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芯片困局,難以擺脫進口依賴

打印 被閱讀次數
隨著智能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汽車芯片需求大幅增加,從傳統燃油車的300500顆單車芯片,到智能電動車的超1000顆芯片,再到未來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超過3000顆的芯片使用量,芯片短缺問題愈發突出。

汽車芯片產業是典型的鏈條長、門檻高產業。按功能分類,汽車芯片分為控製芯片、計算芯片、傳感芯片、存儲芯片、通信芯片、安全芯片、功率芯片、驅動芯片、電源芯片和模擬芯片10個類別。芯片製造過程涉及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中國目前對此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國汽車芯片領域的自給率仍然較低。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元器件與材料研究院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芯片自給率僅為10%。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20241月至10月,在座艙域控芯片裝機量方麵,僅高通一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就高達68.4%遙遙領先的華為隻占3.8%



國產芯片在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積累相對薄弱。例如,國產自動駕駛芯片在算力、功耗及軟件生態建設方麵遙遙落後。英偉達、高通等企業建立了覆蓋硬件、軟件及開發工具的完整生態係統,國產芯片的開發環境和應用生態,還在起步階段。國內企業在7納米及以下製程方麵,良率低、成本高等問題嚴重。

2024年,美國出台新一輪出口限製措施,將14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限製清單,覆蓋半導體製造設備、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等核心領域。此舉阻滯中國芯片產業的技術進步,使得依賴進口的局麵更加難以扭轉。芯片製造設備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也是中國芯片行業被卡脖子的領域。先進製程芯片的生產,離不開高端光刻機,目前全球僅荷蘭ASML能夠提供極紫外光刻(EUV)設備,而中國無法獲得相關出口授權;其他設備如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和檢測設備,也主要由美國和日本企業壟斷;芯片製造需要多種高端材料,如矽片、光刻膠、化學氣體等。這些材料的供應鏈高度集中於日韓及歐美國家;EDA工具是芯片設計的核心工具,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遠遠不及SynopsysCadence等美企。這些因素,限製了中國在芯片設計領域的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劇了對進口的依賴。

美國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出口管製,已成常態化,涉及從芯片設備到設計工具的多層次限製。這不僅直接打擊了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能力,也迫使國內車企在芯片選擇上進退兩難。為抗衡美帝的霸權主義,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聯合發聲,呼籲謹慎采購美國芯片。如果有選擇,早已抵製不買美國貨了,還需要如何謹慎地去購買。

盡管中國政府大力推動芯片國產化,但實現高水平自主化,仍需漫長的時間和巨額的投入。縱使不惜血本巨額投入,從芯片設計到量產,也需要數年甚至10年時間。中國汽車芯片行業的進口依賴問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既有產業鏈本身的高技術門檻,也有國際環境對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壓製。短期內,即使要半完全擺脫進口芯片的依賴,也幾乎不可能,被稱之為Misson Impossibl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