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關心奧運會上中國能拿多少塊金牌嗎?

很長時間以來,除了體育節目,我不太喜歡把時間花在電視上,因此家中的電視隻調出了一個頻道:CCTV5,其他的,一概擋在了客廳之外。最近一段時間,通過這個唯一的頻道,充分感受了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氣氛的濃烈,當然,更領略了中國奧運軍團的陣仗與大手筆投入的氣魄。

媒體的力量真大,看多了,漸漸地,心理上不自覺地就產生了共振效應,開始對巴黎奧運會產生了幾分期待。

我期待看到浪漫又務實的法國人能給世界奉上一場富有創意與美感,然而又不那麽燒包的精彩開幕式;

我期待欣賞到不同膚色的人類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展現出來的力量、技巧與意誌之美;

當然,我也期待中國運動員能有上佳的表現,不負十年寒窗苦,為國家為自己爭得榮譽。

但是,從心底裏,我已不關心巴黎奧運會上中國能拿多少塊金牌,並且相信,在當今中國,抱有同樣心理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至於原因,很簡單。首先是,隨著中國的崛起,已不再需要奧運金牌作為精神原子彈,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進步,已經帶給中國人足夠的自信,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對花費巨資打造金牌的奧運戰略,已經不再能夠認同,更不會去讚美。相反,他們認為,自信的中國,沒必要繼續往臉上“貼金”,國家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民生領域,畢竟,還有6億中國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十多年前,新華社旗下的《瞭望東方周刊》刊發過一組很有影響的報道,這組報道的亮點,是首次為中國奧運金牌的成本做了測算,測算的結果是,中國每塊奧運金牌的成本,達6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當時被媒體廣泛轉載、評論,更震驚了國人。若以今天的標準計算,這個數字肯定要高許多。遺憾的是,這麽多年來,舉國體製造金牌的模式不但沒有改變,甚至還有變本加厲的態勢。這從本屆巴黎奧運會央視派出2000餘人的報道陣容可見一斑。至於自帶廚師、空調這些誇張舉動,也一時在許多國人心中激起了波瀾。

去年底,我結束在東南歐國家波黑五年零兩個月的工作任期,回到祖國。除了得以近距離觀察這個從前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分化出來的國家艱難的轉型之路,五年中的另一個難忘收獲,是從巴爾幹地區帶回的滿滿的民族自豪感,而這種自豪感,來自於幾乎無處不在的“中國製造”“中國智造”。中國品牌的手機在這一地區的民眾中非常流行,媒體使用的航拍無人機,幾乎清一色是大疆牌。波黑外交部裏能看到聯想電腦,克羅地亞與波黑交界處的邊境檢查站裏,也能看到聯想電腦。至於一般的家電,街頭巷尾更是常見。我們常常聽到當地普通民眾對中國發展成就的由衷讚美,而他們的讚美,來自於生活中對中國產品的接觸、使用體驗。

但五年多裏,我從來沒聽到過有人因為中國在奧運上拿金牌多而讚美中國。

2022年北京冬奧會,波黑隻派出了7名運動員,整個代表團更是迷你。當時我參加了波黑代表隊的出發儀式,一個運動員代表在發言中說,政府給的經費非常少,以至於他用的新雪橇是在出發前不久才靠社會捐贈買來的。這未免太寒酸了,但這當然絕不是因為國家拿不出這點錢,而是因為政府不願意在競技體育上花錢而已。

有意思的是,以我的觀察,奧運會上的寒酸,似乎並沒讓波黑民眾多麽自卑。盡管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但普通的波黑人,大多都活得很體麵、自尊。很大程度上,這與他們享受到的堅實的社會保障有關係。波黑的人均收入不及中國,但以醫療而論,民眾享有大病全額報銷的福利。這福利甚至惠及到在波黑的中企。某中企在波黑有一個水電站項目,工地上一個來自國內的民工突患腦疾,按人民幣計算,治療花了四萬多塊,因為在當地有工作簽證,這筆錢得以全部報銷,這一經曆,讓中國員工非常感慨。

波黑人從參加工作的那天開始,就享受18個工作日的法定假期,無需熬年資。

老百姓的尊嚴,歸根結底,體現在對柴米油鹽、生老病死的切實關懷與嗬護中,而這一切,是再多金光閃閃的獎牌也無法代替的。

不關心金牌數量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對金牌無饜足的追求相當程度上已經讓體育變了味。奧運會是競技賽場,來到奧運會的人當然都想贏。但任何事情都需要考慮成本與收益,不計代價地追求金牌,不是一個明智的國家應該做的事情,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不可取。體育本來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趣的活動,但為了金牌而無止境地投入,已經使體育脫離了本真,讓體育淪為一部造價高昂的金牌流水線,而運動員,則成為金牌製造機上的螺絲釘。幾天前國乒選手王楚欽在接受CCTV5采訪時透露,為了在巴黎奧運會贏得金牌,兩年裏,他的訓練量是朝6晚10。這真是一個恐怖的故事。我不知道,在這樣的魔鬼訓練下,有何樂趣可言。在法治的市場經濟下,一個公司大到對市場形成了壟斷,就要被拆分。用舉國之力在一個項目上不計代價地投入,以永久壟斷金牌為目標,不但已讓勝利變得很乏味,也妨礙了一個項目的健康發展。不久前舉行的乒乓球世界杯賽上,中國選手全部被分在下半場,可視為國際乒聯針對中國一家獨大所做的“反壟斷”之舉。

君子愛“金”,取之有道,量力而行。以全民健身為目標,以社會自發為動力,以健全的市場化運作為手段的體育,才是健康的體育,真正的體育。這差不多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行的模式,而它並不妨礙對金牌的追求。金牌大國美國是這樣,近鄰日本近年在許多項目上的崛起,也同樣如此。他們的許多優秀運動員,都是業餘的,不需要國家長年累月地占用民生資源去做浩大的投入。如巴黎奧運會上首次被納入奧運項目的街舞,日本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它在這個項目上的崛起,靠的是愛好者們自帶幹糧在街頭上玩兒出來的,根本不需要國家砸錢。

奧運金牌曾經給國人帶來快樂、自信,但今天的中國已經無需用昂貴的金牌去證明自己、激勵自己。今天,我們應該致力追求的,是民生的金牌,法治的金牌。

 

 

作者:老鼠記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