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天地會會簿中的木立鬥世、結萬和洪花亭
孟曉峰 高西成
摘要:天地會並非由鄭成功創立,但天地會會簿中存在很多源自鄭氏家族的故事或傳說的隱語、暗謎。天地會供奉李世民,實為民間紀念南明唐王隆武帝的延續。“結萬”源於“結兄裁剪萬兄縫”,“結”指顏思齊,“萬”指鄭芝龍,兩人均曾在日本以裁縫為業。洪花亭圖式中的“洪門堂上曆代宗親”均為鄭氏家族成員。天地會傳說的“洪花亭”並不在福建,而是在日本。
關鍵詞:木立鬥世;鄭成功;洪花亭;顏思齊;鄭芝龍
探討天地會起源,必然涉及“西魯故事”,因為它可能隱藏著天地會起源的秘密。學者溫雄飛在1929年以“影射推求”方法對“西魯故事”中重要人物的身份做了分析:
(西魯故事)乃以神話之體裁方式描寫當時鄭氏之曆史,相連而及於為明室中興者。其事其人,均有寄托影射,特不以真姓名出之耳。所謂少林寺者,指鄭芝龍一係與其部曲。征西魯有功滿清,是指鄭氏撤去仙霞關兵備,令滿兵長驅直入福建。火燒少林寺,是指鄭芝龍全家大小在北京被殺之慘史。五祖者,與鄭芝龍歃血結盟之異姓兄弟,或其同姓兄弟而與芝龍謀仇者也。萬雲龍者,鄭成功也。明太子朱洪竺,乃指桂王永曆或唐王隆武。香主陳近南者,即陳永華自謂也。[1]
蕭一山“大體上承認溫先生的推求”,但認為鄭君達之死是影射鄭芝龍的;萬雲龍起義則影射康熙四十七年浙江大嵐山張念一起義;少林寺被毀是影射雍正帝少時的結義兄弟、後遭圍殺的某俠僧的。[2]
繼早期學者在“西魯故事”及其他會簿文字中發現眾多與“萬”姓有關的線索後,台灣學者翁同文在1975年從江日升《台灣外誌》及盧若騰《贈達宗上人》詩序中,找到有關萬姓集團的史料;至20世紀90年代,羅炤、赫治清等又對之做了一些補充論證,從而推斷出天地會為福建詔安萬姓集團的萬五道宗於康熙甲寅年所創立。[3]如果沒有“西魯故事”中近似神話的情節作為提示,孤立存在的眾多史料之間的內在聯係則很難被發現。秦寶琦、莊吉發等不讚同溫雄飛、蕭一山、羅炤、赫治清等的觀點,堅持利用檔案、文獻史料和田野考察等科學方法來推求天地會的起源,認為“影射推求”使嚴謹的史學研究變成了猜謎。[4]但秦寶琦也認為,翁同文、羅炤、赫治清等學者有關萬五道宗的研究成果,對於正確解讀“西魯故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5]
至於會簿內容是否值得參考,赫治清認為:
隻有詳細地占有各種大量史料,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科學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內在聯係,才可能從中得出客觀事實固有的正確結論,這是曆史研究唯一的科學方法。……拿天地會自身提供的秘密文獻來說,其中有許多隱語暗謎,至今還不為人們全部理解認識,以致痛感不能步入堂奧,搖頭歎息。至於那充滿神秘色彩、撲朔迷離,有類天書的西魯故事,讀來更是如墜五裏雲霧。但是,這裏卻恰恰隱藏著天地會起源的秘密。這就需要我們在認真研究所有會書的基礎上,把它和官書、檔案、其他史籍記載、調查資料結合起來,加以比較和綜合考察。隻要我們肯花大力氣,做艱苦細致的由表及裏、去偽存真的工作,神秘的外衣不難剝去,“密碼”不難破譯,最終找到符合曆史實際的答案。如果認為它純屬神話傳說,荒誕無稽,於史無征,棄若廢紙,那麽,他們丟掉的就不僅僅是某類史料。[6]
除了“西魯故事”,會簿中的詩歌、口白以及碑亭、旗幟、腰憑圖式也包含有豐富的信息,且部分文字還見於重要官書、檔案中。在天地會成員內部使用的文字或語句中,“或除去偏旁,或寫作不經見之字,或借用同音同義之字,或用他字相代,或將數字合為一字,或分一字為一句”,[7]組成了眾多隱語,如“川大丁首”“木立鬥世”“結萬為記”“天庭國式”“興旺孫唐”“家後日山”“共同和合”等。解讀這些隱語不得不借助“影射推求”甚至猜謎的方式。[8]天地會早期傳說有對鄭氏家族的影射,[9]所以可試從鄭氏家族的故事甚至傳說中尋找解讀隱語的線索。至於對這些線索的分析,則需要以赫治清所主張的科學研究方法,即與官書、檔案、其他史籍記載、調查資料相結合,才可能得出固有的正確結論。
- “木立鬥世”:賜鄭成功國姓的唐王隆武帝
“木立鬥世”隱藏了天地會創立時間、會簿形成時間、創會者身份等重要線索,但二百多年來一直存在多種彼此矛盾的解讀,例如,乾隆年間出現的且至今仍有影響的“順康雍乾說”,也有近年提出的“朱明之世說”“方以智說”“李自成說”等。
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兩廣總督孫士毅奏盤獲並審訊天地會許阿協等情折》及所附《許阿協等人供單》,是秦寶琦等極為珍視的天地會檔案史料。《許阿協等人供單》中有:
許阿協供:……如遇會中的人,吃煙吃茶,都有暗號,又有教小的詩句兩首,小的記得不清,隻記得內有“木立鬥世知天下,順天行道和合同”兩句。這木立鬥世,木字係指順治十八年,立字係指康熙六十一年,鬥字係指雍正十三年,世字係因天地會起於乾隆三十二年,故借這世字隱藏的。[12]
秦寶琦認為,“盡管許阿協所供‘世’字係指天地會始於乾隆三十二年之說並不準確,‘世’字應與木立鬥三字一樣,也是表示清帝在位的年限,似應預言乾隆在位隻有三十二年,但未敢直言而假稱天地會成立於乾隆三十二年。不論如何解釋,‘木立鬥世’分別代表順康雍乾四位皇帝的年號確實毫無疑問的”。此為“順康雍乾說”,為乾隆皇帝所采信,秦寶琦也持此說並以此證明“載有西魯故事的《會簿》絕非產生於康熙年間,而是形成於乾隆末期到嘉慶初期”。[13]
不過,“順康雍乾說”的“拆字法”不盡合理,台灣學者翁同文指出:
對鬥世二字,因拆字法不同,代表的數目也就有歧異。就“鬥”字言,或謂十二,或謂二十,因為清世宗在位十三年,兩者都不符合,遂又謂十三,其實牽強。至於世字,或拆為三川二字,以為每字三劃,每劃代表十年,合為六十年,或拆為二卅兩字,用乘法計算,也是六十,都指清高宗在位六十年。“木立鬥世”四字隱語既非數目符號,用以附會為乾隆某年,本身無意義。[14]
翁同文還認為,“木立鬥”一詞,對於天地會而言,隱喻明裔真主複位,“木立鬥世”指“朱明之世”。北宋《北夢瑣言》中,記有唐末曾有木星入鬥天象,一術士曰“木星入鬥,帝王之兆,木在鬥中,朱字也”。“木立鬥”之木即木星,鬥即北鬥,天文上有“木星入鬥”之吉象,為帝王入居北鬥(帝王之宮)之征兆。天地會遂將木旗立於米鬥之中象征“木入鬥”,並置於會場桌上禮拜,表示明裔皇帝已經複位,即有“朱明之世”,亦即“木立鬥世”。 [15]不過,《北夢瑣言》原文為“時木星入南鬥,數夕不退” [16],且道教拜鬥科儀中的“鬥”通常為“五鬥”(即東南西北中),“南鬥”“北鬥”均“五鬥”之一,所以由“木星入鬥”並不能推出“帝王入居北鬥”,即“朱明之世說”有不合理之處。
吳之邨提出“方以智說”。清《新城縣誌》有“僧弘智(即方以智)字木立”;明《新刻江湖切要》卷上《官職類》有“進士:鬥士”,再解“木立”為方以智,“鬥世”為“進士”,合為“木立進士”。[17]明末進士眾多,方以智未必在意進士身份,且“進士”轉為“木立鬥世”四字並書於法器木鬥之上,令人費解。
李誌強提出“李自成說”。“木立鬥世”中“立”為“支”意,陝北話讀“子”,與“木”合為“李”字,“知”諧音“治”,全句即含有“李鬥世,天下治”之意。[18]此說利用兩處諧音,一處為陝北方言,但早期的檔案中出現“木立鬥世”時,相關事件的發生地為閩粵,與陝北無關。
除了上文已列出的不足之處外,以上各舊說還均未能很好解釋“木立鬥世”、木楊城、李世民三者的關係,而這是解讀“木立鬥世”不應回避的問題。《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有《錦囊詩》:“木楊城內兵馬動,木立鬥世六十年。”忠義堂會場陳設圖中的木鬥上寫有“木楊城”和“木立鬥世”。[19]日本學者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也載有相近的木鬥圖式,且稱香堂上陳設木鬥是“以參拜唐太宗李世民為宗教儀式” [20]的。
木楊城與李世民的關係,王學泰認為源於《說唐後傳》。唐太宗親征北番寶康王時,誤中空城計,困於木楊(木陽)城中,兵糧將絕時天降飛鼠挖出了數萬糧草。徐茂公解說:“前年西魏王李密,納愛蕭妃,屢行無道,後來忽有飛鼠盜糧,把李密糧米盡行搬去,卻盜在木楊城內,相救陛下,特獻皇糧。”後程咬金到長安搬取救兵,諸小將解木楊城之圍。此情節在明萬曆刊本《大唐秦王詞話》中已經存在。[21]會簿雖引用了此情節,但改寫為李世民建造木楊城。《近代秘密社會史料》的“問答書”有以下口白:
問:木楊城何人所造?答:唐李世民所造。問:何人重修?答:萬雲龍重修。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唐王始立木楊城,雲龍重修顯威名。沒?(清)四海皆寧靜,盡把胡人一掃平。[22]
如將“木立鬥世”四字作為謎麵,謎底則與李世民有關。“木”為“李”的半字,“立”和“世”取其原字原意。“鬥”是解讀“木立鬥世”的關鍵。姚本會簿的“木立鬥世天下知”一句,可將“木立鬥世”含義解釋在“天下”二字中。《天下》則是《莊子》的一篇,有“見侮不辱,救民之鬥(原字為“鬭”);禁攻寢兵,救世之戰”。[23]“鬥”是“鬥(鬭)”的諧音字或“鬥(鬦)”的半字,所以“救民之鬥”又可從字麵解為“救李世民的木鬥(即木楊城)”,對應木楊城中李密的糧食救下李世民的情節。謎語創作者引入“救民之鬥”,意為“鬥”是“民”的代用字。“木立鬥世”按順序解為“李立民世”,重新排序後即“李世民立”四字,對應上述口白中的“唐王始立木楊城”。
天地會崇尚忠義,《說唐後傳》的忠義人物是秦瓊、羅通等,而不是“唐王李世民”,所以天地會參拜李世民應有其他原因。閩地另有一“唐王”——隆武帝。隆武帝在福建即位,次年慘死;鄭芝龍以擁立之功封太師;鄭成功被隆武帝賜國姓,且至死忠於隆武帝。受鄭氏影響,閩地民間有可能曾供奉隆武帝,且多以“唐王”代稱。在清廷高壓下,民間存“唐王”記憶而忘卻隆武帝身份,在《說唐後傳》(可能是乾隆年間的版本)流行時轉為供奉“唐王”李世民,後又出現“木立鬥世”隱語,並在天地會內部流傳。
以下會簿文字可作為“木立鬥世”、木楊城與唐王隆武帝有關的佐證:(1)“唐王始立木楊城,雲龍重修顯威名”,說明萬雲龍、唐王大致應處於同時代、同地域;[24](2)會簿中有“木立鬥世師父”“木立其師成鬥世”。“木立鬥世師父”與李世民無關,而是指唐王隆武帝的“太師(師傅)鄭芝龍。[25]
與“木立鬥世”同源的木楊城,在會簿中被描述為宏大的軍營,但在閩粵未發現學界公認的遺址。合理的解釋是:閩粵並不存在作為軍營的木楊城。木楊城故事流傳在唐王隆武帝被附會為李世民之後(約乾隆年間),此時木楊城沒有再造的條件,代之以“木立鬥世”派生出的“木鬥”。
- “結萬”:顏思齊和鄭芝龍
問:你身著個件,在邊處買布?答:在木楊城忠心街義和店買。問:幾多布?答:買二十一尺八寸零三分。問:誰人所做?答:結兄裁剪萬兄縫。問:有幾多條骨幾條線?答:有七條骨八條線。問:有幾多幅?答:有五幅。問:此布何名?答:五色絲羅。問:你衫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茄紗(袈裟)原本五幅齊,任君穿著往東西(西東)。木立其師成鬥世,結兄裁剪萬兄為(縫)。[30]
會簿中還有口白:“結兄剪萬兄裁,金氏祖母針指,木立鬥世師父做的”。[31] 裁縫似是天地會前輩人物的重要職業,結、萬又似是某人的姓或名。以下幾則史料有助於解讀裁縫和結兄、萬兄的身份。
清初劉獻廷《廣陽雜記》記載了鄭芝龍“為人縫紉”的故事:
鄭芝龍幼逃入日本,為人縫紉,以糊其口。餘貲三錢,縫衣領中,失去,旁皇於路以求之,不得而泣。有倭婦新寡,立於門內,見而問之,芝龍告以故。婦曰:“以汝材力,三百萬亦如拾芥,三錢何至於是?”蓋其婦夜有異夢如韓蘄王之夫人也。遂以厚貲贈之,而與之夜合。芝龍後得誌,取以為室,即賜姓之母也。[32]
清初江日升《台灣外誌》亦載有以“裁縫為生”的顏思齊與鄭芝龍結拜的故事:“有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姓顏名思齊,字振泉,年三十六,身體雄健,武藝精熟。因宦家欺淩,揮拳斃其仆。逃日本,裁縫為生。”天啟四年六月十五日,與楊天生、鄭一官等二十八人,“大結燈彩,香花牲犧,列齒序行,以鄭一官為尾弟。禱告天地‘雖生不同日,死必同時’之語畢,燒化紙錢。眾拜振泉為盟主,大開筵席,暢飲而散”。[33]
《台灣外誌》還記有鄭芝龍因擁立之功加封太師:
惟鄭芝龍、鄭鴻逵亟請正位,不正位無以壓眾心以杜後起。遂定議。於閏六月十五日,共奉唐藩即位福州,改元“隆武”。……隆武以翊戴功,晉鄭芝龍為平國公,加太師;鄭鴻逵為定國公。[34]
根據以上史料可以推知如下方麵。
- “結萬”分別指“裁縫”顏思齊和鄭芝龍。“結”拆為“絲吉”二字,即“思齊”
- [35]“萬”姓可代“鄭”姓,例如,萬雲龍即是鄭成功。[36]所以,“結萬”二字是“結兄”“萬兄”的合稱,分別指“裁縫”顏思齊和鄭芝龍,兼指二人的結拜之舉。
- “木立鬥世師父(傅)”指鄭芝龍。太師即皇帝之師,而“師傅”為太師、太傅(或
- “五色絲羅”,指顏思齊。新丁入會的衣衫用料為“五色絲羅”,非普通布料。“五
- 洪花亭之“洪門堂上曆代宗親”:鄭氏家族世係表
- 即鄭成功。“西魯故事”中,萬雲龍由五祖、陳近南等推為大哥,
- “萬雲龍”之名,可出自鄭成功故事。《台灣外誌》有“……獨叔父鄭鴻逵甚器重焉。每摩其頂曰:此吾家千裏駒也!” [40]但讚成年的鄭成功,則不宜再用“千裏駒”。《周禮》有“凡馬八尺以上為龍”,後人借“龍”字代“駒”字,再以“萬”代“千”,寓意幼時的“千裏駒”已長成“萬雲龍”。鄭氏附葬祖父墓誌碑的四框的“雲龍紋”,是“雲龍”名字的另一來源。[41]腰憑上常出現的“千變萬化”隱語中前三字“千變萬”,則暗示“萬雲龍”由“千裏駒”演變而來。
- 查我名來問我姓,世居住在合三河。……朱氏金娘來叫我,二家雙逢萬年多”,其二為“查我名來問我姓,世居住在木楊城。鬆柏林中洪祖母,金娘改我做洪英”。[42]由此推測,朱氏金娘、祖母、洪祖母、金娘、金氏祖母,以及宗親中的“金氏夫人”,都是傳說中某“金”姓前輩人物的不同稱呼。
會簿中還有金氏夫人指翁氏的佐證。《咬臍抹身落發詩》所雲的“王母咬臍果是真,水母娘娘抹我身。金氏娘娘來落發,十分忠義長成人”,[46]出於另一個與鄭成功出生有關的傳說故事,即翁氏(又稱田川氏)在日本千裏灣海濱意外生下鄭成功,[47]並附會為神仙助翁氏生產,落發的“金氏娘娘”是鄭成功的母親。《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有“共計還錢曾有數,除清尚欠你三文。老母花亭曾有話,本錢不必帶隨身”,[48]結合前文所引《廣陽雜記》的“(倭)婦曰:以汝材力,三百萬亦如拾芥,三錢何至於是?”倭婦(翁氏)與“老母”均與三文錢有關,可據此推定翁氏與“老母”為同一人。
“妣金氏夫人”的翁氏身份確定後,“太始祖朱洪英”必是“萬兄”鄭芝龍。鄭氏家族的發跡始於鄭芝龍,符合宗親中的“太始祖”身份。
- “興旺孫唐”指鄭成功、鄭經和妻唐氏。《近代秘密社會史料》的旗幟(洪旗)圖
- 《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有:
腰憑中的“靝(天)賜興,□(原字為“黑+氣”,即“地”字)賜旺,日姓孫,月姓唐”,[53]暗含“賜姓”二字。“興旺”諧音“姓”和“王”,“賜興(姓)”“賜旺(王)”則分別指隆武帝賜鄭成功國姓和永曆帝賜鄭成功王爵(延平王或潮王),故“興旺”指鄭成功。“日月”常指兄嫂、夫妻等,地位低於“天地”,所以“孫唐”應是夫妻且是鄭成功的晚輩。鄭經(太始祖鄭芝龍之“孫”)和妻唐氏,符合“孫唐”的身份。
- “錦箱”指鄭經的乳名“錦舍”。《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帶“興旺”的七支洪旗,
“廂”“舍”含義相近且可連用,所以“錦箱(廂)”同“錦舍”,而“錦舍”是鄭經的小名。以小名來指代天地會人物並非孤例,“洪二”即天地會人物萬提喜的乳名。[56]另外,“錦箱”還常與“勝”連用,蕭一山認為“錦箱勝大約為會中某派之代表字”。[57]因“錦箱”為洪旗用字,所以“錦箱勝”暗指“洪啟勝”(即鄭經)。
- “天庭國式”指鄭經號“式天”。《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載有“天庭國式”四字的
“天庭國式”包含“式天”二字,而鄭氏附葬祖父墓誌中有“父諱經,字式天,號賢之,嗣封延平王”[60],所以“天庭國式”指鄭經。
宗親中的“妣庇氏九□”,為“太宗考洪啟勝”之妻。“庇”非姓氏,必為其他字形相近的姓氏所誤記。“妣”“庇”二字相連,抄寫時誤將“妣”中的“比”寫入“庇”的原字中。“庇”的原字應為“唐”。
鄭克塽所立的《鄭氏附葬祖父墓誌》碑文中記有“母唐”(鄭經妻、鄭克塽母唐氏):
(王父諱成功、父諱經)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廿二日卯時,附葬於南安縣康店鄉樂齋公塋內,並曾大父靈主、曾祖母翁、祖母董、母唐柩附焉。翁曾祖母生於壬寅年八月十八日未時,卒於丙戌十一月三十日巳時,享年四十有五。祖母董係明進士禮部侍郎董諱颺先公胞侄女,生於癸亥年九月二十四日酉時,卒於辛酉年六月十六曰巳時,享年五十有九。母唐為明進士兵部尚書唐諱顯悅公孫女,生於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未時,卒於丙午年七月二十四日醜時,享年二十有五。[61]
碑文中有“母唐柩附”四字,“柩附”易被誤認作“母唐”名字。後又因“柩附”不似人名用字,於是傳抄者自行將“柩”記為“九”,“附”記為字形相近且未抄寫完整的怪字(似為“女+人”)。更遲的傳抄者則又將怪字記為“娘”字。[62]在忠義堂圖式中,“柩附”直接代以“夫人”。“妣庇氏九□”“妣庇氏九娘”“妣庇氏夫人”幾種稱呼,均由《鄭氏附葬祖父墓誌》中的“母唐柩附”轉化而來,“庇”即是“唐”。
- ????。朱洪祝,又稱朱洪竹、朱洪竺,是“西魯故事”中的關鍵
道光八年(1828)的田林本會簿《啟(起)義根苗》中,有“將太子為孫”的故事:
隻因崇禎仁主有一位西宮娘娘,姓李名神妃,所生一位宮(公)主,年方(一)歲,一個太子四歲。……恐後泄露風聲,即將太子為孫,更名朱洪英(應為朱洪竹——引者注),隱匿於府,音信不出。[64]
《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所載的《西魯敘事》,記朱洪竹“年方十三歲”,且為“李伸妃派出太子之子”:
……正相議間,舉頭見一小童子年方十三歲,麵如桃粉,唇若抹砂,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真是帝王貴相。欲來投軍,眾人道爾乃小小年紀,手無寸鐵,敢來投軍有何能處?小童子道,我非別人,我乃係崇禎皇之孫西宮娘娘李伸妃派出太子之子。[65]
《西魯序》記朱洪竹為“崇禎皇李坤妃之孫”:
又到小主朱洪竹來投,身上並無寸鐵。我非別人,我乃小主朱洪竹,崇禎皇李坤妃之孫。眾兄弟拜他為主。[66]
會簿中朱洪竹為崇禎李妃之子或孫,後被陳近南、萬雲龍等拜為幼主,但不久在五鳳山大戰失利後不知所蹤。溫雄飛認為朱洪竹“乃指桂王永曆或唐王隆武”,胡珠生認為朱洪竹與鄭成功“受賜朱明國姓”有關。天地會案犯林功裕的供詞中稱“有個朱洪德,年約十五六歲”,秦寶琦認為朱洪德即會簿中的朱洪竹。[67] 筆者推測,朱洪竹應是鄭成功的長孫鄭克????。
- 鄭克????有“太子”的身份。《閩海紀要》記載“夏、四月,明參軍禦史陳永華請
- ????監國,(鄭)經許之”,[68]這裏指鄭克????在鄭經西征時為監國。《說唐後傳》中的唐王李世民之兄李建成、子李治,均曾為“太子監國”,所以太子常為監國,鄭克????也因此被附會為太子。
- 鄭克????於康熙甲寅年時“年方十三歲”。崇禎皇帝歿於1644年,如有子存世,在
- 年齡上的矛盾。鄭克????生於1662年,康熙甲寅年時剛好為《西魯敘事》所說的“年方十三歲”,且鄭氏家族人物僅有鄭克????年齡相符。
- ????為陳永華之婿,而“西魯故事”中朱洪竹為陳近南等擁立。
- ????在鄭經死後即被擊殺,年僅十八歲。[69]“西魯故事”中朱洪竹為少年但不久兵敗失蹤。
- ????傳說為螟蛉子、李氏之子,對應姚本會簿中朱洪竹為崇禎李神妃所生後的
錫範密向聰、明、智、柔諸公子言曰:“自古承繼大統,嫡庶尚且有分;何況螟蛉”?鄭聰等曰:“公此言,真國之輔佐!克????李氏之子,血抱撫養,人所周知;獨藩主為嬖者瞞眛”。……董國太以諸子說克????是螟蛉,不過欲易其位而已;豈意聰等賺入中堂,當下刺死。正在谘嗟追悔,忽見陳夫人悲號於前,跪請曰:“監國何罪至此”?國太曰:“事已至此,說亦無用!我兒毋自苦焉!亦因兵民不服,以監國乃李氏子,非鄭家真血脈耳!”[70]
《裨海紀遊》指鄭克????為“屠者李某子”,也意為“李氏之子”:
經妻唐氏無出,昭娘首生欽舍,當時流言昭娘假娠乞養,實屠者李某子;獨鄭經謂生時目睹,不之信,族人竊誹之。未幾,昭娘以眾嫉死矣。[71]
姚本會簿中朱洪竹“蒙萬家恩養”,並非指朱洪竹受萬戶人家共同撫養。因“萬”姓即“鄭”姓,此處實指鄭克????被鄭經“血抱撫養”。
“朱洪竹”有時被稱作“主公”。《三國演義》中“主公”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麵如冠玉,唇若塗脂”,[72]《西魯敘事》中朱洪竹“麵如桃粉,唇若抹砂,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真是帝王貴相”。在描寫劉備和朱洪竹時,《三國演義》和《西魯敘事》用詞相近,顯然晚出的會簿參考了《三國演義》。“主公”為“朱洪”諧音,會簿作者因此將朱洪竹附會為“主公”劉備,但本意仍是以朱洪竹為“主公”。
鄭克????在陳永華輔佐下經營台灣,在民間也有較大影響。《台灣外誌》有“年十八,兵民歎息”的記載。[73]前文提及台灣一處“開山王廟”中建有“監國祠”,這也體現了民間對鄭克????的紀念。
- 連橫的《台灣通史》一書中記有:
“今之臥龍”,正對應《三國演義》中軍師(或先生)諸葛亮。宗親中“大哥”與“軍師”字體大小相近,分列左右,所以“大哥”稱呼實為借用“劉備”身份,指“大哥萬雲龍”為陳永華的“主公”鄭成功。
《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載《通用問答辭》,其中有陳近南教書的情節:
問:洪花亭誰人在此?答曰:陳近南先生在此。問:在此做乜?答曰:在此教習洪家兄弟。有詩為證。詩曰:先生教習立綱常,花亭內理習文章。雲路學登金榜上,後來顯達姓名楊。[75]
陳近南“教習洪家兄弟”,對應陳永華“設小學,教之養之”,這是陳近南影射陳永華的佐證。溫雄飛推測,陳近南影射陳永華、萬雲龍影射鄭成功,應當是根據以上線索的。
陳永華曾為友人作《夢蝶園記》碑文:
昔莊周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栩栩然蝶也。人皆謂莊生善寐,餘獨謂不然。夫心閑則意適,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棼;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閑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栩栩然蝶矣!不夢,夢也;夢,尤夢也。餘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處”,而為文記之。[76]
陳永華引用“莊子夢蝶”典故,欽羨李茂春能超然世外,由此可推知陳永華曾研讀《莊子》。因莊子被後世道教尊為南華真人,“陳近南”作為陳永華的化名,含“永近南華”之意。
- 洪花亭:鄭氏家族發跡及鄭成功出生之地日本
- [79]《西魯序》中有:“此印有‘日山為記’四字,印係三角,鐵鑄的。”《西魯敘事》中有:“清主準奏,即賜玉璽印一顆,刻成三角,內有日山二字。”《錦囊傳》中有:“賜爾三角鐵印一個,有家後日山四字。”[80]《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的會場陳設圖和各洪門總圖中,“日山”或“家後日山”常出現在中心位置,且多與洪門獨特的三角形標記及“洪”字相鄰。[81]
問:你從邊(何)方而來?答:從東方而來。問: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函關日影月朦朧,天下人心盡向東。金雞報曉扶桑國,吐出明珠萬裏洪。
問爾:乜時來?答:我日頭出時,東邊一點洪時來。問爾:先不來,後不來,為何‘日出一點洪’爾正來?有何為證?答:有詩為證。詩曰:鹹山日影正洪濛,天地人心盡向東。金雞報曉扶桑國,吐出明珠萬裏洪。[84]
“東天複發紅光”“日出一點洪”“從東方而來”等句,揭示“洪”字源於“東方”和紅光。福建漳州和泉州的東方,有台灣和海外的日本。日本國名已含“日出”之意,所以“日山”與“洪”所指的“東方”不應是台灣,而是日本。隱語“家後日山”中“日山”仍指日本,“家後”則指鄭成功的日籍母親翁氏。[85]
函關日影月朦朧,天下人心盡向東。金雞報曉扶桑國,吐出明珠萬裏洪。
《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還載有《日詩》:
遊山日影正朦朧,天地人心盡向東。金雞報曉扶桑國,吐出明珠萬裏洪。[86]
這三首《日詩》引用了多個與東方有關的典故。“函關”指函穀關,出自老子“紫氣東來”典故。“洪濛”同“鴻蒙”,《莊子·在宥》中有“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扶桑”是東方日出之地,《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有詩雲:“靈王廟內好桑花,萬姓同來共一家。明龍真主登龍位,洪英齊唱好桑花。”[87]桑花似乎成了天地會的某種象征。桑花在民間無特殊含義,所以桑花更可能是扶桑花的簡稱。《台陽見聞錄》中記有:“大紅花,即扶桑花,宜蘭縣最盛。”[88]因扶桑指日本,民間將扶桑花附會為產於日本的某種花。以此推之,“洪花亭”的“洪(紅)花”,指大紅花、扶桑花,應與日本有關。
“扶桑”多指日本,且日人也自稱日本為“扶桑”。[89]鄭氏家族發跡於日本,閩地民間也與日本多有交往,自然會以“扶桑”指代日本,所以《日詩》中的“扶桑國”必指日本。
大魚有龍形,“長數十丈,大數十圍,兩眼光爍似燈,噴水如雨,出沒翻騰鼓舞,揚威莫當”。另外,姚本會簿中還有《觀音對》雲“搖搖擺擺影無蹤,萬物爭觀日已紅”,指傳說中的“看那大魚一般搖擺騰翻”“閱三晝夜方息”,以及“通國集觀”“如日在岸上”。此聯雖名為“觀音對”,但文字與觀音無關,疑為“觀魚”訛傳。
以上傳說也可用來解讀會簿中的《日詩》。
- “金雞報曉扶桑國”指翁氏在日本生鄭成功。翁氏夢中“如日在岸上”,對應日出
- ,進而轉為《日詩》中的報曉之“金雞”。“洪門堂上曆代宗親”中“金氏夫人”(指翁氏)的“金”姓也應與此詩句有關。[91]詩中“扶桑國”則指日本。
- “吐出明珠萬裏紅”指鄭成功出生時“光亮達天”。翁氏夢中“看那大魚一般搖擺
- [92]《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的“問答書”中出現采桑花的“獻珠龍女”,也可以說明民間知曉“龍”和“珠”的關係:
民間知曉獻珠龍女和鯉魚跳龍門等人物或典故,便將翁氏夢中的“大魚”引申為龍,“大魚騰翻”與“跳過龍門便吐珠”則演變為《日詩》中的“吐出明珠”,喻鄭成功出生。
“萬裏紅”對應鄭成功出生時“燈火射出”“光亮達天”。會簿中“東天複發紅光”或“日出東邊一點紅”,是“萬裏紅”的另一種表述,同樣源自鄭成功出生時的異象。
丁山山下九龍泉,密出三河峽水聯。……仍回碧帳三河峽,特兀朱符八角亭。青草幾條在路邊,五人盟誓表蒼天。冤仇誰不心思報,勇漢洪英就向前。 [95]
萬雲龍的埋葬之地則有以下記載:
萬雲龍大哥葬在丁山,前有九層塔,後有十二峰,山形八角,坐東南,向西北,寅辛分金,有石碑一個,高七尺二寸,闊三尺六寸,有十六個字,字字三點水:受職少林寺開山第一枝達宗公和尚塔。[96]
九龍泉在丁山下,有八角亭,萬雲龍葬在丁山,山形八角,所以“九龍”為萬雲龍的另一稱謂。《鄭氏附葬祖父墓誌》中對鄭成功墓地有所描述:“山坐巽向乾,兼己亥、庚辰、庚戌分金。”“坐巽向乾”即“坐東南,向西北”。墓誌碑繪有雲龍紋,且額首繪一龍,下繪雙龍,左右各繪三龍,合為“九龍”。前文分析宗親中的“庇氏九□”亦出自此墓誌。這些巧合說明,會簿中的“庚辛碑”即《鄭氏附葬祖父墓誌》碑,“九龍”指鄭成功。至於“萬雲龍”的“萬”姓演變為“馬九龍”的“馬”姓,則是因為粵語中“馬”“萬”發音相近。
《日詩》中的“吐出明珠萬裏紅”與嚴煙供詞中的“九龍生天李朱洪”同源,均喻鄭成功在日本出世。“九龍生天李朱洪”後期又被傳為“天地會的根由”之一。[97]
傳說中的顏思齊、鄭芝龍結義之舉,受後來的異姓結拜組織推崇。所謂“花亭結義洪英會,生下洪兒場誌氣剛”,實為顏鄭結義(後轉為“結萬”)和鄭成功出生的故事。《近代秘密社會史料》中所載的“通用問答辭”中又有:“問:洪花亭何人建立?答曰:吳金來、吳煥兒父子建立。”[98]雖然“吳”姓不知來曆,但“金來”可指金氏夫人,又因“煥”意為火光,故“煥兒”指鄭成功。吳金來父子建立洪花亭,應指翁氏和鄭成功“母子”出自洪花亭。由此推之,會簿中的洪花亭並不在福建,而是在鄭成功出生之地日本。[99]
餘 論
鄭氏家族的傳說在福建多有流傳,而天地會會簿作者則將這些傳說改編成暗謎,並看似以離奇的情節迷惑後人,但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鄭氏家族人物的崇拜。與鄭氏家族有淵源的顏思齊、唐王隆武帝、陳永華等人物,也在各類隱語、暗謎中有所體現。
天地會的暗謎中,“木立鬥世”謎底為“唐王”李世民(實為唐王隆武帝);“結萬”為顏思齊、鄭芝龍;洪花亭中的“洪門堂上曆代宗親”是一係列暗謎;“鄭”姓隱藏在“萬朱洪”三姓中;朱洪英、金氏夫人、萬雲龍、洪啟勝、庇氏夫人、朱洪竹、陳近南等人物,分別指代鄭芝龍、翁氏、鄭成功、鄭經、唐氏、鄭克????、陳永華等,實為鄭氏家族的“世係表”。日本是鄭氏家族的發跡地和鄭成功的出生之地,在會簿中也有所體現,如《日詩》中的“萬裏紅”即鄭成功出生時的異象“光亮達天”。會簿中的“洪花”指扶桑花,而洪花亭是傳說中顏思齊鄭芝龍結拜之地,也是鄭成功的出生之地日本。萬雲龍(鄭成功)雖是宗親中的核心人物,且會簿中記為天地會由萬雲龍和五祖、陳近南等創立,但沒有任何史料證明天地會與鄭成功有關,其中的相關情節顯然出於會簿作者的想象和附會。
(作者單位: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學院)
[8] “川大丁首”“川大車日”“關井足王”等隱語(指順天行道、順天轉明、關開路旺),是以漢字的一部分表示原漢字,在洪順堂抄本《錦囊傳》中稱為“半字暗號”。參見秦寶琦《《中國洪門史》,第756頁。“半字暗號”在姚大羔本會簿中已經存在,例如,“門外川大車日,門內洪英”,參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合編《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第21頁。以下將該文獻簡稱為《天地會》。
[9] 胡珠生認為,天地會早期傳說同鄭氏家族及其部屬的經曆比較接近,天地會擁戴的小主朱洪竹與鄭成功“受賜朱明國姓”有關,鄭成功的部將陳永華即傳說中的陳近南。參見胡珠生《天地會起源初探》,《曆史學》1979年第4期。
[18] 李誌強:《天地會起源廣西恭城創始人即李自成》,《第十六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建文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該文認為“木立鬥世”與木楊城有關,但解為李自成建立木楊城、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聯合南明抗清。
[25] 會簿中的謝邦恒影射隆武帝。《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載“先鋒對答”有:“本是南陽一老翁,義板橋頭訪英雄。福德祠前來賣果,轉身原是白發公。”賣果,意為“鬻餞”,果,意為“糖(唐)果”。老翁、白發公,引申為“長壽”。唐王隆武帝朱聿鍵,字長壽,南陽是朱聿鍵封地。
[47] 〔日〕葉山高行:《延平慶誕碑記》,《台灣詩薈》第十二號,載國學大師網,網址:http://www.guoxuedashi.com/a/7527l/57244x.html,訪問時間:。此碑記撰於清嘉慶五年。
[50] 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卷1,“旗幟第三”,第7~24頁;“圖像第一”,第18頁。“洪啟勝”名號的應源自“殷憂啟聖”。“殷”取“殷紅(深紅)”之意並轉為“洪”,去掉“憂”字,再將“聖”轉為“勝”,則“殷憂啟聖”一詞轉為“洪啟勝”。
[56] 《天地會》(一),第138頁。羅炤認為,“外人以乳名相稱,就帶有輕蔑之意了”,進而懷疑“洪二”未必是萬提喜的乳名[參見羅炤《天地會探源》連載之(39)]。筆者認為,“一官”作為鄭芝龍小名常被外人使用,不含輕蔑之意,所以“洪二”為萬提喜乳名仍是可信的。
[67] 秦寶琦:《評天地會起源“康熙說”》,《中國秘密社會新論》,第108~123頁。林功裕供單中還提朱洪德為“食仙桃孕生”,這應為天地會在編造創會緣起故事時加入了桃園(諧音“桃孕”)結義情節後而衍生出的神話。林功裕供單原文參見《天地會》(一),第64、87頁。
[96] 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卷5,第30頁。《受職少林寺開山第一枝達宗公和尚塔》碑又稱“庚辛碑”,參見《近代秘密社會史料》卷1,“圖像第一”,第25頁;卷5,第16頁。也有會簿記“少林寺”為“長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