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

打印 (被閱讀 次)

     據說錢學森老前輩有個著名的問,到底原話是什麽,因為我不在現場也無從考證,不扣字眼吧,大致是這麽問的:“為什麽我們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創新型人才?” 有很多人發表長篇大論去回答這個問題,包括很多出名的人物,給出的答案大同小異,你們自己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看。我感慨的是認定美國大多數(隻有小部分)公司、企業不是以任人唯賢為本的製造業精英卻似乎讚同創新能在政府領袖大手一揮的全民創新的計劃之下從天而降,而鄙視美國政府不像領袖一樣花錢出力也去搞個諸如“Hackathon”一樣短時間內快餐出幾個創新人才。真的無語,也悲哀。

      就像那幫崇拜彎道超車和遙遙領先的,就像一個小孩說“牛頓花了10年、20年發現的物理定律,我花十分鍾就搞明白了”,就像大言不慚標榜“西方花了30年的功夫,我們10年就搞定了”的那幫人,不懂什麽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懂教育的本質是什麽,為什麽說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的表現是什麽?危害是什麽?不懂違背邏輯和常識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發生也會很快夭折,自然也不懂錢學森為何有這一問。政府領袖大手一揮,全民大煉鋼鐵連個問號都沒有就砸鍋賣鐵的國民,政府領袖大手一揮,全民核酸病毒清零,全民就整齊劃一地齊刷刷張嘴測核酸,齊刷刷沒病也乖乖被封,不問一個為什麽的國民去創新,這是癡人說夢。

      前幾天同學群有人貼出一篇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小孩寫的關於春天的作文,在我們看來這小孩天生具有天人合一的靈性。作文有很多擬人化描寫,生動又童趣盎然,不僅如此還有在細致入微的觀察後真實具體的描述,比如花草是如何發芽,開花的,要發芽開花需要雨水、溫度、和自己自身的成熟齊備的時候才可能達到。我隻依稀記得中華文化中周易,黃帝內經,什麽儒家、道家都曾論述過“天人合一”境界的純粹和力量,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是一朵花開的條件,是一個人成為才的條件,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繁榮昌盛的條件。我認為一個二年級的小孩能寫出這麽真實、有自己獨特特點、不千篇一律的自己眼裏的,而不是別人眼裏的春天的文章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然而老師大筆一揮評語是:你寫的不像春天更象是童話故事,請重寫。我去!可是,能怪老師嗎?這老師早在一輪又一輪應試教育的淘汰賽中被修剪掉童真和天人合一的本性。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是領袖大手一揮去創新,砸重金就能去創新的嗎?

      第五個,第十個五年計劃,由政府給計劃出的經濟在沒有國企的美西方實施市場經濟的模式的角度看來就是個永遠無法理解,運行,甚至根本不應該是政府的職責的經濟模式。同理,人一出生他的思想模式,作文模式,說話模式,成長模式就是被計劃出來的,穿什麽衣服,唱什麽歌,寫什麽作文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出個不一樣的就會被打磨到一樣為止。連不惜背井離鄉到了自由國度的人,給了他自由的空氣,他卻隻會挑剔氧氣是有毒的,心甘情願一輩子鑽在套子裏且不忘在套子裏高談闊論如何突破和創新。再過幾年AI會全麵超過並代替這些計劃出來的套子人。

      家庭教育,基礎教育,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產生創新意識和精神至關重要,打小就被誇能把乘法口訣倒背如流的到了這裏不彌補自己的不足,頂多就是一個靠別人把所有從無到有的設計構架搭建好,把所有的數據都喂好,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自詡算得快的工匠。作為政府,作為學校,作為家長你隻要提供給一顆小苗足夠的溫度適宜的陽光,土壤,和環境,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破土,發芽,開花。等待的時間可能有長有短,形狀可能迥異,顏色可能五顏六色,而你不需要計劃隻需要靜待花開。最初的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就是種在每一個孩童身心裏的這樣一顆小苗。

ICMbian 發表評論於
博主很有見地。研究黨史大咖溫相直指國內為鹽堿地,這種土質是無法長出健康生長的樹苗的的,創新那就是緣木求魚。
MoonlightBe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謝謝油翁誇讚,不敢當啊!您的文章都是巨作!謝謝來訪!
MoonlightBe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謝謝夫子來訪,一如即往的高深。任何知識,工具和技能被不同人使用會有不同的效果,有人用它做好事,有人用它做歹事。所以要用法律來約束。比如現在AI限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如果不把law and orders, regulations and rules建立起來,AI對人類的危害程度會比以往任何科技都要厲害得多。科技的發展和法製的發展要同時進行。您說對嗎?
dhyang_wxc 發表評論於
要知道,馮.布勞恩這種人,若真成功了,倫敦就會被炸個稀巴爛。想想吧。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慕強就行?
dhyang_wxc 發表評論於
培養類似於經驗藩籬圈養,不管圈養時營養多豐富,隻有突破培養的藩籬,才有創造。突破藩籬,天才依杖藩籬鎖不住的蠻力,普通人在於解鎖思維。即所謂去小知而大知明。天人合一的應用之一是如何借助先驗力量,突破經驗的局限和藩籬。

圈養英雄很多,這些人既搞不懂先驗,又搞不懂天人合一;或者先驗看不明白——因為是西方的而推崇,天人合一也看不明白——因為是中國的貶低——博大精深。
油翁 發表評論於
MoonlightBee很有見地,巧妙地描繪了關於教育與創新的深刻思考。文章既有調侃又有深意,讓人思考其中的道理。值得一讀。
MoonlightBe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jw2009' 的評論 : 謝謝各位來訪,非常感謝各位花時間留言!特別感謝jw2009網友分享的Wernher von Braun的故事。的確,很多科學家都是在20歲到35歲就已經作出成就了,所以科學成就是最不相信論資排輩的。我還認為天才是天生的,而人才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不論是天才還是人才都是需要給予足夠的自由才會健康發展。
初春時節 發表評論於
人才肯定是天生的啊。
jw2009 發表評論於
當著十二,三歲的馮.布勞恩與他的小夥伴們在實驗他們的自製小火箭遇到技術困難時他們想更深入地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結果發現那些書上都是數學公式,他們哭了,看不懂啊。
於是狂補微積分!
jw2009 發表評論於
人才不是學校能夠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天生的,學校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可以提供幫助,但是不能幹涉,處處想給予他指明方向。
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是傳奇式的人物,他二十歲就是德國火箭技術的領軍人物,他們發展出的V2火箭領先美國十多年,當著1945年德國戰敗他領著德國火箭團隊向美軍投降時,美軍都不敢相信,他隻有三十歲,領導著一個4000多人的工程師團隊。
當他的團隊來到美國時,美國方麵派去接待的6人小組中有錢學森,美國以後說當時美國在火箭技術上的差距起碼十幾年,錢學森這些在當時美國大學裏教書的可能懂得一些原理,但是技術上的許多KNOW-HOW他們並不知道。以後美國著名的阿波羅登月的火箭(土星5號)就是馮.布勞恩的德國團隊領導的。
那麽馮.布勞恩是怎麽成長起來的呢?華而街日報曾經有過報道:
當時的馮.布勞恩隻有十二,三歲,受科學幻想小說的影響與其他幾個小夥伴一起在路邊實驗自製的火箭,這條路上經常有德國軍方的工作人員上下班騎車路過。他們會停下來看這幾個小孩的火箭實驗,與他們交談。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三個孩子中有一個特別聰明,於是他們回去找軍方的主管商量,做出了這樣的安排:
德國軍方出錢把馮.布勞恩直接送去柏林大學,免去任何考試,並且告訴柏林大學說,在校期間,馮.布勞恩自己想學什麽就學什麽,不要幹涉。。
pandax 發表評論於
他在美國呆過那麽多年的人,這個完全屬於明知故問。
侃-侃 發表評論於
1958年6月,《農業科學》發文稱“稻麥年產量就可以達到四萬斤穀子!”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錢學森有沒有問過自己?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答案很簡單,因為中國沒有真正的前沿工業。在工業環境,隨便什麽二本三本IQ100的都能創新。在象牙塔私塾裏麵隻能閉門造車。
如果他的問題是中國問什麽沒有大科學家,那麽答案很簡單,就三個字,”共產黨“。
幸好他沒有問“中國為什麽沒有民主?”
野彪 發表評論於
美國是人類科技的領頭羊。人類往哪裏發展,是靠美國的高科技在引領。美國每前進一步,人類就前進一步。
在後麵模仿是比較容易的,也是比較省力的。
但這對美國實際上是很不公平的,但也沒有辦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