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晚天蕭索(2),斷蓬(3)蹤跡,乘興蘭棹(4)東遊。
三吳(5)風景,姑蘇(6)台榭,牢落(7)暮靄初收。
夫差(8)舊國,香徑(9)沒、徒有荒丘。
繁華處,悄無睹,惟聞麋鹿呦呦。
想當年、空(10)運籌決戰,圖王取霸(11)無休。
江山如畫,雲濤煙浪,翻輸(12)範蠡(13)扁舟。
驗(14)前經舊史,嗟(15)漫(16)哉、當日風流。
斜陽暮草茫茫,盡成萬古遺愁。
1. 雙聲子:柳永創調的詞牌名,此調僅有柳永一詞,雙片一百零三字。全詞同韻,押平聲韻。
2. 蕭索:蕭條落寞。
3. 斷蓬:斷根的蓬草,常比喻遊子。
4. 蘭棹(zhao4):木蘭樹所製的槳,此處指船。
5. 三吳:即吳興(今湖州)、吳郡(唐朝治所在蘇州的一個郡)、會(kuai4)稽(今紹興一帶)三郡,在這裏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
6. 姑蘇:山名,位於蘇州西南,上有吳王夫差所築之姑蘇台。
7. 牢落:荒涼冷落。
8. 夫差:春秋時吳國國君,公元前495 — 473年在位, 一度稱霸,後為越王勾踐所滅,自殺而死。夫差建都蘇州。
9. 香徑:禦階宮道,也暗示西施。越王勾踐曾向吳王夫差進獻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計。
10.空:徒然。
11.圖王取霸:謀求稱霸。
12.翻輸:反而不如。
13.範蠡(li3):春秋時越國大夫,助越王句踐滅吳。
14.驗:查驗,查詢。
15.嗟:歎息。
16.漫:空,枉然。
柳永(約984—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柳永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另一說生於濟州任城縣),他是北宋傑出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於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寓居江南,幾年間沉醉於淺斟低唱的生活。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裏,柳永在汴京生活,他四次參加科舉考試均落第。在此期間,柳永流連於歌樓酒肆,寫下了一些風格較為低俗的豔詞,為士大夫所鄙視,影響了他的仕途。屢試不中的柳永遂離開京城來到民間,十年時間裏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50歲左右的柳永進士及第,曆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監、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柳永入仕很晚,品階低微,但在各任均頗有政績,是一位盡職盡責地方官。約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去世,終年約69歲。
柳永是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麵革新的詞作大家,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拓展了宋詞的表現形式。柳永的詞結構巧妙,善用鋪敘,坦率生動,雅俗共賞。柳永對宋詞的發展貢獻巨大,他的作品對後世詞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柳永在世期間其詞就廣受民間青睞,有道“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自撰作品集《樂章集》,南宋時有9卷,已失佚。現存古本為明毛晉編《宋名家詞》本,及清朱孝臧編《彊村叢書》本。1965年唐圭璋編《全宋詞》收柳詞212首。
詩詞影響力總體評分: 7
宋雨:《雙聲子·晚天蕭索》是柳永的一首長調詠史詞。這一題材在柳詞中不常見,甚至有些異類。有人說這是柳永“風格典雅,寫作態度嚴肅”的一首雅詞。言下之意,柳永的大部分詞是俗詞和豔詞,寫作態度不夠“嚴肅”。這種說法是不是準確,需要探討一下。
唐風:其實,柳永一生都是希望能並入“雅”這條道路的。柳永出身書香之家。父親柳宜在南唐時已經入仕,並得李後主器重。南唐滅亡後繼續在宋朝為官,官至工部侍郎(大約相當於今天工業部的副部長)。其家族中先後有多位進士和京官。受這樣的家庭影響,柳永十歲能文,十三歲能詩,少年時就有功名用世之誌。
宋雨:“永”這個名是他50歲左右才改的。他原名叫柳三變。這“三變”可不是像“鐵柱”那樣的俗名,而是相當雅的。它是來自《論語》:“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此處的“三變”是古代君子的行為標準,即遠望時舉止莊重,與人接近時態度溫和,說話時嚴謹準確。這三點與跟柳永的早先的字“景莊”內涵是一致的。
唐風:然而,柳永早期的詞作大部分卻是俗的,還包括一些後來受人詬病的豔詞,這與他當時的生活環境和接觸對象是密切相關的。柳永大約在24至40歲期間,主要呆在汴京城裏考進士。但他常去勾欄瓦舍、秦樓楚館,也喜歡寫詞。而他的詞寫得太好,很快聞名京師。妓女、歌女大量請托,他常能從她們那裏得到不菲的潤筆。因為得到柳永的贈詞能讓其身價倍增。這樣的作品當然以豔詞為主,格調不高。但從這一時期他的另一些作品,也顯示柳永對這些風塵女子表現出的平等與尊重,這是那時絕大多數文人士大夫所不具備的。
宋雨:後來柳永離開京師,十年間以填詞為生。這期間他與歌女和樂工密切合作,柳詞紅遍大江南北。當時人們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段時間柳永生活於市井,他的作品的欣賞對象是普通百姓。這個時期的柳詞基本上是俚俗的,甚至常用俗語、俚語。這其實並無任何不妥,詞本來就是來源於民間的通俗歌曲。此刻柳永與朝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創作幾乎沒有交集。
唐風:有人用“自甘墮落”之類的詞來形容柳永,我認為是不正確的。恰恰相反,當常規的仕途無法走通時,柳永認識到自己的才能並力求充分發揮才能。柳永是兩宋詞壇用詞調最多、創新調最多的詞人,他經常“變舊聲作新聲”,或直接創調填寫新詞。這樣的新聲、新詞牌柳永創立了一百多個,而且大部分是長調慢詞。長調的從出現使得詞能夠借鑒賦的寫法,即使用起興、鋪敘等表達方式。可以說 柳永大大拓寬了詞的表現能力。
宋雨:柳永的成功,一方麵在於他的素質。他在文學和音律等方麵均具有極高的才華。另一方麵是他的作品能夠隨時被演唱和傳播,使他成為那個時候市井文化的明星。就好比說,一位作曲家要想成名,一要有能力作出好曲,二是創作出的曲子要有樂隊演奏和傳播。柳永在這兩方麵都具備了。
唐風:南宋學人陳振孫評價柳永說:“其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於羈旅行役。若其人,則不足道也。”(《直齋書錄解題》)這大致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對柳詞的看法。其中褒揚方麵他們未必願意明說。其實,柳永並不是所有的詞都是俚俗的。比如柳永的羈旅詞就相當的典雅。當他抒發天涯淪落的感情時,他在遣詞造句、意境的創造以及用典等方麵,均體現了雅詞的特色。難怪有時人們將其與雅詞大家周邦彥並稱,合稱“周柳”。這主要是指兩人在通音律,善長調和風格婉約等方麵的共同點。
宋雨:我們將要賞析的《雙聲子·晚天蕭索》是一首詠史懷古詞。它是詞人登臨姑蘇台時,麵對春秋時期的吳國舊跡產生的聯想與感慨。春秋時期的吳越之戰是中國曆史上比較重要的事件。而圍繞著兩國恩怨和有關曆史人物的故事和傳說,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
唐風:春秋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大時代,吳越之戰發生在春秋晚期,主要是以吳國和越國之間爭奪霸權為主線。吳國的疆域大約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都城在蘇州。越國的疆域大約是今天的浙江省,都城在會稽(今紹興)。兩國的疆界幾十年間有變化,可北推至嘉興一線或南移至錢塘江。吳越之戰的幾次戰爭,發生於約公元前494年至前473年。吳國的首領是吳王夫差,越國君主是越王勾踐。
宋雨:戰爭初期戰局對吳國有利,夫差大敗勾踐,並攻入了越國都城會稽。勾踐向夫差稱臣,還表示願意到吳國當奴隸,夫差沒有聽從謀臣伍子胥的建議,放了越王勾踐一條生路。在征服越國後,吳國開始爭霸中原,幾年內奪取了齊、魯二國的大片土地,夫差也成了那一片的霸主之一。
唐風:但是,夫差有所不知的是,越王勾踐戰敗後以柴草臥鋪,並經常舔嚐苦膽,以時時警告自己不忘所受苦難。這就是成語“臥薪嚐膽”的由來。當夫差在黃池會盟時,圖東山再起的勾踐率軍北上攻打吳國,俘虜了吳國的太子,幾年後兩國再戰,吳國戰敗。越國吞並了吳國,吳國從此滅亡。越王勾踐原本想流放吳王夫差,但是夫差舉劍自殺了。
宋雨:越王身邊另有兩個人在這首詞中提及或暗示。一是範蠡(li3),他是當時越王勾踐的謀士、著名政治家。另一位是西施,她是越王宮中的美女。據傳說,範蠡對西施進行了訓練和包裝,然後將其送給了吳王夫差,目的是行使美人計。因為西施,夫差不理朝政,最終導致亡國。這當然基本上是戲說。吳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治國方略的失誤。
唐風:柳永一生中至少有三次確切遊過蘇州。第一次是真宗景德年間(1104-1108年)。當時20歲左右的柳永有數年時間在江南漫遊。第二次是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那年仁宗親政,放寬錄取尺度,50歲的柳永終於登進士榜。這一年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經蘇州,當時範仲淹知蘇州。柳永前往謁見,並作詞相贈。第三次是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當時柳永已轉京官任著作郎。他這一年遊蘇州時,作詞贈蘇州知州滕宗諒。
宋雨:《雙聲子·晚天蕭索》究竟作於何時並不確定。有人認為作於第一次遊蘇州,有人認為是他入仕以後的作品。我本人傾向於後者,我認為寫出這樣的作品是需要人生閱曆的。而且詞中“東遊”也暗示作者是從汴京這個方向過去的。
唐風:【雙聲子】是柳永創調的詞牌,此調僅有柳永一詞。後人為什麽不繼續用此詞牌原因不明,可能此調在聲律上要求極高,即要求大量的雙聲疊韻入詞。所謂雙聲,指詞的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按照漢語拚音,這樣的詞有“牢落”、“惟聞”等。如果按照中古音,可能還要多很多。而疊韻更是有“晚天”、“蓬蹤”、“乘興”、“姑蘇”等十幾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之蕩漾處多用疊韻,促節(急促的節奏)處多用雙聲,則其聲鏗鏘可誦,必有過於前人者。”說明雙聲疊韻詞的聲律之美。
晚天蕭索,斷篷蹤跡,乘興蘭棹東遊。
宋雨:宋人常把從江南一帶前往西北方向,經大運河入京稱為“西遊”、“西征”,反過來則稱之為“東遊”。傍晚時分詞人深感蕭條落寞,一人獨遊,像無根的蓬草浪跡天涯。這種筆觸頗有些壓抑。然而“乘興”一出,感覺其情緒有了逆轉。既然來到了江南,不妨乘船繼續東遊,此間心情也隨即開朗了。
三吳風景,姑蘇台榭,牢落暮靄初收。
唐風:“三吳”原指吳興(今湖州)、吳郡(唐朝治所在蘇州的一個郡)、會(kuai4)稽(今紹興)三郡,在這裏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姑蘇台”是吳王夫差修建的一座用於娛樂的大型建築。詞人此刻看到冷落的暮靄初降,對曆史的憑吊感油然而生。
夫差舊國,香徑沒、徒有荒丘。
宋雨:因為蘇州是吳國的國都,所以作者稱這裏為“夫差舊國”。“香徑沒”是說當年的禦階宮道早已被亂石衰草所掩沒。此處詞人用“香徑”二字,也暗示西施。越王曾向吳王進獻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計。而這一切早已隨風而逝,隻剩荒丘。柳永曾經專門寫過一首歎西施的詞《西施·苧(zhu4)蘿妖豔世難偕》,其中有“至今想,怨魂無主尚徘徊。夜夜姑蘇城外,當時月,但空照荒台。” 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繁華處,悄無睹,惟聞麋鹿呦呦。
唐風:“繁華處,悄無睹”是說當年的繁華之處, 現在已經靜悄悄,無人再看。“麋鹿呦呦”用到了一個典故。《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劉長(劉邦的小兒子)招伍子胥的後人伍被進宮議事,伍被對他說:從前伍子胥勸諫吳王,吳王不采納,伍子胥就說“我現在看見麋鹿在姑蘇台上遊蕩了”。吳國在早期的戰爭中擊敗越國,越國求和。大臣伍子胥認為此時應一舉將越國消滅,吳王夫差未予采納,結果是放虎歸山。此刻,憑吊古人的作者似乎也聽見了鹿鳴之聲。
想當年、空運籌決戰,圖王取霸無休。
宋雨:下片詞人從景物中移開,完全追憶春秋舊事,抒發對興亡的感歎。在吳越爭霸中,吳王夫差空有運籌之誌。如我們上麵介紹過的,他不聽伍子胥的勸告,放越王回國,為吳國滅亡埋下了禍根。另外,他又不斷與齊、晉等北方諸國爭霸,勞民傷財,耗衰了吳國的國力。此處一個“空”用得意味深長。
江山如畫,雲濤煙浪,翻輸範蠡扁舟。
唐風:對於這三句,我理解其大意是:美麗江山依舊,過去已是煙雲。吳王這樣的風流人物反不如駕一葉扁舟的範蠡。在越國滅吳之後,範蠡隨即隱退,逍遙於江湖之上。這樣的明智抉擇一直令人歎服。詞人在對曆史人物的憑吊中,對自己仕途的不平可能也感到幾分釋然了。
宋雨:在離開越王勾踐時,範蠡給他的同僚和朋友文種留下一封信 ,其中前12個字很著名:“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意思是飛鳥已被捕盡,好的弓箭也就沒用了;狡兔被獵光,獵犬也會成為人的食物。越王相貌陰險狠毒,隻能和他共患難,卻不能與他共享樂。範蠡對越王勾踐看得入木三分,知道他是個過河拆橋的人。
驗前經舊史,嗟漫哉、當日風流。斜陽暮草茫茫,盡成萬古遺愁。
唐風:“驗”意為查驗;“嗟”意為感歎、歎息;“漫”這裏作意思是空、枉然解。詞人思考曆史事件,不禁為過去的風流人物喟然歎息。這一切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在斜陽西下、衰草茫茫之中,隻給人留下遺憾和愁緒。
宋雨:柳永的這首詠史詞深沉、蒼涼、莊嚴,頗有感染力。它要比北宋另外兩首著名的詠史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都要早幾十年。你認為蘇軾和王安石的作品借鑒了這首《雙聲子》了嗎?
唐風:從作詞技法上講,後世大家少有不學習柳永的,不論嘴上願不願承認。就這首詠史詞來講,我認為蘇軾和王安石都有借鑒,其中蘇軾的借鑒和化用是明顯的。兩首詞立意類似,都是麵對著在曆史上影響重大古戰場,抒發人生如夢的感慨,都產生了有關曆史人物功名的聯想(如柳永的“想當年,空運籌決戰,”對蘇軾的“遙想公瑾當年”)。
宋雨:東坡的“驚濤拍岸”與柳永的“雲濤煙浪”類似,至於“江山如畫”,更是被東坡直接拿來用了。那麽是不是因為柳永寫婉約俗詞寫多了,這首《雙聲子》有被埋沒或被貶低之嫌呢?有人似乎是持這樣的觀點的。
唐風:東坡的“大江東去”,一上來就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還有他“抄襲”的那句“江山如畫”,是將其作為上片的歇拍:“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境界頓開,又自然地引出過片“遙想公瑾當年”。東坡另一個高明之處是多重意向的使用,這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下闋表現得尤為突出。相比較而言,這首柳詞意向比較單一,且語言稍有重複之嫌。《雙聲子·晚天蕭索》雖是佳作,但我認為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