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官方標準是10-19歲,是從童年邁向成年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想一想自己,雖然從10歲到19歲曆經政治動蕩,家庭不幸、個人挫折種種磨難,但是還是有很多美好的時光,甜蜜的日子值得回味,甚至會感謝曾經經曆的那些風風雨雨,讓我成長得更堅強。
但是,就是在這麽美好的青春期,近年來的少年涉及殺人之類惡性犯罪似乎有增長趨勢。請AI幫忙,略作統計——
加拿大:2024年新不倫瑞克省Nasonworth17歲青年因涉嫌持械殺害34歲男子被控二級謀殺
15歲未成年人在蒙克頓家中槍擊導致16歲同伴死亡
法國:2023年15歲少年Valentin在法國東南部家中殺害父母並縱火。
英國:Spalding雙重謀殺案(2016年)
2016年14歲的兩名少年(分別為一男一女)在林肯郡斯波爾丁市持刀刺死一母女。
2024年17歲少年Axel Rudakubana開槍,殺害三名女童並試圖殺害其他十人。
印度:2024年馬哈拉施特拉邦泰恩區一名12歲男童在校內與10歲同學發生口角後實施頸部勒殺。
2024年泰恩12歲男童吊殺案。
一名15歲少年因與線上Instagram好友爭執而在瓜廊村持刀刺死16歲同村同學。
日本:2014年長崎一名16歲女學生在自己生日當天用鈍器毆打並分屍15歲女同學。
這類案件美國尤甚——
2016年13歲男童在俄克拉荷馬州錢德勒市用十字弓射殺其10歲同伴。
2021年14歲少年Aiden Fucci以114刀刺死其13歲女同學Tristyn Bailey。
2021年新墨西哥州一名14歲男孩在華盛頓中學午餐時攜父親槍支擊斃13歲同學
2021年艾奧瓦州17歲少年Ethan Orton殺害父母。
2021年馬裏蘭州一名14歲少年在普林斯喬治縣校園內向13歲同學開槍致其身亡。
中國的案件記憶猶新:邯鄲三少年殺害同學案。
近期看了一部英國迷你劇《》(直譯《青春期》,中譯《混沌少年時》),就寫了一個青春期的殺人犯。這是一部迷你劇,一共隻有四集,每集一小時,四小時一氣嗬成。

案情非常簡單。雖然開場激烈,但是偵破並不費力,從案發的頭天夜裏到第二天清晨,這個13歲名叫傑米的殺人犯睡眼朦朧,就被堵在床上了!這個稚氣未消的男孩子瞬間嚇得尿了褲子,他真的殺人了?
第一集就是寫這孩子被抓送拘留所,孩子口口聲聲說是沒有殺人,父母則是從震驚到不相信,直到警察拿出了全程的監控錄像,陪在一旁的父親無語,掩麵哭了。兒子也哭了。

第二集則是警察到傑米所在的學校調查殺人動機。那個學校的情景,讓我們所有的人目瞪口呆:散漫無序是小事,校園霸淩師生們都熟視無睹輕描淡寫。

警察的兒子亞當與傑米就讀同所學校,警察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了解,更不知道這些學生們私下在談論些什麽。

亞當找到父親,說看不下去警察爸爸東一榔頭西一掃帚瞎問瞎查,就告訴爸爸這樣的事。原來被害的女孩凱蒂在社群媒體以紅色藥丸標簽嘲諷傑米。所謂“紅色藥丸”是一種特定圖案指 “非自願單身者” (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的男性的反女權主義觀念。凱蒂在網絡社群上發文表示傑米是個“Incel非自願單身者”。為什麽?因為傑米長得醜。
亞當告訴父親,不同顏色的愛心符號各有含義的密碼,“紅心”代表“愛”,“粉紅心”代表“我喜歡你但是不會有性欲”、“紫心”才是“性欲”“黃心”則是曖昧“橘心”有安慰或支持的意思。。。。
天哪,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說這些暗語文化。隻是看見過“厭女症”這樣的詞匯。難道網絡中的這些觀念果真悄悄流行於學校、流行於青春期的學生中了嗎?
第三集則是七個月以後,傑米被關到安全訓練基地,就是類似中國少改所吧?這一集就發生在一間屋子裏,心理輔導專家布裏奧妮和傑米的對話。看得出傑米的聰明和強勢,每每反客為主,將專業的心理學家逼到角落。這一集從傑米的視角進一步揭示了所謂的“非自願單身者”還有“80/20法則”如何通過網絡滲透進校園,對學生們的傷害。

我們跟著心理學家也觀察到傑米是怎麽受到這些網絡文化的影響。傑米不承認殺人,他甚至對女心理學家也有一種看透了你、鄙視你的態度。這一集結尾,布裏奧妮呆坐良久,哭了。她哭什麽呢?
第四集是寫了傑米一家。他的父母他的姐姐。第一集我們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但是這一集感受到的是一個在家裏說一不二的脾氣暴躁的父親。聯想第三集結尾傑米突然對女心理專家的狂怒咆哮,是不是來自父親呢?
全劇結尾正是父親生日那天,傑米打來電話,說認罪伏法。全家無語淚流滿麵。父母回憶過往,母親說,傑米回家就關門不出來,半夜還不睡覺我每次都去敲門讓他早睡,第二天要上學。父親說,我小時候父親打我,皮帶狠狠滴抽,我就想等我當了父親一定不這樣。從小我帶他踢足球練拳擊他都不喜歡,後來畫畫也不畫了。要電腦,我給他買了全套設備。我們錯了嗎?他們是不稱職的父母嗎?
他們的困惑也許是很多父母的共同感受吧?
結尾時,父親在傑米的房間環顧,最後撲倒在兒子的床上,給他的玩偶蓋上被子,放聲痛哭。那一刻,你也止不住淚水。為了這對父母?為了兒子傑米?說不清。

應該說,短短四集邏輯嚴密環環相扣,這部劇沒有著眼犯罪過程,而是深挖少年犯罪的根源,從網絡社會到學校家庭,步步深入引起全社會反思,甚至連連英國首相都考慮在國會和學校播放此劇。
很多少年犯罪包括成年犯罪都會問一個為什麽?都會從各個層麵剖析犯罪根源。但是相比之下國產懸疑劇這方麵顯得有點單一甚至膚淺,比如口碑不錯的《棋士》還有被詬病的《烏雲之上》,都是將罪惡根源指向原生家庭,不是父母偏袒就是童年不幸,結果編來編去,不是兄弟鬩牆就是姐妹反目,劇情撞車嚴重。當然可能是國情不同,更深刻的社會原因不敢觸動,也可能認識思考沒有跟上去。
總之,要說“寓教於樂”,也得把準脈開對藥,否則難免膚淺。
這部英劇說的是少年犯罪,但是把話題引向了近年歐美流行的社會議題“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簡稱“Incel”)、“厭女症”等觀念,以及這些觀念通過網路對青春期少年的影響。因此挖掘更深、涵蓋麵也更廣。
其實,中國大陸也有網絡熱議的類似案件:“訂婚強奸案”。此新聞的評論與跟帖裏,很多男士的反應似乎也有“厭女症”這樣的傾向。
立意深刻的迷你劇藝術上也一絲不苟。
據專業評論,此劇拍攝每一集都是一鏡到底。具體不懂,感覺場景更真實,對演員的台詞功夫是更是一大考驗,特別是飾演少年犯傑米的演員第三集如此大量的台詞不能停止拍攝,一氣嗬成真不容易。
劇中的父子現實中也是一對父子。飾演父親的斯斯蒂芬·格拉漢姆Stephen Graham拉漢姆Stephen Graham大名鼎鼎:出演過《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紐約黑幫》、《愛爾蘭人》同時也是主創、編劇,而今年15歲的兒子歐文·庫珀Owen Cooper是第一次演戲,各種表情神態拿捏到位,還要背整整50分鍾的台詞,演技可謂一鳴驚人。
父子同台,在第一集和第四集裏那種父子情深表現得令人淚盈。
如果說瑕疵,就雞蛋裏挑個骨頭,傑米長得挺可愛,要是再醜一點就更貼近角色了。這純屬苛求。
難得的好劇。必須讚。
注:海報外均為電視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