隻顧往前衝,3個星期走了9個國家。這次我們準備放緩腳步,去慢慢體驗它的古老與現代,細細品味法國美食之都的色香味
第二天一早,我們徒步前往富維耶山。這裏被譽為“裏昂的起源”,早在羅馬帝國時期,這裏就已經建城。作為高盧三省的首府,這裏是羅馬帝國在高盧地區的重要城市,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兩位羅馬皇帝 - 克勞狄烏斯和卡拉卡拉都出生於此。





山頂的富維耶聖母大教堂是裏昂的地標。白色外牆莊嚴而聖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教堂內部裝飾華麗,金色馬賽克和彩繪玻璃講述著聖經故事。在教堂外還意外地看見中文告示,和教職人員一聊,原來裏昂有15萬華裔居民,其中不少人信奉天主教。站在教堂前的觀景台,整個裏昂盡收眼底,城市全景如中世紀手抄本般徐徐展開:兩條河流 - 狂暴的羅訥河與憂鬱的索恩河在富維耶山腳下交匯,形成清晰的Y字形水係。這個地理特征後來成為了裏昂的城市徽記,也暗示了這座城市二元對立的本質。遠處的高樓與老城的紅瓦屋頂交相輝映,城市的寧靜與厚重撲麵而來。

從山頂下行,一條小徑穿過樹林蜿蜒而下,途中經過古羅馬劇場遺址,這些曆經兩千年風雨仍矗立的石階,似乎還殘留著昔日羅馬人的氣息。類似的古羅馬劇場,在環地中海沿岸到處可以見到。每年夏天,裏昂的“富維耶之夜”音樂節就在這裏舉行。坐在劇場的石階上,我們想象著2千年前的觀眾如何為角鬥士或戲劇歡呼,曆史好像就在眼前。
午後陽光灑在裏昂老城區鵝卵石鋪就的小巷中,“Aux Trois Maries”的木質招牌在微風中微微搖晃。這家百年老店藏身在聖讓街旁一條靜謐的小巷裏,麵對一個古樸優雅的小廣場。門旁小黑板上是手寫菜單和當天主廚的推薦。推開那扇有些年代感的門,一股淡淡的黃油與香草的味道撲麵而來,仿佛時間在這裏放慢了腳步。餐廳不大,幾張木桌整齊排列,鋪著潔白的亞麻桌布,桌上擺著手工陶瓷的餐盤和亮閃閃的銀器。牆上掛著裏昂舊時的黑白照片,燈光柔和,氛圍溫馨而優雅。


在靠窗的位置坐下,陽光透過雕花玻璃灑在餐盤上。男侍者笑臉相迎,態度親切但不打擾。他推薦了前菜:裏昂傳統豬肉凍,配上自家醃製的酸黃瓜與微辣第戎芥末,風味濃鬱又帶著法式清新。主菜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裏昂燉牛腩,慢燉數小時的牛肉酥爛入味,洋蔥與紅酒的香氣層層交織,搭配綿密的馬鈴薯泥,入口即化。佐餐的,是一杯來自羅訥河穀的輕盈紅酒,果香中帶點辛香,恰到好處地提升了肉味的層次。餐後,輕啜一口濃縮咖啡,看著窗外石板路上緩緩走過的行人,耳邊是餐廳裏低聲交談和玻璃碰杯的聲音。3道菜的午飯吃了2個小時,更像是一段時光的旅行 - 裏昂的味道,就藏在這悠閑的午後裏。




走出餐廳,河邊傳來音樂聲。在河邊街頭公園裏,春日微風輕拂,隻見一群年齡各異的人身著華麗的古裝,在樹影斑駁的林蔭小徑上翩翩起舞。他們身穿18世紀的宮廷服飾,男士佩戴假發、緊身外套和膝襪,女士則身著繁複的長裙與蕾絲邊飾,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與從容。伴隨著喇叭播放的古典音樂節奏,他們排成對,輕盈地踏著舞步,時而互相行禮,時而轉圈滑步,仿佛將整座城市帶回到輝煌的路易十四時代。背景中,遠處的富維耶聖母聖殿靜靜矗立於山坡之上,為這一幕增添了幾分肅穆與浪漫。誰說隻有中國老人跳廣場舞?法國老人同樣充滿活力,他們不是在懷舊,而是在用舞蹈告訴世界:優雅和教養,可以曆久彌新。



裏昂以大型壁畫聞名歐洲,飯後去看了最熱門的裏昂人壁畫。位於索恩河邊800平方米的巨幅壁畫描繪了一座六層樓高的建築,曆史上裏昂的24位和法國的6位名人都在這幅畫上得到再現,如同一個穿越曆史長河的名人大舞台。 他們中有世紀廚神保羅·博庫斯(Paul Bocuse),電氣的發明者物理學和數學家安德烈-馬裏·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大家喜愛的文學作品《小王子 》的作者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裏(Antoine de Saint-Exupéry),電影發明者盧米埃兄弟(les Frère Lumière), 慈善家皮埃爾老神父(Abbé Pierre)等,他們“站立”或“走動”在窗台、陽台、門口之間,仿佛正在與你互動。這幅壁畫采用了“錯視畫”技法,讓平坦的牆麵看起來如同真實的三維空間。觀眾站在牆前會感覺人物、窗戶、陽台都是立體的,具有強烈的視覺欺騙效果。而大廚可以和頂級科學家藝術大師平起平坐,這是典型的法國特色。
第三天陰有小雨,我們來到保羅·博庫斯市場,這座以米其林傳奇大廚保羅·博庫斯命名的市場是裏昂最著名的美食地標之一,被譽為“法式美食殿堂”,是熱愛美食者的天堂。這座市場不僅僅滿足人們的口舌之欲,更是一種文化象征,是裏昂人日常生活與美食精神的縮影。它也體現了保羅·博庫斯本人推崇的“新法式料理”理念:食材至上、簡潔精致、講求風味平衡。


法國人對美食的追求,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路易十四。這位“太陽王”本人就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美食家,他一口氣可以吞下比別人多幾倍的食物。他的午餐通常包括4碗不同的湯,一整隻喂的肥肥的的野雞、一隻鷓鴣、澆了蒜汁的羊肉、火腿、雞蛋、3份色拉,最後還有滿滿一大盤甜點、水果和果醬。路易十四死後,人們發現他腸胃的尺寸是普通人的兩倍。這位大胃王吃得多,活得也久,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有確切記錄的在位最久主權國家君主,比中國在位最長的康熙帝多了整整11年。
有這樣的饕餮國王帶頭,各級主教貴族莫不爭相效仿,法國的廚藝自然一年比一年精益求精。以至於18世紀的法國哲人和美學評論家讓-安泰爾姆•布?亞-薩?蘭甚至狂言:“ 發現一道新菜,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帶來的幸福更多。 ” 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使許多頂級大廚失了業,他們或者走向法國各地,讓民間精英培養出考究的食欲;或者流向海外,讓許多國家的王公貴族大開眼界,俄國亞曆山大一世沙皇就曾說,是法國人讓他知道了應該如何進餐。
事實上,皇冠的落地和社會的變遷,隻是讓享受美食從貴族特權變成了全民運動。法國傑出的劇作家讓 • 阿努依這樣總結法國人社交活動的最終目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結束的 - 概莫能外。無論是婚禮、洗禮、決鬥、葬禮、詐騙、還是外交活動 -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頓美餐的借口。”這一點倒是和中國人一模一樣,搞任何活動總得吃上一頓。不同的是,法國人不僅僅喜歡吃,還注意吃得健康。按照聯合國衛生組織2023年的統計數字,超過50% 的中國成年人屬於超重或肥胖人群,而法國人為47.2%,是歐洲超重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考慮到中國人的平均收入隻有法國人的五分之一,無疑國人還得好好向法國人學習如何吃得健康。
市場的外牆上有著大廚保羅·博庫斯的巨幅畫像,走進市場,就能聞到空氣中混合著新鮮奶酪、熟成火腿、烤鵝肝和甜點的香氣。這是一個典雅的現代化室內市場,整潔有序卻又熱鬧非凡。高高的天花板下是排列整齊的攤位和玻璃櫥窗,色彩斑斕、誘人食欲。市場裏早已人頭攢動,攤位老板們在用法語夾雜裏昂方言與老顧客寒暄,雖然聽不懂內容,但能感受到那份親切和熱絡。法國人對於吃的熱忱,向來是不加掩飾的。




看到最多的是各色奶酪,從軟熟的布裏(Brie)到濃烈的洛克福爾(Roquefort),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說起法國奶酪的種類,一年365天也不及它多,各種質地,從鬆脆到接近於液體狀的;各種風味 ,從濃烈刺鼻到微淡的奶香;各種來源,從牛奶到山羊奶駱駝奶;各種佐料,從用辣椒醃到橄欖油浸,還要放在燈芯草上等它上年頭。法國人對奶酪的熱愛,大概隻有意大利人可以媲美。鮮活的牡蠣在冰床上閃著光澤,旁邊是整齊擺放的鮭魚、貽貝和大蝦。幹醃火腿、香腸掛滿架子,還有各式鵝肝和香腸製品。馬卡龍、可麗露、檸檬撻、手工巧克力…… 法式甜點的藝術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



市場內除了購買食材,這裏還有不少小餐館、酒吧和熟食攤位,可以現場品嚐剛出爐的牡蠣、烤蝸牛、鴨胸肉或牛排塔塔。許多當地人和遊客會在這裏小酌一杯白葡萄酒,搭配一盤特色熟食,享受一頓“市集午餐”。我們有樣學樣,在市場二樓的餐廳區選擇了Le Café des Négociants,這家小酒館以裏昂傳統菜肴聞名。點了了法式牛排、燉肘子和裏昂風味豬腸。法式牛排最重要的是淋在牛排上的醬汁,如果牛排是法式牛排的身體的話,醬汁可以說是法式牛排的靈魂。那醬在口中化開時,讓人忽然明白了何為"罪惡的愉悅":滑膩、豐腴、帶著月桂的芳香和奶酪的乳香,簡直是對清教徒腸胃的褻瀆。




午後3點,市場漸漸安靜下來。商販們開始整理貨架,擦洗櫃台。我們喝完杯中的咖啡,看著人群散盡後空蕩的走廊。某個瞬間忽然覺得,這地方不像市場,倒像座美食教堂。每個攤位都是祭壇,每位廚師都是祭司,而食客們,不過是懷著饑渴前來朝聖的信徒罷了。離開時經過麵包店,年輕的學徒正將法棍排進籃子。那新麥的香氣追著我們飄出很遠,仿佛在作最後的挽留。
離開裏昂的那一刻,我們仍能回味那一碗暖心的洋蔥湯,那一口牛排的醬汁,肥而不膩的裏昂豬腸 …… 還有老城區街頭飄來的陣陣香氣。在這座被譽為“美食之都”的城市,美味不僅藏在米其林餐廳裏,更在每一條街巷、每一個市集中流淌。在法國,美食不僅僅為了滿足口舌之欲,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麵向未來的熱情。廚神保羅·博庫斯最著名的那句話:“傳統,不是保留灰燼,而是傳遞火焰。”讓我們在齒頰留香的同時,感受到裏昂這座美食之都昂揚創新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