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部落就一定會有部落之戰,黃帝和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黃帝打敗炎帝,兩個部落合並成為華夏部落,黃帝和炎帝成為這個遠古部落聯盟共主。這個部落逐漸擴張到黃河中上遊廣大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形成華夏民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清朝後稱為中國人。
在同一時期,在黃河的下遊還有一個強大的部落,位於當今山東地區的九黎部落,部落酋長是蚩尤。九黎部落在蚩尤的帶領下向外擴張,形成九黎族。
九黎族和華夏族時常發生衝突,於是就有了黃帝和炎帝聯手大戰蚩尤的涿鹿之戰。九黎部落不敵華夏部落,蚩尤戰敗被殺,九黎族四散,一部分南遷成為苗族和瑤族等民族的祖先,一部分人歸附炎黃部落,溶入華夏族,後來人們把蚩尤與黃帝和炎帝合稱為“中華三祖”。
這一切都發生於黃河流域,所以說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那個時候的黃河流域地肥水美,是重要的產糧地帶。
華夏民族的基礎奠定後,就開始向外擴張和遷移。這是個持續的過程,曆史上有數不清楚的各種規模的人口遷移,這裏隻談幾次最知名,有重大影響的人口大遷移。
古代的四次人口大遷移
衣冠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難、洪武大移民。
西晉末年,朝庭內亂,爆發了八王之亂,邊境的匈奴、鮮卑、羌、氐和羯五個民族趁亂大舉入侵中原,這就是五胡亂華。
匈奴攻破晉都洛陽,俘虜晉帝,西晉滅亡,胡人建立大大小小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
胡人對待漢人極其殘暴,殺人如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幾乎無人幸免。據說五胡中的羯族還是一個吃人的民族,特別喜歡吃漢人女子。他們把抓獲的漢人女子像牲口一樣圈養起來,稱為兩腳羊,想吃人了就抓一個出來,先奸後食。
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漢人大舉南下,逃難到長江中下遊一帶,西晉王室的殘餘也逃到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
這次逃難不僅是窮苦百姓,還包括西晉皇室、王公大臣、官吏、門閥士族,衣冠南渡中的“衣冠”二字就是指士大夫階層。
福建人有個說法:“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你如果是福建人,且屬於林、陳、黃、鄭、詹、丘、何、胡這八姓,有可能你祖上就是這個時候遷過去的。
廣義的衣冠南渡開始東漢末年戰亂,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統一天下才結束,持續了170年時間,有數百萬中原人南下。
而同期也至少有500萬胡人進入中原,與漢人雜居混血,這是中國曆史的一次民族大溶合,這些胡人最後也都成為華夏子民。就連唐太宗也是胡漢混血,以鮮卑血統為主。
衣冠南渡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江南地區的發展,華夏文明由黃河流域開始向長江流域轉移。
安史之亂:
說起安史之亂就必須要說一下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孫子,其父是武則天的幼子。武則天死後皇位傳給了次子李顯,是為唐中宗。然而李顯在位僅五年便被自己的妻女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毒死,韋皇後想當第二個武則天。
這時候李隆基出手了,他與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宮廷政變,殺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並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登上皇位,是為唐睿宗。
唐睿宗在位期間,其妹太平公主大力培植自己的勢力,與太子李隆基之間勢同水火。唐睿宗也是個明智之人,為了大唐江山的穩定,他幹脆讓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當了太上皇。
這下太平公主不幹了,準備發動政變,李隆基先發製人,一舉鏟除了太平公主以及其黨羽。
武則天、韋皇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唐朝皇室的女人攪風攪雨,都想當女皇。直到李隆基當權,才把武則天帶起的女人幹政惡習徹底清除。
李隆基登基後,撥亂反正,勵精圖治,任人唯賢,先後任用知名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大唐王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發達、人文興旺。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開元盛世,其繁榮程度遠勝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但到了晚年,唐玄宗變得昏庸,沉溺於酒色無法自拔,“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把朝政交給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這兩人專權誤國,敗壞朝綱,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
另外唐玄宗把府兵製變為募兵製,設立兵鎮和節度使,伏下了藩鎮割據的隱患。府兵製的兵平時是農民,打仗時臨時召集,兵與將之間沒有多少牽扯。而募兵製是職業兵,將士之間關係深,而各兵鎮的節度使兼管地方的軍政,完全就是一方土皇帝。
更糟糕的是唐玄宗授予安祿山三個節度使,兼管平盧、範陽、河東三鎮兵馬,掌控了唐朝30%的兵力。
安祿山有這麽多兵,不起事才怪了,結果安祿山和史思明造反,暴發安史之亂。
在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聽信太監讒言,殺了“大唐雙壁”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位名將,又在奸相楊國忠的慫恿 下令堅守潼關,等待援軍的老將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決戰,哥舒翰一再申訴無效,隻有哭著開關出戰,結果中了安祿山的埋伏,二十萬將士全軍覆沒。
潼關失守,長安門戶洞開,安祿山功攻破長安,李隆基無奈出逃。叛軍燒殺擄掠,昔日繁華的長安城頓時淪為人間煉獄。
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是一代明君,到了老年又成了一代昏君,他開創了開元盛世,又造成了安史之亂,這樣大起大落的君主在華夏曆史上還沒有第二人。
安史之亂導致北方人口大量逃往蜀中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南方人口巨增,土地大量開發,華夏的經濟重心進一步向南方轉移。
靖康之難: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大舉南侵。宋徽宗是個文才,創造了書法瘦金體,但這個太平皇帝哪裏見過打仗,頓時嚇破了膽,逃之夭夭了。
宋徽宗臨走前把皇位禪讓給長子趙桓。趙桓也想跟爹一起走,不要這個皇位,父子倆為此差點翻臉。最後宋徽宗強將龍袍披在趙桓身上,趙桓哭著當了皇帝,是為宋欽宗。
宋欽宗本來也想開溜,卻被兵部侍郎李綱阻止,李綱堅守開封,擊退金兵的進攻,直到北宋各路勤王援軍趕到,金軍退兵,宋徽宗也返回開封。
擊退金兵後宋欽宗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就地解散了二十多萬勤王大軍。誰知幾個月後金軍又打來了,開封守軍隻有七萬人,麵對十五萬金軍,開封城破,北宋滅亡。
金兵擄走宋欽宗、宋徽宗、皇族、後妃、官吏及逾十萬平民,這些人大多被賞給金兵為奴,包括皇室的女人。
宋徽宗的九子趙構當時不在京城,逃過一劫,在臨安(今杭州)成立南宋,是為宋高宗。
靖康之難導致中原漢人紛紛南下逃難,規模弘大,超過五百萬人。
有意思的是南宋雖然偏安一隅,經濟卻十分發達,人均GDP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最高的,這又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往南方遷移。
以上的三次人口大遷移都是戰亂引發的,衣冠南渡為中國經濟南移奠定了基礎,五代十國時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南宋時南方的經濟完全碾壓北方。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入侵,中原南下的人又不得不再次南遷,湧進福建和廣東等地。
洪武大移民(明初大移民):
中國曆代統一王朝都是北方征服南方,政治中心也都在北方,所以爭奪天下又叫做“逐鹿中原”。
唯一例外是明朝,朱元璋先統一南方,再北伐推翻元朝統治,在應天府(今南京)建都稱帝。明朝應該算是南方王朝,雖然後來明成祖朱棣又把都城遷到了北方。
中原曆經戰亂,大量人口死亡和外逃,到了明初,北方的人口已經低於南方,很多田地都荒蕪了。朱元璋不得不鼓勵人們從南方遷往北方,往北方輸送了700多萬人。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人口反向遷移,過去一直是北人南遷,這次是南人北歸。
近代的四次人口大遷移
闖關東、走西口、湖廣填四川、下南洋。
關東就是東北地區,滿清入關後把東北視為他們的龍興之地,不準漢人到東北居住。
但清朝的禁令也阻止不了人們偷偷的遷居關外,特別在天災年代,荒民為了生存,冒險進入東北,這才有了“闖關東”的說法。
清朝長期的禁封,使得土地肥沃的東北地區人丁零落,形成大量無人區,沙俄就趁機侵入。清廷意識到東北人口太少,就放鬆禁封,對漢人闖關東睜隻眼閉隻眼。
到了鹹豐末年,清庭正式對東北解禁,並鼓勵移民。漢人大量湧入東北墾荒,東北的人口迅速增長,經濟大發展。據估計遷入東北的人口近四千萬,以山東和河北人為主。
走西口:
“口”指明長城的關口,“西口”指山西省右玉縣的殺虎口。殺虎口是中原北上蒙古的要道。後來人們把張家口以西的山西和陝西長城各關口泛稱為“西口”。走西口就是指漢人出長城入蒙古。
就像東北地區一樣,清初不準漢人私自越關進入蒙古,朝廷在長城北側劃了一條南北寬五十裏、東西長兩千裏的禁地,以此分隔漢蒙,禁地內不準農耕放牧。
由於黃土高原土地貧瘠,加上天災不斷,不少漢人不顧禁令,私闖殺虎口進入蒙古,這就是走西口的開始。
到了康熙年間,朝廷推行“攤丁入畝”稅改,將人頭稅改為土地稅,生孩子不再加稅,以此鼓勵多生人口。這樣一來人口爆發式增長,出現了人多地少現象,朝廷便放鬆蒙古封禁,內地漢人由此開始大規模遷徙到長城關口外。
走西口以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為主。他們在內蒙建立村落城鎮,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使得當地經濟從單一的遊牧變成了農耕並舉,推動了長城以北地區的發展,加速了蒙漢民族融合。
湖廣填四川:
明末張獻忠的大西軍、清軍、以及殘餘的南明勢力在四川混戰,造成四川的人口驟減現象,殺了近700萬川人,以至於清初四川人口僅餘50萬人。
殺人最瘋狂的當屬張獻忠,張獻忠每下一城先是一陣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殺得大笑。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後,一天以禦敵為名把百姓騙到了城中,然後一聲令下關門大屠殺,自己在城樓上欣賞觀看。張獻忠還令全川學子文人到成都參加科考,這些人一到成都也都全部被殺。張獻忠還喜歡女人的三寸金蓮,砍下的女人小腳堆成山,還起名為“蓮峰”。就連自己的愛妾他也不放不過,把愛妾光嫩的小腳砍下來放在蓮峰上欣賞。
張獻忠是個變態,他立下七殺碑,碑文:“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連喊七個殺字,那是要把中華民族殺絕種的“豪氣”,就這樣還有人把張獻忠當成民族英雄。
清朝的第一任四川巡撫到重慶巡視,乘船從長江到嘉陵江繞了一圈,兩岸靜悄悄的,不見人煙,重慶就是一座鬼城。巡視回去後上書朝廷,清廷開始大規模移民填蜀,史稱“湖廣填四川”。
這裏的“湖廣”是指當時的湖廣省,既今天的湖北湖南,移民來源也包括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和廣西部分地區。當時規定,移民四川的民眾,可以五年不用交稅。
現在的四川人許多都是當年湖廣填四川的後代,紅軍總司令朱德祖上就是從廣東移民四川的客家人。現在四川各大城市都有“湖廣會館”,紀念當年的大移民。
下南洋:
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搖搖欲墜,民不聊生,福建廣東兩省又出現大饑荒,而當時英荷統治下的南洋諸國需要勞力,就吸引華人去打工。英荷推出優惠政策,給華人移民提供免費土地、臨時住所、食物和交通工具。華南各省的人滿懷希望與夢想下南洋,去到菲律賓和印尼等國。
華人來到南洋後大多從事苦力與礦工。華人艱苦奮鬥,幾代後都拚出一番事業,經濟上頗為成功。東南亞諸國華人控製的經濟占了這些國家總經濟的70%以上,這也造成當地人的忌妒和排華。
除了下南洋,同期還有華人移民美國,參與淘金和修建太平洋鐵路。他們曆經數月飄洋過海,到達舊金山,所以又叫“赴金山”。赴金山以廣東人為主,大約有30萬人左右,這些人在美國建立華人社區唐人街,這就是為什麽唐人街說粵語的原因。
下南洋、赴金山的華人雖離開了祖國,但並沒有忘了祖國。抗戰時海外華人捐款捐飛機;建國初期大量華人知識分子返華參加建設新中國;中國改革開放後,海外華人的投資也對中國經濟騰飛起了重大推動作用。
現代的二次人口大遷移
建國初大遷移,文革後大移民。
這次人口大遷移從解放軍發起全國總攻開始:林彪率百萬大軍入關,東北野戰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鄧小平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進軍大西南,從中原打到中印邊境;彭德懷賀龍的西北野戰軍進軍大西北,從黃土高原打到中蘇邊境。這些部隊的軍人大多都留在了所過之處。
建國後,國家在東北和新疆建立農墾兵團,這種半軍半農的屯墾把幾十萬軍人留在了邊疆。後來又從上海等內地城市調去了數十萬女青年,解決農墾軍人的婚姻問題。
除了組建農墾兵團,國家又號召青年支邊,去內蒙,進西藏,到克拉瑪依挖油田。一大批人響應號召,去了祖國邊疆。
後來中國跟美蘇都鬧翻,為了備戰,又有了三線建設。上海江浙等沿海地區的工業大量內遷,特別是軍共企業,搬到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的大山中。
另外還有一次人口大遷移值得一提,那就是知青“上山下鄉”。文革時中國經濟幾乎崩潰,城市無法給年輕人提供工作崗位,就把高中畢業生發配到鄉下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從西雙版納到大興安嶺,從黃土高原到秦嶺大巴山,整整十代人呀!有些大城市一年的高中畢業生就是幾十萬,戴著大紅花,告別父母去修理地球。
上山下鄉的知青後來大多都回到原來的城市,所以這次不算人口遷移,但也有部分人與當地人結婚生子,留在了當地。
文革後大移民:
文革結束以後,中國對外開放,人們就開始向海外移民。
最早離開的就是那些當年為報效祖國而回到中國的海外僑胞。當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海外華僑熱淚盈眶,一腔熱血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但卻沒幾人善終,文革中被整得很慘。我愛祖國,但祖國不愛我,還是走吧,唉!
還有就是有海外和港台親戚的人,紛紛移居海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但新中國太折騰人了,還是去到舊中國和沒有共產黨的國家吧。
到了八十年代,文革後恢複高考的大學生陸續畢業,有些出國深造,開啟了現代留學之路。當時中國還很窮,沒有幾個人能夠自費留學,大多都是公費,或拿到助學金和獎學金,人數也不多。
後來中國經濟騰飛,人們有了錢,就有了大量自費留學,這些留學生不少都選擇留在了美國。
同期還有經濟移民、親屬移民、技術移民、偷渡、走線、跳團,花樣白出。到底有多少人潤到海外搞不清楚,我也沒有去查過,反正不少。
一部華夏史,上下五千年,十次大遷移。華夏文明從黃河擴張到長江,再到珠江,再到海外,每次都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艱苦卓絕,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