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實的自己,從綠豆小事開始
綠豆小事非小事, 我們與人相處的模式往往從小事延續到大事。
人與人關係的建立,維持,甚至互相的博弈,往往從綠豆小事裏開始的呢。
能否在綠豆小事裏做真實的自己, 是走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最近在學習與人相處時“看見自己,尊敬自己, 做自己“, 原因是我有時會先人後己, 不好意思理直氣壯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為我想做個“好人”!
我是一個對人有點“客氣”的人, 自然地我也會期望別人對我“客氣”。
曾經與一位好朋友自助旅行幾次, 對方也是個客氣的人, 我們彼此看見對方的存在,彼此客氣謙讓, 那幾次旅行真的很舒服快樂。
但這樣的好朋友僅有一個, 我遇到別的朋友並不會回應我的客氣, 以客氣對客氣,於是自然地我會常常失望。
比如與一位朋友參團旅行, 我知道對方喜歡拍照, 我多次客氣地問對方: 你要坐在靠窗的位置嗎? 對方每次都欣然接受。 結果旅行的一大半時間, 對方坐在靠窗的位置。
我的期望是我讓你一次, 下次你應該客氣回來, 但事實是別人不會那樣想。
於是我內心感到不太舒服,覺得對方好似占了我的便宜。 但怪誰呢? 不得不回來看看自己的內在。
最近一次與朋友旅行, 我先做了心理建設。我開始注意到與對方相處的邊界線,開始較多地看見自己, 為自己考慮,不想為了做好人而放棄自己。
同樣的情況,我先上車的話, 我就當仁不讓地坐在了靠窗的位置, 下一次就會讓對方坐。 旅途中盡量照顧到兩個人, 而不是僅僅對方。這樣既公平又簡單。
唉,我過去為什麽那麽複雜?
好笑的是, 在布魯塞爾的一次午餐我又一次翻車了。
為了品嚐當地有名的青口(mussel),我們去了一個不錯的餐廳。看見鄰座的mussel有好大一盆,我們就點了一份mussel, 一份蔬菜pasta一起分享。
朋友去上洗手間了, 店員自然地把青口放在了我的麵前, 麵條放在了對方麵前。
但一秒後, 我不假思索地把青口調換到了對麵, 麵條換到了我的麵前。
朋友讓我多吃點, 但我總不太好意思從對方的盆裏拿太多。
盡管我們一起share食物, 但自然地朋友吃了較多的青口 , 我吃了較多的麵條
這是一種什麽心態?我似乎覺得自己不好意思理直氣壯地享受美好的東西, 非要謙讓給別人,才會比較心安。
其實我並不在乎讓朋友多吃一點, 但自己習慣性地非要換給對方, 我想要把玩一下背後的心態。
哦對了, 在德國時吃豬腳和炸豬排時, 我也把豬腳讓給了對方。
深挖了一下背後的原因, 好似我的潛意識儲存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思維:
--我怕別人覺得我貪婪
--我應該對別人客氣點
--我想做個好朋友
-- 我想做個好人
--好東西要讓給別人
……….
我的需求? 我的感受呢?或許我的潛意識不認為我值得美好的東西?
想起小時候, 約10來歲的樣子, 某次祖母帶我到一個親戚家裏做客,親戚拿出一些糖果放在桌上, 我們幾個小孩都蠢蠢欲動。
我們背著大人在衛生間偷偷地商議怎麽瓜分糖果, 我當仁不讓地要軟糖,與別的小孩掙個不休…….。
那時的我按成年人的我看來, 有點“恬不知恥”,“貪婪自私”,但現在的我看來, 那時的我才是活得自然本性呢。
成年人的我活得遠離本性,忘我,虛假,蒼白,有時會看不見自己的存在, 與真實的自己分道揚鑣很久了。
毋庸置疑, 在文明社會裏, 我們有必要文明地瓜分資源,無論是虛假或道德的原因,考慮到別人,適當地禮讓,作為成年人, 我們有必要如此做, 也是社會認可的美德和基本修養。
但這也可能造成了成年人的我們,往往為了獲得周圍人或社會的認可, 放下甚至壓抑自己的需求。
我們忘了我們的每個個體, 與別人一樣是珍貴的生命, 價值等同!
有時候不必要的客氣和禮讓裏, 往往引申到更為複雜的問題, 尤其在更為親密的關係中, 家庭關係中。
很多心理疾病, 生理疾病與個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關,從客氣禮讓開始, 漸漸隱忍退讓,暗地裏滋生不滿, 壓抑, 後來甚至導致怨恨。
正如Abraham Hick 所說, 放下個人需求,迎合討好別人, 絕對是個“short-term game”。一味付出,沒有界限,長期必然導致不滿。
我並不認為我是個people pleaser, 我是個我行我素的B型血,看上去也蠻清高的, 在社交場合總是給人一種疏離感, 朋友說一般人會覺得我不大好親近。
但進入朋友, 親密關係或家人關係中, 我就有一種過分客氣的傾向, 因為我希望別人對我也客氣。
記得多年前有次表妹表示喜歡我用的香水(DKNY),讓我回國帶兩瓶。那時沒有小瓶的,結果我買了兩瓶碩大的蘋果狀的香水回去,本來一瓶就可以用幾年, 我相信她一瓶都沒用完, 第二瓶還味開封。 我最近幾年沒用香水, 現在家裏還有一大瓶沒用完。
如果是現在, 我會說沒有小瓶, 就買一瓶大的,你也用不了兩瓶。 但那時的我怕別人覺得我小氣, 花了近200加元硬是把重重的兩大瓶香水帶回國, 真的是打腫臉充胖子。
放下自己的需求,先人後己, 並非是愛, 相反是為了做一個好人的虛假行為,
我現在學習與人相處時試試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要求。但談何容易? 我還是有一些需要自己消化, 或向心理谘詢師傾述才可以清空的事情。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即使是子女麵前, 也不要一味忘我, 告訴子女我的需求。
我感覺我的女兒很有界限感, 即使我為她做的小事, 她都要問清楚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我的感受如何。
最近網上熱議的劉曉慶,網友羨慕的就是一個活得本能, 率真,對自己真誠的不虛假的一個人。
對別人虛假的客氣,是預先設定, 對方需要我的禮讓, 對方比我弱小, come on,對方是個成年人, 他們有他們生存的能力, 他們並不需要我的照顧。
是不是我無意識矮化了對方?讓自己處在道德的製高點,因為我有愛心, 我可以謙讓, 我可以對你付出善良, 我有能力付出愛。
當對方沒有謙讓, 我就會在心裏judge別人。
這是不是一種所謂的道德綁架?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每次我付出多於別人, 我會有內耗。當然去做義工的付出, 是不同的事情。
所以對人不要太客氣了, 對自己客氣一點吧。
真正的自愛, 是從愛自己出發, 尊重自己, 才能尊重別人。
做真實的自己,才沒有內耗。
對自己真正的需求需要自己細心地覺察,覺察是第一步。
覺察了才會不習慣性地先看見別人, 覺察了才會先看見自己。
沒有真實地做自己,與人的關係就會進入一種虛空狀態, 好似這種關係沒有實質性地存在過,這樣的關係是蒼白膚淺的。
問一問自己, 你想要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