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這次實現了一邊倒的勝利,創造了多方麵的奇跡,打破了多方麵的記錄。但是,他可以征服美國,不等於他可以征服世界。與美國公認的最大對手中國如何對決,是擺在川普麵前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雖然他的競選核心之一是不要戰爭,美國第一(也就是孤立主義),但不等一他會主動放棄美國霸權。畢竟,霸權本身,就代表著巨大的利益。美國有專家論述過,如果美國失去世界霸權,可能100年都翻不了身,甚至像大英帝國一樣淪為二等公民。
美國國際地位和實力下降,也是美國選民選擇川普的原因。像民主黨那樣,打腫臉充胖子,要同時摁倒中俄伊朝,將它們歸類為“新軸心國”,結果讓本來矛盾重重的它們結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同盟。新軸心國的國土幾乎是相連的,都是核國家或準核國家,都具有各自獨立的軍事工業體係,其它工業和資源各自互補,聯合的經濟實力也很強,什麽都不缺,無法用經濟製裁壓倒。美國加上盎格魯撒克遜五眼恐怕都不是對手,而南方國家在新的世界大戰中大概率會取中立立場,西方國家多是民主國家,要看民意和議會的決定,大概率不會直接參戰。因此,選擇硬剛是找死,但眼看著淪落,也不是辦法。川普能找到辦法嗎?
從川普選擇的新政府人選中可以看出,對華鷹派占了主流。雖然那個被中共認定為公敵的彭佩奧被排除了,但目的似乎還是不想為副總統萬斯樹立2028年競選的對手。川普要改造美國,將MEGA變成一個主流,但那不是他這一屆4年可以改變的。萬斯在競選中顯示了其能力,將是川普今後重點培養的接班人。如果順利的話,JD萬斯是有可能在四年後接班當選總統的;如果幹得好,還有可能再來四年。不要小看JD萬斯的能力:此人非常有潛質,完全具備這樣的政治潛能。這樣,一前一後,十二年,將對美國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及國運產生深遠影響。川普可能成為21世紀的美國之父,像20世紀的西奧多。羅斯福,19世紀的林肯和19世紀的華盛頓一樣。
中國以外,美國的大方向就是收縮。第一個“受害者”就是澤連斯基。特朗普會給烏克蘭施壓。烏克蘭將被迫放棄部分領土,與俄羅斯停戰。特朗普將嚐試修複與俄羅斯的關係,並且意圖“聯俄製中”。這是他的若幹幕僚已經反複提到的,基本屬於明牌。 但俄羅斯吃了美國的苦,而且深知美國總統的改變就會完全改變美國的政策,恐怕不會輕易讓美國當槍使。但也因為有了選擇,不會像現在這樣唯中國馬首是瞻。而川普如果能做到將兩國分化,在中美開戰後俄國不會加入,也不會提供遠東戰略基地給中國,那就是成功了。
川普要實現降低通脹,靠收關稅是不可能的。一個明顯的辦法,就是節流,減少對盟國的資助,減少國際義務。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布全球,有一部分是履行國際義務,保護航路安全。如果沒了美國海軍的全球看護,每個國家的海運得自己護航,那就算中國也無法承受成本。川普就會提出要麽我撤走,也麽你們出保護費。這一下能把這些開支大大減少,可能還有盈餘。
歐洲方麵,特朗普將給歐盟加征關稅,同時減少對北約的投入和承諾,其邏輯如上,我保護你們還要我來出錢,沒門。這將使得美國和歐洲關係很困難。尤其歐洲主流政黨都非常討厭特朗普。在歐洲,讓它們投奔俄國,沒人有這個想法,再貴也得加入美國一夥的。日本韓國的情況一樣。特朗普將重新評估和日韓的安全關係和經貿關係,得交保護費和好處費,否則你們獨自麵對中國和朝鮮。通過以上操作,順利的話,美國會實現勢力不減,而開支大減,可能還可以攢錢。這筆開支至少萬億,補貼到物價上,是可以明顯改善通脹的。
台灣方麵:川普認為台灣這張牌太重了,弊大於利,隻是想將台灣賣個好價錢, 從中國得利。但在出賣台灣之前,他得把台灣的芯片行業轉移出來。特朗普認為台灣“偷走”了美國的芯片產業,並且利用芯片產業裹挾和倒逼美國。特朗普的算盤是“蘿卜加大棒”,吸引台灣企業投資於美國本土。對於台灣來說,這就很尷尬了,沒有了芯片產業,不僅影響經濟,而且會大大減少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旁邊的日韓都會虎視眈眈,希望分台灣芯片產業的一杯羹。而那些大力布局台灣的美國企業(例如英偉達)在未來也會倍感政治壓力。最後,在“孤立主義”框架下,特朗普對於台灣和南海都毫無興趣,無意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如果說這一任與第一任有什麽區別的話,就是特朗普受“深層政府”的影響會更小,能夠更加自主的決定對外政策。
川普的中國政策,立足於經濟, 貿易和科技,而不是台灣。特朗普將啟動全麵的脫鉤斷鏈。第一類是限製中國進入美國的,關稅60%就地起征,並且對重點商品可能會收更多關稅。如果說現在的特朗普和過往有什麽不同的話,那就是:2018年的特朗普希望利用貿易打開中國的國門,逼迫中國遵守規則。但當時白宮貿易代表還沒有重振美國本土產業的思維。2025年以後的特朗普,是產業思維主導的,關稅隻是個手段,目的是將中國拒之於美國門外。有人問,中國企業能不能到美國進行投資(FDI),在當地建廠,給美國創造點就業稅收,特朗普就能允許“美國製造”的中國品牌打入美國市場了?我的判斷是:不行。特朗普的選舉議程是禁止中國到美國投資,把中國作為地緣政治和安全敵人。第二類政策,是對中國進行進一步打擊,例如限製向中國出口關鍵科技產品;對中國行業、企業進行製裁;限製美國資本流入中國產業、企業等。貿易戰、經濟戰、金融戰、科技戰,全麵開打。這就是特朗普擺出的姿態!
川普的目的,是讓美國重新成為一個製造業,科技大國。現在美國造船業規模隻有中國300分之一,而二戰時美國是日本的80倍,如果現在開打新的太平洋戰爭,還打什麽?更可怕的是,中國的科技實力有超過美國的趨勢,在製造業,科技落後的情況下,用什麽去保護台灣,那不是自不量力嗎?還不如將台灣賣個好價錢,回去好好進行改革,修煉內功。這個思路還是現實的!
美國目前針對中國的策略,就是並不指望一下就把中國打敗,而是不為中國提供幫助,盡可能的阻斷中國的發展。中國經濟非常依賴外貿,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如果將這個市場對中國阻斷了,會給中國帶來極大的困難,無法在世界上找到替代。但中國在其它不被美國製裁的國家設廠可不可以呢,除了部分產品外,這其實對美國沒什麽壞處,可以保持商品供應,而其它國家也可以得利,倒是中國減少了稅收和就業方麵的收益,利潤也被分掉了一大部分。
就算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美國自己也得發展,才能最後戰勝中國。美國能不能重振本土製造業呢?僅靠對外提高關稅、對內降稅,就能解決問題了麽?當然是不足夠的。發展製造業/產業,需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和供應鏈的優化;需要聯邦和地方層麵有力的支持政策和營商環境(大量的環保法規、勞工保護法規等都大量增加成本);需要有不同的勞資關係模式(美國的勞資/工會vs雇主關係都是對立性的,與東亞社會完全不同),需要有匹配的工人文化/價值觀(工作態度)。這些都是重要條件。2019年《美國工廠》一片很好地反映了這些問題。再者,即便製造業振興了,未必都會轉化為就業機會:因為有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因素。如果工人成本很高,則新增的製造業會更傾向於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設備,也就是,產業是資本密集、科技密集,而非勞動力密集的。所以,在美國重振製造業 並不簡單等於 創造大量的製造業崗位。人類勞動力仍然會從事低質量、低技能、低收入的服務業。這是一個更大的趨勢。所以說,這也不是個簡單的任務!
在美國的圍追堵截下,中國是不是一定會失敗呢?這當然也不是,有的時候掐脖子反而能促進成長。這裏,中國的政治製度方麵的劣勢,可能就起一個關鍵作用了。在美國,一條路走不通了,人民對政府不滿,可以用選票將它和平打倒,換個新路子走走。在中國,如果證明一條路走不通,還沒法和平地將它打倒,那就會動蕩,民族的所有在對外競爭中勝利的希望,都會在這種破壞性極大的內鬥中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