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一地雞毛

當年的一地雞毛

直到現在。許多人還在問我, 當年為什麽會出國?是否會後悔?的確,現在的中國,與三十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回想起來,我一點都不後悔。固然當年想去國外的原因很多,也是國門開放之後的一種潮流,似乎出去能有更好的發展,畢竟那個時候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還是要比國內強很多,可學到很多,能出去就必須要出去。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當年不想回國的因素之一,就是感覺國內的生活,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就是一地雞毛。

最近又聽到劉震雲的小說《一地雞毛》,感覺當年在國內的生活又一幕幕回到眼前。主人公小林在生活中遇到的日常瑣事,不就是我們這些考上的大學,又有幸留在北京的所謂時代幸運兒的典型代表。

小說《一地雞毛》發表於1991年,正好是我出國後不久。他是我同時代的人,也是從農村考入北大的,畢業後留在北京,應該和我有類似的生活感受,所以才會把我們當年的生活在小說中寫得淋漓盡致。小說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雞零狗碎,百般淒慘無奈,都是我當年的寫照。從小說中描述的小林在生活中的掙紮,我似乎看到了自己:騎著三輪車去拉煤氣罐;滿以為能分到的單元房最後卻變成了地下室。和小林一樣,高考改變我的命運,從一個小縣城來到北京,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但在異鄉生活,無權,無勢,無後台,生活上卻是一地雞毛,舉步維艱。

中國的社會過去是,現在也一直都是一個充滿關係的社會。生活中的無論什麽事,都必須有關係才好辦。從買東西,弄煤氣罐,到小孩上幼兒園,上學;換房子,調工作,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走關係,托後門。而我是最不善於利用和處理這些關係的。反觀國外,人際關係要好處得多。不論什麽事,都有規則,隻要自己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一切就都有了。當年不太理解,很多家在北京,有很好條件的同學也都拚命想出國。後來才知道,他們或許是同樣的原因,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對小說中的人物,情節都似曾相識,感覺說的就是我們當年的故事。

小說中有個細節,就是查水表的老頭說,有人告發主人公小林家偷水。正常用水,水表上都會顯示用水量。但是如果把水管開到最小,隻是嘀嗒的小滴,這樣水表上就不會走數字,因兒就能省下幾塊錢的水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偷用水了。這種事兒,以前不知道,也從未試過。不過,當年在國內,大部分時間住的是集體宿舍。結婚後住地下室,筒子樓,幾家合用一水管,沒聽說過這種事。但至少作者應該是知道這種事的。但是,就像書中描述的那樣,為省幾分錢的水費而費此心機,還不夠麻煩的。

不過這次回國,住了一年多,才知道這種事兒還真是可行的,倒不是為了不繳那點水費。去年冬天剛回來的時候,趕上突然降溫,天寒地凍,水管結冰,結果沒生活用水了。當時費了好大周折,用熱吹風,加熱器,好久才把水管的冰融化。後來一打聽,我們樓上樓下的住戶,水管都沒有凍上。原因很簡單,就是一直開著水管,開到最小,這樣流動的水就不會結冰,而水表也不會計數。聽說大部分人家都是這麽做的,的確不是為了省那點水費,主要還是為了防止冬天水管結冰,沒水用。隻是想不到這種事兒,劉震雲在幾十年前就知道,而且還寫到小說裏去了。

書中還敘述其他的一些日常瑣事,應該也是來自是生活的,很多事如今仍是如此。比如,保姆在主人上班後,不管孩子,卻去給自己做好吃的;保姆是絕不會吃剩菜剩飯的,弄得主人為了節省,隻能自己吃剩的;找人辦事兒,都得靠關係疏通;送禮,而且還得特別注意方式。同一個事兒,千萬別找兩個人去幫忙,要不然誰都不會幫你。幼兒園阿姨沒收到家長的禮物,就會對孩子不好。還有醫生看病,隨便開藥,就是為了給醫院掙錢。

所有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對一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是一個莫大的挑戰。會的,能如魚得水,不善此道的,生活就會像書中的小林一樣,一地雞毛。

現在想起來,當年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出國還真是理所當然的。如今十年過去,人們的生活質量都提高了許多,但在中國,這種現象在社會中依然處處可見,甚至過猶而不及。這或許就是中國的社會的一種弊病或者現象,不可改變而隻能適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