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火星一路追趕著木星,已經到了雙子座。被譽為太陽係外最亮的那顆天狼星和火星、木星形成了閃亮的大三角形。天狼星旁邊是獵戶座的大小三星。這就是2025年1月最後一天入夜時分在北半球能看到的星空奇景。馬斯克也能看到吧,他又在想什麽呢?
人移民到火星能活下去嗎?
這不是背個背包到火星去旅遊,而是要在那裏建立生態圈,永久居住,繁衍後代。在假定火星沒有可利用的資源,沒有可呼吸的空氣的前提下,建立能永久持續的生態圈,這個聽起來就有點科幻。需要多少物資,有算過嗎?
火星接近地球的周期是二十多年,如果設想先送一撥人過去熬二十年等待下一輪補給,然後再二十年,再二十年,之後隻會越來越容易,這樣想可以嗎?這樣想恐怕是有問題的!
首先你得搞清楚,美國六十年代登陸月球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上述想法還說得過去,如果是真的就麻煩了。六十年前就做到的事情,現在是越來越容易了嗎?和那時候相比,現在的技術進步可不是一點點,那時候用的是什麽飛機?現在用的是什麽飛機?拍蒼蠅吧?可現在登陸月球更容易了嗎?有誰又上去了?
火星第一撥誌願者送過去,二十年後誰知道會發生什麽事?要麽是燃料漲價了,去不起了,化石能源就那麽多,挖不著了自然漲價;要麽是小馬哥壽終正寢了,公司下麵那些人打官司鬧分家;還有公司破產、美國變天、機器人占領地球等等等等。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讓地球人對火星計劃失去了支持的興趣,讓火星人自生自滅去了。那樣的話,火星人每天縈繞在腦際的都是靈魂三問:
我從哪兒來?我要到那裏去?我幹嘛來了?
火星成了火葬星,而火星基地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火葬場了。
關鍵是這東西太燒錢了,火箭倒是越做越大,為了裝更多的燃料,然而把燃料送上天又是燃料消耗的大頭。這麽看起來,這個燒法效率貌似有點低。就靠星艦X,不知道等到達火星時,有效載荷還能剩多少噸。馬斯克在這個問題上就有點直男楞的勁頭了,一條道走到黑,隻管把火箭做大,就沒想點別的招?越是著急越應該多管齊下,不是嗎?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既然要到火星上去生活,那麽有些事需要現在就開始。例如試試運行一個難度稍低的火星基地項目。把預想送往火星的物資扔到一片沙漠中,假設100噸,然後把誌願者空投下去,讓“第一撥”誌願者就用這些東西,造一個生態基地,然後在裏麵生活二十年。吃喝拉撒包括呼吸都就用這點東西了,二十年裏不會再補給一滴水。這個實驗之所以重要,不僅僅是看這些人能不能活二十年,還要看二十年後,還有幾個人精神是正常的。
這裏可能遇到的問題太多了,不演習就是直接實戰,多少有點兒戲。萬一人家上了火星抑鬱了,要自殺,選擇的方式是拿榔頭砸玻璃,一榔頭下去火星文明毀滅了,這不是壞菜了嗎?二十年後,火星文明重啟,沒幾年,一個燃料罐爆炸,又完蛋了。闔著一幫人到火星上去玩真人版的《三體》遊戲去了!
要玩真人版《三體》遊戲,在地球玩有一點好處,至少實在玩不下去的時候放棄了,誌願者還能保住命。如果這個實驗項目到現在還沒有啟動實施,那麽,馬斯克是真的要送人上火星嗎?還是說以此為名目獲得資金研發黑科技?盡管這也不能說沒有價值,而真正的目的是什麽,就隻能用麵壁者的微笑來回答了。
對於移民火星這麽科幻的項目,不想點科幻的招,恐怕不行。現在地球上有那麽個國家被叫做基建狂魔,而且現在卷成什麽樣了呢,您隨便拍點數字,工程隊就會排著隊找您報道。有了工程隊幹什麽呢,地球上有塊地方叫世界屋脊,在海拔五六千米左右找塊稍微平點的地方應該不算太難,然後豎直向下挖個三千米的洞,再斜著向三千米終點處挖一條運輸通道,有盾構機,都做得到。在豎直洞上布滿線圈,我們給這東西起個名字,叫“電磁煙囪”。
現在電磁彈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有了電磁煙囪,起步高度海拔五六千米,出口速度N倍音速(N按要求計算就可),扔點東西上外太空就不是夢了。末端製導隻需少量燃料,外太空再預先設置近地軌道空間站接收物資,這樣這套係統就算建成了。全都是目前技術能做得到的事情。
電磁煙囪的運力,一趟有效載荷沒必要追求過多,有三到五噸,就算隻有兩噸,近地軌道繞地球一圈大約十幾分鍾,按一小時三發算,一天150噸,一年小6萬噸就送上天了。再多豎一根煙囪的話,運力還能翻倍,理論上講,運力無限!關鍵這個項目使用的資源環保可再生,它的可持續性就有了保障。至於電從哪兒來,從雅魯藏布江那個項目拉根電線?再說了,世界屋脊上又不缺太陽能。
物資有了保障,把近地軌道空間站建成太空工廠、太空基地、近地軌道太空城也不會耗費太多時間。真要去火星,馬斯克研發的大火箭,在外太空補充燃料再出發,說不定燃料還足夠往返,這樣不論去火星旅遊還是常駐,就顯得靠譜多了。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有些事還真不是用蠻力就能辦好的。
要是中國哪天回過味兒,真的要搞這麽個太空項目的話,這裏是可以沒有馬斯克什麽事的,留給他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小馬哥的意義在於他是一麵旗幟,把正在被數字控製,精神內耗,甚至走到精神錯亂邊緣的人類的目光,帶向星辰大海。馬斯克在中國人中的粉絲,應該不會比福原愛來得少吧?石破茂能給處於寒冬的中日關係帶來破冰的春意,中美之間為什麽必須死磕呢?當然,有春就有夏,過了夏,秋冬還會再來,但人間四季是自然現象,它不是我們應該精神錯亂的理由。
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地球,我們真的需要三到五台機器人伺候嗎?後AI時代,我們的生活到底會變成什麽樣,關鍵不在於AI,仍然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