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附近的咖啡店點杯咖啡慢品,旁白桌來了一對中年男女,兩人間的凝重氣氛把空氣凝結到我這裏都陰風陣陣。
昨天晚上忘了充電,我的藍牙耳機沒電了,但是還是習慣性的戴在耳朵上。旁邊這兩人對著自己眼前的咖啡都沉默不語,我覺得有點武俠小說裏麵要決戰的氛圍。然後我開始很盼望他們能說些什麽,畢竟這是個溫馨的咖啡店,他們這架勢有點不合。我知道我很多事,但是我其實可以在家喝咖啡,之所以到這裏點一杯咖啡,並非味道有什麽特別,氛圍感也是花錢的主要理由。
“我都不曉得你有什麽好生氣的!已婚男人就不可以有異性朋友?已婚男人就隻能在純男人的世界裏麵?”中年男終於開口了。
“你那是純友誼麽?已婚男女之間真的有純友誼麽?你自己誠實的回答你自己啊。” 女人麵無表情的回答。
.....(此處省略他們之間的對話不知道多少字)
原來又是這個已婚男女間最頻繁也最爭議的話題。
在我看來,其實存不存在純友誼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麽需要這種純友誼,也就是出發點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網上關於這個話題很多所謂情感博主,心理谘詢師都有長篇大論,一開口都是“根據我手上超過上千案例分析”,然後各種心理理論,生理依據,事實案例,看下麵的評論就知道這個話題相當熱門,無數人在裏麵沉淪。
誠實地說,我也不落俗的曾經在這個話題裏麵輾轉反側。理科生的思路下還認真翻閱各種相關心理和生理的專業文章和書籍,最後突然想到問自己“這個對我真的那麽重要麽?”轉而問到”男女之情對於我的人生意義究竟有那麽重要麽?“
之所以我曾經會糾纏這樣一個問題,是因為我有一個被朋友稱之為”中央空調“的老公。他的微信朋友裏麵女性朋友比我多得多,可以用”成倍“來形容這個數量。而我也是無意間看到他和其中幾個的對話才恍然,原來他也懂安慰人,原來他也懂溫柔體貼,原來他也懂情調。他經常跟我說男女有別,所以男人跟女人沒有什麽太多可聊的,畢竟關注的話題和重點不一樣,所以他和我就算聊天也都是頂多十來分鍾,然後就各做各的。但是他可以和微信裏麵某個女性朋友約喝咖啡一聊2個小時,回來還意猶未盡得給人家發微信說“和你聊天很舒服,我們可以經常約經常聊”。這類事情很多,而且發生得很有規律,就像女人來例假一樣具有周期性。我這個人喜歡直來直去,所以很直接的去問他和這些人交往的理由和感受,他的回答也都基本和這個咖啡店的男人類同。
就我對他本人成長經曆,個性以及他對與這些異性交往的細節的了解,並結合我的自我學習,我覺得我老公對婚外異性“友誼”有需求,是因為在他的人生經曆當中乏異性關愛和關注,而他又對此有極端渴望。譬如他在青少年時期,他的母親沒有給予其足夠的關注和讚美;又譬如對自我的感覺比較良好,覺得自己對女性尤其是心儀的女性是有足夠的吸引力,但實際效果並不如意造成年輕時候的“遺憾”和不滿,所以他認為有異性主動願意和他交往是對自己吸引力的一種肯定。當然會有一種說法是家庭生活中的配偶與之相交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雞毛蒜皮相當沒有美感,處於男性本能需要生活的新鮮刺激感也是觸發他需求婚外異性交集的因素,在我看來,尋求新鮮刺激感也都是因為他一直執著於自己對異性吸引力的肯定。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家庭教育讓他對自己的道德底線放得很低,對婚姻也缺乏尊重。畢竟他的父母是各自離異後以“奉子成婚”的劇情組合,他的姐姐離婚後又和前夫生活在一起,哪怕被前夫的家人罵做“妓女”都能忍。別問我為什麽會找了個這樣的男人,這些都是我婚後才知道的,婚前就憑感覺,覺得這男人表現得很單純直率,說起來又是淚。
當然咖啡館裏的中年男肯定有他不一樣的理由去尋求所謂的婚外異性友誼,但是這些理由又有什麽要緊呢?作為這種人的配偶,你是巴望著改變他還是感化他?婚姻是一種選擇,你沒有教育你的配偶的權利和義務。就算你當時的選擇讓你覺得滿意,漫長婚後歲月,一地雞毛,人都會變,連你自己都變,你會一直滿意麽?我很肯定的說,就我看來已婚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都是打著友誼的幌子行曖昧甚至苟且之實。沒有什麽好去分析或是較真的,這些沉浸其中的男女把自己的底線降到最低,隻要沒有打算“另起爐灶”都不是事,無所謂對不起誰,無所謂什麽負責任,他們隻忠於自己的欲望和感受,和誰在一起什麽關係都不重要,隻要自己舒服願意就可以。作為配偶,你自己跟自己做一個選擇題,權衡利弊下如果你可以接受,那就接受,但是找一個自己舒服的方式去麵對現實,很重要的是和他談清楚你能接受的邊界在哪裏,比如你可以臨時下車欣賞一下野花,但是你要采花那大家就game over; 又或者你也可以堅決的抽離,當然你不能讓自己抽離以後還經常回頭看或是過得比現在更糟。
一句話,永遠不要想去改變或控製任何人,你可以控製和改變的的永遠隻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