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類對長壽的渴望一直都居高不下,長壽到底有哪些秘訣呢?
一、日本人雖然不怎麽愛運動,人均壽命卻高居全球第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各國人均壽命數據,日本人均壽命達到84.3歲,穩居全球第一,連續好幾年都是最長壽的國家。
2024年7月26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在發布的簡易生命表中提到,2023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87.14歲,而男性則為81.09歲,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壽命都有明顯延長。
而且,日本的百歲老人人數已經超過9萬,按人口比例算,每10萬人中就有72位百歲老人。與此同時,這些百歲老人的癌症發病率相對來說卻非常低。
不過,作為一個在全球都享有盛譽的長壽國度,日本人卻不太喜歡運動。2018年,《柳葉刀•全球健康》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被評為“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之一,排在第11位,超過60%的人運動積極性都低於平均水平。
既然日本人如此不愛運動,那他們的壽命咋能一直高居全球之巔呢?相關調查顯示,可能和以下七個因素脫不了關係。
頭條是,飯量小且吃得慢。
日本人在吃飯的時候,桌上菜品可真不少,但每道菜的份量都挺小的。可不是說他們小氣,而是這就是他們的飲食風格。再說,日本人吃東西的速度也慢,常常要花上十幾分鍾去細細品味。正是這種少吃慢嚼的習慣,才能更好地控製飲食,還能促進消化,避免肥胖等健康問題,真是個好習慣!
二、菜品雖然少,但種類豐富。
日本人的飲食特點就是種類多樣,分量相對較少,然而卻能夠涵蓋魚、肉、豆、蔬菜、水果和米飯等各方麵,確保每餐攝入的營養既多樣又豐富,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
第三,烹飪方麵特別注重水煮料理。
日本人在做飯時,基本上不太用大火煸炒,更多的是吃生的或是蒸煮,講究少鹽、少油、少調味,所以日本料理就被稱作“水料理”。這種簡單的水煮料理可勁兒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營養成分,同時清淡的做法也能避免吃太多油和鹽,更健康啦。
第四,吃魚的頻率甚至比吃米都高。
日本的地理位置讓他們的海產品特別豐富,確實是每頓飯都會有海鮮。比如說,像秋刀魚、三文魚這些海產品,裏麵含有不少氨基酸和牛磺酸。常吃這些,對降低膽固醇和中性脂肪,預防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好處的。
能走就別坐車。
雖然日本人不太熱衷運動,但平時能站著就不坐著,能走路也絕對不站著。在日本,很多人喜歡步行或者騎車出門,這其實也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呢。
第六,得強製自己管好體重。
早在2008年,日本的厚生勞動省就推出了“全體國民瘦腰計劃”,還製定了法律規定:40到75歲的男性腰圍不能超過85cm,女性則要控製在90cm以內。要是企業沒把員工的腰圍和體重管理好,那可得麵臨罰款哦!
第七,國民對健康的關注度挺高的。
日本人每年接受醫療谘詢的次數在全球可是名列前茅的,平均每人一年谘詢達14次。就是因為國民的健康意識很高,才能做到疾病的早發現和早治療,降低了病痛帶來的死亡風險。
圖片
二、日本醫療全球第一,中國位居第64,有何差距?
大家都說,一個國家的人均壽命和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水平是密切相關的。從這一點來看,日本人的長壽,確實得益於他們醫療水平的進步啊。
此前世衛組織就發布了一項關乎全球醫療的評估報告,報告中指出日本再次被評選為全球醫療水平最高的國家,中國則位列64。日本的醫療到底有有哪些優勢?為何能長期霸榜醫療榜首呢?
醫療資源方麵,日本可謂是相當豐厚呀!他們在醫院、醫生和醫療設備的配備上都讓人刮目相看。每個地區都有不少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而且醫生的數量也是相當可觀,不少都是受過高等醫學教育的。而且,日本的醫療技術水平普遍較高,先進的設備更是讓病人們得到了更好的診斷和治療。這個資源配置,真是讓人羨慕得緊!
根據相關數據,我國每千人配備的醫生和護士分別是2.59和2.94。而日本的醫生數量與我們差不多,但護士的數量卻達到11.49人,這個差距可真是顯著!護士多了,護理質量自然能有更好的保障,病人也能享受到更全麵、更貼心的照顧,整個醫療服務水平提升明顯,你說這些不讓人心動嗎?
日本的醫學教育那是相當嚴謹的,基礎醫學課程和技能培訓的質量都非常高。他們的本科課程都要上六年,再加上兩年的強製實習,才能夠報名考大學院或者開始從醫。如果想正式入職,還得完成研修醫培訓,真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沒那麽簡單啊!
日本的醫療設施那真是豐富得很,為患者提供了及時又準確的診斷和治療條件。就拿設備來說吧,差不多每萬人有101.3台CT,55.2台MRI,而咱們國家每百萬才有22.6台CT和9.7台MRI。再說說病床數量,日本每千人就有13.1張病床,而咱這兒是6.3張,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醫療水平嘛,咱們來看看這方麵的對比。日本的醫療技術那真是相當成熟,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高,治療手段也多樣化。跟我國相比,日本的醫生在診斷和治療上更為精細,特別是在一些高難度手術上。而且,日本的醫院管理製度也很規範,患者在就醫過程中享受的服務體驗非常好。這些都讓他們的醫療水平一直處於國際前列。因此,在醫療技術、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這幾塊,日本的表現都相當亮眼!
咱們以胃癌的治療來看看,2014到2015年,日本的胃癌五年生存率是70.2%。這成績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再往前捯飭,2011年,日本的胃癌十年生存率已經可以到56.8%。這樣一算,超過一半的胃癌患者能活過十年,確實讓人佩服呀!這種生存率不僅說明了醫療技術先進,還體現了醫生的精湛醫術和病人積極的治療態度。真是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雖然日本胃癌發病率高,但得益於早期篩查技術的推廣,患者能及時發現病情。加上那些高水平的手術治療技術,患者的治愈率也大幅提升了。這種早發現、早治療的方式,真是給了患者們一線希望,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戰勝疾病。
醫療福利這一塊兒,主要指的是國家或機構為居民提供的醫療保障和服務。咱們老百姓在看病時能夠享受到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說報銷醫療費用、提供免費或低價的診療服務等。這樣一來,大家在接受治療的時候,也能減輕經濟負擔,讓人心裏踏實。不過,不同地區的醫療福利政策可是不太一樣,有的地方可能福利豐厚,有的地方就稍遜一籌,得根據實際情況來看。
日本的醫藥分離製度可真是嚴格,醫院是不賣藥的,患者得跑到外麵的藥房去買藥。這麽做的好處就是能避免醫生為了賺錢而開貴藥,算是一種對患者的保護措施。這樣一來,患者在看病時,醫生也能更加專注於診療,而不用考慮藥品的盈利問題,反正這製度執行得挺到位的,讓不少人感到放心。
OECD的數據表明,2021年日本個人醫療自付比例為14.4%。這說明了日本的醫療體係確實在努力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沒事兒就能讓大家少花點錢,看病變得不那麽心疼了。這麽一來,患者們在接受治療的時候,心理負擔也隨之減輕,真是大夥兒的福音啊!
同時呢,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搞那種先看病再付錢的醫保製度。患者看病隻需自付30%費用,7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是隻要付10%。說到這兒,還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那就是如果日本人每個月自費醫療超過8萬日元(差不多4800人民幣),超出部分政府就給全包了。這麽好的政策,誰不樂意呢?
醫療資源的分配這事兒,絕對是個重要的話題。各地醫院、診所的數量、設備條件還有醫護人員的水平差異,都在影響著患者的就醫體驗。你看,有的地方醫院人滿為患,有的地方卻冷冷清清,真是“有錢難買”的局麵。此外,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很多人看病都得跑到大城市,費時又費力。為了改善這個問題,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開始推行一些新措施,盡量讓資源分配更公平,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日本的就醫流程真的是挺成熟的,患者看病得提前預約,不預約的話基本上看不著醫生。而且,醫生也不用加班去接待那些沒預約的患者,這樣一來,患者和醫生的時間都能更好地安排。你知道嗎?日本的醫生還可以在好幾家醫院同時工作,甚至開自己的診所。更牛的是,醫生的手術量不會和患者的手術數或者門診病人數掛鉤,真是讓人省心,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過度醫療的問題。
要是小診所處理不了的情況,醫生會直接幫忙聯係轉診到大醫院,整個流程非常順暢。在日本,醫療資源分配得可是相當合理的,讓患者能更快地得到所需的幫助。
日本雖然隻是個小國,但有些地方真心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特別是在飲食方麵,咱們得照著學起來。在醫療上,還得結合咱們中國的國情,探索出適合自己的醫療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的醫療發展。
作者:華人精英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