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在南京過年(二):中山陵》
在南京過年(三):夫子廟、秦淮河
在南京過年後,回到矽穀,轉眼今天到了正月十五,不由得想起了南京夫子廟正月十五的金陵燈會。
大年三十晚上在三弟家吃年夜飯,看到電視裏舞獅子的畫麵,2個孩子問南京哪裏最熱鬧,能不能看到舞獅子。三弟和侄女都推薦初一晚上去南京夫子廟,因為夫子廟從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熱鬧,不僅有金陵燈會,還有很多其它娛樂活動。
大年初一晚上,本來我計劃帶2個孩子到夫子廟吃小吃,我還惦記著當年棋芳格的菜包子。然而我三弟說夫子廟景區的小吃現在都是為了迎合外地遊客、做給外地遊客吃的,食材不正宗了,加之那裏人太多、常常需要排長隊,南京當地人都不在夫子廟吃小吃了。於是我們在一家連鎖店叫“回味”鴨血粉絲湯小店,排不長的隊吃了鴨血粉絲湯、南京鹽水鴨等南京小吃,喝了南京特產酸梅湯。
吃完晚飯,三弟開車帶我們到夫子廟去,到了靠近夫子廟景區時,路上的車堵得幾乎水泄不通,根本無法找到停車位。於是我們掉頭、把車停到遠離夫子廟景區的馬路對麵的一個酒店收費停車場,然後步行朝夫子廟方向走去。
南京夫子廟是指位於南京市秦淮河北岸的夫子廟景區,夫子廟景區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等組成,另外還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南京夫子廟景區被譽為秦淮名勝,占地麵積很大,是金陵曆史人文薈萃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傳說和故事。夫子廟(孔廟,Nanjing Confucius Temple)是一座位於秦淮河北岸貢院街的孔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中國四大文廟之一。“夫子”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尊稱。以夫子廟為中心、廟市街景合一的秦淮風光景區是集文化、旅遊、購物、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
南京從三國的吳國建都之後,先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在建康(南京)建都,前後共320多年,史稱六朝。六朝上承兩漢,下開盛唐。在六朝以後1000多年中,五代十國時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都曾在南京建都。六朝至明清時,南京的世家大族大多聚於夫子廟一帶,所以夫子廟有“六朝金粉地”之稱,為江南文化樞紐之地,是秦淮風光的核心地帶。如今夫子廟街市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古街市,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在夫子廟舉行的金陵燈會,是南京春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要進入夫子廟街區必須路過秦淮河的幾座橋和坊門。過了坊門,2個孩子被秦淮河上的各種畫舫(遊船)和岸邊樹上各種花燈景色吸引住了。看到河麵上有叫畫舫的遊船,問他們三叔能不能他們也坐上畫舫在秦淮河景區遊覽一圈。三弟說:“我們要到夫子廟(孔廟)廟的對麵的池畔碼頭去坐”。於是我們沿著秦淮河邊朝夫子廟(孔廟)走去。
秦淮河是中國長江下遊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到唐代詩人杜牧作《泊秦淮》之後才被廣泛稱為“秦淮河”。秦淮河有南北兩個源頭,北源是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是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是南京璀璨曆史文明的搖籃,曆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曆史文化名河”,內側的秦淮河全長9.6華裏(4.8公裏,3英裏),被譽為“十裏秦淮”,沿岸文旅景點很多,包括夫子廟瞻園、愚園、中華門等。
本世紀初,南京開始實施外秦淮河綜合整治工程,以截汙、清淤、拆遷、綠化等,成功地治理了秦淮河,使南京市於2008年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署頒發的“最佳人居獎”。
我們沿著秦淮河南岸走了一段距離,跨過一座橋來到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這裏的人群已經把街道填得水泄不通,有很多交警和糾察在維持秩序,讓遊客分流、並且隻能單向步行、不能回頭。
我們跟隨人流路過江南貢院,然後來到當年在南京工作時常去菜包子的奇芳閣,因為遊客太多,沒有辦法再嚐一下當年喜愛的菜包子。
我們在貢院街上隨著人流來到孔廟前,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買門票進去參觀,而是在外麵欣賞和照相。夫子廟(孔廟)建廟前將流經廣場的秦淮河段河道改造為泮池從而使夫子廟成為全國孔廟中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廟宇。
之後我們朝孔廟對麵的泮池走去,看到泮池旁魁星閣,它是南京夫子廟的核心景觀和標誌性建築之一,又稱奎星閣、文星閣。這時我想起了當年在南京工作時曾帶台胞參觀魁星閣時導遊給我們介紹其野史:在科舉時代,魁星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征。清代士子們對這座“魁星像”畢躬畢敬,每當秋闈開考前,朝拜者絡繹不絕,後來魁星閣就成了有意走上仕途的士子們的必來之地。最初魁星閣的頂部為紅色,後來改為藍色,換色的原因,據說是夫子廟地區經常遭雷擊,死了很多人,百姓對此束手無策。有一天,有位“風水先生”對當時的兩江總督說,這紅頂不好,觸犯雷公,換成藍頂就不會再遭雷擊了,但風水一破,科舉考場江南貢院就再來沒有考上一個狀元,南京從此再也不出三品以上的大官。兩江總督說,為了一方百姓安寧,南京人不出大官也罷(因為他不是南京人)。於是將紅頂換成藍頂,說來也怪,換頂後,夫子廟一帶再也沒有雷擊失火。
來到泮池旁,我們排了一個很長的隊買票登船,準備夜遊秦淮河。秦淮河夜遊的活動由來久遠,清康熙年間餘懷在《板橋雜記·秦淮燈船》也描述秦淮燈船的盛況:“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裏珠簾”。
秦淮河作為“中國第一曆史文化名河”已經火了一千多年。無數的文人雅士,乃至王侯將相都在此追尋江南舊事。“泛舟秦淮”始於西晉,是華夏水上遊覽的起源。西晉末年,北方豪門望族南遷,為了遊覽秦淮河,取南方的漁舟之身,仿北方馬車的華蓋之狀,造出了秦淮畫舫。此後“乘畫舫,遊秦淮”日益興盛,不同時期的文化點綴其間,有著文化審美價值。“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道出了秦淮兩岸景色的優美,描繪出泛舟秦淮的絕妙意境。
內秦淮河畫舫就從泮池碼頭出發,經過白鷺洲公園、七彩水街、東水關、鎮淮東橋(中華門),然後原路回到泮池碼頭,全程50多分鍾。沿著波光蕩漾的秦淮河,兩岸白牆黑瓦的古建築不斷映入眼簾,鱗次櫛比的河房河廳,雕梁畫棟,南北相望。開始的時候,2個孩子不斷發出驚奇的感歎聲,時不時的提醒我有時畫舫投放再河岸的牆上出現的古代疆場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奔騰的電影。
我一邊錄像、一邊聆聽語音導遊播放講解的曆史典故、軼聞趣事,還一邊欣賞沿岸的名人故居與曆史遺跡,賞秀麗園林的別樣風情。白鷺洲公園以水為勝,橋梁眾多,水景、燈彩完美相融。飛簷翹角的倒影,和屋簷下的一串串紅燈,映在秦淮河水中畫舫,讓我們感受綺麗的曆史之美,領略古典江南與現代都市相融合的氛圍,徜徉山溫水軟的美好意境。因為語音解說是中文,加上2個孩子對南京的曆史了解不多,大約30分鍾後,他們就有了審美疲勞,興致沒有開始那麽高昂。
回到泮池碼頭已經晚上9點多鍾,遊客似乎越來越多。我們決定回去,很多地方非常擁擠,短短的一段街道,走了很長時間。
最擁擠的地方是文德橋,人幾乎被人流抬著過去的。文德橋建成的第二年,南京人焦竑考中了狀元,雖然是巧合,但世人卻信以為真,“文德橋”的名字因此傳襲至今。以前文德橋上常常人群密集,你推我搡,亂作一團,有時會發生橋欄杆折斷、橋身傾塌的惡性事故,不少遊客因此喪了命。由於塌橋事件多次發生,南京人對此心有餘悸,於是漸漸流傳出“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這句歇後語。
雖然現在的文德橋欄杆非常堅固,當時我走在上麵還是怕踩踏事件發生,提醒2個孩子千萬不能跌倒。
回來的路上,三弟感歎:大年初一夫子廟景區這麽多遊客!正月十五將更加熱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