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北京大學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因為北京四號地鐵的緣故,三十年後第一次重返北大是先到的東門。站在校門口,背後是雙向四車道繁忙的中關村北大街。而進入東門後的道路兩旁,都是七八層建築麵積浩大的新式大樓。猜想任何老校友都會像我一樣,臉上變得一片茫然。時間帶來的陌生感充斥內心,要不是校園內不遠處的博雅塔,我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北大東麵本是教學區,為了交通方便,東邊的確是有個東側門,但景象遠沒有今日這般地氣派。

北京大學的正門是西門。也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那座古色古香,中國傳統韻味十足,三開式朱紅油漆的宮庭大門。北大正門不僅非常地莊重與典雅,而且非常獨特的是它的朝向是正西。這在所有北京高校中絕無僅有。而這在三朝古都的北京,坐北朝南傳統的建築格局發揮到極致的帝都裏,更是獨樹一幟。



究其淵源,北大海澱的校址是繼承了燕京大學舊址,也就是燕園。燕園是清代皇家園林淑春園的一部分,其中心的未名湖的水也是來自於西邊的園明園。在一九二零初建燕大時,美國設計師墨菲巧妙地利用了燕園起伏的地形和蜿蜒的水道,大膽地提出了以山水園林為主體設計理念,並獨辟蹊徑由西向東布局了校園的主要建築。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燕園建築與山形水勢相互交融的風格,不但被廣大師生所喜愛,而且也被國人所接受。因此一百多年來,在曆次擴建中,北大朝西的正門從未受過挑戰。當然這個獨有的特點也引來了一些調侃,有人就講:曆次中國學生運動的源頭都來自北大,就是因為她的正門朝西,北京大學深受西方的思想的影響。

雖是玩笑,但也是實情。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一直就是北大的精神!在西校門懸掛的匾額上的"北京大學"四個蒼勁大字,是毛澤東主席於一九五零三月為北大所題寫。毛主席開創他為中國大專院校題字之先河,先後為十幾所高等學府題寫校名,但主席把他首次題字的這份榮耀給予了北京大學,這個中國近代尋求新思想的發源地;這個中華民族反抗外來壓迫高舉五四運動大旗的中心;這個為國家為人民追求真理的急先鋒;北京大學勇挑曆史重擔,獲此殊榮,當之無愧!

走在校園之中,越轉越迷糊。北大校園南麵是學生宿舍區,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於是我索性不再駐足,大步流星行至南校門。南門向北的大道慢慢恢複了腦海裏沉澱的影像,終於找回了在校園內的方向感。

沿大路一直往北走,記憶與現實開始相互地拚湊與對接。路東一側原來遊泳池沒有了,改成了氣勢宏大五四體育中心。路西一側的禮堂消失了,在它的位置上建成了現在的"百周年紀念講堂"。而最讓我吃驚的是位於校園中心,北京大學圖書館也徹底改變了模樣。

老的北大老圖書館建於一九七五年。記憶中是古樸的三層建築。相比之下,新的圖書館東麵正樓為五層,屋頂沿用了中國傳統殿堂式,高規格的單簷歇山頂,氣勢宏偉。與校園東門大片的現代建築相比,新圖書館注重保持了北大古典中式建築的風格。新館的"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匾額是由鄧小平主席書寫的。



沿著圖書館南側的路往西走,發現老圖書館的藏書樓還是保留了下來,它與新圖書館聯成了一體。今日返校已經很久了,終於有一片記憶與眼前的實物相吻合,這在心中多少增加了一點欣慰。新校園還沒有新到讓老學生一點都認不出的地步。

憑著被喚醒的記憶,從圖書館西端向南邊的宿舍區走去。這是一條曾經多麽熟悉的道路!首先遇到的是"燕南園"。這是北大知名教授宿舍舊址,其中還保留了北大校長馬寅初的住宅。這裏的圍牆是那種用清藍與淡紅大石頭砌成的一米多高的圍牆,這和當初是完全一樣的。

而走過"燕南園"之後,記憶就徹底地中斷了。毫不誇張地說,南區所有的男女學生宿舍,所有的校內食堂,四十多幢樓房全部折掉重建了。學生宿舍樓由從前的五層變成現在的六層。以前第一和第二食堂的位置上建成了新宿舍。本來一層的學生食堂向西收縮,變成了現在的幾個餐飲綜合樓。

路盡頭,右轉後,再沿大路一直向西,想找出從前所住宿舍的位置。為了有效利用土地,新宿舍樓都是三幢連在一起的"工"字型建築。依靠目測大樓與校園南牆的距離,估算出現今的39樓的位置,應該是當初所住的43樓。從外觀上看,每????宿舍外都安裝了空調,現今學生的生活條件的確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走在學生宿舍區,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熟悉的標誌。那就是路北一排宿舍樓進出口處,像幾十年前一樣,依然掛立了一個牌子,上述四個字:"男士免進"。不用問,這裏是女生宿舍。這個標牌倒是未變,一直沿用至今。唯一不同的是過去門口還有位女校工,而現在都使用刷卡係統才能進入。

再往前行,發現北大的招待所搬到了西南角的附近。現在改名為"北京資源燕園賓館"。感覺這名字起得冗長,缺乏文字的美感。再右轉向北走,就是朝著西正門的方向了。讀書的時候,這條路一天至少要經過兩次。一次是早上跑步,另一次是傍晚打開水。找了很久,也沒找到當年的開水房。猜測現在中國電力充沛,每個宿舍樓都可以安裝電熱水設備,不像我們那時,是在鍋爐房集中供應開水。

在校園裏左右手各拎著一個保溫瓶打開水,想來是比較無聊與枯燥,但年青時與好同學在一起做這事,還是挺有趣的。記得我經常和室友張同學一起打水,去的路上就相互提問新學而且複雜的英語單詞。記得jamboree(喧鬧的集市),這個在美國日常生活中,極少遇到的名詞,就是在打開水的路上學會的。

這樣相互問答的打水之路,在引入獎勵機製後,充滿了挑戰。在拚寫競賽中,輸的一方,按約定要把贏方的熱水提回宿舍。雖然我勝少輸多,但也有贏的時候。有年寒假,我們留在校園讀書,有次我贏了,記得是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傍晚,我兩隻手插在褲兜裏,而旁邊是拎著四桶沉甸甸暖水瓶的張同學。他雖步履沉重,但臉上卻帶著一副"你等著瞧"不服的神情。還未走出校園的我,那時就已經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雖然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至今回想起來,心中都充滿愜意!

行至北大正門,正東麵是貝公樓(大禮堂)。大樓前方的綠色草坪上,一左一右各擺放了一個八米多高的漢白玉石雕華表。華表上刻有蟠龍和蒼雲,柱子頂部還蹲坐一隻神獸。此物原置於圓明園安佑宮。燕京大學建校時移至於此。這也是北大校園有名的文物古跡。



北大從西門起,向東到未名湖,整個區域都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這裏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唯一是西門偏南新蓋了一個校史館。為不影響周邊的古色古香的校園環境,紀念館設計為地上一層,地下兩層,最大程度地限製其高度。

繞過貝公樓再向東走,來到未名湖西邊豎立蔡元培先生的塑像。一九九五年初夏,我曾與七位同學一起,在老校長的塑像前留影。多年後,當大家轉發那張照片時,其中的一位同學提議:大家應該擇日一同重返校園,每人並以同樣的站位,再拍一張合影。這個想法雖然很有創意,但實現起來太過困難。照片中的每位,現今都天各一方,再次齊聚一地,談何容易!

二零二五年隆冬,我獨自一人重返舊地,按照當時的姿態拍攝了一張照片。時光飛逝,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可以模仿當初的身姿,但卻無法複製年青時那意氣風發的心境!

有人曾講:"願你曆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我想這隻是世人的一個美好願望。既然經曆了風雨,外表怎麽不會留下風霜,內心又何嚐不會留下刮痕。

凱撒大帝曾說:"我來,我見,我征服。"做為浩瀚沙漠中的一個顆粒的我,真是無法理解那指點過江山人的胸懷和豪情。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年少時爭取做到:展開狂想的翅膀,飛越不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年老時爭取達到:"我能平安歸來,我曾稍許看見,我有零星體會。"這已經就是成功的人生了。

三十年後,第一次重返北大。獨自站在燕園舊地,形單立於師長身旁,此時此刻,我在內心平靜地說道:"我們曾擁有璀璨的年華;我們燃燒過火熱的青春!"

注:圖片來至網絡。

魅力野花 發表評論於
喜歡北大的校園,有文雅,書香之氣。
據說,未名湖就是戀愛湖。
KarlMax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香草仙子' 的評論 : 是,進校挺難。最好找留校同學
KarlMax 發表評論於
回複 'f2022f' 的評論 : 北大是大家的 :)
KarlMax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化外人' 的評論 : 應該不是
KarlMax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銀月亮' 的評論 : 握手
香草仙子 發表評論於
你怎麽進去的?你有校友證?
f2022f 發表評論於
現在西門外都是照相的遊客
化外人 發表評論於
北大匾額不是老毛題的。是從他的作品中集出來的。

銀月亮 發表評論於
讚一個。最近回校是二十九年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